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论稿》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142,共2页
参考文献1
-
1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共引文献6
-
1何永康,高永年.论中国现代小说学之成因[J].江苏社会科学,2005(6):179-185.
-
2戴嘉树.市声中的缺失与存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生存境遇剖析[J].文学评论,2010(4):142-146.
-
3李艳丽.晚清俄国小说译介路径及底本考——兼析“虚无党小说”[J].外国文学评论,2011(1):210-222. 被引量:9
-
4杨剑龙.论中国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学研究[J].江汉论坛,2013(3):11-16.
-
5李松,卢絮.现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对话视角[J].长江学术,2012(4):82-88.
-
6李德超,邓静.清末民初对外国短篇小说的译介(1898-1919)[J].中国翻译,2003,24(6):40-46. 被引量:17
-
1桑大鹏.穿越丛林的阳光——《中国文学观念论稿》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5):138-142.
-
2刘果,桑大鹏.《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中的三种“意识”[J].中国图书评论,2006,29(3):62-65.
-
3象征主义——中国文学的传统方法[J].文学遗产,1988(2):136-137.
-
4张克伟.略评王齐洲教授的《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J].荆州师专学报,1994,17(6):92-95.
-
5刘新文.《文心雕龙》的批评论及其得失[J].唐山师专学报,1999,21(3):42-46.
-
6韩石山.下次我会留意[J].山西文学,2005,0(4):95-95.
-
7李明.攫取大众人生智慧,透视民族文化心理——评王齐洲教授《四大奇书纵横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3):139-140.
-
8向贵云.浅议白先勇小说人物“执拗”的情爱观[J].湘潮(理论版),2008(6):68-69.
-
9戴燕.“这是多大的使命呀”——试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贡献[J].书城,2016,0(12):18-23.
-
10牟世金.古代文论研究现状之我见[J].文学遗产,1985(4):133-143.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