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间质瘤26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谭玉林 严国度 +3 位作者 法镇中 耿宏 张伟元 闵震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36-539,共4页
背景与目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随着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在肿瘤中的表达的发现,胃间质瘤的诊治出现了重大的进展。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随着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在肿瘤中的表达的发现,胃间质瘤的诊治出现了重大的进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6例胃间质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本院普外科收治的2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为400mg/d。分析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结果及随访资料。结果:全部患者肿瘤切除率100%,发现肝转移3例,一并手术切除转移灶。复发转移6例,其中低度危险组1例,中度危险组1例,高度危险组4例。肿瘤大小从2~15cm(中位数5.5cm)。术后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17阳性24例(92.3%)、CD34阳性21例(80.8%),Vimentin阳性25例(96.2%)。术后3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6个月以上,1例目前无瘤生存,1例肝脏带瘤生存,1例6个月后死亡。本组随访时间4~36个月,术后失访4例(15.3%),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组病例1、3生存率分别为96.2%和84.6%。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是判断胃间质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发生转移者预后差。手术仍是胃间质瘤的首选方式,靶向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史卫海 戎亚雄 +2 位作者 姜丹乾 徐学忠 孙亚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368-369,共2页
目的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4月~2007年4月,对364例急、慢性胆囊良性疾病行三孔法LC。结果均痊愈出院,三孔法LC完成357例,成功率98%。7例因胆囊萎缩、三角区冰冻样变化,致使... 目的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4月~2007年4月,对364例急、慢性胆囊良性疾病行三孔法LC。结果均痊愈出院,三孔法LC完成357例,成功率98%。7例因胆囊萎缩、三角区冰冻样变化,致使显露及解剖困难,转为四孔法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min(30~80min)。全组无胆管损伤、胆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50例三孔法LC术后随访1~13个月,平均5个月,无胆管狭窄及残余小胆囊,无胆总管残余结石。结论在熟练掌握四孔法LC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手术操作方法,开展三孔法LC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三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阑尾炎行腹腔镜与开腹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一波 孙亚伟 +2 位作者 薛文波 奚诚 谭玉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04-1705,共2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pen appendectomy,OA)对于老年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45例老年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组)与48例行... 目的 :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pen appendectomy,OA)对于老年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45例老年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组)与48例行开腹阑尾切除术(OA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参数方面的差异。结果:性别、年龄以及术前存在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病理类型,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LA组与OA组比较在术后排气时间[(20.8±7.6)h vs.(35.2±5.9)h,P=0.001]、住院时间[(3.7±1.9)d vs.(7.5±2.2)d,P=0.001]、术后镇痛剂使用率(5/45 vs.14/48,P=0.001)、并发症发生率(4/45 vs.17/45,P=0.0167)和伤口感染(1/45 vs.8/48,P=0.031)均显著降低。结论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老年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阑尾炎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hMSH2、hMSH6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良良 宋蒨 +2 位作者 石红建 任景丽 卞晓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26-1431,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Ⅱ-Ⅲ期散发性结直肠癌(SCC)中错配修复蛋白(MMR)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SCC术后石蜡标本23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h MLH1、h MSH2、h MSH6的表达情况,分析老年SCC患者MMR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 目的探讨老年Ⅱ-Ⅲ期散发性结直肠癌(SCC)中错配修复蛋白(MMR)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SCC术后石蜡标本23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h MLH1、h MSH2、h MSH6的表达情况,分析老年SCC患者MMR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组、非老年组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7.71%(26/152)、26.25%(2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对于老年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MMR阴性表达在分期、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老年SCC患者,MMR阴性表达在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老年SCC患者,MMR缺失组、正常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2%(22/26)、56.35%(7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1,P=0.003)。对于非老年SCC患者,MMR缺失组、正常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17/21)、49.15%(2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1,P=0.008)。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MMR状态是影响老年SC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老年SCC患者MMR表达缺失多见于Ⅱ期、高分化、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更难发生淋巴结转移;MMR状态为影响老年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MMR表达缺失组较MMR正常组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修复蛋白 结直肠癌 老年 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防治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知识的认知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薛丽娟 王金兰 +1 位作者 裴维英 王凤华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6期74-76,共3页
目的了解护士对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护理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加强临床护士药物外渗相关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护士防治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知识认知调查表,对临床3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学历、职称及工... 目的了解护士对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护理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加强临床护士药物外渗相关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护士防治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知识认知调查表,对临床3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护士掌握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相关知识途径差异显著(均P<0.01);80.33%护士在工作中遇到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情况;对不典型外渗判断肯定率均低于60.00%;护士对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早期处理措施主要是立即拔针、停止输液(60.33%);对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预防措施重要性的认知率均低于55.00%。结论护士防治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知识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护士对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相关知识的学习,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非化疗刺激性药物 外渗知识 护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永仿 许联红 +5 位作者 恽志华 楚鹰 法镇中 邓建忠 张颖 吴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6-551,共6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频数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常用治疗措施对MDSC的影响。用相关分析评价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组外周血中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增高。TNM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显著高于TNMⅠ、Ⅱ期患者,且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G-MDSC和M-MDSC频数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在不同肿瘤部位与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无明显差异。施行根治性切除术以及经辅助化疗有效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下降。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均显著升高,并且其频数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根治性切除术及有效的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粒细胞型髓源抑制细胞 单核细胞型髓源抑制细胞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MMP-14蛋白的表达及在腹腔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亚伟 王一波 +2 位作者 薛文波 奚诚 谭玉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MMP-1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腹腔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法检查98例原发性胃癌腹腔冲洗液中MMP-14的表达,30例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作为阴性对照。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8例原发性胃癌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 目的:探讨MMP-1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腹腔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法检查98例原发性胃癌腹腔冲洗液中MMP-14的表达,30例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作为阴性对照。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8例原发性胃癌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MMP-14表达。结果:腹腔冲洗液中MMP-1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8%(40/98),高于对照组的3.33%(1/30)(P<0.01)。胃癌组织中MMP-14的阳性表达率为76.5%(58/98),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的5%(1/20)(P<0.01)。MMP-1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O.05),而MMP-14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转移、大体分型、临床肿瘤分期有关(P<0.05,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MMP-14高表达,结合在腹腔冲洗液中MMP-14 mRNA的高表达,MMP-14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腹腔转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14 腹腔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