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细胞减灭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被引量:13
1
作者 彭开文 张倩 +1 位作者 刘九洋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84-389,共6页
目的:评估行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的腹膜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风险,研究术后早期主/被动活动联合间歇... 目的:评估行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的腹膜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风险,研究术后早期主/被动活动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按摩对VTE的预防效果。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0例胃肠道及妇科肿瘤等来源的腹膜癌患者行CRS+HIPEC治疗,使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评价VTE风险,所有患者采取早期肢体主/被动活动及间歇充气加压按摩治疗,记录分析VTE相关事件。结果:患者中位Carprini评分为12(10~16)分,均为VTE极高危组,在3个月的随访中仅1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经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腹膜癌患者VTE风险极高,术后早期足背曲/跖曲及扩胸等主/被动运动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按摩,可有效预防V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物理预防 腹膜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达玛变换光谱显微成像分析乳腺癌组织肿瘤标志物的分布 被引量:5
2
作者 徐昊 陈创 +4 位作者 刘春梅 彭俊 李雁 张志凌 唐宏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216-3219,共4页
自行研制的多功能阿达玛变换光谱成像显微系统具有获取微小组织样品的高分辨荧光光谱和荧光图像的能力。由于量子点具有激发区域宽、可以一元激发多元发射、荧光峰形狭窄、亮度高、抗光漂白能力强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荧光标记物应用于... 自行研制的多功能阿达玛变换光谱成像显微系统具有获取微小组织样品的高分辨荧光光谱和荧光图像的能力。由于量子点具有激发区域宽、可以一元激发多元发射、荧光峰形狭窄、亮度高、抗光漂白能力强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荧光标记物应用于光谱显微成像分析领域。采用荧光发射波长为610nm的量子点荧光探针分别免疫标记乳腺癌标志物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雌激素受体(ER),通过激光诱导荧光法和荧光原位光谱成像法分析癌组织中HER2和ER的光谱特征和定量信息,采用阿达玛变换光谱显微成像系统对阳性乳腺癌组织与阴性正常乳腺组织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该仪器可有效用于肿瘤标志物在癌组织内的定量研究,是定量检测乳腺癌HER2和ER分布的新技术。该技术建立的针对肿瘤标志物的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优于常规的定性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达玛变换 光谱成像 量子点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腹腔游离癌细胞杀灭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1
3
作者 姬忠贺 孙建华 +3 位作者 武海涛 张倩 彭开文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963-968,共6页
目的:评估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对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杀灭作用,探索腹膜癌细胞学根治的可行性。方法:收集45例腹膜转移癌患者HIPEC前、后的腹腔灌洗液(或腹水)样本,分别行腹腔灌洗液细胞学(pe... 目的:评估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对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杀灭作用,探索腹膜癌细胞学根治的可行性。方法:收集45例腹膜转移癌患者HIPEC前、后的腹腔灌洗液(或腹水)样本,分别行腹腔灌洗液细胞学(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PLC)检查;普通RT-PCR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CEA m RNA、CK20 m RNA;化学发光法检测HIPEC前、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分析各项指标HIPEC前、后的变化特点。结果:HIPEC前、后PLC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3.3%vs.24.4%(P<0.001);CEA m RNA阳性率分别为97.8%vs.84.4%(P=0.058);CK20 m RNA阳性率HIPEC前、后均为95.6%(P=1.000)。分别有32.5%和30.0%的患者HIPEC后CEA m RNA表达量、CK20 m RNA表达量较HIPEC前显著下降(均P<0.001)。HIPEC前、后CEA、CA125、CA19-9阳性率分别为50.0%vs.23.6%(P=0.016)、52.6%vs.47.4%(P=0.409)、36.8%vs.26.3%(P=0.121)。结论:HIPEC可有效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为实现腹膜癌的细胞学根治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癌 腹腔游离癌细胞 腹腔热灌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铽共惨杂氟化镧纳米晶体的快速合成和荧光特性(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陈良冬 郑小睿 +2 位作者 丁耘 喻学锋 李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快速合成了水溶性铈铽共惨杂氟化镧纳米晶体。这种荧光纳米晶体直径只有14nm,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在活体干细胞中显示出很强的荧光。结果表明这种铈铽共惨杂氟化镧纳米晶体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荧光标记材料。
关键词 生物标记 稀土元素 纳米晶体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标记双分子探针技术观察乳腺癌HER-2与Ki-67协同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向清明 王林伟 +3 位作者 袁静萍 杨芳 陈佳梅 李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4-466,共3页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和Ki-67均为乳腺癌临床病理的重要指标,用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但两者的预后权重以及协同表达的预后价值尚不清楚,主要原因之一是常规方法并不能同时原位定...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和Ki-67均为乳腺癌临床病理的重要指标,用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但两者的预后权重以及协同表达的预后价值尚不清楚,主要原因之一是常规方法并不能同时原位定量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量子点 HER-2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VX2腹膜转移癌模型的建立及转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梅列军 杨肖军 +1 位作者 李雁 杨国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23-526,共4页
目的:建立大动物腹膜转移癌模型,鉴定其生物学行为。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开腹包埋、开腹穿刺及直接经皮穿刺种植三组(每组12只),每组又分为6只瘤块接种,6只悬液接种,接种VX2肿瘤。观察肿瘤生长状况,通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分析局... 目的:建立大动物腹膜转移癌模型,鉴定其生物学行为。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开腹包埋、开腹穿刺及直接经皮穿刺种植三组(每组12只),每组又分为6只瘤块接种,6只悬液接种,接种VX2肿瘤。观察肿瘤生长状况,通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分析局部区域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三种方法构建模型的成功率分别是100%(12/12)、91.7%(11/12)和58.3%(7/12),开腹法与经皮穿刺法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2周后,形成典型溃疡型胃癌并腹膜转移癌表现,宿主衰竭,4周出现肺转移。病理学检查符合典型VX2组织学特点。结论:开腹包埋与开腹穿刺接种制作VX2兔腹膜转移癌模型简单,实验周期短,接种率高,其病理表现类似人类腹膜转移癌,为腹膜癌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大型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转移癌 VX2肿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表阿霉素抑制胃癌细胞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燕华 谢忆山 +4 位作者 刘少平 刘诗权 彭春伟 邵丽华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研究基因治疗药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与化疗药表阿霉素(EPI)对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探讨基因治疗联合化疗对胃癌的疗效。方法:胃腺癌MGC-803细胞分对照组、rAd-p53组、EPI组、联合用药四组,通过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分析... 目的:研究基因治疗药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与化疗药表阿霉素(EPI)对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探讨基因治疗联合化疗对胃癌的疗效。方法:胃腺癌MGC-803细胞分对照组、rAd-p53组、EPI组、联合用药四组,通过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分析、瑞氏染色、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研究比较各组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细胞形态学、P5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d-p53在用药1、2、3、6d后对MGC-803细胞抑制率为34.52%、10.53%、58.98%、79.17%,EPI为60.71%、67.29%、73.21%、95.14%,联合两药抑制率依次为59.52%、66.17%、67.15%、99.31%,联合用药抑制率显著高于单药处理(P均<0.01)。流式细胞分析发现,rAd-p53主要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_2/M期(44.24%),Sub-G_1凋亡峰升高,联合EPI治疗G_2/M期(81.73%)及Sub-G_1峰增高更明显(P均<0.01)。瑞氏染色可见,rAd-p53治疗组MGC-803细胞仅有少数聚集,细胞形态不规则,胞质深染,可见凋亡细胞;EPI组细胞呈小片状聚集,形态结构较完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联合用药组细胞数明显减少,形态不规则,胞质深染,凋亡细胞数更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P53蛋白于rAd-p53治疗组细胞核及胞质中表达,联合EPI作用效果更显著;对照组与EPI组P53蛋白于细胞核表达。结论:rAd-p53对胃癌MGC-803细胞有抑制作用,促进细胞凋亡,可提高胃癌MGC-803细胞对化疗药EPI的敏感性,二者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化疗 胃癌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靶向新药PDOX治疗胃癌腹膜癌 被引量:3
8
作者 唐利 王群 +6 位作者 袁静萍 邵丽华 梅列军 王林伟 曾卫娟 刘少平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719-1725,共7页
目的:观察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联合靶向新药PDOX治疗胃癌腹膜癌(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VX2瘤细胞注入40只新西兰兔胃窦部黏膜下,制成胃癌PC模型,随机分4组(n=10):Control组观察自然病程;HIPEC组行CRS+HIPEC;PDO... 目的:观察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联合靶向新药PDOX治疗胃癌腹膜癌(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VX2瘤细胞注入40只新西兰兔胃窦部黏膜下,制成胃癌PC模型,随机分4组(n=10):Control组观察自然病程;HIPEC组行CRS+HIPEC;PDOX组和DOX组行CRS+HIPEC联合化疗(PDOX 50.0 mg/kg,DOX 5.0 mg/kg)。结果:模型成功率100%(40/40)。Control组中位生存期23.0 d(95%CI:19.9~26.1 d),HIPEC组41.0(36.9~45.1)d,PDOX组58.0(39.6~54.4)d,DOX组65.0(44.1~71.9)d。HIPEC组生存期较Control组延长70.0%以上(P<0.001),PDOX组和DOX组较HIPEC组延长40.0%以上(P=0.029、P=0.021)。DOX组化疗后WBC、PLT低于HIPEC组(P<0.05),各组间血液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RS+HIPEC基础上,联合靶向新药PDOX可进一步延长胃癌PC模型生存期,毒性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腹膜癌靶向治疗 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甲胎蛋白抗体探针毒性及裸鼠体内代谢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良冬 何蔓 +4 位作者 裴小锋 陈创 庞代文 汤钊猷 李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2-127,共6页
目的探讨量子点甲胎蛋白抗体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及毒性特点。方法将巯基乙酸修饰的水溶性量子点(QD)结合鼠抗人甲胎蛋白(AFP)单克隆抗体(Ab)制备成水溶性QD-AFP-Ab复合物探针,用荧光、紫外光谱分析及透射电镜研究其特性,MTT法检测其细胞... 目的探讨量子点甲胎蛋白抗体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及毒性特点。方法将巯基乙酸修饰的水溶性量子点(QD)结合鼠抗人甲胎蛋白(AFP)单克隆抗体(Ab)制备成水溶性QD-AFP-Ab复合物探针,用荧光、紫外光谱分析及透射电镜研究其特性,MTT法检测其细胞毒性。裸鼠尾静脉iv给予QD-AFP-Ab复合物探针0.2μmo·lkg-1,观察裸鼠死亡情况并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尿素氮(BUN)和肌苷(Cr)水平,并采用四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测定该探针0.1μmol·kg-1在裸鼠血清中的浓度及在各主要组织中的含量。结果QD-AFP-Ab复合物探针在水溶液中分散性好,当其浓度低于0.1μmol·L-1时,无明显细胞毒性。裸鼠尾静脉iv给予QD-AFP-Ab0.2μmol·kg-1均无死亡,血清GPT,GOT,BUN及C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该探针在裸鼠体内的循环半衰期约为2h;代谢24h后,主要分布于脾脏、肝脏及肾脏。结论QD-AFP-Ab复合物探针体外低于0.1μmol·L-1和体内0.2μmol·kg-1时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毒性和急性毒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主要分布在脾脏、肝脏和肾脏,最终可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细胞毒性 急性毒性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Ⅳ型胶原在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脉冲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敏 袁静萍 +2 位作者 彭春伟 刘少平 李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6-1062,共7页
结合量子点原位分子成像技术探究了基于Ⅳ型胶原动态改变的癌侵袭转移模式.收集肝癌、胃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的临床病理标本,利用免疫组化和量子点成像技术对癌细胞及其相关微环境中的关键分子进行成像,观察癌侵袭转移过程中Ⅳ型胶原的... 结合量子点原位分子成像技术探究了基于Ⅳ型胶原动态改变的癌侵袭转移模式.收集肝癌、胃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的临床病理标本,利用免疫组化和量子点成像技术对癌细胞及其相关微环境中的关键分子进行成像,观察癌侵袭转移过程中Ⅳ型胶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Ⅳ型胶原呈现动态改变.首先在基底膜处交联增多,形成不规则且致密的袖套包裹癌巢;随后多处基底膜处的胶原发生构象改变并被降解形成侵袭前锋.同时,伴随着间质中的Ⅳ型胶原重新线性沉积及巨噬细胞的团聚增多,癌细胞最终逃逸转移.由上述结果可以断定,癌侵袭转移呈现"脉冲模式",Ⅳ型胶原的动态改变为癌侵袭转移创造了适宜的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型胶原 细胞外间质重塑 量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浸润对胃癌进展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春伟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721-724,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标本中巨噬细胞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科的37例胃癌标本,通过高倍视野下巨噬细胞计数分析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重点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胃癌标本中巨噬细胞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科的37例胃癌标本,通过高倍视野下巨噬细胞计数分析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重点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巨噬细胞主要分布于胃癌癌巢与间质交界处和间质血管丰富处,尤其在基底膜结构破坏处。高倍视野下对浸润巨噬细胞计数,37例胃癌患者平均巨噬细胞计数为19.7±8.9个;29例无远处转移患者平均巨噬细胞计数为18.9±8.3个。年龄、病理类型、复发与否、有无淋巴结转移对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无影响(P均>0.05);远处转移组巨噬细胞计数(22.6±11.0个)高于无远处转移组(18.9±8.3个),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侵及浆膜者浸润巨噬细胞计数(21.6±8.0个)明显高于未侵及浆膜者(12.7±9.2个),P=0.011;晚期胃癌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程度(22.6±8.1个)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组织(12.8±7.1个),P=0.001。37例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期(中位数19.0个月)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明显相关,但与侵及浆膜、远处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24、0.021和0.009)。无瘤生存期(中位数13.0个月)也与侵及浆膜(P=0.038)、TNM分期(P=0.006)密切相关。巨噬细胞高密度患者中位生存期(13.0个月)短于低密度者(40.5个月),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6)。高密度巨噬细胞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9.5个月)明显低于低密度患者(37.0个月),P=0.041。结论:巨噬细胞浸润促进胃癌进展,浸润程度越高,胃癌进展越快,患者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巨噬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细胞促进网膜脂肪干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12
作者 张倩 彭开文 +3 位作者 吴晗 龚俊 姬忠贺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651-655,共5页
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在胃癌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诱导下网膜脂肪干细胞(omental-adipose stromal cells,O-ASCs)是否能分化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及ER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在胃癌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诱导下网膜脂肪干细胞(omental-adipose stromal cells,O-ASCs)是否能分化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及ER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诱导分化成骨、成脂及流式细胞鉴定O-ASCs,将O-ASCs与MGC803和SGC7901 CM共培养,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O-ASCs细胞CAFs标志物α-SMA、FSP-1、vimentin,旁分泌因子VEGFA、TGFβ-1、FAP、SDF-1的表达水平。将O-ASCs分为对照组,SGC7901-CM实验组,SGC7901-CM+U0126处理组,12 h后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O-ASCs细胞CAFs标志物α-SMA、FSP-1及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结果:经鉴定原代培养出的细胞为O-ASCs,在SGC7901 CM和MGC803 CM作用下,CAFs标志物α-SMA、FSP-1、vimentin及旁分泌因子SDF-1、VEGFA、TGFβ-1、FAP表达均有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SGC7901-CM组α-SMA、FSP-1、p-ERK1/2表达明显增加(P<0.05),ERK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SGC7901-CM+U0126组与SGC7901-CM组比较,α-SMA、FSP-1及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ERK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ASCs通过分化为CAFs及旁分泌作用参与胃癌腹膜转移,ERK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网膜脂肪干细胞 ERK信号通路 腹膜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像素点深度卷积网络分割模型的上皮和间质组织分割 被引量:6
13
作者 骆小飞 徐军 陈佳梅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03-2013,共11页
上皮和间质组织是乳腺组织病理图像中最基本的两种组织,约80%的乳腺肿瘤起源于乳腺上皮组织.为了构建基于乳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和分析肿瘤微环境,上皮和间质组织的自动分割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本文构建一种基于逐像... 上皮和间质组织是乳腺组织病理图像中最基本的两种组织,约80%的乳腺肿瘤起源于乳腺上皮组织.为了构建基于乳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和分析肿瘤微环境,上皮和间质组织的自动分割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本文构建一种基于逐像素点深度卷积网络(CN-PI)模型的上皮和间质组织的自动分割方法.1)以病理医生标注的两类区域边界附近具有类信息为标签的像素点为中心,构建包含该像素点上下文信息的正方形图像块的训练集.2)以每个正方形图像块包含的像素的彩色灰度值作为特征,以这些图像块中心像素类信息为标签训练CN模型.在测试阶段,在待分割的组织病理图像上逐像素点地取包含每个中心像素点上下文信息的正方形图像块,并输入到预先训练好的CN网络模型,以预测该图像块中心像素点的类信息.3)以每个图像块中心像素为基础,逐像素地遍历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将预测结果作为该图像块中心像素点类信息的预测标签,实现对整幅图像的逐像素分割.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CN-PI模型的性能比基于图像块分割的CN网络(CN-PA)模型表现出了更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卷积网络 乳腺组织病理图像 上皮和间质组织分割 逐像素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DOX对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珏 邵丽华 +5 位作者 王群 袁静萍 唐利 钟燕军 刘少平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710-1715,共6页
目的:比较PDOX与DOX对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建立MGC-803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35只,随机分为PDOX组(n=12)、DOX组(n=12)和Control组(n=11),接种后第10、17、24天按体质量给药,每周进行两次详细全面记录。末次... 目的:比较PDOX与DOX对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建立MGC-803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35只,随机分为PDOX组(n=12)、DOX组(n=12)和Control组(n=11),接种后第10、17、24天按体质量给药,每周进行两次详细全面记录。末次给药后1周终止实验,取血行常规、生化检查;解剖裸鼠,详细记录胃部肿瘤及腹腔播散情况,对肿瘤进行称重,计算抑瘤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肿瘤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指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至研究终点时,Control组和PDOX组全部存活,DOX组6只死亡。在肿瘤局部控制指标中,PDOX组和DOX组的胃肿瘤质量、体积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PDOX组和DOX组抑瘤率分别为26.4%和24.9%,两组疗效相当(P>0.05)。在血常规指标中,PDOX组血小板计数高于Control组(P<0.05),淋巴细胞比例低于Control组(P<0.05),而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功能指标中,PDOX组CK-MB水平高于Control组(P<0.01)。CK、LDH、肝功能及肾功能指标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OX组和DOX组淋巴管癌栓发生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DOX组Ki-67水平显著低于DOX与Controll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Bcl-6、Tunel、VEG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D2-40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PDOX治疗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整体疗效优于DOX,毒副作用低于D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PDOX前体药 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