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西溪2020年“7·9”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服务
1
作者 吴华琴 张佳晖 汪胜宝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276-279,共4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0年7月9日05:00~08:00武夷山市西溪上游出现了罕见的短时强降水,暴发山洪,部分乡镇及西溪流域下游沿河低洼地带严重受灾。通过灾害实地调查,复盘山洪风险预警与决策气象服务情况,为开展局地性突发山洪致灾的气象服务提... 福建省南平市2020年7月9日05:00~08:00武夷山市西溪上游出现了罕见的短时强降水,暴发山洪,部分乡镇及西溪流域下游沿河低洼地带严重受灾。通过灾害实地调查,复盘山洪风险预警与决策气象服务情况,为开展局地性突发山洪致灾的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监测预警服务 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市臭氧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邓慧颖 陈立新 +1 位作者 余永江 王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28-1435,共8页
武夷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同时地理环境复杂,气候资源丰富,也是东亚季风影响敏感区。为科学认识清洁区域的臭氧分布特征及污染的天气学成因,也为进一步开展臭氧污染预警预报和科学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15—2019年武夷山市逐小时污染... 武夷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同时地理环境复杂,气候资源丰富,也是东亚季风影响敏感区。为科学认识清洁区域的臭氧分布特征及污染的天气学成因,也为进一步开展臭氧污染预警预报和科学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15—2019年武夷山市逐小时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SPSS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近年来武夷山市臭氧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武夷山市臭氧的年评价值(MDA8-90)由110μg·m^(−3)增长至133μg·m^(−3),ρ(O_(3)–8 h)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的天数从0 d上升到9 d,O_(3)作为首要污染物占比从48.5%上升为85.1%;同时,首要污染物为PM_(2.5)的天数呈逐年递减趋势,PM_(2.5)的首要污染物天数从2015年的36 d下降到2019年的8 d。春末(4—5月)和初秋(9—10月)是臭氧污染最为严重的季节,80.0%的臭氧超标日集中在这4个月。武夷山市ρ(O_(3))小时均值分布均呈现单峰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14:00,而后开始下降,最低值出现在07:00。ρ(O_(3)–8 h)与日最高气温、平均风速、太阳日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0.402**,0.564**,0.565**;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46**),并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一些气象要素如高温度和低相对湿度等有助于该区域臭氧浓度的升高,当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70%时,都有利于对流层空气中臭氧的生成,更容易造成O_(3)浓度超标。此外当风速≤2.0 m·s^(−1)时,随着风速的增加,ρ(O_(3)–8 h)增大,而当风速>2.0 m·s^(−1)时,ρ(O_(3)–8 h)随风速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分布特征 气象要素 相关性分析 武夷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武夷山市常见农业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
3
作者 祝玉如 胡雪雯 崔汗青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期73-75,共3页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状况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地区气候均发生了异常变化,武夷山市也不例外。干旱、暴雨、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安全生产。因此,采...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状况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地区气候均发生了异常变化,武夷山市也不例外。干旱、暴雨、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安全生产。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应对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刻不容缓。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武夷山市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并重点针对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市 农业气象灾害 农作物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市2013年5月15—16日暴雨天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罗青梅 龚华秀 张佳晖 《农业灾害研究》 2014年第11期44-46,共3页
2013年5月15—16日,受高空低槽和中低空切变线以及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武夷山市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通过天气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可知,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及西南急流是该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 2013年5月15—16日,受高空低槽和中低空切变线以及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武夷山市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通过天气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可知,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及西南急流是该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该次暴雨过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空低槽 低层切变 低空急流 物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茶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及气象服务措施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祝玉如 胡雪雯 崔汗青 《当代农机》 2023年第10期83-84,86,共3页
阐述了武夷山茶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了气象灾害对武夷山茶叶种植的影响,探讨了气象服务措施。
关键词 茶叶种植 气候适宜性 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
作者 张佳晖 龚华秀 罗青梅 《农业灾害研究》 2014年第11期63-64,共2页
结合武夷山市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现状,指出当前制约农村气象服务水平的因素主要是气象科技发展和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不强、气象事业投入不足、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建设不完善等。提升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 结合武夷山市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现状,指出当前制约农村气象服务水平的因素主要是气象科技发展和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不强、气象事业投入不足、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建设不完善等。提升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当以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主要目标。为减少气象灾害损失,进一步推进武夷山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气象服务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灰全 万瀚仁 周萌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12期122-122,共1页
利用武夷山市多年气候观测资料,对武夷山市茶叶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武夷山市茶叶生长期光、温、水等气候因素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发育。由于受季风气候不稳定性影响,低温冻害、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是降低茶叶... 利用武夷山市多年气候观测资料,对武夷山市茶叶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武夷山市茶叶生长期光、温、水等气候因素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发育。由于受季风气候不稳定性影响,低温冻害、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是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不良因素,应加强科学管理,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促进茶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气候条件 影响分析 生产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低温冻害对茶叶生产的危害及灾害防御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崔汗青 祝玉如 杨忠英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1期120-122,共3页
茶树作为武夷山的支柱性产业,在提升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低温冻害天气出现频率和危害强度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降低了茶叶产量和品质。文章结合茶树冻害类型与冻害原因,分析了... 茶树作为武夷山的支柱性产业,在提升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低温冻害天气出现频率和危害强度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降低了茶叶产量和品质。文章结合茶树冻害类型与冻害原因,分析了武夷山低温冻害特征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危害,并给出了几点低温冻害防御策略,以确保茶叶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冻害 茶叶生产 危害 防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华琴 华桃春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第12期177-178,共2页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农业生产情况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因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重,武夷山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本文结合武夷山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给...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农业生产情况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因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重,武夷山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本文结合武夷山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的防御对策,以确保粮食高产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盆地稻作气候生态与高产栽培技术
10
作者 吴少宏 赵雅静 +2 位作者 吴华琴 温桂芳 周萌 《福建稻麦科技》 2011年第3期29-33,共5页
武夷山风景区周边盆地属中亚热带气候,水稻安全生长季235d,积温5368℃,可一年两熟,种植晚熟高产杂交稻品种的热量一季有余,两季不足。适时早播,调节单季稻和再生稻头季开花结实期与七八月份光温高值期重合,再生季避过早秋冷害,是稻作增... 武夷山风景区周边盆地属中亚热带气候,水稻安全生长季235d,积温5368℃,可一年两熟,种植晚熟高产杂交稻品种的热量一季有余,两季不足。适时早播,调节单季稻和再生稻头季开花结实期与七八月份光温高值期重合,再生季避过早秋冷害,是稻作增产增收的关键举措。高产配套技术有选用良种、合理施肥管水、推行机械化生产和防控病虫草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武夷山 气候生态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中高海拔茶园气温降水及品质理化指标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温桂芳 苏礼贤 +2 位作者 陈瑞林 李勇波 沈长华 《福建热作科技》 2024年第3期5-7,共3页
2020—2022年对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汾水关中高海拔茶园春茶肉桂生长季气温、降水量和春茶肉桂鲜叶品质理化指标以及氨基酸组分含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际间和年内各旬水、热条件存在显著差异,且波动较大,影响了肉桂生育进度... 2020—2022年对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汾水关中高海拔茶园春茶肉桂生长季气温、降水量和春茶肉桂鲜叶品质理化指标以及氨基酸组分含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际间和年内各旬水、热条件存在显著差异,且波动较大,影响了肉桂生育进度和品质;春茶肉桂鲜叶品质理化指标中,水分、水浸出物、总黄酮含量年变化均呈“中间高两边低”趋势,且2022年高于2020年,而茶多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年变化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游离氨基酸、咖啡碱、维生素C含量年变化均呈“中间低两边高”趋势;鲜叶氨基酸组分含量最高为茶氨酸、其次尿素、谷氨酸,且不同年份气温、降水量对氨基酸组分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中高海拔 气温降水 品质指标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2
作者 祝玉如 崔汗青 +1 位作者 胡雪雯 杨忠英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1期129-131,共3页
文章利用1981年—2021年武夷山市平均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对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展开分析,重点阐述了气候变暖对茶叶生长、品质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给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一是加强武夷山茶叶产区小气候的监测工作;二是大力开展... 文章利用1981年—2021年武夷山市平均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对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展开分析,重点阐述了气候变暖对茶叶生长、品质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给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一是加强武夷山茶叶产区小气候的监测工作;二是大力开展茶叶种植业专题气象服务;三是加强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四是积极推广低碳茶叶生产技术;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促进武夷山茶叶的安全、健康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茶叶生产 影响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产区的气候条件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桂妹 陈泉宾 《茶叶科学技术》 2009年第3期36-38,共3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邻,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邻,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产茶历史悠久,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兴盛于宋,元代正式成为贡品,是中国乌龙茶、红茶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气候条件分析 产区 武夷山市 西北部 福建省 浦城县 建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7月22日福建一次雷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忠英 温桂芳 +1 位作者 崔汗青 祝玉如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2期106-108,共3页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22年7月22日福建一次雷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天气主要集中在闽中、闽东一带。在雷暴天气发生过程中,福建省上空主要受副高压脊影响,闽中一带受反气旋式环流影响...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22年7月22日福建一次雷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天气主要集中在闽中、闽东一带。在雷暴天气发生过程中,福建省上空主要受副高压脊影响,闽中一带受反气旋式环流影响,产生了一个闭合小高压;受垂直北风气流的影响,高压内逐渐产生了一个很显著的温度脊,在脊前东南气流的作用下,西太平洋暖湿空气持续朝着福建省福州东北一带传输,然后其同脊后西南气流共同产生显著切变,促使冷、暖气流积聚,为此次雷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次天气期间,700 hPa水汽在闽中以及闽东北部雷雨落区,相对湿度为95%;850 hPa形势场,水汽条件较稳定,福建整体相对湿度都处于60%~80%之间。偏东气流将西太平洋的水汽持续向闽中南一带输送,之后在垂直南风气流的作用下,来自南海的水汽不断向福建降水落区输送,偏东气流和南风气流的积聚在闽中一带产生辐合作用,为此次雷暴天气的形成以及发展给予了较好的条件。此次天气期间,闽中、闽东一带均属于K指数较大,闽东一带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较大,具备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大气不稳定能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雷暴天气 环流形势 物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北部地区冬季最低气温短期预报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温桂芳 胡旭美 +1 位作者 吴华琴 张信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627-13629,共3页
[目的]研究福建北部地区冬季最低气温的短期预报方法。[方法]通过对1969~2008年闽北地区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的分析,找出在冬季影响低温天气的相关气象因子,并结合闽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出相关气象要... [目的]研究福建北部地区冬季最低气温的短期预报方法。[方法]通过对1969~2008年闽北地区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的分析,找出在冬季影响低温天气的相关气象因子,并结合闽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出相关气象要素对冬季最低气温的影响和最低气温的预报方法。[结果]闽北北部的光泽和浦城冬季最低气温最低,邵武、武夷山、建阳、松溪、政和次之,建瓯、顺昌、延平又更高,以延平为最高。最低气温出现主要取决于下午到夜间的降温程度,降温程度又因天空状况、冷空气强度而异。气温的下降类型有平流降温型、辐射降温型、平流—辐射降温型、既无平流也无辐射降温型,不同天空状况下气温有不同降幅特征。在做最低气温预报时应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把握好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和速度将是成功预报最低气温的关键。[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冬季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最低气温 短期预报 福建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优势 被引量:14
16
作者 温桂芳 杨忠英 龚华秀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4期182-183,共2页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能够及时准确检测灾害性天气状况,为人们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最直接气象服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就是气象预报中的轻骑兵,深受公众青睐。本文介绍了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的概念,就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能够及时准确检测灾害性天气状况,为人们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最直接气象服务,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就是气象预报中的轻骑兵,深受公众青睐。本文介绍了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的概念,就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优势,从预报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现代探测手段技术领先、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更高、天气预报补充作用更显著、气象服务内容形式更丰富等5个方面,分析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优势,对做好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措施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 临近 天气预报 防灾减灾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稻曲病流行的几个因素和综合防治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生兴 杨望章 《福建稻麦科技》 2008年第2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水稻稻曲病 综合防治 武夷山市 气候因素 气候变暖 水稻品种 水稻生产 产量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忠英 温桂芳 邱泉成 《农业灾害研究》 2014年第2期25-27,共3页
利用闽北地面、高空气象探测站、加密区域自动站、雷达站资料,分析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闽北的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是发生在高层中纬度低槽及南支槽,中低层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天气背景下。邵武高空探测资料表明,闽北上... 利用闽北地面、高空气象探测站、加密区域自动站、雷达站资料,分析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闽北的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是发生在高层中纬度低槽及南支槽,中低层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天气背景下。邵武高空探测资料表明,闽北上空低层大气逆温逆湿,中高层位势不稳定层结。3月19日闽北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是超级单体雷暴与地面中尺度气旋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逆温逆湿 超级单体雷暴 中尺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6月底至7月初福建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19
作者 崔汗青 祝玉如 杨忠英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1期42-44,共3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21年6月底至7月初福建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期,500 hPa形势场上中高纬环流形势主要呈“两槽一脊”型。此次暴雨天气出现在西...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21年6月底至7月初福建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期,500 hPa形势场上中高纬环流形势主要呈“两槽一脊”型。此次暴雨天气出现在西南急流暖湿强迫的形势下,不断扩散的冷空气同江西、福建一带的武夷山脉附近的低层暖湿气流共同积聚,形成适宜强降水天气发生的良好条件。地面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触发的重要原因。地面辐合线触发的对流云沿武夷山山脉移动和发展,地形的强迫抬升促使降水强度不断增大,形成暴雨天气、大暴雨天气。在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有1条湿舌分布在孟加拉湾到我国江南、华南北边以及福建省上空,不断向闽西北一带输送水汽,并且大暴雨落区比湿值处于14.0~16.0 g/kg之间,均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出现带来了丰富的水汽条件。垂直速度大值区,925 hPa散度辐合区均对应此次大暴雨落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形成了“抽吸”效应,促进了对流的不断发展,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沙氏指数(SI)为负值,K指数达38℃以上,为此次暴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大暴雨 天气形势 物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