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旅融合视野下国家公园保护策略研究——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为例
1
作者 赵红莉 张品端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4,共7页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是福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努力实现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具体举措。为确保目标实现,地方政府专门出台《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是福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努力实现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具体举措。为确保目标实现,地方政府专门出台《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规划(2021—2035)》,提出打造朱子文旅融合品牌。挖掘“环带”内丰富的朱子书院文化资源,不仅能助力“环带”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行地试验区,而且能促进新时代朱子文化活态传承,满足“环带”文旅融合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 朱子 书院文化 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朱子学的新发展——以高攀龙的《大学》诠释为中心
2
作者 许家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6,共11页
在朱子学遭受阳明学冲击的背景下,高攀龙力主尊朱辟王,维护程朱为孔孟道统之传;继承李材、崔铣等说,持《大学》“古本”错简论,肯定《大学》的核心地位;以“知本”“格物”作为《大学》中心范畴,强调心理与物理的同一,以回应阳明对朱子... 在朱子学遭受阳明学冲击的背景下,高攀龙力主尊朱辟王,维护程朱为孔孟道统之传;继承李材、崔铣等说,持《大学》“古本”错简论,肯定《大学》的核心地位;以“知本”“格物”作为《大学》中心范畴,强调心理与物理的同一,以回应阳明对朱子的批评;反对阳明无善无恶之说,捍卫儒家性善论,突出复性的重要意义。高攀龙的《大学》诠释,以宗朱护朱为底色,同时吸收转化了阳明、李材的思想,体现了晚明朱子学综合创新的发展新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攀龙 《大学》学 朱子学 阳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字义解析与经典诠释视域下朱子学的比较、分析与辨正——以陆陇其对饶双峰的接受与批评为中心
3
作者 许家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128,160,共10页
宋儒饶双峰以穷理精密而多不同于朱子著称。陆陇其受到饶双峰注重字义解析与文本诠释的深刻影响,将《四书大全》所引双峰说一百二十来处置于南宋以来朱子四书诠释的宏大背景下,加以比较、分析、辨正,对之表达或赞赏,或批评,或褒贬兼具... 宋儒饶双峰以穷理精密而多不同于朱子著称。陆陇其受到饶双峰注重字义解析与文本诠释的深刻影响,将《四书大全》所引双峰说一百二十来处置于南宋以来朱子四书诠释的宏大背景下,加以比较、分析、辨正,对之表达或赞赏,或批评,或褒贬兼具之态度,体现了朱子学一贯的治学特点。在饶双峰立异于朱子思想的影响下,陆陇其对饶双峰若干质疑朱子的别开生面之说表示赞同,显示出其尊朱实内在充溢着“非朱”之求真是精神。正是在吸收、分析、反思饶双峰等朱子后学诠释朱子成果的基础上,陆陇其实现了在批判传承中发展朱子学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亦展现了江西朱子学与浙江朱子学的跨时空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陇其 饶双峰 四书学 朱子学 字义解析 经典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及适用——以朱熹的判读为中心
4
作者 乐爱国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3,共7页
对于《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西汉《韩诗外传》及刘向说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其二,魏以后儒者认同该句为子夏所言,较多的是指对他人不求全责备;其三,南宋朱熹认为子夏所言轻视小... 对于《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西汉《韩诗外传》及刘向说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其二,魏以后儒者认同该句为子夏所言,较多的是指对他人不求全责备;其三,南宋朱熹认为子夏所言轻视小节,因而有弊病。朱熹的解读为其后学所发挥,尤为强调不可轻视小节,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末清初有儒者为子夏所言辩护,至清中期又有儒者认为“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为孔子所言。王家嘴楚简《孔子曰》载孔子曰“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证明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孔子所言,无论对重视私德的传统社会,还是重视公德的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大德 小德 出入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的回响:朝鲜朱子学对饶双峰《中庸》学的批判与继承
5
作者 许家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2,共11页
饶双峰《中庸》解以观点新颖、分析精密著称,在《中庸》章节之分、首章工夫论及中和、中庸、费隐、鬼神、诚等概念阐发上,皆多有不同于朱子之说,引发了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者的热烈辩议。朝鲜学者对双峰之说的深入探究和不... 饶双峰《中庸》解以观点新颖、分析精密著称,在《中庸》章节之分、首章工夫论及中和、中庸、费隐、鬼神、诚等概念阐发上,皆多有不同于朱子之说,引发了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者的热烈辩议。朝鲜学者对双峰之说的深入探究和不同观点,显示出朝鲜朱子学在对朱子后学经典诠释的继承与批判中形成和建构起自身对朱子学的认识,体现了朱子后学对朝鲜朱子学所具有的中介和阶梯作用,为中韩朱子学及朱子后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出,罕为学界所知的饶双峰实为朱子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加强对饶双峰的研究对于认识朱子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朱子学 饶双峰 《中庸》 朱子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晚期今文经学与朱子学
6
作者 徐公喜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0,共8页
朱子学与今文经学都是清中晚期多元学术中的重要因子。今文经学开启了清代春秋公羊学的风气,体现了政治诉求与学术倾向。今文经学在清代经历了乾嘉时期反思汉学而调和宋学的形成期、道咸时期追求社会变革的过渡期以及光绪年间近代今文... 朱子学与今文经学都是清中晚期多元学术中的重要因子。今文经学开启了清代春秋公羊学的风气,体现了政治诉求与学术倾向。今文经学在清代经历了乾嘉时期反思汉学而调和宋学的形成期、道咸时期追求社会变革的过渡期以及光绪年间近代今文公羊学说发展期三个时期,各阶段的发展都与朱子学有密切联系。清代今文经学不悖程朱之学,但冲击朱子学所依据的经典体系,尤其是康有为“参合中西”的“近代新学”成为中国传统理学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经学 朱子学 春秋公羊学 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治道内涵——对朱熹解读的重新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乐爱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117,共7页
古文《尚书·大禹谟》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接着又讲民之可畏、君民相须,讲“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要求重视百姓疾苦,实际上是就治道而言。历代儒家既有从治道层面予以解读,将“人心”解为“民心”的,也有从... 古文《尚书·大禹谟》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接着又讲民之可畏、君民相须,讲“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要求重视百姓疾苦,实际上是就治道而言。历代儒家既有从治道层面予以解读,将“人心”解为“民心”的,也有从道德心性层面加以发挥,讲“天理”“人欲”的。朱熹早年把“惟精惟一”与儒家“南面亦恭己”的无为而治联系起来,后来又从治道层面强调君王应当敬守“虞廷十六字”,并且要求“谨守其所居之位,修其所愿欲之事”,尤其要体恤百姓,解救百姓之困穷。因此,朱熹后学把“虞廷十六字”当作为人之“心法”,而忽视其为君王治天下之法的治道内涵,并为今人所发挥,这样的理解似有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虞廷十六字 治道 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俞樾对《孟子》“口之于味”章的解读——兼论牟宗三的解读
8
作者 乐爱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214,共10页
今人解《孟子》“口之于味”章,多与孟子在孟告之辩中提出人性之善、反对“生之谓性”统一起来,忽视了二者的差异。然而,朱熹晚年既认为孟子言性善是“论性不论气”因而有所不满,又对《孟子》“口之于味”章“亦言气质之性”给予充分肯... 今人解《孟子》“口之于味”章,多与孟子在孟告之辩中提出人性之善、反对“生之谓性”统一起来,忽视了二者的差异。然而,朱熹晚年既认为孟子言性善是“论性不论气”因而有所不满,又对《孟子》“口之于味”章“亦言气质之性”给予充分肯定。与此相似,清儒俞樾把孟子言性善与《孟子》“口之于味”章区别开来,明确提出孟子言性善为“孟子蚤年之说”,而予以批评;同时又认为《孟子》“口之于味”章“即荀子‘圣人化性’之说”,而予以肯定。朱熹与俞樾的解读,虽二者之间多有差异变化,但对孟子言性善与《孟子》“口之于味”章作出分别对待,重视《孟子》“口之于味”章,或可为今人解读《孟子》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俞樾 《孟子》 性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敬”思想的意蕴及时代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品端 龚文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98,共5页
在宋代理学中,“敬”被理学家视为心性修养的重要工夫。朱熹因道南学派主体体验“未发求中”的方法无法抵达心体未发前的气象而转向将未发已发问题的着重点放在对心的考察上。他以性为未发、情为已发,未发之性为体、已发之情为用,提出... 在宋代理学中,“敬”被理学家视为心性修养的重要工夫。朱熹因道南学派主体体验“未发求中”的方法无法抵达心体未发前的气象而转向将未发已发问题的着重点放在对心的考察上。他以性为未发、情为已发,未发之性为体、已发之情为用,提出“心有体用”“心通贯未发已发”。在此基础上,朱子对“敬”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静坐持敬深化他所继承于程颐的“敬义夹持”说,提出了“涵养察识,用敬致知,用敬贯未发已发”的思想。“敬”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敬”的内在道德觉悟又必发为外在的道德行为,贯通人的内在心性与外在人生践履。朱子的“主敬”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现成的工作伦理资源,而敬畏伦理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防腐倡廉等提供了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敬”思想 意蕴 时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以来道学人士的心疾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衷鑫恣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23,167-168,共8页
宋以来道学人士罹患心疾的病发比率总体不高,史料中保存的若干病例多由个人原因造成。不过,由于程朱学重"思",宋明道学家"因思致疾"的现象着实较多,连朱熹、王阳明这样的一派宗师也不能免。道学苦思道德心性与命理... 宋以来道学人士罹患心疾的病发比率总体不高,史料中保存的若干病例多由个人原因造成。不过,由于程朱学重"思",宋明道学家"因思致疾"的现象着实较多,连朱熹、王阳明这样的一派宗师也不能免。道学苦思道德心性与命理等议题,穷深极奥且概念纠缠、莫衷一是,由此造成了普遍性的精神压力,是乃哲学形上学运思的副产品。明代心学惩朱学流弊而起,于心疾防治有独特贡献。阳明良知学以"不学不虑"为教,号称简易直截,其用意之一就是解放义理思索之苦;泰州学派颜钧于南昌张榜"急救心火",则已发展为专门的心疾(精神疾病)治疗活动。以此回观,可以发现:程颐、朱熹其实已明了心疾之非,认为心疾终非圣贤气象,程朱所谓"善其思"及澄怀静坐等操练法门,实际上已经是在针对难以放弃读书致知任务的道学人士,指点可常态化的心疾防范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学 心学 心疾 因思致疾 心疾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对《论语》“允执其中”的解读及其民本思想——兼与汉唐儒家的解读之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乐爱国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38,共9页
对于《论语·尧曰》“允执其中”或古文《尚书·大禹漠》“十六字心传”的“允执厥中”,朱熹的解读不同于汉唐儒家孔安国以及包咸、何晏的解读,尤其是解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汉唐儒家大都将“永终”解读为“长终”,而朱... 对于《论语·尧曰》“允执其中”或古文《尚书·大禹漠》“十六字心传”的“允执厥中”,朱熹的解读不同于汉唐儒家孔安国以及包咸、何晏的解读,尤其是解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汉唐儒家大都将“永终”解读为“长终”,而朱熹则解为“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将“永终”解读为“永绝”,以发挥其中的民本思想,强调其“丁宁付嘱之意”,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考据学对“十六字心传”及其朱熹的解读多有质疑,但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则较多采纳朱熹对《论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的解读,并影响至今,以致于今天不少学者仍然较多依据朱熹的解读,而忽略了汉唐儒家以及清代考据学对于古文《尚书》的解读和质疑,似有失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论语》 “允执其中” “十六字心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物之道——朱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被引量:2
12
作者 东方朔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37-46,共10页
与西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有所不同,朱子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上表现出儒家传统“正德、利用、厚生”的特色。在朱子的宇宙世界中,人、物关系的论述旨在究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仁即生生即是要彰明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 与西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有所不同,朱子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上表现出儒家传统“正德、利用、厚生”的特色。在朱子的宇宙世界中,人、物关系的论述旨在究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仁即生生即是要彰明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道德责任;而朱子的格物穷理理论目的便是要我们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明了以“取之以时,用之有节”作为我们的依物、待物之道。依朱子,人与自然的和谐乃是在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向度中通过人的自觉努力不断地实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人与自然 仁即生生 处物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非不言利”:冯友兰对程朱义利观的“接着讲” 被引量:1
13
作者 乐爱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针对清末民初对于儒家义利观的各种质疑,冯友兰早年的《中国哲学史》肯定“儒家非不言利”,后来又进一步认为在儒家的义利之辨中“为义者,不是不为利”。这与程朱讲“君子未尝不欲利”“仁义未尝不利”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冯友兰继承张... 针对清末民初对于儒家义利观的各种质疑,冯友兰早年的《中国哲学史》肯定“儒家非不言利”,后来又进一步认为在儒家的义利之辨中“为义者,不是不为利”。这与程朱讲“君子未尝不欲利”“仁义未尝不利”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冯友兰继承张栻、朱熹以“无所为而然”与“有所为而然”的行为动机解儒家义利之辨,据此区别儒家义利观与墨家义利观,并且明确认为程朱讲“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其意在于义利之别取决于“公”与“私”的行为动机,“公”与“私”是就“公利”与“私利”而言,并不是讲义利对立,而是讲义利相反相成,从而能够合理地解读程朱的理欲、公私与义利的关系,是对程朱义利观的“接着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儒家 程朱理学 义利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旅游哲学的四要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兰宗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89,共6页
宋代旅游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融入了理学思辨的色彩。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平生酷爱山水,他从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出发,形成了精辟的旅游哲思。在他的旅游思想结构中,"玩物适情"是旅游者生命自觉的本质要求;"从容潜... 宋代旅游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融入了理学思辨的色彩。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平生酷爱山水,他从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出发,形成了精辟的旅游哲思。在他的旅游思想结构中,"玩物适情"是旅游者生命自觉的本质要求;"从容潜玩"是旅游者深层体验的审美方法;"俯仰自得"是旅游者身心修养的主要目的;"以游以居"是旅游者诗意栖居的理想方式。四者分别回答了旅游的本质、旅游的方法、旅游的目的以及旅游与人生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旅游思想 要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