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腥草保鲜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纪红 胡中立 +1 位作者 刁英 严守雷 《中国果菜》 2024年第3期23-27,共5页
鱼腥草属于药食同源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在我国西南地区如黔贵川等地深受欢迎。然而鱼腥草不耐贮藏。本文综述了鱼腥草保鲜和加工研究进展,其中保鲜方法包括低温保鲜、可食用膜阻隔保鲜、气调... 鱼腥草属于药食同源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在我国西南地区如黔贵川等地深受欢迎。然而鱼腥草不耐贮藏。本文综述了鱼腥草保鲜和加工研究进展,其中保鲜方法包括低温保鲜、可食用膜阻隔保鲜、气调保鲜方法以及化学保鲜方法,本文比较了上述各种方法,并提出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鱼腥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保鲜 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多个世代生命表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谢佳燕 吴聪 +1 位作者 林佳 李睿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75-2381,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后对其试验种群亲代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的影响,以揭示麦二叉蚜多个世代对吡虫啉亚致死浓度的响应,为田间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亚致死浓度... 【目的】探究不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后对其试验种群亲代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的影响,以揭示麦二叉蚜多个世代对吡虫啉亚致死浓度的响应,为田间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亚致死浓度(LC_(20)和LC_(40))吡虫啉处理当代麦二叉蚜后,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经吡虫啉亚致死浓度胁迫后麦二叉蚜亲代(F_(0))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F_(1)和F_(2))存活及生命表参数的变化。【结果】不同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LC_(20)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亲代种群及子代种群的存活率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LC_(40)浓度吡虫啉显著降低亲代麦二叉蚜种群的中位生存期(P<0.05,下同),为对照的71.55%,但对2个子代种群的中位生存期无显著影响;不同世代间,LC_(40)浓度处理的存活率和寿命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相比,LC_(20)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亲代及2个子代种群的繁殖均无显著影响;LC_(40)浓度吡虫啉可显著抑制麦二叉蚜亲代种群的繁殖,但对F1及F_(2)世代种群的繁殖无显著影响。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个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同一子代世代的种群生命表参数均无显著影响;同一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2个子代世代的种群生命表参数也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亚致死浓度(LC_(20)和LC_(40))吡虫啉对亲代麦二叉蚜的生存率、寿命和繁殖率存在显著影响,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但对2个子代种群的生命表参数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吡虫啉 胁迫 存活率 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株分离自麻天牛的白僵菌的生长、产孢特性及产酶能力分析
3
作者 蔡霓 乔治君 +4 位作者 刘芳 方伟 刘少芳 农向群 王开梅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3,共12页
昆虫病原真菌白僵菌Beauveria spp.是害虫生防产品研发的主要真菌之一,其生长及产酶特性是高毒力菌株筛选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对15株分离自麻天牛僵虫的白僵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长、产孢以及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rDNA-ITS序... 昆虫病原真菌白僵菌Beauveria spp.是害虫生防产品研发的主要真菌之一,其生长及产酶特性是高毒力菌株筛选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对15株分离自麻天牛僵虫的白僵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长、产孢以及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rDNA-ITS序列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5株白僵菌中11株为球孢白僵菌B.bassiana,4株为硫酸白僵菌B.sulfurescenS。不同温度及培养基条件下菌株生长与产孢分析结果表明,25℃,PPDA培养基适合大部分白僵菌的生长,温度下降至20℃时各菌株产孢量更高;CN004、CN011、CN012及CN055菌株为产孢优势候选菌株,其中CN055菌株产孢量可达到(1.99±0.57)×10^(6)个/mm^(2)。胞外水解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CN006、CN012、CN040及CN055的几丁质酶活性较强,且几丁质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培养至第5天酶活性最高。CN009、CN019、CN040及CN055菌株的蛋白酶活性较强,蛋白酶活性呈现先急剧上升、再平缓上升的趋势,CN055菌株第9天的酶活性为(472.5±0.39)U/mL,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5)。CN040和CN055菌株在产孢、产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能力上兼具优势,可作为后续研发的重点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产孢 几丁质酶 蛋白酶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籽油–乳清分离蛋白高内相乳液制备与表征
4
作者 郭兵兵 陈思贤 +5 位作者 肖渝珈 王桥意 李紫琳 魏丫然 陈妍 艾有伟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共10页
本研究以乳清分离蛋白(WPI)为天然乳化剂,葡萄籽油为油相,制备高内相乳液,探究不同WPI浓度梯度与不同乳化均质速率下乳液贮藏期外观形态、乳液油滴平均粒径、稳定性、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0 d贮藏期内中高浓度蛋... 本研究以乳清分离蛋白(WPI)为天然乳化剂,葡萄籽油为油相,制备高内相乳液,探究不同WPI浓度梯度与不同乳化均质速率下乳液贮藏期外观形态、乳液油滴平均粒径、稳定性、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0 d贮藏期内中高浓度蛋白溶液组和中高转速处理组乳液稳定性良好。随WPI浓度提升,乳液油滴的平均粒径显著降低,当浓度≥2.0%时趋于稳定。乳液的乳化活性指数(EAI)与乳化稳定性指数(ESI),随WPI浓度增大而增大。当均质速率增大,油滴平均粒径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EAI与ESI呈先增大后平缓的趋势。激光共聚焦微观分析可知,随WPI浓度增大更多的蛋白质吸附在界面上,分布更均匀,结构更稳定。当浓度进一步增加超过2.0%时,界面吸附趋于饱和,液滴尺寸趋于稳定。均质速率增大至15000 r/min时液滴分散性最优,而转速达到18000 r/min时液滴发生聚集。动态流变学分析表明,WPI浓度与剪切速率的增加提升了乳液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综上所述,适当增加乳清分离蛋白溶液浓度和提高转速可增强乳液稳定性与凝胶强度,这些结论为功能油脂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相乳液 葡萄籽油 乳清分离蛋白溶液 乳液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品种长坂坡1号基因组测序分析
5
作者 鄢珊 刘燕利 +4 位作者 肖文韬 董先婷 吴方华 刁英 胡中立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263-264,267,共3页
结合MGI和PacBio Revio测序技术,采用HiC数据辅助的ALLHiC基因组组装方法,初步组装获得了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品种长坂坡1号的基因组,基因组长度为2.57 Gbp,共1620个contig,挂载到27条假染色体上。研究结果为构建高质量... 结合MGI和PacBio Revio测序技术,采用HiC数据辅助的ALLHiC基因组组装方法,初步组装获得了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品种长坂坡1号的基因组,基因组长度为2.57 Gbp,共1620个contig,挂载到27条假染色体上。研究结果为构建高质量的鱼腥草基因组提供了参考,并且为鱼腥草遗传学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长坂坡1号 基因组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烟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适宜性评价
6
作者 陈成立 文涛 +7 位作者 张方 熊涛 覃永生 王俊勇 周宇子 罗芳 马方磊 冉娟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63-1368,共6页
为明确鄂西南山区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优化烟叶种植布局和落实平衡施肥,分别于2018和2021年采集建始县10个乡镇共计578个植烟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建始县植烟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比2018年降低0.55、6.06 g... 为明确鄂西南山区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优化烟叶种植布局和落实平衡施肥,分别于2018和2021年采集建始县10个乡镇共计578个植烟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建始县植烟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比2018年降低0.55、6.06 g·kg^(-1)、0.47 g·kg^(-1),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2018年升高9.91、37.62 mg·kg^(-1)。2021年全县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平均值为0.72,较2018年增加。综合以上发现,需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和调整钾肥施用方式,改善建始县植烟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钾肥利用率以及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养分含量 适宜性指数 变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食蚊鱼属入侵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7
作者 谢佳燕 陈玥 孙赫英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14-2522,共9页
【目的】分析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东部食蚊鱼(G.holbrooki)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和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为食蚊鱼属入侵鱼类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西部食蚊鱼和... 【目的】分析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东部食蚊鱼(G.holbrooki)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和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为食蚊鱼属入侵鱼类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西部食蚊鱼和东部食蚊鱼线粒体基因组组成特征和密码子使用模式。【结果】西部食蚊鱼和东部食蚊鱼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6614和16610 bp,碱基组成均呈现明显的AT偏好,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的适应指数(CAI)范围分别为0.14~0.20和0.13~0.20,偏好性指数(CBI)分别为-0.09~0.09和-0.09~0.07,有效密码子数(ENC)分别为35.19~50.50和39.03~50.06。中性绘图分析结果表明,2种食蚊鱼线粒体编码基因的第1、2位和第3位碱基GC含量相关性不明显;ENC-plot分析发现2种食蚊鱼线粒体基因ENC均位于标准曲线下方;PR2-plot分析发现2种食蚊鱼线粒体基因密码子第3位的4种碱基使用频率不相等,A和C的使用频率高于T和G。在西部食蚊鱼和东部食蚊鱼线粒体基因组中分别确定了16和18个最优密码子。【结论】2种食蚊鱼线粒体基因组均偏好使用以C或A结尾的密码子,无以G结尾的密码子。西部食蚊鱼和东部食蚊鱼分别筛选出16和18个最优密码子,主要以C或A结尾。2种食蚊鱼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均为弱偏好性密码子,自然选择和突变压力均是影响2种食蚊鱼线粒体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因素,其中自然选择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蚊鱼 线粒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自然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碱碱性卤杆菌蛋白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分泌表达和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汉焱 缪礼鸿 +2 位作者 杜薇 张恩华 刘蒲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91-97,共7页
该研究通过信号肽筛选和启动子优化构建了一种在枯草芽孢杆菌中高效分泌嗜碱碱性卤杆菌蛋白酶的表达系统。结果表明,信号肽筛选和启动子优化的组合策略显著提高了该蛋白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胞外表达量。在173种信号肽中,SP_(Ydjm)介导... 该研究通过信号肽筛选和启动子优化构建了一种在枯草芽孢杆菌中高效分泌嗜碱碱性卤杆菌蛋白酶的表达系统。结果表明,信号肽筛选和启动子优化的组合策略显著提高了该蛋白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胞外表达量。在173种信号肽中,SP_(Ydjm)介导该蛋白酶分泌的效率最高,是原始信号肽SP_(aprE)所介导酶活力的13.8倍。而串联启动子P_(HapII)-P_(ylb)对表达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使酶活力进一步提升1.7倍。经发酵培养基适配,该表达系统在摇瓶中产生的蛋白酶活力为18600 U/mL。进一步使用5 L发酵罐发酵后,酶活力达到34050 U/mL。该表达体系有效的提升了嗜碱碱性卤杆菌蛋白酶的分泌量,为该酶的生产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蛋白酶 串联启动子 信号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特征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俊鹏 刘文婷 +3 位作者 石甜 王华娟 王宏勋 周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目的:分析1株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474x1的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及在食品中的抑菌效果。方法:以副溶血性弧菌474菌株为宿主菌,从海鲜市场基围虾分离噬菌体474x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分析474x1对温度及pH的敏感性... 目的:分析1株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474x1的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及在食品中的抑菌效果。方法:以副溶血性弧菌474菌株为宿主菌,从海鲜市场基围虾分离噬菌体474x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分析474x1对温度及pH的敏感性。分析474x1全基因组序列,根据474x1末端酶大亚基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测定菌落总数评价噬菌体对虾肉中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到1株新型的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命名为474x1,该噬菌体能够裂解23株副溶血弧菌中的19株(19/23=82.61%)。电镜观察474x1具有典型的短尾病毒科病毒形态特征。最佳感染复数(MOI)为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474x1的潜伏期为10 min,裂解量为115 PFU/cell。该噬菌体能够在较大的温度范围(30~60℃)和pH(4~11)范围内维持活性。474x1全基因组长47830 bp,包含69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其中14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比较基因组学分析474x1与短尾噬菌体科弧菌属噬菌体Vp41s3基因组具有较高同源性,进化分析表明474x1与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p41s3亲缘性最高。在应用实验中,在4℃下MOI=1000的实验组在第3 h相较对照组菌量下降了0.39 lgCFU/mL。MOI=10000的实验组在第12 h相较对照组菌量下降了0.92 lgCFU/mL,在25℃下MOI=1000,MOI=10000的实验组相较对照组在第6 h时菌量分别下降1.04、1.82 lgCFU/mL,表明噬菌体474x1能够显著抑制虾肉中宿主菌的生长。结论:从基围虾中分离鉴定1株新的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该噬菌体裂解量大,潜伏期短,在60℃以下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pH耐受范围宽,在食品中也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为防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株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 分离与纯化 最佳感染复数(MOI) 一步生长曲线 基因组 抑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漆酶的理性设计及在霉菌毒素降解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乐琛 王晓 +3 位作者 谢珂 郑艳丽 杨江科 雷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0,共10页
为解决目前制约食品等领域发展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选取了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BsCotA漆酶并且通过理性设计提高酶活力、稳定性,从而实现对霉菌毒素降解效率的提高。利用理性设计改造BsCotA漆酶,获得了4个突变体漆酶,包括3个点突变体CotA^... 为解决目前制约食品等领域发展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选取了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BsCotA漆酶并且通过理性设计提高酶活力、稳定性,从而实现对霉菌毒素降解效率的提高。利用理性设计改造BsCotA漆酶,获得了4个突变体漆酶,包括3个点突变体CotA^(A344K)、CotA^(A317T)、CotA^(T36Y),和突变整合体CotAgold,使用毕赤酵母进行异源表达,测定其酶学性质,并检测其对霉菌毒素的降解效率。基于蛋白质结构进行设计的3个单点突变,均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漆酶的稳定性。而将3个突变位点同时整合到1个漆酶突变体上时,3个突变位点间未发生显著拮抗作用,使得突变整合体CotAgold展示出最好的稳定性以及催化能力;CotAgold比酶活力为99.4 U/mg,相比BsCotA的比酶活力提高了10倍,对于ABTS的k_(cat)/K_(M)达到了7.12×10^(5)L/(mol·s),相比BsCotA提高了1.9倍;突变体CotAgold的最适反应pH值为4,最适反应温度均为70℃,与野生型BsCotA催化条件保持一致;CotAgold在pH 2~12,孵育30 min,剩余酶活力均在70%以上,相比野生型BsCotA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有明显提高;CotAgold在40~90℃,孵育30 min,残留酶活力均在90%以上,相比野生型BsCotA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有明显提高;并在ABTS阳离子自由基作为介体的条件下,漆酶CotAgold能完全降解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相比之下,野生型漆酶BsCotA的降解率仅为5%。通过蛋白质的理性设计得到了漆酶突变体CotAgold,表现出显著提高的pH稳定性以及热稳定性,蛋白表达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在霉菌毒素降解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理性设计 酶学性质 毒素降解 黄曲霉毒素B1 玉米赤霉烯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菌DS32褐藻胶裂解酶基因vralg1的异源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慧敏 邵宗泽 +2 位作者 路瑶 杨江科 周梅先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5-265,共11页
对从福建省东山湾沉积物样品中筛选到的菌株Vibrio sp. DS32的褐藻胶裂解酶基因vralg1进行克隆和异源表达,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评估。以DS32基因组为模板,克隆褐藻胶裂解酶基因vralg1,构建了pET-vralg1重组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 对从福建省东山湾沉积物样品中筛选到的菌株Vibrio sp. DS32的褐藻胶裂解酶基因vralg1进行克隆和异源表达,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评估。以DS32基因组为模板,克隆褐藻胶裂解酶基因vralg1,构建了pET-vralg1重组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异源表达,对重组酶VRALG1的酶学性质、底物特异性和完全降解产物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重组酶VRALG1最适温度为35℃,在5~50℃范围内相对酶活力达到80%以上,最适pH为6.5~7.5,在pH为6.0~9.0范围内保温1 h后相对酶活力在90%以上;重组酶VRALG1最大反应速率为5.919 mmol/(L·min),米氏常数为3.712 mmol/L,最适条件下比活力为5.874 U/mg;K^(+)、Cs^(+)、Na^(+)、咪唑和乙醇对酶活性影响较小,5 mmol/L或50 mg/mL浓度下相对酶活力保持90%以上,EDTA对酶的抑制作用明显,1 mmol/L浓度下可使酶完全失活;重组酶VRALG1对海藻酸钠和聚古罗糖醛酸具有较高的降解活性,TLC分析显示产物主要为单糖、二糖和三糖混合物,结合底物特异性分析,推测重组酶VRALG1是具有明显聚古罗糖醛酸偏好性的内切型双功能褐藻胶裂解酶。本研究成功克隆了弧菌DS32中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并实现了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所得重组酶VRALG1具有优良的海藻酸钠降解活性和明显的聚古罗糖醛酸偏好性,可以用于制备低聚合度的褐藻寡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褐藻胶裂解酶 褐藻寡糖 克隆表达 酶学性质 聚古罗糖醛酸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温及冰水混合物贮藏对去皮莲藕贮藏及卤后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卢可燕 苗泽钰 +4 位作者 王宏勋 易阳 王丽梅 艾有伟 闵婷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30-1940,共11页
为探究冰温贮藏及冰水混合物贮藏对去皮莲藕贮藏及卤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不同贮藏方式下莲藕的外观、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质构特性(硬度、脆度、弹性、咀嚼性)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冰水混合物较冰... 为探究冰温贮藏及冰水混合物贮藏对去皮莲藕贮藏及卤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不同贮藏方式下莲藕的外观、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质构特性(硬度、脆度、弹性、咀嚼性)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冰水混合物较冰温贮藏抑制莲藕褐变效果更好,并可提高莲藕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与新鲜莲藕相比,冰温和冰水混合物贮藏后再进行卤制,可以减轻莲藕因贮藏时间延长导致的质构劣变、提高卤藕的感官评分。冰温贮藏莲藕卤后的质构特性更稳定;冰水混合物短期贮藏莲藕卤后的感官评分更高,且卤后贮藏期间的风味更稳定,但水分流失较快。本研究结果可为莲藕贮藏保鲜技术的选择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温 冰水混合物 莲藕 品质 卤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草β-石竹烯合成酶AaCPS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
13
作者 程湘 明玥 +5 位作者 游景茂 石召华 汪波 万定荣 林先明 徐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3-1232,共10页
目的对艾草Artemisia argyiβ-石竹烯合成酶基因(β-caryophyllene synthase,AaCPS)进行全长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模式分析,为艾草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功能解析奠定基础。方法基于艾草转录组数据筛选注释为CPS的基因,采用PCR... 目的对艾草Artemisia argyiβ-石竹烯合成酶基因(β-caryophyllene synthase,AaCPS)进行全长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模式分析,为艾草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功能解析奠定基础。方法基于艾草转录组数据筛选注释为CPS的基因,采用PCR方法克隆获得目的基因c DNA的全长,对其编码区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瞬时表达法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不同采收期(4月、5月、6月、7月)AaCPS基因表达模式,HS-SPME-GC-MS测定β-石竹烯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艾草中克隆得到的AaCPS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3667 Da,等电点为5.40,含Terpene_synth和Terpene_synth_C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aCPS蛋白与同科植物黄花蒿CPS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SDS-PAGE结果证实在75000-120000 Da出现目的蛋白条带(包含28132 Da的标签蛋白),说明所获基因能够成功表达出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其编码蛋白位于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aCPS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7月达到最高。HS-SPME-GC-MS结果显示β-石竹烯含量从4月逐渐升高,在6月达到最高,与4-6月AaCPS基因表达量趋势总体一致。结论通过对AaCP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艾草倍半萜物质生物合成途径的功能鉴定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草 β-石竹烯合成酶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易转化、高生物量地衣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14
作者 杜薇 李志敏 +2 位作者 邢晏铭 刘蒲临 缪礼鸿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1-189,共9页
【目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是发酵工业中表达异源蛋白的重要底盘细胞,筛选易转化和高生物量的B.licheniformis菌株,为有效提升宿主的改造效率和蛋白表达水平提供菌种资源。【方法】经过富集、gyrB扩增与16S rDNA序... 【目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是发酵工业中表达异源蛋白的重要底盘细胞,筛选易转化和高生物量的B.licheniformis菌株,为有效提升宿主的改造效率和蛋白表达水平提供菌种资源。【方法】经过富集、gyrB扩增与16S rDNA序列分析从土壤中筛选与地衣芽孢杆菌同源性较高的菌株,将所筛菌株的电转效率和生物量与工业常用底盘细胞B.licheniformis 2709进行比较分析。对筛选出的易电转和高生物量菌株进行形态学与生理生化鉴定,并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和高温碱性环境生长情况测定。【结果】筛选出10株与地衣芽孢杆菌同源性较高的菌株,其中菌株1-33电转化效率为6700 CFU/μg DNA,是B.licheniformis 2709的13.7倍。在豆粕玉米粉半固体培养基和SR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菌株1-33最大生物量达到5.2×10^(10) CFU/mL和6.8 g/L,分别为B.licheniformis 2709的1.71倍和1.3倍。进一步经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实验将菌株1-33最终鉴定为B.licheniformis,并表现出多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良好的耐碱与耐高温的能力。【结论】筛选出一株易电转和高生物量的B.licheniformis 1-33,为开发成高效表达外源蛋白的宿主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易转化 高生物量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酵母菌发酵对黄酒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余莉 高瑞杰 +5 位作者 汪晗 彭湃 梁晓潼 刘蒲临 郭小龙 缪礼鸿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193,共8页
为解决传统小曲黄酒中高级醇含量偏高、饮用者易出现“上头”等问题,该研究以低产高级醇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1∶1∶1)混... 为解决传统小曲黄酒中高级醇含量偏高、饮用者易出现“上头”等问题,该研究以低产高级醇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1∶1∶1)混合制备复合酵母菌剂。以传统小曲发酵黄酒为对照,考察复合酵母菌剂发酵黄酒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与传统小曲发酵黄酒相比,复合酵母菌剂发酵黄酒酒精度无明显差异,达13.66%vol,而总糖含量(301.54 g/L)提高7.5%;增加了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异戊酸乙酯、3-甲硫基丙醛、糠醛、5-甲基糠醛和2,3-丁二酮;酯类物质总含量(247.50 gm/L)提高了5倍,总高级醇含量(420.09 mg/L)降低了15.9%,苦味氨基酸含量降低了33.1%,感官评分(75分)提高了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复合酵母菌剂 酿酒酵母 高级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合成菌群替代传统母曲对高温大曲质量的影响
16
作者 郭小龙 邓灿 +4 位作者 张明春 高瑞杰 刘蒲临 熊笠君 缪礼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9-248,共10页
传统高温大曲是经自然发酵而生产的,存在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所需的风味组分及含量难以控制等缺点。为了优化高温大曲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提高大曲品质,以小麦为原料,将高温大曲中分离筛选的地衣芽孢杆菌BL44、酿酒酵母SCY62、宛氏拟青霉... 传统高温大曲是经自然发酵而生产的,存在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所需的风味组分及含量难以控制等缺点。为了优化高温大曲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提高大曲品质,以小麦为原料,将高温大曲中分离筛选的地衣芽孢杆菌BL44、酿酒酵母SCY62、宛氏拟青霉PV3、微小根毛霉RP1和嗜热子囊菌TC1分别制备成固态菌剂,按不同添加比例构建2种人工合成菌群替代传统母曲(CK)制作高温大曲,并进行实验室酿酒试验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种大曲的优势真菌属为Lichtheimia,优势细菌属为Bacillus。大曲的理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接种人工合成菌群的高温大曲的液化力和糖化力比CK均有显著提高。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接种人工合成菌群替代传统母曲能显著提高大曲及酒醅中四甲基吡嗪的含量。人工合成菌群1和菌群2接种的大曲中四甲基吡嗪含量分别为31.90 mg/kg和56.73 mg/kg,比CK分别提高了2.80、4.99倍;高温堆积发酵酒醅中人工合成菌群1和菌群2的四甲基吡嗪含量分别为0.76 mg/kg和2.74 mg/kg,比CK分别提高了4.03和14.61倍。以上结果表明,人工合成菌群在定向调控大曲酶活性以及白酒中某些特定风味组分及含量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菌群 高温大曲 高通量测序 理化指标 挥发性物质 四甲基吡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恩施富硒地区车前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17
作者 袁帅 赵楚锋 +3 位作者 程腾 陈永波 胡中立 刁英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2期1-8,共8页
【目的】对湖北恩施富硒地区5个自然居群的142份车前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估。【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样品进行PCR,条带统计结果通过POPGENE 1.32、Structure 2.3.4等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共筛选... 【目的】对湖北恩施富硒地区5个自然居群的142份车前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估。【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样品进行PCR,条带统计结果通过POPGENE 1.32、Structure 2.3.4等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7条ISSR引物,多态性位点比例范围为86%~100%。其中,居群水平多态位点比例(PPL)、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香农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88.87%、0.2898±0.1757、0.4361±0.2375;物种水平(PPL=99.46%,H=0.3282±0.1484,I=0.4915±0.1983)。居群间之间分化系数为0.1157,基因流为1.9108。居群内遗传变异为84%。STRUCTURE分析推测,5个车前居群可能来源于3个祖先亚群体。而聚类分析显示其亲缘关系与地理距离不一致,个体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无法较好地区分5个居群中的个体。【结论】该地区车前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间基因流动频繁,利于野外生存。上述结果为恩施富硒地区车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前 ISSR 富硒地区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研究进展
18
作者 袁帅 韩如刚 +3 位作者 李佳 胡中立 刁英 王洲羿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34-240,共7页
黄精作为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等功效。现代药理学发现其具有调节免疫力、保护心血管、降糖等作用。通过对黄精的本草考证、遗传育种、繁育技术、功效成分以及产业发展情况阐述,综合深入分析了其在各领... 黄精作为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等功效。现代药理学发现其具有调节免疫力、保护心血管、降糖等作用。通过对黄精的本草考证、遗传育种、繁育技术、功效成分以及产业发展情况阐述,综合深入分析了其在各领域相关研究状况,可为黄精产业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持,促进黄精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本草考证 遗传育种 繁殖技术 功效成分 产业发展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富硒地区鱼腥草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19
作者 肖文韬 赵楚峰 +3 位作者 程腾 陈永波 胡中立 刁英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4期37-42,共6页
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是一种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其丰富的硒矿藏而被誉为“世界硒都”。然而,恩施富硒地区鱼腥草的遗传特性尚不清楚,不利于该地区鱼腥草的开发和... 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是一种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其丰富的硒矿藏而被誉为“世界硒都”。然而,恩施富硒地区鱼腥草的遗传特性尚不清楚,不利于该地区鱼腥草的开发和利用。本研究使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恩施地区4个鱼腥草居群共96株个体。在群体结构分析中,SHHC02和HTHC04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大,SHHC01和SHHC03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同时,通过研究可以推断,该地区的4个居群可能起源于5个祖先亚群。因此,可以推断恩施富硒区的鱼腥草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较为复杂,遗传组成较为多样,为该地区鱼腥草资源的后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I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仓储片烟中优势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霉变挥发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林 王宇栋 +7 位作者 朱宝 李虎 周红审 王凯悦 闫铁军 周平 夏海 周敏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108,共8页
为建立仓储过程中片烟霉变的快速判别方法,通过纯培养和18S rDNA测序对仓储霉变片烟中的霉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将优势霉菌进行致霉性试验,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片烟在优势霉菌不同侵染时期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 为建立仓储过程中片烟霉变的快速判别方法,通过纯培养和18S rDNA测序对仓储霉变片烟中的霉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将优势霉菌进行致霉性试验,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片烟在优势霉菌不同侵染时期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叶样品中根霉数量最多,其次是曲霉,再次是毛霉和青霉,优势霉菌为米根霉。致霉性试验表明,米根霉有一定的致霉性。将米根霉接种烟叶进行人工污染,在35℃、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经18 d培养,霉菌数量达到5.0×10^(4) cfu/mL,片烟发生轻度霉变。经GC-IMS分析,共定性识别出42种特征挥发性化合物,其中1-辛烯-3-酮、3-辛酮、2-呋喃甲硫醇、松油醇、正辛醇、3-乙基-苯丙酸、戊酸、蒎烯这8种化合物含量在米根霉侵染阶段明显降低,顺式-3-己烯-1-醇、丁酸甲酯、2-戊酮、乙基丙酸这4种化合物含量在片烟发生轻度霉变时明显升高,可作为仓储片烟霉变的潜在标识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烟 霉菌 霉变预测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