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微生物肥料对贵州正安烟区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彭玉龙 芶剑渝 +5 位作者 彭宇 李彩斌 何轶 李章海 丁婷 齐永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4期78-81,91,共5页
为了明确复合微生物肥料田间防控烟草土传病害的可行性,设置正安烟区常规施肥、施用不加微生物菌剂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以及施用2种不同复合微生物肥料(折合复合微生物菌剂添加量分别为30 kg/hm^(2)和60 kg/hm^(2))4个处理开展田间试验,... 为了明确复合微生物肥料田间防控烟草土传病害的可行性,设置正安烟区常规施肥、施用不加微生物菌剂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以及施用2种不同复合微生物肥料(折合复合微生物菌剂添加量分别为30 kg/hm^(2)和60 kg/hm^(2))4个处理开展田间试验,在烟草采烤期对各处理进行烟草青枯病及黑胫病发生情况调查,分析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对烟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高剂量复合微生物肥料(折合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60 kg/hm^(2))能有效降低正安烟区烟田中烟草青枯病及黑胫病的病株率和病指,减少烟田因土传病害造成的产量和产值损失。该研究结果可为复合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肥料 烟草青枯病 烟草黑胫病 病株率 病指 产量 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甜瓜和栝楼蔓枯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有效药剂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夏智杰 张雷 +2 位作者 宋江华 傅敏 张立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6,共9页
为明确安徽舒城和巢湖地区甜瓜和栝楼蔓枯病的病原菌种类,2021—2022年对该地区的甜瓜和栝楼蔓枯病的病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利用柯赫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对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以及ITS、LSU和TUB2多位点序列分析,确定引... 为明确安徽舒城和巢湖地区甜瓜和栝楼蔓枯病的病原菌种类,2021—2022年对该地区的甜瓜和栝楼蔓枯病的病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利用柯赫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对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以及ITS、LSU和TUB2多位点序列分析,确定引起甜瓜及栝楼蔓枯病的病原菌为亚隔孢壳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代表性菌株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啶酰菌胺、咪鲜胺对其抑制效果较好,其EC_(50)值在0.010 6~0.043 8μg·mL^(-1),可优先选择这两种药剂进行轮换使用防治该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栝楼 蔓枯病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植物源物质复配对异囊地蛛的驱避作用
3
作者 韦道奎 裴洲洋 +6 位作者 唐庆峰 李晨 张丽娜 朱启法 许大凤 王芳 周本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114-116,共3页
[目的]寻找烟田蜘蛛卵囊类异物防控新方法。[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法和滤纸药膜法研究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复配对异囊地蛛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不同体积... [目的]寻找烟田蜘蛛卵囊类异物防控新方法。[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法和滤纸药膜法研究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复配对异囊地蛛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不同体积比复配对异囊地蛛均具有很好的驱避作用,其中体积比8∶2∶3的驱避效果最好,达91.67%,且72 h内均有显著驱避效果。[结论]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复配作为高效植物源驱避剂防治烟田蜘蛛卵囊类异物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物质 异囊地蛛 Y型嗅觉仪 滤纸药膜法 驱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病毒不同检测技术灵敏度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陈伟 姚洁 +4 位作者 冯明峰 李帅 蒋西子 蒋磊 江彤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2-1081,共10页
为了明确蔬菜病毒种类,探索快速、灵敏、低成本、高通量的病毒检测方法。将10种蔬菜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为了明确蔬菜病毒种类,探索快速、灵敏、低成本、高通量的病毒检测方法。将10种蔬菜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和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的cp基因质粒DNA顺次固定在同一张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根据10种蔬菜病毒的cp基因序列制备地高辛(DIG)标记的特异性探针,利用dot-Southern blot方法一次性检测10种病毒。再采用dot-Southern blot、dot-Northern blot、PCR和ELISA方法检测TMV,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结果发现,dot-Southern blot方法可在同一张NC膜上一次性检出10种病毒的cp基因质粒DNA。dot-Southern blot检测TMV cp基因质粒DNA和cp基因cDNA的最低浓度分别为5×10^(-2)ng·μL^(-1)和5×10^(-1)ng·μL^(-1),dot-Northern blot检测感染TMV蔬菜样本总RNA的最低浓度为5×10^(-2)ng·μL^(-1),PCR检测TMV cp基因质粒DNA的最低浓度为5×10-3ng·μL^(-1),RT-PCR检测TMV cDNA的最低浓度为5×10^(-2)ng·μL^(-1),dot-ELISA和TAS-ELISA检测感染TMV蔬菜病汁液的最低浓度为9.8 ng·μL^(-1)和78 ng·μL^(-1)。说明dot-Southern blot能够一次性检出多种病毒,可用于蔬菜病毒复合侵染检测。dot-Southern blot、dot-Northern blot、RT-PCR和PCR等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相对较高,而ELIS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病毒 检测方法 灵敏度 dot-Southern 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其侵染甜瓜的转录组分析
5
作者 余维琪 蒙令瑶 +2 位作者 徐凯 蒋磊 江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8-858,共11页
[目的]本文构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侵染性克隆,利用RNA-Seq技术分析感染CGMMV甜瓜的转录组数据,为深入研究甜瓜对CGMMV的抗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感染CGMMV的甜瓜叶片RNA,反转录获得cD... [目的]本文构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侵染性克隆,利用RNA-Seq技术分析感染CGMMV甜瓜的转录组数据,为深入研究甜瓜对CGMMV的抗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感染CGMMV的甜瓜叶片RNA,反转录获得cDNA,以cDNA为模板将CGMMV全基因组分成3段分别克隆,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侵染性克隆pCB-CGMMV,分别接种黄瓜、西瓜、甜瓜和本氏烟。分别提取感染CGMMV和健康的甜瓜叶片总RNA进行RNA-Seq分析,用Solexa GA pipeline和SOAP软件处理数据得到Unigene。利用GenBank和Swissprot软件对大于350 bp的Unigene进行基因功能注释,BLAST2GO程序用于搜索Unigene的GO注释,WEGO软件用于GO功能分类,Inter-ProScan software程序用于COG分析,OmicShare Tools程序用于KEGG分析。[结果]pCB-CGMMV分别接种黄瓜、西瓜、甜瓜和本氏烟,植株叶片均出现明显花叶症状,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植株系统叶,均能检测到CGMMV。进一步将感染CGMMV和健康的甜瓜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共筛选到1872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其中1431个DEG上调表达,441个DEG下调表达。GO、COG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DEG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质转运代谢、植物信号传导、MAPK级联反应以及植物-病原物互作等途径。采用RT-qPCR检测了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发现结果与转录组数据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GMMV安徽分离物侵染性克隆,分析了感染CGMMV甜瓜的转录组数据,发现感病甜瓜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植物多种抗病生理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侵染性克隆构建 甜瓜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草莓RD21基因的克隆与蛋白酶域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6
作者 余维琪 吴浩 +2 位作者 杨先初 宋培培 江彤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2-708,共7页
为了明确森林草莓(Fragariavesca)RD21蛋白对草莓镶脉病毒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RD21蛋白酶域(Protease)重组蛋白并制备其抗血清。先克隆森林草莓半胱氨酸蛋白酶RD21基因,分析RD2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再将RD21基因蛋... 为了明确森林草莓(Fragariavesca)RD21蛋白对草莓镶脉病毒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RD21蛋白酶域(Protease)重组蛋白并制备其抗血清。先克隆森林草莓半胱氨酸蛋白酶RD21基因,分析RD2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再将RD21基因蛋白酶域片段(RD21-3)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重组质粒pET-RD21-3转化大肠杆菌,IPTG诱导RD21蛋白酶域融合蛋白表达。结果表明,RD21基因序列全长1410nt,编码470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森林草莓RD21基因与9种蔷薇科植物RD21基因的序列相似性较高,为83.4%~94.2%。构建RD21基因系统关系树,发现森林草莓与其他蔷薇科植物的RD21基因聚成一个分支,说明森林草莓与蔷薇科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用纯化的RD21蛋白酶域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获得融合蛋白的抗血清。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达1∶512000,Westernblot分析显示,制备的抗血清可与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本研究制备的RD21蛋白酶域融合蛋白的抗血清能够成功检测出靶标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莓 半胱氨酸蛋白酶RD21基因 蛋白酶域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首次发现肾形肾状线虫危害瓜蒌
7
作者 方圆 朱衎 +5 位作者 吴慧平 彭德良 王行军 严丽 潘月敏 鞠玉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4,103,共9页
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Linford&Oliveira是作物根部半内寄生植物线虫,被列为危害最严重的十大植物线虫之一。本文对安徽省新发生瓜蒌肾形线虫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生活史进行初步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 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Linford&Oliveira是作物根部半内寄生植物线虫,被列为危害最严重的十大植物线虫之一。本文对安徽省新发生瓜蒌肾形线虫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生活史进行初步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病原线虫鉴定为肾形肾状线虫R.reniformi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属于A型。肾形肾状线虫在瓜蒌根部完成生活史需要24 d,每条雌虫平均产卵64粒,繁殖系数R=(11.12±0.62)。本文系首次报道肾形肾状线虫在安徽省发生危害,瓜蒌为肾形肾状线虫的新寄主。本研究为进一步掌握肾形肾状线虫的分布区域及潜在寄主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 肾形肾状线虫 形态学特征 系统发育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无花果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丹丹 刘灿 +2 位作者 叶磊 乔慧君 檀根甲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6期14-17,共4页
采集安徽田间典型发病症状的样品,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无花果病叶和病果上分离获得10个菌株,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所分离的10个菌株均为胶胞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 采集安徽田间典型发病症状的样品,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无花果病叶和病果上分离获得10个菌株,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所分离的10个菌株均为胶胞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中K7菌株的致病性最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毒介质法测定了多菌灵、苯甲·丙环唑、苯甲·嘧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等7种杀菌剂对无花果炭疽病菌K7菌株的抑制作用。其中苯丙甲环唑和咪鲜胺对K7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11 2和0.013 0μg/ml。该研究为无花果炭疽病菌的鉴定和高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病原菌鉴定 胶孢炭疽菌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蜀葵枯萎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9
作者 唐健林 程亮亮 +1 位作者 叶磊 檀根甲 《核农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416-1423,共8页
为明确黄蜀葵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致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范... 为明确黄蜀葵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致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致死条件为57℃处理10 min。在碱性和光照条件下,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牛肉浸膏;在pH值为5和光照交替条件下,最适产孢的碳源为山梨醇,氮源为蛋白胨。杀菌剂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咪鲜胺、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是咪鲜胺,EC_(50)为0.0712 mg·L^(-1)。本研究结果为黄蜀葵枯萎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贼镰孢菌 黄蜀葵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醛对赤拟谷盗的熏蒸作用及对成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莹莹 邵云飞 +4 位作者 杨浩岚 曹付 刘苏 李茂业 李世广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76,202,共6页
为明确肉桂醛对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各发育阶段的杀虫活性及对成虫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肉桂醛对赤拟谷盗低龄幼虫、高龄幼虫、蛹和成虫的熏蒸作用及24 h致死中浓度熏蒸后成虫体内超氧化物歧... 为明确肉桂醛对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各发育阶段的杀虫活性及对成虫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肉桂醛对赤拟谷盗低龄幼虫、高龄幼虫、蛹和成虫的熏蒸作用及24 h致死中浓度熏蒸后成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肉桂醛的熏蒸效果与其浓度和赤拟谷盗发育阶段有关,肉桂醛2.5μL/L熏蒸72 h对赤拟谷盗成虫的熏蒸效果最好,幼虫次之。在24 h致死中浓度处理下,赤拟谷盗成虫体内SOD、POD、CAT活性分别在48、12 h和36 h达到最高,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70、1.03倍和1.96倍。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成虫POD活性在处理36 h后低于对照,SOD、CAT活性分别在处理36~60 h和24~48 h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经肉桂醛熏蒸处理后,赤拟谷盗成虫体内动态平衡受到破坏,进而产生毒害作用。因此,肉桂醛对赤拟谷盗的生物防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醛 赤拟谷盗 熏蒸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与东方黏虫的种内及种间斗争行为差异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文玲 杨灯海 +6 位作者 范恒喆 盛成旺 胡飞 杨斌 操海群 王桂荣 蒋兴川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70,共13页
昆虫之间存在复杂的种内及种间竞争关系,竞争中的获胜方可以占有食物、配偶等资源,其中,斗争行为是昆虫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玉米上的重大入侵性害虫,其入侵过程伴随着与本地害虫的竞争,草地贪夜... 昆虫之间存在复杂的种内及种间竞争关系,竞争中的获胜方可以占有食物、配偶等资源,其中,斗争行为是昆虫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玉米上的重大入侵性害虫,其入侵过程伴随着与本地害虫的竞争,草地贪夜蛾与本地害虫的种内及种间竞争能力差异是其能否成功入侵、定殖甚至取代本地种群的关键。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玉米上重要的本地害虫,本文分别对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和东方黏虫幼虫的种内及种间斗争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在种内斗争行为中,不同龄期东方黏虫幼虫均表现出较高频次的攻击行为,以头部接触行为发生最为频繁;而草地贪夜蛾仅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表现出显著攻击性,如在6龄vs 4龄中,头部接触频次为(0.318±0.073)次/min、猛击频次为(0.313±0.059)次/min。在种间斗争行为中,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均对东方黏虫表现出显著高频次且具有杀伤力的攻击行为,如在4龄vs 4龄、5龄vs 5龄、6龄vs 6龄、4龄vs 6龄和6龄vs 4龄中,猛击频次分别为(0.337±0.052)次/min、(0.695±0.127)次/min、(0.546±0.051)次/min、(0.362±0.043)次/min和(1.026±0.172)次/min;而东方黏虫仅4龄幼虫对同龄期草地贪夜蛾表现出显著攻击性,其他龄期幼虫的攻击和防御行为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为阐明鳞翅目害虫幼虫的斗争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阐明害虫的种内及种间互作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东方黏虫 斗争行为 害虫互作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效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子伟 鲍丽 +2 位作者 宛琼 陈莉 齐永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8-375,共8页
近年来,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在黄淮海玉米产区发生频率高、危害重。为明确玉米南方锈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不同杀菌剂种类、施用剂量及防治次数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丙硫菌唑为... 近年来,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在黄淮海玉米产区发生频率高、危害重。为明确玉米南方锈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不同杀菌剂种类、施用剂量及防治次数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丙硫菌唑为供试杀菌剂,探讨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防治及防治次数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效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和丙硫菌唑4种杀菌剂不同使用剂量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效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初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防治,以抽雄初期的防效最好(58.47%),挽回产量损失率最高(108.05%)。施药两次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施药一次的防治效果。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和丙硫菌唑4种杀菌剂对玉米南方锈病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施药后14 d的防效均在85%以上,施药后28 d的防效呈明显下降趋势。4种杀菌剂防治玉米南方锈病,防效以氟环唑(1350 mL/h m^(2))和丙硫菌唑(1350 mL/h m^(2))最好,施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5.68%和95.57%;施药后28 d的防效分别为55.39%和60.27%。4种杀菌剂不同使用剂量的挽回产量损失率均在70%以上。从防治效果及挽回产量损失率等方面综合考虑,防治该病的最佳施药期为玉米抽雄初期,4种供试药剂均可在大田防治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南方锈病 杀菌剂 使用剂量 防治次数 产量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地老虎AiHSP19.3基因鉴定及其对高温和杀虫剂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云飞 张今 +5 位作者 王莹莹 江连强 刘苏 仇腾腾 范子明 李茂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是细胞抵御外界胁迫的关键蛋白,本文旨在探索sHSP基因在小地老虎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在高温和杀虫剂胁迫下的响应模式。使用同源检索方法从小地老虎转录组中鉴定到了一... 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是细胞抵御外界胁迫的关键蛋白,本文旨在探索sHSP基因在小地老虎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在高温和杀虫剂胁迫下的响应模式。使用同源检索方法从小地老虎转录组中鉴定到了一个sHSP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AiHSP 19.3。通过RT-PCR技术克隆该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iHSP 19.3基因在小地老虎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模式,并分析了该基因在高温和杀虫剂胁迫下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小地老虎AiHSP 19.3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516 bp,编码含17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9.3 kD的蛋白,具有sHSP典型的α-晶状体结构域(ACD)。在供试小地老虎的不同发育阶段和3龄幼虫组织中均能检测到AiHSP 19.3的转录,其中在6龄幼虫和3龄幼虫脂肪体内转录水平最高。小地老虎幼虫经高温和3种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及辛硫磷)处理后AiHSP 19.3的转录水平显著提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响应高温及杀虫剂胁迫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老虎 小分子热激蛋白 高温 杀虫剂 转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地老虎硫氧还蛋白基因AiTrx2的分子特性及其对杀虫剂胁迫的响应
14
作者 洪牛 陈诗琪 +5 位作者 鄢敏 杨建 苗治国 刘苏 李茂业 杨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9-2409,共11页
鉴定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硫氧还蛋白基因(AiTrx2),明确其编码蛋白质的催化活性,阐明其在小地老虎不同发育期、不同组织及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辛硫磷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利用同源检索方法从小地老虎转录组中鉴定AiTrx... 鉴定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硫氧还蛋白基因(AiTrx2),明确其编码蛋白质的催化活性,阐明其在小地老虎不同发育期、不同组织及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辛硫磷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利用同源检索方法从小地老虎转录组中鉴定AiTrx2基因,利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蛋白分析其活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从小地老虎转录组中鉴定了AiTrx2的cDNA序列,其编码的蛋白具有硫氧还蛋白的典型特征,且与斜纹夜蛾亲缘关系最近。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AiTrx2重组蛋白,测得该蛋白具有还原酶活性,过表达AiTrx2重组蛋白能够增强大肠杆菌对氧化胁迫的耐受性。在小地老虎不同组织与不同龄期中均检测出AiTrx2表达,分别以幼虫脂肪体和成虫阶段表达水平最高。使用LC_(50)浓度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辛硫磷处理小地老虎幼虫后,AiTrx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明确了小地老虎AiTrx2的分子特性和表达模式,发现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辛硫磷处理能够诱导AiTrx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说明AiTrx2可能在防御杀虫剂诱导的氧化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老虎 硫氧还蛋白 杀虫剂 抗氧化活性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食玉米不同组织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营养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唐庆峰 房敏 +4 位作者 姚领 邱坤 郑兆阳 金涛 李桂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7,33,共5页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入侵我国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花丝、雌穂、心叶和功能叶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功能叶组在各发育阶段的死亡率显著高于...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入侵我国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花丝、雌穂、心叶和功能叶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功能叶组在各发育阶段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几组,且幼虫期最长(23.29 d±0.49 d);心叶组蛹重最重(270.89 mg±3.87 mg),且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73粒和97.82%;雌穂组及心叶组的相对取食量较高,分别为(1.680 mg±0.013 mg)和(1.690 mg±0.004 mg);花丝组、雌穂组及心叶组的食物转化率及食物利用率差异不显著,均高于功能叶组。上述结果表明,与玉米功能叶相比,雌穂及心叶等幼嫩组织更适合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营养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玉米 生长发育 营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周丽君 杨灯海 +4 位作者 胡其磊 石凌志 操海群 李桂亭 蒋兴川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117,共7页
为探究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与本地害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同时存在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开展了异色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 为探究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与本地害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同时存在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开展了异色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方程,其日捕食量随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221.88头和343.01头,其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140.88头和210.93头。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禾谷缢管蚜具有较好的控害能力,其成虫对两种害虫的防控效果优于其4龄幼虫,且异色瓢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选择性强于草地贪夜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草地贪夜蛾 禾谷缢管蚜 捕食功能反应 捕食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蒋兴川 沈怿丹 +4 位作者 孙劲超 李秀霞 黄勇 董永成 操海群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1-967,共7页
为了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毒杀作用及解毒机制,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2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LC10、LC20与LC50,并研究这2种农药的亚致死剂量(LC20)对幼虫的羧... 为了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毒杀作用及解毒机制,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2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LC10、LC20与LC50,并研究这2种农药的亚致死剂量(LC20)对幼虫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3种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维盐对3龄幼虫的毒力更高,48h时LC10、LC20、LC50分别为0.005、0.007、0.013mg/L。2种农药处理72h内,幼虫的3种酶活力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氯虫苯甲酰胺对CarE活力表现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在24h时CarE活力最大(36.75U/mg);甲维盐对CarE活力表现先抑制后诱导的作用,在72h时CarE活力最大(42.44U/mg)。2种农药对GST活性在72h内的变化一致,均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规律。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CYP450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甲维盐处理36h、48h、72h幼虫体内CYP450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氯虫苯甲酰胺 甲维盐 毒力测定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4个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苏 蒋兴川 +5 位作者 蒋秀云 陈诚 孙劲超 沈怿丹 李桂亭 操海群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3-592,共10页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性的重大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并迅速扩散到20多个省市。性诱剂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监测和诱杀的有效手段,但是其作用识别机制仍不清楚,限制了高效性诱剂的研发和应用。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s)在鳞翅目昆虫包括草地贪...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性的重大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并迅速扩散到20多个省市。性诱剂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监测和诱杀的有效手段,但是其作用识别机制仍不清楚,限制了高效性诱剂的研发和应用。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s)在鳞翅目昆虫包括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识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草地贪夜蛾中克隆了4个编码PBPs的cDNA序列,命名为SfruPBP1-SfruPBP4。4个SfruPBP s均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蛋白具有性信息素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N-端有信号肽、具有保守的6个半胱氨酸残基。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fruPBPs与斜纹夜蛾和海灰翅夜蛾PBPs的亲缘关系最近,且4个SfruPBPs被聚在不同的进化分支。4个SfruPBP s基因均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内含子插入位点高度保守。此外,4个SfruPBP s在草地贪夜蛾基因组上呈串联排列。SfruPBP1、SfruPBP2和SfruPBP3在成虫触角中特异性表达,其中SfruPBP1和SfruPBP2在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雌虫,而SfruPBP3在雌雄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SfruPBP4特异性表达于雄成虫腹部。本研究结果为揭示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性信息素结合蛋白 性信息素识别 嗅觉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Xrn1基因参与调控罗伯茨绿僵菌的产孢和致病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章勋 徐秀珍 +2 位作者 冯健雨 周权 黄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1-728,共8页
本研究以罗伯茨绿僵菌为研究对象,针对5′-3′核糖核酸外切酶基因(MrXrn1,MAA_09154,5′-3′exoribonuclease 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进行基因敲除。对获得的MrXrn1基因敲除株(ΔMrXrn1)与野生型进行表型分析结果发现,与野生... 本研究以罗伯茨绿僵菌为研究对象,针对5′-3′核糖核酸外切酶基因(MrXrn1,MAA_09154,5′-3′exoribonuclease 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进行基因敲除。对获得的MrXrn1基因敲除株(ΔMrXrn1)与野生型进行表型分析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ΔMrXrn1的营养生长无明显变化,而产孢能力显著下降,其中产孢量降低了75.75%;以大蜡螟为试虫的体壁侵染毒力分析显示ΔMrXrn1的毒力显著减少,也即半致死时间(LT50:9.16 d)显著长于野生型的(5.96 d),但注射接种情况下不同菌株的毒力无差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ΔMrXrn1的附着孢形成率降低了43.58%。这些结果说明MrXrn1基因对绿僵菌的产孢及毒力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有效提高真菌杀虫剂的生防效果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5′-3′核糖核酸外切酶 基因敲除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蜡螟成虫3个醛氧化酶基因的鉴定、序列特征与组织表达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苏 蒋秀云 +2 位作者 陈诚 汪正威 蒋兴川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7-405,共9页
醛氧化酶(AOXs)在昆虫的嗅觉生理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成虫中鉴定了3个AOX s基因,命名为GmelAOX1、GmelAOX2和GmelAOX3。这3个基因均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蛋白质均具有醛氧化酶的典型特征... 醛氧化酶(AOXs)在昆虫的嗅觉生理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成虫中鉴定了3个AOX s基因,命名为GmelAOX1、GmelAOX2和GmelAOX3。这3个基因均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蛋白质均具有醛氧化酶的典型特征,如具有铁硫氧化还原中心、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合区域和钼辅因子结合区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个GmelAOX s被聚在不同的进化分支,且GmelAOX s与鳞翅目AOX s亲缘关系最近。GmelAOX1和GmelAOX3位于同一个基因组框架(scaffold69)上,而GmelAOX2位于scaffold96。GmelAOX1、GmelAOX2和GmelAOX3的外显子数量分别为17个、16个和21个。GmelAOX2高量表达于成虫触角,且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组织,推测GmelAOX2可能编码一个气味降解酶并参与醛类气味分子的降解。GmelAOX1和GmelAOX3的表达没有组织特异性,二者编码的蛋白可能兼具气味降解和外源醛类代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蜡螟 醛氧化酶 系统进化分析 基因组分布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