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镁中低品位磷矿反浮选捕收剂的合成及其浮选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梁欢 李博洋 +2 位作者 沈博玮 杨成 潘志权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48,共5页
对脂肪酸进行了结构修饰和功能基团衍生,研制了一种新型捕收剂α-磺酸基硬脂酸钠。对新型捕收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单矿物试验结果表明,α-磺酸基硬脂酸钠比硬脂酸钠分离胶磷矿石效果更好。采用α-磺酸基硬脂酸钠与硬脂酸钠复配的捕收剂... 对脂肪酸进行了结构修饰和功能基团衍生,研制了一种新型捕收剂α-磺酸基硬脂酸钠。对新型捕收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单矿物试验结果表明,α-磺酸基硬脂酸钠比硬脂酸钠分离胶磷矿石效果更好。采用α-磺酸基硬脂酸钠与硬脂酸钠复配的捕收剂PL-3对四川省马边磷矿实际矿物进行了单一反浮选试验,获得了P_2O_5品位32.37%、回收率90.40%、MgO含量0.94%的浮选精矿,浮选指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 α-磺酸基脂肪酸 反浮选 捕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石质磷尾矿制备多孔陶粒对含磷废水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邢丽静 梁欢 +3 位作者 田承涛 张华丽 罗惠华 郝禅光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1-107,131,共8页
为提高磷尾矿大宗固体废弃物低利用率造成的水体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以白云石质磷尾矿为主要原料,蒙脱石为粘结剂,辅以硬脂酸为造孔剂,通过高温焙烧制备出白云石质磷尾矿多孔陶粒(PMS)。探究孔隙结构、pH、投加量、共存离子等因... 为提高磷尾矿大宗固体废弃物低利用率造成的水体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以白云石质磷尾矿为主要原料,蒙脱石为粘结剂,辅以硬脂酸为造孔剂,通过高温焙烧制备出白云石质磷尾矿多孔陶粒(PMS)。探究孔隙结构、pH、投加量、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含磷废水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造孔剂添加量为7%的陶粒,平均孔径为51.326nm,属于大孔材料,其最优吸附初始浓度为5~100mg/L,pH范围为3~7,投加量为40g/L,吸附平衡时间为100min,在25℃时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为90%~99%。吸附过程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采用XRF、SEM和BET等对多孔陶粒进行表征和分析,吸附机理主要为静电作用和配体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质磷尾矿 蒙脱石 陶粒 除磷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某磷矿正-反浮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代典 梁欢 +1 位作者 潘志权 何东升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1,56,共5页
针对贵州某P2O5品位11.68%、MgO含量10.87%的钙镁质低品位磷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正浮选、一粗两扫反浮选"闭路流程,获得了P2O5品位28.04%、P2O5回收率81.92%、MgO含量0.75%的磷精矿。
关键词 钙镁质磷矿石 低品位 正浮选 反浮选 磷精矿 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环三磷腈-co-4,4′-二氨基二苯砜)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心愿 魏欢 +1 位作者 熊芸 刘生鹏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1年第6期25-30,共6页
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4,4′-二氨基二苯砜(DDS)为单体,制备了单分散的聚(环三磷腈-co-4,4′-二氨基二苯砜)(PDS)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反应方式、反应溶剂、HCCP浓度、HCCP和DDS的官能团物质的量比n(Cl)∶n(NH_(2))、HCCP加料方式等... 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4,4′-二氨基二苯砜(DDS)为单体,制备了单分散的聚(环三磷腈-co-4,4′-二氨基二苯砜)(PDS)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反应方式、反应溶剂、HCCP浓度、HCCP和DDS的官能团物质的量比n(Cl)∶n(NH_(2))、HCCP加料方式等进行了优化,探讨了PDS微球的热稳定性和成炭性能。结果表明,PDS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乙腈为反应溶剂、三乙胺为缚酸剂、HCCP和DDS的官能团物质的量比n(Cl)∶n(NH_(2))为1∶1、一次性加入2 mg·mL^(-1)HCCP、80℃回流反应24 h,所制备的PDS微球分散均匀,粒径均一,直径在1.0μm左右,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成炭性能,PDS微球残炭具有类石墨烯结构及较完整的石墨晶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三磷腈-co-4 4′-二氨基二苯砜)(PDS) 微球 热稳定性 成炭性能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磷酸钠废渣制备亚磷酸钠的工艺研究
5
作者 谢志翰 张宇 +2 位作者 熊芸 徐先海 刘生鹏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0年第11期25-28,共4页
以次磷酸钠废渣为原料,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备亚磷酸钠,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4.0 h、渣碱质量比10∶3.6、渣水质量比1∶5;最佳精制工艺条件为:趁热过滤,用亚磷酸调节pH值7~8,直接蒸发... 以次磷酸钠废渣为原料,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备亚磷酸钠,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4.0 h、渣碱质量比10∶3.6、渣水质量比1∶5;最佳精制工艺条件为:趁热过滤,用亚磷酸调节pH值7~8,直接蒸发浓缩、结晶。在此条件下,废渣中磷转化率高于90%,亚磷酸钠纯度大于98%。该工艺使次磷酸钠废渣中大量的磷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其副产物氢氧化钙可以作为生产次磷酸钠的原料返回至次磷酸钠生产车间,既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又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磷酸钠 废渣 亚磷酸钠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I基茶多酚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
6
作者 尚秋 易雅轩 +2 位作者 张文 王夏楠 杨芳 《中国果菜》 2024年第7期42-48,共7页
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d,SPI)因其功能和营养价值被认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植物蛋白。然而,天然蛋白的功能有限,可对SPI的结构进行改性,以作为活性物质的优良载体。本研究利用Maillard反应,用葡萄糖(glucose,Glu... 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d,SPI)因其功能和营养价值被认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植物蛋白。然而,天然蛋白的功能有限,可对SPI的结构进行改性,以作为活性物质的优良载体。本研究利用Maillard反应,用葡萄糖(glucose,Glu)和SPI制备了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GSPI)。使用SPI和GSPI负载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得到负载TP的SPI纳米复合物(S-T)和负载TP的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纳米复合物(GS-T)。探讨了Glu对GSPI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TP与SPI和GSPI的相互作用。相比于S-T,GS-T平均粒径更小,稳定性较好,且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显示,GS-T可能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形成的,且可能增加蛋白的溶解性。总之,GSPI有希望成为功能食品、饮料和医药产品中TP类物质的一种新型有效的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茶多酚 糖基化 纳米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紊流循环法合成超细磷酸锂及表征 被引量:7
7
作者 胡意 艾常春 +1 位作者 刘洋 吴元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9-1103,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在紊流循环方式下制备超细磷酸锂的一种新工艺,探索了氢氧化锂和磷酸在紊流循环釜中制备超细磷酸锂的反应条件,用X射线粉末衍射、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比表面及孔隙分析仪及热分析仪对产物的晶体结构、粒度分布、外观形... 采用共沉淀法在紊流循环方式下制备超细磷酸锂的一种新工艺,探索了氢氧化锂和磷酸在紊流循环釜中制备超细磷酸锂的反应条件,用X射线粉末衍射、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比表面及孔隙分析仪及热分析仪对产物的晶体结构、粒度分布、外观形貌、比表面积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得的磷酸锂热稳定性好,粒度分布窄(D50=3.25?m),比表面积(BET)为13.38 m2·g?1,为一种分散均匀的超细粉体材料,可望成为一种高活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材料或电解质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 磷酸锂 紊流循环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的三维地质体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威 肖云 +1 位作者 葛修润 王水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75-1280,共6页
在充分研究了水电工程现有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水电工程数据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基于网格分块的三维地质体建模方法。并根据地表数据和地质数据的不同,分别提出了基于等高线切割的地表数据分块算法以及基于钻孔数据分布特点的地质数据分块算... 在充分研究了水电工程现有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水电工程数据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基于网格分块的三维地质体建模方法。并根据地表数据和地质数据的不同,分别提出了基于等高线切割的地表数据分块算法以及基于钻孔数据分布特点的地质数据分块算法,进一步利用边界缝合方法解决了分块引起的裂缝问题。在建立好三维地质体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网格分块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网格分块的快速开挖算法。并分析了网格分块建立的地质模型比传统的地质模型的优势。通过西南某水电枢纽工程实例,检验了网格分块地质体建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体 网格 分块 三维 快速开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负载铁锰二元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梁欢 代典 +2 位作者 蒋平 潘志权 方晓磊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0-154,共5页
选择硅藻土为研究对象,将硝酸铁与硝酸锰在缓冲溶液中共沉淀于硅藻壳体上,制备新型非均相Fenton复合材料。利用XRD及SEM等分析手段表征了双活性位点Fe2O3与MnO2在硅藻壳体上的微观形貌及负载形式。通过非均相Fenton反应处理模拟罗丹明B... 选择硅藻土为研究对象,将硝酸铁与硝酸锰在缓冲溶液中共沉淀于硅藻壳体上,制备新型非均相Fenton复合材料。利用XRD及SEM等分析手段表征了双活性位点Fe2O3与MnO2在硅藻壳体上的微观形貌及负载形式。通过非均相Fenton反应处理模拟罗丹明B废水来检验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考察不同pH、温度、催化剂用量及染料初始浓度等反应条件下拟合硅藻土-Fe2O3/MnO2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降解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负载在硅藻壳体上的双活性位点Fe2O3与MnO2通过协同作用完成了一个价态循环来催化H2O2生成的·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动力学 双活性位点 协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品位磷矿碳热还原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艳 戢峻 +2 位作者 李鹏飞 田琦峰 杜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9年第9期11-15,共5页
以中低品位磷矿为原料,在1 250℃下,以反应时间、碳过剩系数及硅钙物质的量比为实验因子,磷矿还原率为实验指标,利用响应面法对磷矿碳热还原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与碳过剩系数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1 250℃下的优... 以中低品位磷矿为原料,在1 250℃下,以反应时间、碳过剩系数及硅钙物质的量比为实验因子,磷矿还原率为实验指标,利用响应面法对磷矿碳热还原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与碳过剩系数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1 250℃下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144 min、碳过剩系数2.28、硅钙物质的量比2.7,在此条件下,磷矿还原率可达95.22%,与模型预测值96.91%接近。采用组成不同的中低品位磷矿矿2进行验证实验,磷矿还原率为95.50%,接近预测值。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中低品位磷矿碳热还原工艺有助于热法磷酸工艺降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 碳热还原反应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