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沉淀法回收LiCoO_2中的Co和Li 被引量:30
1
作者 郭丽萍 黄志良 +2 位作者 方伟 杜小弟 雷家珩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6-267,共2页
以1.5 mol/L H2SO4溶液为介质,以0.9 mol/L H2O2溶液为还原剂,于80℃搅拌2 h,溶解锂离子电池中的LiCoO2。溶解液中的Li+和Co2+用40%NaOH溶液为沉淀剂进行分离。Co(OH)2沉淀先经过提纯,提纯后的试样在300℃下煅烧2 h,可回收得到Co2O3。C... 以1.5 mol/L H2SO4溶液为介质,以0.9 mol/L H2O2溶液为还原剂,于80℃搅拌2 h,溶解锂离子电池中的LiCoO2。溶解液中的Li+和Co2+用40%NaOH溶液为沉淀剂进行分离。Co(OH)2沉淀先经过提纯,提纯后的试样在300℃下煅烧2 h,可回收得到Co2O3。Co的回收率可达96%,其纯度达到99.2%。母液中Li+加固体Na2CO3处理,沉淀后重结晶,得到Li2CO3。Li的回收率可达到74%,纯度达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钴酸锂 过氧化氢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陶瓷表面化学镀镍沉积机理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桂敏 张安富 雷家珩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5,共5页
根据ZrO2陶瓷的化学特性,提出了ZrO2陶瓷表面化学镀镍的特殊前处理过程,分析了其化学反应机理。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电子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施镀不同时间的镀层的形貌、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rO2陶瓷表... 根据ZrO2陶瓷的化学特性,提出了ZrO2陶瓷表面化学镀镍的特殊前处理过程,分析了其化学反应机理。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电子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施镀不同时间的镀层的形貌、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rO2陶瓷表面化学镀镍的沉积过程包括八个阶段,各阶段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时刻基体表面不同的位置化学镀镍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在化学镀镍的初始阶段镀层是由晶态、微晶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镍 沉积机理 X射线衍射 ZRO2陶瓷 胞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i_5储氢合金中氢扩散动力学的单颗粒电化学研究
3
作者 肖亮 雷家珩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9期8-11,共4页
基于对单颗粒准球形储氢合金的电势阶跃计时电流曲线的全程拟合,采用"扩散和表面转化混合控制"模型取代流行的纯扩散模型,并根据该模型,估算出储氢合金氢的扩散系数D约为6×10-10cm2.s-1、氢的初始浓度c约为0.008 mol.cm-... 基于对单颗粒准球形储氢合金的电势阶跃计时电流曲线的全程拟合,采用"扩散和表面转化混合控制"模型取代流行的纯扩散模型,并根据该模型,估算出储氢合金氢的扩散系数D约为6×10-10cm2.s-1、氢的初始浓度c约为0.008 mol.cm-3、表面转化步骤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约为8×10-6c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合金 扩散系数 表面转化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液液微萃取分离-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7种苯系物的含量 被引量:21
4
作者 杜小弟 李玲 +1 位作者 郭丽萍 雷家珩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提出了分散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苯系物的方法。取水样10.00 mL,以100μL二硫化碳为萃取剂、0.50mL甲醇为分散剂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萃取过程可在30s以内完成,富集倍数达100左右。离心后取下层二硫化碳溶液进行色谱测定,使用... 提出了分散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苯系物的方法。取水样10.00 mL,以100μL二硫化碳为萃取剂、0.50mL甲醇为分散剂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萃取过程可在30s以内完成,富集倍数达100左右。离心后取下层二硫化碳溶液进行色谱测定,使用大口径毛细管柱不分流进样模式,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检测。7种苯系物的质量浓度在0.002 0~1.00mg·L-1范围内呈线性,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5~0.6μg·L-1。在3种浓度水平下进行加标试验,测得的回收率为87.0%~101%,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分散液液微萃取 苯系物 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脂质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曦 方灯明 +1 位作者 何敏博 张超灿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1-54,共4页
综述了纳米磁性粒子和磁性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同时简要介绍了磁性脂质体在磁性分离、靶向药物、热疗、组织工程和造影剂等领域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 磁性脂质体 磁性分离 靶向药物 热疗 组织工程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合成介孔氧化硅材料的结构及表面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童辉 赵俊 +2 位作者 陈永熙 孙育斌 郭丽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26-28,共3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 (CTMABr)为模板剂 ,利用碱性水热法制备了介孔氧化硅材料 ,并采用小角度XRD、HRTEM、BET和FT IR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其孔的结构、表面N2 吸附特性和孔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碱性水热法制得的介孔氧化硅材料具有规...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 (CTMABr)为模板剂 ,利用碱性水热法制备了介孔氧化硅材料 ,并采用小角度XRD、HRTEM、BET和FT IR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其孔的结构、表面N2 吸附特性和孔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碱性水热法制得的介孔氧化硅材料具有规则的六方结构 ,介孔的最可几半径为 1 9mm ,比表面积为 5 42 8m2 / g ,孔容为 0 4 5 6cm3/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合成 介孔氧化硅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 有序介孔 等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玻璃制备中的酸浸析过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童辉 李英霞 +2 位作者 雷家珩 陈永熙 郭丽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7-38,45,共3页
在多孔玻璃制备的基础上 ,对Na2 O B2 O3 SiO2 系统分相玻璃进行盐酸处理 ,并用化学方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酸浸析结果进行了测定。讨论了温度。
关键词 多孔玻璃 分相玻璃 分光光度法 酸浸析 浸析时间 浸出量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钙系耐火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魏明坤 曾利红 刘丽君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01-205,共5页
镁钙系耐火材料是一种开发较早但因抗水化性能差而受到限制的碱性材料.本文阐述了这一类耐火材料与其他耐火材料特别是镁碳质耐火材料不同的特性,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发展概况,并对目前主要存在的易水化问题及相应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镁钙系耐火材料 抗渣渗透 防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介孔材料磷钼酸/二氧化硅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被引量:7
9
作者 颜学敏 雷家珩 +1 位作者 米远祝 高林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8,共4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磷钼酸/二氧化硅(HPMo/SiO2)复合介孔材料。在酸性条件合成介孔SiO2的过程中直接加入磷钼酸,磷钼酸通过与硅羟基的氢键作用结合并随着硅物种的缩聚而固载在SiO2骨架上。研究结果表明HPMo分子均匀地包藏到介孔SiO2网络组... 合成了一种新型磷钼酸/二氧化硅(HPMo/SiO2)复合介孔材料。在酸性条件合成介孔SiO2的过程中直接加入磷钼酸,磷钼酸通过与硅羟基的氢键作用结合并随着硅物种的缩聚而固载在SiO2骨架上。研究结果表明HPMo分子均匀地包藏到介孔SiO2网络组成的孔壁中。该材料在有机硫化物二苯并噻吩的氧化反应中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钼酸 复合介孔材料 氧化脱硫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0
作者 丁玲 刘鹏 李世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32,44,共5页
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研究是纳米技术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纳米物质和生物体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着重研究纳米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等与生物学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特点及产生的背景,以及纳米材料的暴露途径和对... 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研究是纳米技术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纳米物质和生物体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着重研究纳米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等与生物学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特点及产生的背景,以及纳米材料的暴露途径和对生物体及环境的潜在威胁;探讨了纳米材料产生毒性效应的几种可能机制;介绍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纳米材料毒性研究情况;展望了今后研究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如加强分子水平上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研究、构建预测纳米材料潜在影响的理论模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毒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SiO_2复合中空微球的选择性改性与药物缓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礼峰 石燕 +2 位作者 温丽丽 沈强 张联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1-205,共5页
以聚合物微球为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SiO2复合中空微球,并分别采用硬脂酸和无机磷酸对内层二氧化钛进行了疏水和亲水改性.扫描电镜(SEM)和氮气吸附-脱附结果表明中空微球具有完整的球形空腔和多孔的壳层孔道结构.傅立叶红外... 以聚合物微球为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SiO2复合中空微球,并分别采用硬脂酸和无机磷酸对内层二氧化钛进行了疏水和亲水改性.扫描电镜(SEM)和氮气吸附-脱附结果表明中空微球具有完整的球形空腔和多孔的壳层孔道结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证实了内部疏水及亲水改性层的存在.以布洛芬药物为对象,采用热重分析(TGA)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考察了不同改性对复合中空微球的载药量及缓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存在疏水作用,硬脂酸改性的中空微球载药量(189.8mg/g)高于未改性中空微球(177.5mg/g),且药物释放速率明显减慢,53h内药物释放率仅为55%;与此相反,无机磷酸亲水改性的中空微球载药量减小(为153.0mg/g),且释放速率提高,10h内释放了将近80%的药物.因此,采用不同的改性基团可以对复合中空微球的药物释放速率进行有效地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中空微球 药物缓释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光度法测定石膏中硅和铁含量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宏伟 王志花 胡继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30-831,835,共3页
利用改进的微波消解技术对石膏样品进行快速消解,并采用钼蓝法和邻二氮菲光度法分别测定石膏样品中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微波消解溶剂为300 g.L-1氢氧化钠溶液5.0 mL,微波功率为700 W,微波消解时间为180 s。3个石膏标准物质的... 利用改进的微波消解技术对石膏样品进行快速消解,并采用钼蓝法和邻二氮菲光度法分别测定石膏样品中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微波消解溶剂为300 g.L-1氢氧化钠溶液5.0 mL,微波功率为700 W,微波消解时间为180 s。3个石膏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3种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也与常规的碱熔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样品消解 二氧化硅 三氧化二铁 石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减水剂用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化大单体的提纯 被引量:1
13
作者 雷家珩 鲁茜 +1 位作者 杜小弟 张安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195,共4页
以乙酸乙酯-饱和NaCl水溶液为萃取体系,从一系列不同酯化率的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化产物中除去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分离出纯净的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结果表明,体系在15℃经3次萃取后,99%以上的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可被除去。保留在水层中... 以乙酸乙酯-饱和NaCl水溶液为萃取体系,从一系列不同酯化率的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化产物中除去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分离出纯净的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结果表明,体系在15℃经3次萃取后,99%以上的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可被除去。保留在水层中的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在50℃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后的回收率可达71%~74%。单酯和双酯萃取液分别于15℃和50℃下用饱和NaCl与饱和Na2CO3混合溶液(体积比3∶1)洗涤后,色谱纯度分别达99.0%和98.1%以上。提纯后的单酯作为大单体使用可显著提高减水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减水剂 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 大单体 萃取分离 建筑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聚乙二醇作为凝胶渗透色谱参比标准测定聚丙烯酸相对分子质量的误差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小弟 陈莉 +1 位作者 张安富 雷家珩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14-1117,共4页
通过与自制聚丙烯酸作参比标准相对比,研究了凝胶渗透色谱分析中,采用非电解质类的聚乙二醇作为参比标准,测定聚电解质类的聚丙烯酸试样相对分子质量的误差问题。结果表明:以自制参比标准测定聚丙烯酸试样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较准确,与... 通过与自制聚丙烯酸作参比标准相对比,研究了凝胶渗透色谱分析中,采用非电解质类的聚乙二醇作为参比标准,测定聚电解质类的聚丙烯酸试样相对分子质量的误差问题。结果表明:以自制参比标准测定聚丙烯酸试样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较准确,与黏度法相比不存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小于10%。采用聚乙二醇参比标准测定聚丙烯酸试样的相对分子质量,无论采用直接校正法或普适校正法均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两种校正方法的误差均在40%以上,且测得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系数均小于理论值。聚乙二醇参比标准不适宜直接用于聚电解质聚丙烯酸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渗透色谱 相对分子质量 聚丙烯酸 聚乙二醇 参比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衍生物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先勇 刘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34,38,共4页
介绍了聚苯胺苯环上和氨基氮上取代或改性两大类衍生物,分析了衍生物的结构,对其研究和应用作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 聚苯胺衍生物 氨基氮 导电高分子材料 电化学活性 苯环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O-PPO-PEO三嵌段共聚物修饰脂质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曦 张伟英 +1 位作者 杨芹 张超灿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5期1926-1930,共5页
结合单分子层和双分子层两方面来研究PEO-PO-EO三嵌段共聚物修饰脂质体的稳定性影响.LB膜天平测定了PEO-PO-EO三嵌段共聚物与卵磷脂的单分子层的π~A等温压缩曲线,结果显示随着PEO-PO-EO三嵌段共聚物分子量的增加,起始表面压、崩溃... 结合单分子层和双分子层两方面来研究PEO-PO-EO三嵌段共聚物修饰脂质体的稳定性影响.LB膜天平测定了PEO-PO-EO三嵌段共聚物与卵磷脂的单分子层的π~A等温压缩曲线,结果显示随着PEO-PO-EO三嵌段共聚物分子量的增加,起始表面压、崩溃压、平均分子面积都有规律的变化。脂质体粒径随着pEO-PO-EO共聚物的亲水链的增长及浓度的增加而增大。ζ电位随着PEO-PO-EO三嵌段共聚物疏水链的增长而减小,说明脂质体表面共聚物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LB技术 PEO.PPO.PEO共聚物 π~ A等温压缩曲线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乳胶粒形态、膜结构及压敏特性的构效关系
17
作者 巫辉 龚俊 李建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介绍了通过综合考虑乳胶粒形态形成过程的相关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所建立的聚合物乳胶粒形态的构筑理论和模型,从而对设计、模拟、构筑和调控实际乳胶粒形态的形成进行指导,得到具有不同结构形态的乳胶粒及膜,以改善或获得特殊的压敏特性。
关键词 聚合物乳胶粒形态 膜结构 压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温度对苯甲醛齐聚物及其中间相沥青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魏明坤 曾利红 +1 位作者 王雪飞 廖秀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5年第9期51-53,共3页
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通过苯甲醛/对甲苯磺酸交联合成出以次甲基相连接的齐聚物,进一步热解制备了中间相沥青,考察了反应温度对齐聚物及其中间相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改性煤沥青的收率、软化点、残炭率和密度都... 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通过苯甲醛/对甲苯磺酸交联合成出以次甲基相连接的齐聚物,进一步热解制备了中间相沥青,考察了反应温度对齐聚物及其中间相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改性煤沥青的收率、软化点、残炭率和密度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反应温度适当,易于得到光学各向异性发达、软化点较低的优质中间相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反应温度 齐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银杏外种皮制备保健饮料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丝柳 雷家珩 +2 位作者 杜小弟 杜勇 郭丽萍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96,共5页
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酸具有强腐蚀性,单宁口味苦涩,会对果汁风味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采用石油醚和明胶,分别脱除银杏外种皮鲜榨汁中的银杏酸和单宁,制备出一种银杏外种皮保健饮料。结果表明,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中银杏酸脱除工艺为:石油醚... 银杏外种皮中的银杏酸具有强腐蚀性,单宁口味苦涩,会对果汁风味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采用石油醚和明胶,分别脱除银杏外种皮鲜榨汁中的银杏酸和单宁,制备出一种银杏外种皮保健饮料。结果表明,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中银杏酸脱除工艺为:石油醚与银杏外种皮鲜榨汁体积比1∶1,30℃萃取3次,每次萃取3 min;单宁脱除工艺为:明胶用量为16 g/L,吸附时间3 min,脱除1次。在此条件下,银杏酸含量小于5 mg/L,其脱除率为99.8%,单宁含量小于10 mg/L,其脱除率为99.9%。该饮料含有具有保健作用的银杏多糖105 mg/g,银杏黄酮0.032 mg/g,同时还含有K、Mg、Fe、Zn、Mn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饮料清甜爽口,澄清透明,有银杏所特有的清香和淡黄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外种皮 保健饮料 黄酮 多糖 银杏酸 单宁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KIT-6为模板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铈催化剂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视玉 郭丽萍 +1 位作者 杨鹏 雷家珩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4,共4页
为了制备介孔氧化铈,并研究其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本文以介孔氧化硅(KIT-6)为模板,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了有序介孔氧化铈。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氮气吸脱附、傅里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对介孔氧化铈催化剂的结... 为了制备介孔氧化铈,并研究其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本文以介孔氧化硅(KIT-6)为模板,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了有序介孔氧化铈。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氮气吸脱附、傅里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对介孔氧化铈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该催化剂催化氧化CO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为萤石结构的有序介孔氧化铈,平均孔径约为3.4 nm,比表面积高达123.9 m2/g,平均晶粒尺寸为8.2 nm,表面存在质量分数3.3%的氧化硅。介孔氧化铈对CO的催化氧化实验表明,CO转化率达到50%时的温度即t50为284℃,明显优于沉淀法制备的普通氧化铈的催化性能(t50为3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模板法 介孔氧化硅 介孔氧化铈 一氧化碳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