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4—2022年武汉短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1
作者 姜琪 秦鹏程 +1 位作者 刘火胜 史瑞琴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3-816,共14页
利用武汉市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累计法识别短历时强降水事件,通过模糊识别法确定单次降雨过程雨型,从发生频率、强度和雨型等方面系统分析武汉地区短历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并初步探究城市化对... 利用武汉市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累计法识别短历时强降水事件,通过模糊识别法确定单次降雨过程雨型,从发生频率、强度和雨型等方面系统分析武汉地区短历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并初步探究城市化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954—2022年武汉短历时强降水事件的年均发生频次、年均强降水量、最大单次强降水量和最大60 min强降水量分别为6.9次、289.9 mm、282.2 mm和98.0 mm,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0.3次·(10 a)^(-1)、16.7 mm·(10 a)^(-1)、0.9 mm·(10 a)^(-1)和1.4 mm·(10 a)^(-1)。其中,年强降水频次和年强降水量存在年代际特征,近似呈现“减—增—减—增”的“W”型。强降水持续时间以60~120 min的发生率和贡献率均最大,分别为41.6%和32.2%。年内强降水最强时间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占全年的33.6%;日内强降水频次近似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5:11—05:40(北京时,下同),波谷出现在15:58—16:47;平均分钟雨强呈多峰分布,主峰出现在16:04—17:34,波谷出现在07:53—08:27,白天平均分钟雨强大于夜间,尤其是14:00—20:00分钟雨强较大,春季平均分钟频次波峰和波谷较年平均有所提前。武汉强降水雨型以单峰前置(Ⅰ型)和均匀型(Ⅳ型)为主,其中历时0~60 min强降水以Ⅰ型和单峰居中型(Ⅲ型)为主,历时大于180 min强降水则以Ⅳ型为主。武汉地区短时强降水空间差异较小,城区强降水频次、持续时间和强降水量略高于郊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时空特征 雨型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黄陂区2013年盛夏期高温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鲁桂元 邓舒敏 刘维恺 《南方农业》 2018年第21期152-153,155,共3页
武汉市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火炉"之一。2013年盛夏期,武汉市黄陂区经历了几十年不遇的高温酷暑天气,这次高温天气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大、降雨量少、持续时间较长等特点。基于此... 武汉市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火炉"之一。2013年盛夏期,武汉市黄陂区经历了几十年不遇的高温酷暑天气,这次高温天气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大、降雨量少、持续时间较长等特点。基于此,通过研究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气象活动情况特点和历史资料,对高温天气的成因和气候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气象部门更好地做好高温天气预警和服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点 异常高温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在武汉黄陂的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城 谷德高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151-5155,共5页
利用武汉市黄陂区气象站1959年7月至2012年12月逐日平均气温,采用气象行业标准和自定法1-3划分气候季节,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四季起始时间分别为3月16-20日、5月17-21日、9月24-27日、11月23-25日,年际差异达38~47... 利用武汉市黄陂区气象站1959年7月至2012年12月逐日平均气温,采用气象行业标准和自定法1-3划分气候季节,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四季起始时间分别为3月16-20日、5月17-21日、9月24-27日、11月23-25日,年际差异达38~47 d;入春、入夏提前,入秋、入冬推后,但变化不显著;多年平均四季长度夏季130~131 d,冬季114~115 d,春、秋季各60d左右;夏季显著延长,其余季节缩短但不显著;对所有季节指标,行标法和自定法3结果几乎相同;自定法1、3起始时间分别为最晚和最早,说明自定法1最严格,行标法或自定法3最宽松;自定法2判断的季节不至于过早或过晚,适合在武汉市黄陂区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季节 划分标准 起始时间 季节长度 变化趋势 武汉市黄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心得
4
作者 王惠敏 王万超 《南方农业》 2015年第24期227-228,共2页
自动气象站的设备维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气象数据是否能够准确及时的采集,同时,自动气象站的数据传输、气象站监测的灵敏性等都是对气象观测业务工作有力的保障。不断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优质性和高效性,最根本就是要提高气象... 自动气象站的设备维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气象数据是否能够准确及时的采集,同时,自动气象站的数据传输、气象站监测的灵敏性等都是对气象观测业务工作有力的保障。不断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优质性和高效性,最根本就是要提高气象设施的维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维护技术 气象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草酚对猕猴桃采后霉腐菌的抑制作用及气象因素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邓舒敏 许琴 +3 位作者 李颖 辛怡娆 许珂 王星宇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53-58,共6页
考察了天然植物提取物麝香草酚对猕猴桃采后霉腐病主要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探讨了麝香草酚处理后猕猴桃果实的霉腐率以及气象因素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20mg/L麝香草酚可在一段时间内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且不会影响... 考察了天然植物提取物麝香草酚对猕猴桃采后霉腐病主要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探讨了麝香草酚处理后猕猴桃果实的霉腐率以及气象因素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20mg/L麝香草酚可在一段时间内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且不会影响猕猴桃的品质;在室温条件下,300mg/L麝香草酚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猕猴桃的霉腐率;温度和湿度是麝香草酚保鲜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麝香草酚的猕猴桃采后病害防控策略,为麝香草酚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麝香草酚 采后 农业病害 霉腐菌 气象因素 保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5/CALMET/CALPUFF数值模式在关中地区SO_2环境空气总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宁洁 王繁强 苑魁魁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2,共6页
利用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MM5、边界层风温场诊断数值模式CALMET和污染物扩散多源数值模式CALPUFF,模拟和预测了关中地区2007年逐时气象要素场和SO2的质量浓度分布。SO2质量浓度预测结果与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年均质量浓度的预测与监... 利用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MM5、边界层风温场诊断数值模式CALMET和污染物扩散多源数值模式CALPUFF,模拟和预测了关中地区2007年逐时气象要素场和SO2的质量浓度分布。SO2质量浓度预测结果与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年均质量浓度的预测与监测值比较接近,日均质量浓度的预测与监测值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污染物扩散轴线与主导风去向一致。西安、咸阳和铜川污染物的扩散主要沿东北、西南方向,宝鸡、商洛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渭南市沿着秦岭北麓向东西方向扩散,表现出关中特有地形和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在现状SO2排放源和不考虑城乡界线的条件下,以各市SO2年均质量浓度最大值点作为控制点,年均质量浓度的二级标准为判断条件,采用等比例消减原则测算关中地区SO2的环境空气总量约60万t/a,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洛南分别约9万t/a、11万t/a、7万t/a、29万t/a、2万t/a、2万t/a;在考虑城乡界线的情景下,关中地区SO2允许排放总量约31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总量控制 浓度达标 大气环境 SO2 CALPUF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初始场及陆面方案对青藏高原中东部积雪消融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姜琪 罗斯琼 李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0-443,共14页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本研究使用更为准确的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替换初始场中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等积雪数据,对2014年2月17-27日青藏高原中东部一次积雪消融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评估WRF模式中CLM(Commun...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本研究使用更为准确的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替换初始场中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等积雪数据,对2014年2月17-27日青藏高原中东部一次积雪消融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评估WRF模式中CLM(Community Land Model)、Noah-LSM(Noah land surface model)和Noah-MP(Noah-Multiparameterization Land Surface Model)3种陆面过程方案对该次积雪消融过程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3种陆面过程方案均能较好地再现2 m气温、积雪深度和反照率的日变化趋势,但各试验模拟效果有一定差异。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作为初始场时,CLM陆面过程方案模拟的2 m气温平均误差最小,为0.002℃;Noah-LSM陆面过程方案中2 m气温均方根误差(4.01℃)和平均绝对误差(3.30℃)最小,但昼夜温差较观测显著偏小;同时CLM陆面过程方案模拟的积雪深度均方根误差、平均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最小,分别为4.70 cm、-1.25 cm和2.75 cm,但该方案对融雪速率有所高估,导致积雪消融时间被低估。Noah-LSM和Noah-MP陆面方案模拟的融雪速率与观测较为一致。3种陆面过程均能较好地再现积雪消融阶段反照率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反照率日变化细节均有所欠缺。初始场积雪数据使用ECMWF Reanalysis v5(ERA5)数据集时,CLM陆面过程方案表现最优,再现积雪反照率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与观测较为一致;Noah-LSM和Noah-MP陆面过程方案不能再现反照率日内变化,且低估新雪反照率。CLM陆面过程方案能再现积雪消融过程中净辐射逐渐增大的特征,且峰值与观测相近,同时也能模拟出地表与大气,地表与浅层土壤的能量传输。本研究将为青藏高原积雪模拟陆面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WRF模式 陆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登记表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凯峰 魏鹤群 《农业灾害研究》 2015年第8期52-54,共3页
提出建立完善、系统的防雷装置技术评价登记表。登记表包含项目基本信息、跟踪检测对照表、评价报告模板、建筑面积汇总4个部分。该登记表既有利于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共享,也有利于防雷业务管理,很大程度提高办事效率。
关键词 登记表 档案 统计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