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大学生诗歌创作探讨 主持人的话 被引量:1
1
作者 龙泉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大学生 诗歌创作 审美品格 艺术风格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城镇题材创作与中国现代小说 被引量:7
2
作者 易竹贤 李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4-108,共5页
小城镇是中国现代小说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小城镇题材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人情风貌和人物系列,展示了近现代中国“乡土”社会蜕变初期复杂的历史文化状态。将“小城镇题材创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深化现代... 小城镇是中国现代小说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小城镇题材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人情风貌和人物系列,展示了近现代中国“乡土”社会蜕变初期复杂的历史文化状态。将“小城镇题材创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深化现代小说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小城镇题材创作 中国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美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新古典主义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论池莉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国恩 王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6-98,共3页
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池莉主动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以“市民作家”自居,赢得大众的认同,这不失为一个聪明务实的选择。市场的成功,为池莉潜意识中的身份焦虑提供了一种心理“代偿”。由于得到了来自现实层面的另一种形式的... 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池莉主动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以“市民作家”自居,赢得大众的认同,这不失为一个聪明务实的选择。市场的成功,为池莉潜意识中的身份焦虑提供了一种心理“代偿”。由于得到了来自现实层面的另一种形式的身份确认,池莉不惮以“市民作家”的务实姿态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然而对精神价值的“否定”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池莉后来的作品格局狭小、价值单向、思想单薄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莉 市民文化 身份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郁达夫与施笃姆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久明 龙泉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2-75,共4页
施笃姆是自五四以来在中国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小说名家的郁达夫,对于施笃姆就满怀着崇敬之情。他不仅曾致力于介绍施笃姆,而且在创作中多方面地接受了施笃姆的影响。特别是施笃姆小说中表现出... 施笃姆是自五四以来在中国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小说名家的郁达夫,对于施笃姆就满怀着崇敬之情。他不仅曾致力于介绍施笃姆,而且在创作中多方面地接受了施笃姆的影响。特别是施笃姆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故乡的悲思”及其“带写实风的浪漫派的艺术”,更在郁达夫的小说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施笃姆抒情风格 文学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其人及胡适研究述评 被引量:5
6
作者 易竹贤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8-111,共4页
胡适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与陈独秀齐名,时人称之为“陈胡”,是这个运动最有名的代表人物。而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胡适的一生又是相当复杂的。自由主义者在中国的生存境遇颇为艰困,既不容于守成主义,也不容... 胡适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与陈独秀齐名,时人称之为“陈胡”,是这个运动最有名的代表人物。而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胡适的一生又是相当复杂的。自由主义者在中国的生存境遇颇为艰困,既不容于守成主义,也不容于激进主义。胡适一生便是在这种艰困的境遇中奋斗与挣扎,直到晚年公开拥蒋反共,成为人民中国的反对者,却又并不见容于逃踞台湾一岛的蒋介石独裁政权,最后在海峡两岸的“批判”与“围剿”中完结他悲剧的人生历程。然而,作为致力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学者,胡适可以称得上终生勤奋,著作等身。特别是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更是开路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对胡适的研究,走了一条由学术上“论胡”到政治上“批胡”而重返学术“研胡”的曲折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研究述评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江南赋》旧注发微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步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9-63,共5页
本文考察了隋唐时期《哀江南赋》魏澹、崔令钦、王道珪注的产生时间、注家身份,分析了某些佚文内容,并论及宋元时期文人读该赋的笺注方式。通过对旧注的研究,认为《哀江南赋》至唐中期已为多数文人所接受,并联系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 本文考察了隋唐时期《哀江南赋》魏澹、崔令钦、王道珪注的产生时间、注家身份,分析了某些佚文内容,并论及宋元时期文人读该赋的笺注方式。通过对旧注的研究,认为《哀江南赋》至唐中期已为多数文人所接受,并联系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庾信 《哀江南赋》 旧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书的命运和阐释的历史——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被引量:3
8
作者 於可训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58-61,共4页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也是在革命队伍中遭受磨难最多的女作家。这位个性独特、才华出众的女作家的创作,从她初涉文坛的20年代到她复出后的80年代,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她经历了从早期的以...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也是在革命队伍中遭受磨难最多的女作家。这位个性独特、才华出众的女作家的创作,从她初涉文坛的20年代到她复出后的80年代,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她经历了从早期的以表现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为主,到逐渐转向以反映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为主的创作发展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便是她从1946年开始创作,后来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丁玲作为一个作家,也是丁玲的人生道路的辉煌的顶点。这部作品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新收获,是毛泽东的“延座讲话”以后中国新文学再度发生历史性转换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开端与起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阐释史 接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的历史与历史的阐释 被引量:2
9
作者 於可训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89,共4页
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阐释和重释,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其中既包含有因历史的变动而引起的阐释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的变化,也包含有这种阐释和重释活动的历史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所隐含的一种阐释的契机或者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重... 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阐释和重释,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其中既包含有因历史的变动而引起的阐释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的变化,也包含有这种阐释和重释活动的历史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所隐含的一种阐释的契机或者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重释何以成为可能?重释经典需要注意哪几个原则?支持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学理资源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亟需解决。本期文学版特邀请於可训、陈漱渝、秦弓、王宁四位教授对上述问题作了多角度的探索,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中国现代文学 阐释 学理 王宁 存在 历史 活动 价值取向 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香港文学中的英国形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小琪 谭枫凡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3-207,共5页
当代香港文学对英国形象的描述具有多面性和变迁性。作为殖民者形象,它被描画为一条从"狮子"到"落日"的衰落的下趋弧线;作为乌托邦,它经历了一个从建构到拆解的过程;作为由"性"所象征的他者文化,它经由... 当代香港文学对英国形象的描述具有多面性和变迁性。作为殖民者形象,它被描画为一条从"狮子"到"落日"的衰落的下趋弧线;作为乌托邦,它经历了一个从建构到拆解的过程;作为由"性"所象征的他者文化,它经由了被注视者的盲目崇拜到逐渐亲善的吸纳、融摄与共处的过程。对这一异国形象的勾陈对当代中国文学建构他者形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文学 英国形象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李白之异论纲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念龙 陈顺智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4-96,共3页
长期以来,学人对屈原李白多论述其同,然而从比较文学角度而言,更应注意其相异之处。论文从思想人格、创作特征、接受传播三方面简论屈原李白之异,认为屈原李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不同意蕴的文化符号,而时代先后不同,政... 长期以来,学人对屈原李白多论述其同,然而从比较文学角度而言,更应注意其相异之处。论文从思想人格、创作特征、接受传播三方面简论屈原李白之异,认为屈原李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不同意蕴的文化符号,而时代先后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巨大变化以及二人出自禀赋个性气质的不同,是形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李白 差异 论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庆元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1,共3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西方当代哲学主张把情感、意志、意向、纯粹意识等作为新的哲学基础 ,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但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对此 ,连一些西方思想家都有清醒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西方当代哲学主张把情感、意志、意向、纯粹意识等作为新的哲学基础 ,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但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对此 ,连一些西方思想家都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建构中的基础地位 ,但不能用之代替文艺学的方法 ,更不能用之代替文艺自身的规律。 3 0年代的苏联文艺界和中国的“左联” ,都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同时 ,要寻求一个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统摄 ,又最为切近文艺活动的“类方法”作为文艺学的逻辑起点。“类方法”是低于哲学层次的方法 ,“类方法”之间是互补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文艺学著作中 ,影响较大的就有三种形态 ,其“类方法”分别是认识论、生产论和“掌握论”。它们各有优长和局限 ,比较起来 ,“掌握论”更切近文艺活动的实际 ,亦远非尽善尽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艺学 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浪漫精神退位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锡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 呐喊 新文学 现实精神 文坛 文化解读 主导 主体性 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俗之诗的歧途——关于近年“校园诗歌”发展的一点看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樊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校园诗歌 唯美风格 市民心态 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
15
作者 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4-88,133,共6页
巴金研究已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在近30年里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对近30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大致梳理,可以厘清巴金研究发展的脉络,展示近年出现的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为今后的巴金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巴金研究 传记式研究 思想研究 创作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论稿》
16
作者 陈文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观念论 王齐洲 中国文学史 20世纪30年代 学术理念 文学批评论 商务印书馆 郭绍虞 共同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楚文化的现代形式——评刘保昌著《荆楚文化哲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17
作者 方长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0-141,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 荆楚文化 20世纪 文化哲学 书评 外国文化 世界文学 《荆楚文化哲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刘保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栖居与对诗词歌赋的文类观照
18
作者 张思齐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8-135,共8页
赋是主要存在于中国文学中的特殊文体,它也少量地存在于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韩国和越南诸国的文学之中。就文体习得的有效性而言,赋乃是掌握诗词歌赋等韵文之文类问题的关键。然而,独在中国文学创作场中一枝独秀的赋却是西方文学中的缺... 赋是主要存在于中国文学中的特殊文体,它也少量地存在于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韩国和越南诸国的文学之中。就文体习得的有效性而言,赋乃是掌握诗词歌赋等韵文之文类问题的关键。然而,独在中国文学创作场中一枝独秀的赋却是西方文学中的缺类,也是大多数东方各国文学中的缺类。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层面上审视赋这一中国文学的独特的文体,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根本特征。在比较的视域中对诗词歌赋进行通盘考察,不仅有益于阐释中国文学的文类特征,并且有益于发挥中国的固有文学理论对世界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理论的能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栖居 诗词歌赋 文类特征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学传统的类型分析
19
作者 张荣翼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9-82,共4页
本文论述传统在文学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分析了文学中传统的涵义,指出它虽然是继承前代而来,但也有现实基础;其次,对文学中传统的类型作了分析,它包括正在消逝的传统、正在形成的传统和隐型的传统;其三,对三种类型的传统之间的矛盾、... 本文论述传统在文学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分析了文学中传统的涵义,指出它虽然是继承前代而来,但也有现实基础;其次,对文学中传统的类型作了分析,它包括正在消逝的传统、正在形成的传统和隐型的传统;其三,对三种类型的传统之间的矛盾、对立和融合、对话关系作了分析,并对它们在当代文化中的表现作了阐述;最后,对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只有在传统中的创新才有价值,而传统也只有给创新作出铺垫才有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类型 分析 二元对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功能变迁的四个方面
20
作者 张荣翼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4-76,共3页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 功能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