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算法在癌症相关微RNA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鲁洪宇 张佳 +3 位作者 曹一鑫 吴书铭 魏渊 殷润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43,共13页
微RNA(miRNA)是一类通过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实现后转录调控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往往在癌症患者的病灶和外周血中表达失调。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模型逐渐应用于miRNA生物信息学研究。与传统的生物信息学... 微RNA(miRNA)是一类通过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实现后转录调控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往往在癌症患者的病灶和外周血中表达失调。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模型逐渐应用于miRNA生物信息学研究。与传统的生物信息学工具比较,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miRNA靶点预测工具准确度更高,并实现了miRNA亚细胞定位和亚细胞重分布的预测,进一步深化了科研人员对miRNA的认识。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在临床模型构建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miRNA生物标志物的挖掘效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在miRNA靶点预测、亚细胞定位和生物标志物挖掘的应用,并探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对癌症相关miRNA研究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靶点预测 亚细胞分布 临床预测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外周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的评分对结直肠癌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4
2
作者 邓建忠 金建华 +4 位作者 陆文斌 刘迁 张华 金丽艳 李文晶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目的结直肠癌(CRC)手术切除后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仍直接影响着CRC患者的预后。文中探讨术前外周血纤维蛋白原(Fbg)水平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CRC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经病理... 目的结直肠癌(CRC)手术切除后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仍直接影响着CRC患者的预后。文中探讨术前外周血纤维蛋白原(Fbg)水平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CRC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经病理确诊,且行手术切除的108例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Fbg和PLR阈值,并根据Fbg联合PLR评分(F-PLR)原则将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评分与CRC患者病理特征资料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LR在肿瘤位于左右半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bg和F-PLR在年龄、肿瘤部位及是否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Cox回归行多因素分析显示,F-PLR评分和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Fbg和PLR联合的F-PLR评分可作为CRC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预测指标,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F-PLR 结直肠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 mRNA在胃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邓建忠 金建华 +1 位作者 陆文斌 王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03-906,共4页
背景与目的:Survivin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Survivin在胃癌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本研究探讨Survivin mRNA在胃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GAPDH作内参照,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胃炎及化疗前胃癌各50例... 背景与目的:Survivin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Survivin在胃癌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本研究探讨Survivin mRNA在胃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GAPDH作内参照,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胃炎及化疗前胃癌各50例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胃炎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Survivin mRNA表达。胃癌组患者Survivin表达检测率为86%(43例),其中28例出现转移的患者阳性率为100%,22例未出现转移者为68.2%(P<0.05)。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回归分析发现,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外周血Survivin mRNA可作为临床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外周血 SURVIVIN MRNA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永仿 许联红 +5 位作者 恽志华 楚鹰 法镇中 邓建忠 张颖 吴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6-551,共6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频数,分析MDSC变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粒细胞型MDSC(G-MDSC)和单核细胞型MDSC(M-MDSC)频数。使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频数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常用治疗措施对MDSC的影响。用相关分析评价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组外周血中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增高。TNM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显著高于TNMⅠ、Ⅱ期患者,且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G-MDSC和M-MDSC频数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在不同肿瘤部位与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无明显差异。施行根治性切除术以及经辅助化疗有效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显著下降。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与M-MDSC频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均显著升高,并且其频数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根治性切除术及有效的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G-MDSC和M-MDSC频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粒细胞型髓源抑制细胞 单核细胞型髓源抑制细胞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