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科学焕发人性的光辉——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审视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洁 李斌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9-51,共3页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人性光辉的文化。本文对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科学之人文精神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体现,在现行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及其缘由进行了剖析,并以心理学关于态度形成机制的研究为依据,从教师观念...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人性光辉的文化。本文对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科学之人文精神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体现,在现行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及其缘由进行了剖析,并以心理学关于态度形成机制的研究为依据,从教师观念、教学行为以及评价机制等角度提出了若干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人文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认识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13-116,共4页
强化实践教学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趋势,而教育实习基地是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的主阵地。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本文从高校师范专业须提高对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认识、建设好教育实... 强化实践教学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趋势,而教育实习基地是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的主阵地。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本文从高校师范专业须提高对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认识、建设好教育实习基地的前提出发。提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院系作用的充分发挥,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成功的保证在于有强有力的建设措施,教育实习基地的生命力在于高校与基地中小学的"共赢"和"合作"。作者力求从五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如何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习基地 建设 生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家庭教育中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 被引量:5
3
作者 孙丽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1-245,共5页
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教育在儿童道德情感培养上具有学校和社会所没有的优势。遗憾的是,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在... 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教育在儿童道德情感培养上具有学校和社会所没有的优势。遗憾的是,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发展道德认知、加强情感交流、重视行为训练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儿童 重智轻德 道德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价值取向的公民教育观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曦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6,共6页
在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各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呈现出各不相同的价值取向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模式,本文尝试归纳了以下几种:(1)义务论的公民教育观;(2)权利论的公民教育观;(3)道德中心论的公民教育观。
关键词 价值取向 义务论 权利论 道德中心论 公民教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为”到“为人”——论新形势下高师函授教育的价值转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斌 《成人教育》 2013年第8期120-122,共3页
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活动,以"人为"的方式向前发展,但终极目标必须是"为人"的。从这一认识出发,论述了我国高师函授教育发展历程中"人为性"与"为人性"的关系... 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活动,以"人为"的方式向前发展,但终极目标必须是"为人"的。从这一认识出发,论述了我国高师函授教育发展历程中"人为性"与"为人性"的关系及其缘由,剖析了当下我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提出高师函授教育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实现从"人为"到"为人"的价值转型,确立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战略目标,并对其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等领域进行深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师函授教育 价值转型 人为性 为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元与卢梭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邬春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9-42,共4页
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颜元和卢梭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方面相当接近。颜元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猛然地批判了旧教育,他的实学教育思想给后世教育以活力;卢梭“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 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颜元和卢梭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方面相当接近。颜元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猛然地批判了旧教育,他的实学教育思想给后世教育以活力;卢梭“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都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元 卢梭 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教育竞争的特点浅析
7
作者 王铁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8年第3期20-23,共4页
我认为,现在流行的'把竞争机制引进教育领城'的说法是不够科学的。教育竞争机制是现代教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运用竞争的手段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内在制约功能和运行方式。
关键词 教育竞争 制约功能 运行方式 教育目标 人为目标 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合作 开动机器 约束机制 教育主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认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8
作者 李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25-28,共4页
“解放思想、裙带求是”的哲学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发展思想以及人才思想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邓小平 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史上两个对话法的最早范例及其比较
9
作者 袁永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8年第2期21-25,共5页
对话法,即围绕着某一课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通过直接对话,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方式,又称问答法。教育方法,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程序。对话法程序,与讲述、演示等呈现法程序不同,它具有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互相作用和情... 对话法,即围绕着某一课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通过直接对话,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方式,又称问答法。教育方法,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程序。对话法程序,与讲述、演示等呈现法程序不同,它具有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互相作用和情感交流、信息反馈及时等特点。一般说来,运用适当,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法 被教育者 可接受性 教育史 教育方法 教育目的 信息反馈 学习过程 思想教育 樊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目标、内容与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振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9-44,共6页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目标是提升学校人力资源的贡献率 ,提升教职工整体水平和素质 ,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创新。其主要内容首先是战略规划 ,其次是教职工的聘用制度 ,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 学校管理 人事管理 管理目标 管理内容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接受性”管理——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新理念
11
作者 田燕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幼儿园 课程管理 自我管理 课程设计 服务意识 “自我接受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科学小说中的“末日”书写
12
作者 姚苏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3-65,共3页
晚清时期形式和数量繁多的科学小说的出现,是特定历史阶段科学救国、开启民智的直接体现。身处时代变革临界点的作家不自觉的用历史和传统意识为参照物,科学的极致必然导致旧世界的消亡,令身处传统语境中的知识分子难免有悲凉之叹;而风... 晚清时期形式和数量繁多的科学小说的出现,是特定历史阶段科学救国、开启民智的直接体现。身处时代变革临界点的作家不自觉的用历史和传统意识为参照物,科学的极致必然导致旧世界的消亡,令身处传统语境中的知识分子难免有悲凉之叹;而风行于19世纪末的"世纪病"所带来的对未来的虚妄感,渐染于中国文人笔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也使得"格致"充满了犹疑和困惑。这使得"末日"书写成为"科学救国""小说救国"中的别样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晴 科学小说 末日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林,职教苑里的一朵奇葩——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西林高级职业中学考察印象记
13
作者 钱一舟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38-41,共4页
地处常州市西郊的武进县西林职业高中,在办学过程中以严格的科学管理,强化了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气候",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的实用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关键词 西林 职中 常州市 常州 职业中学 学校 奇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课堂纪律”走向“教学秩序”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丽琴 鲍森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3,共2页
笔者新近参与了一些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课堂考察活动,发现这些学校的课堂纪律发生了一些悄然的变化:(1)与传统课堂的安静、整齐相比,现在的课堂显得凌乱、吵闹,有时甚至是嘈杂不堪;(2)与传统课堂的快节奏、高效率相比,现在的课堂教... 笔者新近参与了一些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课堂考察活动,发现这些学校的课堂纪律发生了一些悄然的变化:(1)与传统课堂的安静、整齐相比,现在的课堂显得凌乱、吵闹,有时甚至是嘈杂不堪;(2)与传统课堂的快节奏、高效率相比,现在的课堂教学节奏显得比较缓慢,教师常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合作而花费平时几倍的时间,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纪律 教学秩序 课程改革实验区 教师 自主探究 学校 教学过程 合作 考察活动 保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问题意识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智明 马复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36,53,共4页
数学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的教学问题,在内容方面主要涉及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主的教学问题.从整体上看,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意识薄弱,学科专业知识掌握不多,对具体内容教师关... 数学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的教学问题,在内容方面主要涉及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主的教学问题.从整体上看,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意识薄弱,学科专业知识掌握不多,对具体内容教师关注的比较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师 问题意识 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校教师对学生评教作用的认识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明宾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44-48,共5页
让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的现有认识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评教积极作用和价值的发挥。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评教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学校在... 让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的现有认识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评教积极作用和价值的发挥。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评教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学校在开展学生评教时,应从多方面改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学生评教 认识与态度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生数学焦虑的成因与对策 被引量:15
17
作者 罗玉华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0-102,共3页
数学焦虑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产生紧张、不安、畏惧等消极影响,威胁着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引起小学生产生数学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因素,必须依靠良好的家庭氛围、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帮助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等措施... 数学焦虑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产生紧张、不安、畏惧等消极影响,威胁着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引起小学生产生数学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因素,必须依靠良好的家庭氛围、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帮助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等措施来缓解小学生的数学焦虑,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焦虑 情感体验因素 认知体验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因教而学”及其研究价值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65-70,共6页
“因教而学”是指导学生主体如何学习的理论。长期以来,教育界多主张“因材施教”,而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教而学”提供了解决教与学相互适应问题的另一种思路。学生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以适应教师教的特... “因教而学”是指导学生主体如何学习的理论。长期以来,教育界多主张“因材施教”,而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教而学”提供了解决教与学相互适应问题的另一种思路。学生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以适应教师教的特点,这一能力是“因教而学”理论确立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因教而学”能力的意识。因教而学的研究有助于弥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主体 “因教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化:童话本质的背离 被引量:7
19
作者 余春瑛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8-19,共2页
童话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来自幻想的诗意与游戏性,其终极价值是滋润儿童的心灵,本体功能是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作者提出,应改变传统的讲授童话的方式,改变以教化为根本目的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童话 审美教育 幼儿园 幼儿教育 早期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季春梅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77,共2页
文章通过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来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分析,认为社会资本的人际性是高校青年教师社会网络形成的基础,社会资本的生产性提供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支持,而社会资本的转换性促进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在对当前... 文章通过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来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分析,认为社会资本的人际性是高校青年教师社会网络形成的基础,社会资本的生产性提供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支持,而社会资本的转换性促进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在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 职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