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回填建筑垃圾与工程弃土混合料配比优化试验研究
1
作者 李佳宝 阎长虹 +3 位作者 俞良晨 郭书兰 王鹏斌 匡俊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7-396,共10页
在城市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与工程弃土,若以合理的配比混合料用于回填废弃矿坑,既可以有效解决废弃矿坑回填料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实现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并解决堆放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资源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与工程弃土,若以合理的配比混合料用于回填废弃矿坑,既可以有效解决废弃矿坑回填料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实现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并解决堆放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资源的问题,推进矿坑生态修复向节能减碳方向发展。但是,建筑垃圾与工程弃土成分复杂,需要合理配比才能保证填土边坡的稳定性及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本文依托苏州某矿坑回填土边坡,对建筑垃圾和工程弃土不同配比混合料开展室内试验研究,得到其混合料的相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据此采用GeoStudio数值分析软件计算分析不同配比混合料回填土边坡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建筑垃圾配比的增大,混合料的黏聚力呈现不断减小及内摩擦角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混合料的抗剪强度与其配比呈指数函数关系;当配比为0.4的时候,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均良好,是矿坑回填边坡中工程弃土与建筑垃圾混合料的最优配比,在该配比下混合料的强度较大,且黏性土含量高,有利于矿坑后期的复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混合料配比 废弃矿坑 直剪试验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软土地区基坑开挖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3
2
作者 闫怀瑞 阎长虹 丁倩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中为了节约土地资源,缓解城市生活和交通拥挤状况,高层建筑的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同时城市地铁结点工程(车站、特别是换乘站)建设也多采用深基坑施工方法,而且呈现多层开发的趋势,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已进入快... 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中为了节约土地资源,缓解城市生活和交通拥挤状况,高层建筑的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同时城市地铁结点工程(车站、特别是换乘站)建设也多采用深基坑施工方法,而且呈现多层开发的趋势,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这一地区广泛分布全新世新近沉积的淤泥质软土,由于其土体的性质软弱,在基坑施工中难度很大,易发生基坑边坡失稳、坑底隆起、突泥突水和支护结构失效等工程地质问题,诱发基坑周围地面沉陷、不均沉降及相邻建筑物开裂、破坏等不良环境效应。本文针对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不良环境效应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基坑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具体处置方案和防治措施,通过软土区实际基坑施工验证,是成功有效的,具有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软土 工程地质问题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铁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及改进 被引量:4
3
作者 肖裕生 佘才高 胡建斌 《都市快轨交通》 2008年第3期63-66,共4页
针对南京地铁1号线、2号线施工中出现的地质问题,从地铁工程的特点和施工方法出发,分析地铁勘察与日常地面建筑勘察的差异,指出地铁勘察中存在的不足和容易忽视的几个基本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应措施和完善地铁勘察的建议。
关键词 南京地铁 地质 勘察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监测技术在地下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波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15-121,共7页
地下轨道交通作为大型城市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现代化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复杂的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利用多监测技术对其施工、运营过程中的形变进行连续、协同监测,是保证工程施工和运营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 地下轨道交通作为大型城市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现代化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复杂的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利用多监测技术对其施工、运营过程中的形变进行连续、协同监测,是保证工程施工和运营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深圳市14号线清水河站基坑及其附属结构为监测对象,利用全站仪、水准仪、测斜仪、频率仪、裂缝测宽仪等设备,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应力、裂缝宽度和深度等项目进行监测,详细阐述了监测方案设计、监测过程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全过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监测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监测方案和采用的监测仪器方法能有效捕获监测对象的微小变形信息,辅助于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和运营安全,监测方案对同类型项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轨道交通 变形监测 多监测技术 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隶属函数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
5
作者 寇婷 孙荣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1期326-328,共3页
由于现行方法在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应用效果不佳,评估偏差比较大,对基于组合隶属函数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进行研究。选择地质灾害类型、灾害规模、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地质环境条件、触发因素和脆弱性作... 由于现行方法在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应用效果不佳,评估偏差比较大,对基于组合隶属函数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进行研究。选择地质灾害类型、灾害规模、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地质环境条件、触发因素和脆弱性作为指标构建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估指标赋权,采用组合隶属函数对指标综合分析,量化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系数,确定危险等级,实现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试验证明,设计方法评估偏差不超过0.01,可以实现对灾害危险性精准评估,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隶属函数 地质灾害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地质调查在污染场地调查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建荣 陈春明 +3 位作者 吴珉 史永松 孟凡义 顾凤祥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6年第2期29-32,共4页
论述污染场地调查之前开展场地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说明,水文地质调查能够查明场地内各土层的渗透性,判断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分布特征,这些信息为建立场地水文地质模型、设计污染土壤取样范围和深度、确定地下水监测井设... 论述污染场地调查之前开展场地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说明,水文地质调查能够查明场地内各土层的渗透性,判断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分布特征,这些信息为建立场地水文地质模型、设计污染土壤取样范围和深度、确定地下水监测井设置深度和滤网位置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节约调查经费,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调查 污染场地 土层分类 土壤取样 地下水监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某市人工堆山坍塌机理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顾凤祥 阎长虹 +2 位作者 王彬 许宝田 闫怀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7-702,共6页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堆山造景工程越来越多,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堆山造景工程多是利用工程弃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填筑在不能用于城市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上。这样既能使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废弃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又能很好...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堆山造景工程越来越多,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堆山造景工程多是利用工程弃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填筑在不能用于城市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上。这样既能使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废弃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又能很好地美化城市环境。因此,堆山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美化居住环境的一种新时尚。然而这些不适宜作为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地质条件一般较为复杂,且距其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很近,同时堆山造景工程往往荷载量和堆载面积很大,远不同于一般工程,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例如苏南某市堆山工程,建设在软土地基上,设计高度54m,当堆到40m时,突然发生大规模垮塌事故,一度造成工程停滞,给周围道路及建筑造成安全隐患。本文通过相关试验和计算,对其堆山工程发生坍塌事故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认为该工程的地基处理采用砂井方法不能满足工程要求,由于填筑荷载达760kPa,大大超过地基承载力,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失稳破坏,加之施工速度过快,无法使填土很好地固结,最终导致了填筑山体整体垮塌事故。通过对该堆山事故分析,初步认为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堆山工程,要保证安全必需满足二个条件,第一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堆载要求,否则需结合荷载形式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第二在施工时基础的沉降特别是沉降差应控制在一定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堆山 软土地基 坍塌机理 地基承载力 基础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湿过程中南京粉细砂孔隙结构演化精细表征
8
作者 张恒 张巍 +3 位作者 徐文瀚 朱鸿鹄 施烨辉 程荷兰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5,共12页
饱和度影响着非饱和土土水特性与工程性质,孔隙结构是影响砂土抗液化强度的本征指标之一。为定量探究砂土饱和度与孔隙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使用了6μm工业显微CT扫描减湿过程中的重塑南京粉细砂试样,对三维重构后的试样不同高度位置分别... 饱和度影响着非饱和土土水特性与工程性质,孔隙结构是影响砂土抗液化强度的本征指标之一。为定量探究砂土饱和度与孔隙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使用了6μm工业显微CT扫描减湿过程中的重塑南京粉细砂试样,对三维重构后的试样不同高度位置分别提取出表征单元体,使用最大球算法获得各表征单元体的孔隙网络模型,计算孔隙形态与孔隙结构参数,分析减湿过程中不同阶段孔隙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试样单孔隙几何形态以细长椭球体为主,减湿过程中喉道长度和孔隙球度变化较小,而喉道半径减小;样品孔隙定向性发生循环变化,具体表现为:含水率30%时试样无主定向性;含水率20%降至5%时,孔隙平面角与空间角的数学期望均出现在120°方向;而干燥样孔隙重新丧失主定向性。孔隙结构参数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京粉细砂饱和试样连续失水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过饱和含水率降至含水率30%阶段,孔隙结构参数增大,孔隙连通性提高;含水率30%降至20%阶段,孔隙结构参数减小,孔隙连通性降低;含水率20%降至5%阶段,试样失水干裂,孔隙结构参数增大,连通性提高;含水率5%降至0阶段,裂隙结构被破坏并被砂土颗粒填充,孔隙结构参数减小,连通性降低。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理解非饱和南京粉细砂液化特性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粉细砂 非饱和土 孔隙结构演化 定向性 精细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扬长江大桥水文地质单井同位素示踪试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杜国平 金宇东 +1 位作者 袁昶 杨仪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9-31,29,共4页
文章以润扬长江大桥水文地质单井同位素示踪为试验研究对象 ,介绍一种新的单井同位素示踪稀释测井方法。它可以在人工和天然地下水渗流场情况下 ,测量到地下水的渗透流速、流向、垂向流速流向、含水层的层间补给关系、含水层的涌水量和... 文章以润扬长江大桥水文地质单井同位素示踪为试验研究对象 ,介绍一种新的单井同位素示踪稀释测井方法。它可以在人工和天然地下水渗流场情况下 ,测量到地下水的渗透流速、流向、垂向流速流向、含水层的层间补给关系、含水层的涌水量和吸水量、每米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地下工程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从而更广泛地应用于与地下工程相关的各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扬长江大桥 单井同位素示踪 地下水渗流场 含水层 层间补给关系 涌水量 吸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 流向 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加筋土结构在某边坡工程中应用的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毅 陈征宙 +1 位作者 袁昶 陈长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92-196,207,共6页
结合工程地质勘查结果,对某电厂工程原来的加筋土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认为原设计没有考虑到地表含砾粉质粘土层的影响,不仅地基承载力不够,而且整个加筋土结构从深部滑出的安全性也未能满足工程要求,说明原设计方案需要... 结合工程地质勘查结果,对某电厂工程原来的加筋土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认为原设计没有考虑到地表含砾粉质粘土层的影响,不仅地基承载力不够,而且整个加筋土结构从深部滑出的安全性也未能满足工程要求,说明原设计方案需要进行修改,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在评价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在加筋土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了了解和掌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对于设计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加筋土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土边坡 加筋土结构 工程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砼芯水泥土复合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海骏 陈征宙 章建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68-72,共5页
砼芯水泥土复合桩是一种新型的基坑支护方法,即在水泥土搅拌桩中插入钢筋混凝土预制小方桩,形成一种新的复合桩体,兼有受力和止水的双重作用,并采用两排中间用圈梁相连的门型结构提高了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该支护方案在南京某深基坑工... 砼芯水泥土复合桩是一种新型的基坑支护方法,即在水泥土搅拌桩中插入钢筋混凝土预制小方桩,形成一种新的复合桩体,兼有受力和止水的双重作用,并采用两排中间用圈梁相连的门型结构提高了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该支护方案在南京某深基坑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分析了该新方法的结构特点、简要介绍了其设计计算方法,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实际的监测数据与排桩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基坑支护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支护和经济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支护 砼芯水泥土复合桩 门型结构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摄像技术的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快速建模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庭青 张迁 +2 位作者 徐洪钟 毕港 朱焕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2-907,共6页
无人机摄像技术能快速便捷地构建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数值高程模型(DEM),但目前对DEM的后续优化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托于某抽水蓄能水电工程,探讨了基于无人机摄像技术在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生态快速建模和数值分析中的应用,在... 无人机摄像技术能快速便捷地构建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数值高程模型(DEM),但目前对DEM的后续优化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托于某抽水蓄能水电工程,探讨了基于无人机摄像技术在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生态快速建模和数值分析中的应用,在DEM基础上,提取地形等高线图,通过编程构建三维数值分析模型,使用专业数值软件开展了强度及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无人机摄像技术建构的三维数字高程模型高度还原现场,方便于科研工作和工程设计的后续数值分析;无人机定期飞行,实现了用低成本获取不同时期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生态的时空状态,进而达到长期动态的健康监测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摄像技术 快速建模 数值分析 国土空间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天生桥河景区段边坡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13
作者 唐波 张莉萍 +1 位作者 周玲玲 赵雨顺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7-102,共6页
天生桥河是一条沟通秦淮河流域和石臼湖流域的人工运河.几百年来,天生桥河,特别是其景区段,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不仅给汛期行洪构成阻碍,还随时威胁着文物本身及游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文章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 天生桥河是一条沟通秦淮河流域和石臼湖流域的人工运河.几百年来,天生桥河,特别是其景区段,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不仅给汛期行洪构成阻碍,还随时威胁着文物本身及游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文章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工作获得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及滑坡、崩塌灾害成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稳定性、危害性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生桥河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空间分布 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作用后三种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与耐磨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桂才 徐坤 +1 位作者 尚明召 曹雅恒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0,共11页
在TBM掘进过程中,TBM刀盘会与岩石剧烈摩擦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热,使TBM刀盘温度升高。【目的】为了研究高温处理后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与耐磨性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与CAI值预测模型,利用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指标来预测岩石耐磨... 在TBM掘进过程中,TBM刀盘会与岩石剧烈摩擦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热,使TBM刀盘温度升高。【目的】为了研究高温处理后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与耐磨性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与CAI值预测模型,利用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指标来预测岩石耐磨性,同时探究岩石CAI值随温度变化规律。【方法】以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三种岩性为例,对不同温度作用后的岩石分别开展Cerchar磨蚀试验和岩石物理力学测试,分别获得三种岩石的CAI值、密度、里氏硬度、波速、孔隙度、导热系数、抗拉强度和单轴抗压强度,然后,基于线性回归方法提出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与CAI值预测模型。【结果】结果显示:(1)高温处理后岩石物理性质方面,里氏硬度、纵波波速与CAI值之间相关性较好,花岗岩、砂岩、大理岩里氏硬度与CAI值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44、0.714、0.885,三种岩石纵波波速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25、0.835、0.891。岩石孔隙度与CAI值之间相关性很低,花岗岩和砂岩相关系数R~2分别只有0.171、0.657。(2)高温处理后岩石力学性质方面,岩石抗拉强度、单轴抗压强度与CAI值相关性很好,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抗拉强度与CAI值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74、0.888、0.950,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相关系数R~2可高达0.962、0.996、0.877。【结论】结果表明:(1)高温作用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与耐磨性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且下降幅度因岩石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原因在于导热系数存在明显不同,因而影响高温作用下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与耐磨性变化规律。(2)在高温作用后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与CAI值之间相关性评价研究中,岩石力学指标与CAI值的相关性模型明显优于物理指标与CAI值的相关性模型。在物理指标与CAI值的相关性模型中,纵波波速最好,而孔隙度较差;力学指标模型中,抗压强度要略优于抗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 岩石耐磨性 CAI 物理力学参数 线性回归方法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S的矿井涌水量预测
15
作者 郭海 张安银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233-238,共6页
矿井涌水是矿山安全开采中难以解决又必须面对的问题。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具有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实现了地质模型、水文地质参数等的可视化,提供的自检功能为调试模型提供了极大方便。以宁夏某矿为例,应用GMS对其水文... 矿井涌水是矿山安全开采中难以解决又必须面对的问题。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具有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实现了地质模型、水文地质参数等的可视化,提供的自检功能为调试模型提供了极大方便。以宁夏某矿为例,应用GMS对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建立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和水文地质概化模型,通过MODFLOW模块对其涌水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三维地质模型具有很好地可视性,研究区地层能够更加直观的得以展示,模拟所得水位与实测水位拟合效果在置信区间内,模拟区首采面的涌水量的预测值为1450 m~3/h。为矿山开采、工程建设中涌水量预测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更为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 自检查 三维地质模型 数值模拟 涌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防治建议 被引量:27
16
作者 于军 王晓梅 +1 位作者 武健强 谢建宝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4,共6页
以多年苏锡常地区开展的地面沉降调查、监测等数据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特点,提出了该地区今后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建议。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形成机理 防治建议 苏锡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低速非Darcy渗流的饱和黏性土一维固结分析 被引量:48
17
作者 鄂建 陈刚 孙爱荣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15-1119,共5页
介绍并分析了非Darcy渗流模型,修正了Terzaghi一维固结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固结过程以及超静孔压消散的规律,认为超静孔压的缓慢消散是导致次固结现象的原因之一。讨论了起始水力梯度、临界水力梯度、瞬时荷载以及土层厚度对固... 介绍并分析了非Darcy渗流模型,修正了Terzaghi一维固结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固结过程以及超静孔压消散的规律,认为超静孔压的缓慢消散是导致次固结现象的原因之一。讨论了起始水力梯度、临界水力梯度、瞬时荷载以及土层厚度对固结过程的影响,提出了确定非Darcy渗流适用范围的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 一维固结 非DARCY渗流 起始水力梯度 临界水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降水三维变参数非稳定渗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 被引量:30
18
作者 陈兴贤 骆祖江 +2 位作者 安晓宇 谈金忠 田开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72-1578,共7页
为了精确模拟预测松散沉积层中深基坑降水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场和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考虑土体孔隙度、渗透系数、储水率随地下水位下降发生的动态变化,建立了深基坑降水三维变参数非稳定渗流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的地面沉降耦合模型,... 为了精确模拟预测松散沉积层中深基坑降水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场和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考虑土体孔隙度、渗透系数、储水率随地下水位下降发生的动态变化,建立了深基坑降水三维变参数非稳定渗流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的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南京地铁三号线浦珠路站深基坑降水为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15口坑内抽水井,抽水井过滤器埋深为22.0~37.0m,基坑围护连续墙底部埋深至41.5m为最优降水方案;不仅使基坑内地下水位满足开挖要求,又使基坑外地面沉降在控制范围内。经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合理,计算结果可靠,研究理论用于模拟预测此类地区深基坑降水引起的地下水流场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沉积层 深基坑降水 三维渗流 变参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ASTIC模型的缺陷与改进方法探讨 被引量:47
19
作者 鄂建 孙爱荣 钟新永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从模型原理、模型计算方法、评价结果三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DRASTIC模型的缺陷,并指出国内在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上的误区,提出模型的改进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RASTIC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九江市的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工... 从模型原理、模型计算方法、评价结果三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DRASTIC模型的缺陷,并指出国内在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上的误区,提出模型的改进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RASTIC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九江市的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STIC 缺陷 地下水防污性能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压桩法测定系统研制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石泉彬 杨平 +1 位作者 谈金忠 汤国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9-147,共9页
为探究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依据接触面冻结强度传统定义,应用压桩法原理研制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测定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开展多影响因素条件下接触面冻结强度测定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冻土与结构接触... 为探究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依据接触面冻结强度传统定义,应用压桩法原理研制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测定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开展多影响因素条件下接触面冻结强度测定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呈现脆性破坏及应变软化,残余强度呈周期性波动及衰变等典型特征;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受接触面温度和粗糙度影响显著,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分别呈线性和对数函数关系。利用埋设于抗压桩身侧面的微型土压力传感器,揭示了接触面压应力沿桩身分布规律,以及接触面压应力随冻结时间、剪切位移变化规律,并将其与接触面温度、冻结强度等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强度 压桩法 测定系统 冻土 接触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