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处理技术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春桃 王鑫 +1 位作者 王海蓉 梁文懂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5,共6页
采用化学沉淀—混凝—软化工艺对江苏某燃煤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废水进行物化法预处理,预处理后的废水再进行蒸发结晶,回收工业盐及冷凝水,最终实现了电厂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实验结果表明:在化学沉淀p H为9、混凝剂聚合硫酸铝铁(PAFS)加入... 采用化学沉淀—混凝—软化工艺对江苏某燃煤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废水进行物化法预处理,预处理后的废水再进行蒸发结晶,回收工业盐及冷凝水,最终实现了电厂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实验结果表明:在化学沉淀p H为9、混凝剂聚合硫酸铝铁(PAFS)加入量为2.5 m L/L、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加入量为2.0 m L/L的条件下,废水浊度可降至4.13 NTU,废水中的重金属、氟离子以及悬浮物被有效去除,预处理后废水的水质可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蒸发结晶处理得到的工业盐和冷凝水分别符合GB/T 5462—2003《工业盐》的国家精制工业盐二级标准和GB 1576—2008《工业锅炉水质》的给水标准;脱硫废水的工业盐产率量为3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烟气脱硫 脱硫废水 零排放 蒸发 结晶 工业盐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藻技术减排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2
作者 杨忠华 陈明明 +2 位作者 曾嵘 李轩科 刘郭飞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19,共5页
控制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当前国内外利用微藻技术固定CO2以达到CO2减排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从可高效固定CO2藻种的筛选与育种、微藻固定CO2的机制、工业过程开发以及所产生藻体的综合利用等几方... 控制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当前国内外利用微藻技术固定CO2以达到CO2减排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从可高效固定CO2藻种的筛选与育种、微藻固定CO2的机制、工业过程开发以及所产生藻体的综合利用等几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二氧化碳减排 二氧化碳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藻技术减排CO_2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明明 杨忠华 +2 位作者 吴高明 李轩科 袁观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利用诱变育种技术对用来固定CO2的微藻进行育种,获得耐受高CO2浓度、可高效固定CO2的斜生栅藻突变株WUST-04,其最适宜生长的CO2浓度由诱变前的5%提高到诱变后的15%。在5 L的光生物反应器中初步研究了该微藻的固碳工艺。结果表明,在适宜... 利用诱变育种技术对用来固定CO2的微藻进行育种,获得耐受高CO2浓度、可高效固定CO2的斜生栅藻突变株WUST-04,其最适宜生长的CO2浓度由诱变前的5%提高到诱变后的15%。在5 L的光生物反应器中初步研究了该微藻的固碳工艺。结果表明,在适宜的CO2浓度下,微藻的CO2固定效率提高了17.5%,最大CO2固定效率达1.846 g/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减排 CO2固定 微藻 斜生栅藻 紫外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油萃取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曾丹林 胡义 +1 位作者 王可苗 王光辉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102,共5页
阐述了燃料油中硫化物萃取脱除的原理,综述了国内外萃取脱除燃料油中硫化物的技术进展。萃取脱硫法相对于其它脱硫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和辛烷值损失小等优点。针对常规酸碱洗涤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存在的问题,将新型的离子液体... 阐述了燃料油中硫化物萃取脱除的原理,综述了国内外萃取脱除燃料油中硫化物的技术进展。萃取脱硫法相对于其它脱硫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和辛烷值损失小等优点。针对常规酸碱洗涤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存在的问题,将新型的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应用于燃料油脱硫的研究中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途;膜科学作为一门新的科学,近年来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运用膜萃取技术来脱除燃料油中的硫化物是今后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之一;将其它方法与萃取脱硫法进行耦合也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油 萃取 脱硫 离子液体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5
作者 丁玲 梁玉河 刘鹏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0,共5页
介绍了焦化废水的特点及危害,综述了国内外几种主要的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情况(如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和生化法等),重点介绍了生化法中的生物脱氮技术、高效微生物+O/A/O生物脱氮组合工艺等新技术的最新动态,并分析比较了... 介绍了焦化废水的特点及危害,综述了国内外几种主要的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情况(如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和生化法等),重点介绍了生化法中的生物脱氮技术、高效微生物+O/A/O生物脱氮组合工艺等新技术的最新动态,并分析比较了其优缺点,指出了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处理技术 生物脱氮 组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炭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进 王光华 +3 位作者 李文兵 朱政 朱亦男 胡琴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9-72,共4页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株高效焦化降解菌株,在自行设计的生物活性炭塔里制备成生物活性炭,用于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中试研究。在中试试验过程中,塔内微生物的降解活性较高,出水平均COD小于60 mg/L,平均脱除率大于50%,出水COD基本达到国家...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株高效焦化降解菌株,在自行设计的生物活性炭塔里制备成生物活性炭,用于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中试研究。在中试试验过程中,塔内微生物的降解活性较高,出水平均COD小于60 mg/L,平均脱除率大于50%,出水COD基本达到国家再生水的水质要求,COD脱除率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随流量的增大急剧下降。出水气质联用分析的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技术对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有很好的降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试 生物活性炭 焦化废水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和分离技术中亲和配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曾嵘 靳步昆 +4 位作者 阮涛 吴优 侯亚利 龚志伟 杨忠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0-46,共7页
亲和分离技术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发合适的配基是亲和分离的关键。按生物大分子亲和配基、小分子亲和配基、金属亲和配基三大类对亲和配基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其发展现状、作用机理以及目前存在... 亲和分离技术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发合适的配基是亲和分离的关键。按生物大分子亲和配基、小分子亲和配基、金属亲和配基三大类对亲和配基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其发展现状、作用机理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亲和配基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旨为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 纯化 层析 配基 特异性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氧化改性制备活性炭电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肖肖 毛磊 +1 位作者 童仕唐 宋立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3-175,共3页
以商用活性炭为原料,采用20%硝酸液相氧化处理后,制备了硝酸改性活性炭。采用低温N_2吸附法表征了活性炭的孔结构性质,采用FTIR、Boehm滴定法进行了表面性质表征,测定、比较了商用活性炭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硝酸改性活性炭为原料所制备... 以商用活性炭为原料,采用20%硝酸液相氧化处理后,制备了硝酸改性活性炭。采用低温N_2吸附法表征了活性炭的孔结构性质,采用FTIR、Boehm滴定法进行了表面性质表征,测定、比较了商用活性炭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硝酸改性活性炭为原料所制备电极的循环伏安、恒定电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性能,探讨了硝酸改性活性炭电极的电容产生机理。实验表明,经硝酸氧化处理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略微增加,平均孔径稍增大,含氧官能团数量有所增加。由于氧化处理后活性炭材料赝电容的增加,相比商用活性炭电极的比电容量89.61F·g^(-1),硝酸改性活性炭电极比电容量增大到106.56 F·g^(-1),并表现出较好的功率特性、容量特性和较小的阻抗,同时具有大电流放电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表面氧化改性 赝电容 双电层电容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转化法处理废铅酸电池铅膏制备超细氧化铅 被引量:7
9
作者 郭光辉 曹新 刘芳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68,70,共4页
通过化学转化将废铅酸电池铅膏中的铅转化为草酸铅来回收铅。先用(NH4)2CO3对废铅酸电池铅膏进行脱硫处理,然后用硝酸和H2O2对脱硫后的铅膏进行浸出处理,最后向得到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2O4制得草酸铅,并将其在550℃下煅烧得到超细... 通过化学转化将废铅酸电池铅膏中的铅转化为草酸铅来回收铅。先用(NH4)2CO3对废铅酸电池铅膏进行脱硫处理,然后用硝酸和H2O2对脱硫后的铅膏进行浸出处理,最后向得到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2O4制得草酸铅,并将其在550℃下煅烧得到超细氧化铅粉体。同时对制得的草酸铅和氧化铅进行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脱硫过程中铅膏脱硫率可以达到99%,浸出过程中铅膏浸出率可达到95%以上,合成草酸铅过程中铅回收率为95.3%;采用将废铅酸电池铅膏转化为草酸铅来回收铅的新方法不仅环保,而且铅回收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铅酸电池 化学转化 草酸铅 超细氧化铅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铬达克罗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柯昌美 王全全 +1 位作者 胡永 周黎琴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19,41,共5页
介绍了无铬达克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对无铬达克罗技术的工艺流程进行介绍,阐述了无铬达克罗技术的应用领域,对比了无铬达克罗涂层及传统达克罗涂层的性能,分析了无铬达克罗存在的问题并对无铬达克罗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无铬达克罗 达克罗技术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磷酸铁锂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光辉 陈珊 +2 位作者 张利玉 严铁军 刘芳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57,共4页
以模拟三氯化铁蚀刻废液为铁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锂离子电池LiFePO4/C正极材料。利用XRD、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制得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考察烧结温度、烧结时间、锂源、碳源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模拟三氯化铁蚀刻废液为铁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锂离子电池LiFePO4/C正极材料。利用XRD、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制得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考察烧结温度、烧结时间、锂源、碳源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氢氧化锂为锂源,葡萄糖为碳源在650℃煅烧6h制得的材料有较好的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碳热还原法 LIFEPO4 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易德莲 黄鹂 +3 位作者 吕小龙 雷艳 黄峰 赵敏伦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579-582,共4页
取不同碳源(蔗糖、葡萄糖、聚乙烯醇)原料,采用两步固相法制备LiFePO4/C复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其进行XRD和电化学性能测试。XRD分析表明,所制产物均为单一相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覆碳后的LiFePO4/C放电比容... 取不同碳源(蔗糖、葡萄糖、聚乙烯醇)原料,采用两步固相法制备LiFePO4/C复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其进行XRD和电化学性能测试。XRD分析表明,所制产物均为单一相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覆碳后的LiFePO4/C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添加聚乙烯醇的LiFePO4/C首次放电容量达142.9 mA.h.g-1,充放电循环20周后,其放电容量仍为143.1 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 锂离子电池 固相合成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结晶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欧雪娇 张春桃 +1 位作者 李雪伟 王海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18,共5页
综述了膜结晶技术的发展现状、过程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展望了未来膜结晶技术的发展前景,结果表明,膜结晶技术应用广泛、发展前景远大,尤其是在废水零排放、有机药物以及生物大分子结晶等领域。
关键词 膜结晶 废水零排放 生物大分子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2V_2O_7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光辉 陈珊 +1 位作者 刘芳芳 张利玉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0,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u2V2O7,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扫描电镜对产物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纯度高,微粒形貌规整、表面光滑、粒径小。用其组装的电池经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样品初始放电比容量...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u2V2O7,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扫描电镜对产物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纯度高,微粒形貌规整、表面光滑、粒径小。用其组装的电池经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样品初始放电比容量为682.8mAh/g,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锂离子电池 Cu2V2O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技术在现代农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学永 高建保 喻子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生物技术在现代农药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微生物农药菌株可以提高毒力,拓宽杀虫谱。具有抗病、抗虫和抗除草剂性能的转基因作物已投入商业化生产。依据农药新靶标的发现可以进行农药分子设计,开发高效低毒农药。... 生物技术在现代农药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微生物农药菌株可以提高毒力,拓宽杀虫谱。具有抗病、抗虫和抗除草剂性能的转基因作物已投入商业化生产。依据农药新靶标的发现可以进行农药分子设计,开发高效低毒农药。仿生农药的生物合成不仅避免了化学合成的污染,而且为生物农药的制备开辟了新途径。利用微生物和酶降解法可以治理农药残留。依据酶抑制原理设计的试纸法、比色法和传感器法已用于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农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技术在生物质转换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何选明 王春霞 +2 位作者 付鹏睿 陈诚 王小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29,共4页
简述了生物质能的特点和利用现状,总结了近年来水热技术在生物质转换利用中的研究新动态,重点阐述了水热气化、水热液化、水热炭化3种技术在生物质转换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并分析了现阶段水热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水热技术的... 简述了生物质能的特点和利用现状,总结了近年来水热技术在生物质转换利用中的研究新动态,重点阐述了水热气化、水热液化、水热炭化3种技术在生物质转换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并分析了现阶段水热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水热技术的研究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水热技术 转换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蒽油加工及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选明 陈康 +4 位作者 吴梁森 潘叶 李维 方嘉淇 王小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0,共4页
简述了国内外煤焦油和蒽油的加工情况,系统地总结了溶剂法、结晶法、精馏法、化学分离法等新工艺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区域熔融法等多种分离新技术在蒽油组分分离上的开发与研究。提出了要在深入研究蒽油中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 简述了国内外煤焦油和蒽油的加工情况,系统地总结了溶剂法、结晶法、精馏法、化学分离法等新工艺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区域熔融法等多种分离新技术在蒽油组分分离上的开发与研究。提出了要在深入研究蒽油中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与先进的分离技术有机地结合,可望在简化工艺流程、节能减排和消除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显著改善蒽油的分离效果和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油 分离技术 咔唑 新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取向硅钢用微胶囊自黏结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8
作者 汪予安 伍林 +9 位作者 刘盈 阮世诚 孙嘉庚 辜雪洋 李景旺 袁泽峰 王逸辰 陶志杰 熊丹 胡雅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0,共8页
【目的】自黏结涂层作为电机铁芯新型组装方式涂层,能够有效避免涂层破损引起的损耗及振动噪音。目前自黏结涂层存在活化态(B状态)和完全固化态(C状态)性能相互影响的平衡难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设计兼具力学性能、防腐性能与黏结强度的... 【目的】自黏结涂层作为电机铁芯新型组装方式涂层,能够有效避免涂层破损引起的损耗及振动噪音。目前自黏结涂层存在活化态(B状态)和完全固化态(C状态)性能相互影响的平衡难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设计兼具力学性能、防腐性能与黏结强度的自黏结涂层。【方法】使用醇酸树脂与微胶囊固化剂共混改性异氰酸酯固化体系环氧树脂,获得B/C状态固化互不影响的无取向硅钢复合自黏结涂层。通过热重分析和红外表征研究确定不同状态涂层的固化过程及固化工艺,研究了改性醇酸树脂与环氧树脂质量比、一次固化温度以及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涂层附着力、耐腐蚀性以及黏结强度等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改性环氧树脂、改性醇酸树脂与微胶囊的质量比为2∶2∶1时最佳,一次固化最佳工艺为100℃下加热60 s,二次固化最佳工艺为压力3 MPa、200℃下加热2 h,该条件下涂层的T型剥离强度达到4.03 N/mm、附着力达0级、铅笔硬度达5H、中性盐雾实验24 h腐蚀面积小于1%。【结论】该涂层获得良好B状态性能的同时保证了C状态黏结强度,基本满足自黏结叠片铁芯工艺应用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自黏结涂层 微胶囊 环氧树脂 醇酸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粪石@稻壳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六价铬的吸附性能
19
作者 要茹旋 毛磊 +1 位作者 刘泽 向慧子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7-302,共6页
以稻壳炭为原料,经镁改性并负载氮磷获得生物炭复合材料鸟粪石@稻壳炭复合材料(MARC),用于吸附废水中的Cr(Ⅵ)。表征结果发现,MARC表面生成鸟粪石,具有丰富的官能团—OH、—COOH、—NH、—PO_(4)^(3-)和Mg—O。在25℃、pH=4.5时,MARC对... 以稻壳炭为原料,经镁改性并负载氮磷获得生物炭复合材料鸟粪石@稻壳炭复合材料(MARC),用于吸附废水中的Cr(Ⅵ)。表征结果发现,MARC表面生成鸟粪石,具有丰富的官能团—OH、—COOH、—NH、—PO_(4)^(3-)和Mg—O。在25℃、pH=4.5时,MARC对Cr(Ⅵ)的吸附量达20.14mg/L,低温、低pH的条件有利于吸附的进行。MARC对Cr(Ⅵ)的吸附过程遵循Freundlich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为不均匀表面的多层化学吸附。实验中的生物炭原料源于农业废弃物,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氮磷源于含氮磷废水,可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生成的鸟粪石又可增强吸附Cr(Ⅵ)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炭 鸟粪石 吸附 六价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氨水介质中0Cr17Ni12Mo2不锈钢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
20
作者 王光辉 王文利 +5 位作者 郭光辉 庞宽 廖文静 陈荣生 魏松波 常红兵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00-103,共4页
采用全浸动态挂片和极化曲线实验法研究0Cr17Ni12Mo2不锈钢在模拟现场工况条件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0Cr17Ni12Mo2试样的腐蚀速率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加快;增大硫离子和氯离子浓度可使0Cr17Ni12Mo2试样腐蚀速率加快;氰根离子浓度不高于... 采用全浸动态挂片和极化曲线实验法研究0Cr17Ni12Mo2不锈钢在模拟现场工况条件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0Cr17Ni12Mo2试样的腐蚀速率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加快;增大硫离子和氯离子浓度可使0Cr17Ni12Mo2试样腐蚀速率加快;氰根离子浓度不高于临界值时,试样腐蚀速率减缓,反之,腐蚀速率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氨水 腐蚀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