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效应模拟 被引量:49
1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吴承祯 陈先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602-1610,共9页
景观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它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研究对于准确掌握景观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及进一步开展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它... 景观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它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研究对于准确掌握景观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及进一步开展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它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及景观破碎度等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时期景观格局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 ,运用分室理论对未来 5 0 a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不同干扰程度下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1从 1996年至 2 0 0 1年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斑块数从 4 2 1块增加到 4 5 2块 ,景观破碎度呈增大趋势。景观多样性从 0 .6 0 6 6减少至 0 .6 0 2 8,而景观均匀度却增加了 0 .0 0 2 6 ,但景观格局总体上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即仍以天然马尾松林为基质景观 ,其它景观类型镶嵌其中的景观格局 ,表明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 ;2从局部上看 ,5 a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各景观类型除河流景观外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中杉木林、农田与马尾松林景观面积减少量居前 3位 ,分别减少了 0 .5 6 4 4、0 .2 833、0 .2 80 4 ,而茶园与居住地面积却分别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 空间格局 干扰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洪滔 王英姿 +3 位作者 何东进 陈炳容 俞建安 胡小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于认知旅游环境现状、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建立了模糊综合评... 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于认知旅游环境现状、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多层次、多因素的数学模型,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有效合理的评价。结果显示,6个小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均为U—K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为V1级,说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属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质量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陈炳荣 王国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4-179,共6页
In order to preserve Wuyi Mountain effectivel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landscape structure,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which was disturbed stronger than the other 3 parts of Wuyi Moun... In order to preserve Wuyi Mountain effectivel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landscape structure,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which was disturbed stronger than the other 3 parts of Wuyi Mountain,was chosen for the study,and its spatial pattern was studied by landscape indices at two scale levels of landscape element and the whole landscape.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①Pinus massoniana forest was the matrix landscape in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its dominance was very obvious(60.01% of area).Farmland(12.89%) and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11.68%) was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respectively;②From the results of mean patch shape index(MSI i),mean proximate circular index(MPCI i) and mean patch stretch index(MPSI i),showed that Pinus massoniana forest,farmland and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 were three most complicated in patch shape,while residential area was the simplest;③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mean patch area(MPA i),patch density(PD i) and fragmentation index(FN i)indicated that 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was highest,that of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 and economic forest ranked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respectively,while that of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was lowest.In addition,the separation index(SI i)also revealed that the separation degree of residential area was highest,while that of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was lowest.These results proved powerfully that human activity wa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breaking the landscape into fragments;④At the whole landscape level,the values of biodiversity(H),dominance(D),evenness (H′) and degree of fragmentation(FN) of 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 were 0.573 1,0.426 9,0.405 7 and 0.005 6 respectively.After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 and other areas(including forest landscape,agriculture landscape,urban landscape,wetland landscape and desert oases landscape)were further analyzed,it was concuded that 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 is one of the areas which have been well preserved up to n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 空间格局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初探 被引量:21
4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陈炳容 余建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23,共5页
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存在尺度效应 ,尺度变化对破碎化程度高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大 ,而对破碎化程度低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小。研究景观类型空间关系时其取样尺度... 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存在尺度效应 ,尺度变化对破碎化程度高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大 ,而对破碎化程度低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小。研究景观类型空间关系时其取样尺度不宜太大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以 2 0 0m× 2 0 0m取样尺度最佳。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特征为低海拔高度区呈现出以居民点为中心的由农田、河流等向周围扩散的干扰景观格局 ,而中高海拔高度区则呈以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类型 空间关系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及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6 位作者 詹仕华 洪伟 巫丽芸 王英姿 陈炳容 俞建安 范圣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39,68,共6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旅游的同时,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植被景观所受干扰日渐明显。通过样地调查,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一系列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及植被...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旅游的同时,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植被景观所受干扰日渐明显。通过样地调查,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一系列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及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主要受人文地理因子的影响,受自然地理因子的影响小。②相对于自然地理因子而言,人文地理因子(即旅游干扰活动)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植被景观特征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在今后景区旅游开发中要特别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规划,以保护植被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敏感水平 群落景观重要值 地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居民旅游感知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游巍斌 俞建安 +5 位作者 陈炳容 刘翠 纪志荣 巫丽芸 朱建琴 何东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4-852,共9页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被认为是评价旅游发展状况最直接的因素。为充分了解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内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情况,进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调查了武夷山双遗产地核心旅游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被认为是评价旅游发展状况最直接的因素。为充分了解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内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情况,进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调查了武夷山双遗产地核心旅游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及其发展需求,运用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及其与人口社会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指标体系能从基础建设、环境体验、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原始文化、美誉传承和商机分配7个维度(公因子)揭示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状况。居民普遍认为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旅游开发改变居民经济意识的同时,居民观念也更加积极与开放;居民已对文化习俗的改变有所认知。但居民旅游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受到外来人口对自身旅游收益分配的冲击,承受着因环境和居住体验改变导致的负面影响。人口特征不同的居民对经济观念的感知差异程度最突出,对原生文化与基础建设的感知差异次之,对收入就业、商机分配的感知差异较小,对环境体验、美誉传承的感知无差异。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收入不同的居民对7个公因子感知均无显著差异;文化程度、职业、家庭规模、家庭年旅游收入和家庭旅游收入比例不同的居民对公因子的感知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不同村庄居民对基础建设、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和商机分配感知有显著差异(P<0.05);政策制定应关注各村庄居民对基础建设、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和商机分配感知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人口特征 感知 态度 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遗产保护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马尾松次生林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建琴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14-19,共6页
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天然更新的马尾松次生林群落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应用群落统计方法分析2004—2013年景区内受人为干扰影响后更新的马尾松次生林不同群落层次的数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该次生群落处于演替初期,物种组成较简单,近1... 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天然更新的马尾松次生林群落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应用群落统计方法分析2004—2013年景区内受人为干扰影响后更新的马尾松次生林不同群落层次的数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该次生群落处于演替初期,物种组成较简单,近10年更新过程中物种种类从19种增加至21种,更新速度缓慢;乔木层物种数从5种增至6种,马尾松为优势种,重要值从80.30降至76.44,林内伴生树种分布较为均匀;灌木层物种数虽然均为6种,但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经过10年演替更新,草本层发展成为以芒萁占优势的单一物种;景区茶园垦殖后的农地上马尾松群落次生演替过程缓慢,对土壤改良作用有限。建议在今后的森林经营管理中要有计划地进行适度人工干预,加速其正向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次生林 更新 重要值 数量特征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区森林景观土壤物理性质异质性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55
8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吴承祯 陈炳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5-179,共5页
The condition of soi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soil fertility.The soil heterogeneity,which embodies the landscape heterogeneity,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ealing the form mechanism,function and vari... The condition of soi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soil fertility.The soil heterogeneity,which embodies the landscape heterogeneity,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ealing the form mechanism,function and variation of landscape.In this paper,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heterogeneities of six types of forest landscape in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 includ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economic forest,bamboo forest,broad leaved forest and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fractal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the soil aggregate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heterogeneities of different forest landscapes were distinct.The stand structure of three natural forests(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and broad leaved forest)were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three artificial forests(economic forest,bamboo forest and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thus,their fractal dimensions of soil aggregate were lower,the contents of the particle > 0.25 mm aggregate and > 5 mm aggregate were higher,the capacity of stable aggregate composition under water and permeability of soil were more splendid,the performance of self-regulation and resistance were better,and the non-capillary pore of soil were more flourishing than artificial forests. The regression models for fractal dimension (D)of aggregated structure and water stable aggregate(>0.25 mm and >5 mm)content,and for D and destroyed structure percentage were further established,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their regression relationships of all the models were remarkable,therefore,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soil structure could be used as an index in characterizing the soil fer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区 森林景观 土壤 异质性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区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库特性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灵 张玉 +3 位作者 孔丽娜 江慧华 陈家晖 周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65,共6页
对武夷山风景区6种林地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土壤水库容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2)6种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为... 对武夷山风景区6种林地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土壤水库容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2)6种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为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非毛管孔隙度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毛管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3)在0—60 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和竹林的土壤总库容最大,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次之,杉木林的最小。竹林的储水库容最大,而通透库容最小。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特性优于其它林分,最有利于涵养水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类型 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 土壤水库 武夷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干扰对武夷山风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灵 梁彦兰 +3 位作者 江慧华 黄丽燕 周艳 俞建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71-174,181,共5页
对武夷山风景区5个核心景点土壤重金属和理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Cu和Ni基本无污染,Zn、Pb和Cr达到轻污染,污染程度为Pb>Cr>Zn。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天游峰(2.12)>水帘洞(1.36)>一线天(1.22)>大红袍(1.14)... 对武夷山风景区5个核心景点土壤重金属和理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Cu和Ni基本无污染,Zn、Pb和Cr达到轻污染,污染程度为Pb>Cr>Zn。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天游峰(2.12)>水帘洞(1.36)>一线天(1.22)>大红袍(1.14)>大王峰(1.02)。景点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于对照样,除Ni外,景点与对照点土壤中Cu、Zn、Pb和Cr含量差异不显著,因此旅游活动使土壤重金属含量有上升趋势,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2)景点土壤容重大于对照样,而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化学指标及土壤肥力指数小于对照样。景点土壤的肥力指数:大红袍(1.07)>大王峰(0.79)>水帘洞(0.66)>一线天(0.63)>天游峰(0.47)。景点与对照样土壤肥力指标差异显著,因此旅游干扰对土壤性质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土壤重金属 土壤性质 武夷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区竹亚科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游水生 余火亮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9-38,共10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迄今已知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11属49种及变种、变型。本文分析了这11属竹类植物分布区类型,并简要阐述了各属种的地理分布与生境,最后讨论了该风景区竹亚科植物区系与其它省区的关系。
关键词 竹子 植物区系 武夷山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区竹林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游水生 余火亮 +1 位作者 王全民 蔡玉山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34-140,共7页
根据调查武夷山风景区竹林共有3个林系组,22个林系(其中较大面积林系有7个,较小面积林系有15个)。受九曲溪水系的影响,区内的竹林主要分布于九曲溪两岸,集中连片的竹林为毛环竹林(Phyllost achys meyeri Formation),是区内竹林风景的一... 根据调查武夷山风景区竹林共有3个林系组,22个林系(其中较大面积林系有7个,较小面积林系有15个)。受九曲溪水系的影响,区内的竹林主要分布于九曲溪两岸,集中连片的竹林为毛环竹林(Phyllost achys meyeri Formation),是区内竹林风景的一大特色,其它类型竹林交错、穿插分布于毛环竹林之中。最后对风景区竹林绿化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风景区 竹林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居住小区生态环境评价——以武夷学院小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烨 杨寒晖 吴承祯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11期64-67,72,共5页
建立武夷山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以武夷学院小区为例,根据建立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小区的生态环境作出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可对居住小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 建立武夷山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以武夷学院小区为例,根据建立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小区的生态环境作出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可对居住小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从而保护武夷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指标 评价 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曲溪生态保护区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灵 梁彦兰 +4 位作者 张玉 江慧华 陈家晖 周艳 俞建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1-7,共7页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竹林和茶园4种类型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及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均为2.375~2.658(干筛)和2...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竹林和茶园4种类型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及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均为2.375~2.658(干筛)和2.627~2.863(湿筛),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20、20~40、40~60 cm土层均表现为:阔叶林<竹林<马尾松林<茶园,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种林地干筛和湿筛条件下>0.25 mm的团聚体百分数和>5 mm的大团聚体百分数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阔叶林的最大,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的最低;而结构体破坏率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趋势,0~60 cm土层为阔叶林(21.31%)<竹林(26.18%)<马尾松林(31.98%)<茶园(38.25%);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及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次生阔叶林土壤疏松,持水能力强,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好;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土壤团聚体 分形维数 九曲溪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曲溪生态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灵 张玉 +3 位作者 江慧华 周艳 俞建安 吴淑芸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1-45,66,共5页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人工林、经济林、茶园、稻田)0—20 cm表层土壤性状进行分析,并选取与土壤肥力质量关系密切的土壤容重、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人工林、经济林、茶园、稻田)0—20 cm表层土壤性状进行分析,并选取与土壤肥力质量关系密切的土壤容重、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各评价指标均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与次生林相比,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状况、持水性能及大部分土壤养分呈下降的趋势,人为施肥使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5种土地利用方式按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排序为次生林(4.046)>竹林经济林(2.944)>稻田(2.632)>马尾松人工林(2.478)>茶园(0.569)。因此,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采取封山育林和种植阔叶林的植被恢复措施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性状 土壤质量 九曲溪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茶生长季节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研究
16
作者 李灵 周艳 +1 位作者 颜达恭 冯聪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5-69,共5页
于2014年3~5月通过室外定位观测10年生岩茶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从8:00到18:00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岩茶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岩茶3~5月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63~3.56μmol CO2/m^2·s... 于2014年3~5月通过室外定位观测10年生岩茶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从8:00到18:00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岩茶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岩茶3~5月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63~3.56μmol CO2/m^2·s,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在1.74~2.52之间。岩茶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8:00,土壤呼吸速率在4、5月明显增大。茶园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且10~1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Q10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在3月及较深土层较大。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茶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Q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