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细胞中嘌呤核苷酸的方法探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姜丹丹 李伟 +4 位作者 周怀彬 张婷 许芳 武佳 吕建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02-1206,共5页
建立了检测细胞中嘌呤核苷酸(ATP、ADP、AMP、NAD+和NADP+)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分析方法.采用KinetexTM HILIC柱(50 mm ×4.6 mm,2.1 μm)进行分离,对细胞样品的萃取方法、流动相组成及质谱参数进行优化.方法... 建立了检测细胞中嘌呤核苷酸(ATP、ADP、AMP、NAD+和NADP+)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分析方法.采用KinetexTM HILIC柱(50 mm ×4.6 mm,2.1 μm)进行分离,对细胞样品的萃取方法、流动相组成及质谱参数进行优化.方法学确证表明:各待测物在1.0 ~ 100 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平均回收率为95.7%~101.1%,相对标准偏差为1.2%~6.1%.本方法的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细胞中能量代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细胞 ATP ADP AMP NAD+ NA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细胞顺乌头酸酶活性检测新技术——胶内酶活性分析法 被引量:4
2
作者 杜璟 李艳纯 +2 位作者 任雪营 谭国强 吕建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27-1234,共8页
顺乌头酸酶(aconitase,Aco)是细胞内重要的铁硫蛋白酶,它催化细胞内柠檬酸经中间产物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真核细胞中顺乌头酸酶有两种,分别定位在细胞质的顺乌头酸酶1(cAco)和定位在线粒体的顺乌头酸酶2(m-Aco).检测它们活性的变化能... 顺乌头酸酶(aconitase,Aco)是细胞内重要的铁硫蛋白酶,它催化细胞内柠檬酸经中间产物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真核细胞中顺乌头酸酶有两种,分别定位在细胞质的顺乌头酸酶1(cAco)和定位在线粒体的顺乌头酸酶2(m-Aco).检测它们活性的变化能敏感地反映出细胞中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铁硫簇组装及铁代谢水平的改变.顺乌头酸酶活性的传统检测方法通常是测定细胞中总的顺乌头酸酶活性,该方法难以准确区分出c-Aco和m-Aco各自的活性变化.因此我们建立一种胶内酶活性分析法检测顺乌头酸酶活性.该方法利用非变性电泳技术将c-Aco和m-Aco浓缩分离,通过泡染底物显色,条带颜色深浅反映了酶活性的强弱.同时,比较了胶内酶活性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c-Aco和m-Aco的活性,并对比检测了过氧化氢处理细胞前后Aco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均可敏感地检测出Aco的活性改变,并有广泛的细胞系实用性,但胶内酶活性分析法可区别测定c-Aco和m-Aco活性,不需繁琐的细胞质和线粒体分离,简便易行.文中介绍的线粒体分离纯化技术也为线粒体功能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快速、高效的分离纯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内酶活性法 分光光度法 顺乌头酸酶 铁硫蛋白 铁硫蛋白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MV感染对人THP-1细胞HLA-G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赖媚媚 周秋菊 +3 位作者 楼韵燕 郭彬瀚 王慧燕 郑晓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9-335,共7页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人THP-1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异构体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HLA-G在HCMV逃逸宿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HCMV Towne株感染THP-1细胞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LA-G异构体mRNA和蛋白水平...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人THP-1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异构体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HLA-G在HCMV逃逸宿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HCMV Towne株感染THP-1细胞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LA-G异构体mRNA和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HLA-G及其表面受体ILT2、ILT4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及可溶性HLA-G(sHLA-G)水平,同时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HCMV感染后细胞未出现明显凋亡,细胞存活率高。HCMV感染THP-1细胞1 d后HLA-G1、-G3、-G4和-G5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HLA-G1和HLA-G5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THP-1细胞HLA-G、ILT2和ILT4的表达在感染1 d后明显上调。sHLA-G水平在感染1 d后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HP-1细胞培养上清液IL-10水平在感染1 d后明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V感染THP-1细胞能诱导HLA-G异构体的差异表达,以HLA-G1和HLA-G5为主,且上调其表面受体ILT2/ILT4的表达。同时,HCMV感染能诱导THP-1细胞分泌IL-10。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CMV逃避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人类白细胞抗原G 抑制性受体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志皂苷元通过改善内质网应激保护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子希 陈娟 吕建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远志皂苷元(senegenin,SEN)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深入探讨远志皂苷元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对照组(穿线不结扎,空置225min)、模型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45min,再灌注180min)和SEN处理组(冠状动脉左... 目的观察远志皂苷元(senegenin,SEN)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深入探讨远志皂苷元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对照组(穿线不结扎,空置225min)、模型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45min,再灌注180min)和SEN处理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45min,再灌注前10min给予静脉注射30mg/kg远志皂苷元,再灌注180min)。采用伊文氏蓝-TTC双染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荧光分析法检测Caspase-12和Caspase-3的活性以评价小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梗死区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和CHO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心肌梗死区的面积显著增大,Caspase-12和Caspase-3活性分别增高了4.71倍和3.37倍,内质网应激相关的标志蛋白GRP78和CHOP表达水平亦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SEN处理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心肌梗死面积、Caspase-12和Caspase-3的活性程度均显著降低,GRP78和CHOP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远志皂苷元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与改善心肌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志皂苷元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晓楠 李婷婷 +2 位作者 王金磊 郑文斌 朱兴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45-3357,共13页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具有中间宿主广泛、生活史复杂、传播方式多样、呈全球性分布等特点,可感染几乎所有的恒温动物,导致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弓形虫慢性感染约1/3的世界人口,对免疫缺陷患者、...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具有中间宿主广泛、生活史复杂、传播方式多样、呈全球性分布等特点,可感染几乎所有的恒温动物,导致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弓形虫慢性感染约1/3的世界人口,对免疫缺陷患者、孕妇、孕畜的健康更是造成严重威胁。致密颗粒蛋白是由致密颗粒(弓形虫的一种亚细胞分泌器官)分泌的蛋白质,它们可通过操控宿主(细胞)基因表达、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周期,并在蛋白质的转运和定位、营养物质的摄取、纳米管网络(IVN)的形成与稳定性的维持、逸出、慢性感染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基本生物学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研究弓形虫的致病机制、鉴定新的抗弓形虫潜在药物靶点和疫苗候选分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弓形虫病 致密颗粒蛋白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31介导人巨细胞病毒调控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的机制研究
6
作者 刘春雅 金晶 +3 位作者 李玉芳 喻敏 姜毅 徐利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015-3021,共7页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基因US31调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征集临床60例SLE患者和111例健康志愿者,检测SLE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清中抗HCMV-IgG及IgM抗体滴度,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HCMV UL55基因表达,聚类分析SLE...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基因US31调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征集临床60例SLE患者和111例健康志愿者,检测SLE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清中抗HCMV-IgG及IgM抗体滴度,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HCMV UL55基因表达,聚类分析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MV病毒基因表达谱,鉴定在SLE患者中相对特异性高表达的病毒基因。另外,构建过表达US3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US31),感染THP1单核细胞和THP1源性的巨噬细胞,分析US31基因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其次,筛选与US31相互作用的蛋白,细胞水平检测NF-κB相关通路蛋白变化,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8、CCL2、ICAM1变化。分离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蛋白质,检测US31蛋白细胞定位,细胞水平感染过表达US31蛋白的重组腺病毒后抑制MG132蛋白酶表达,检测NF-κB相关通路蛋白变化。结果:SLE患者的抗HCMV-IgG及IgM抗体滴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HCMV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01),全转录组测序和mRNA测序显示US31是SLE患者相对特异高表达的病毒基因,进一步研究显示,SLE患者PBMC中US3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P<0.001)。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8、CCL2、ICAM1表达量升高(P<0.001)。NF-κB非经典途径的NF-κB2及前体p100可与US31直接相互作用,US31表达可明显促激活状态的NF-κB2(p52)表达。结论:HCMV诱导US31的表达通过与NF-κB通路相互联系直接改变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SLE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US31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2诱导C3H10细胞成骨分化的TGFβ-Ⅰ型受体的体外分析
7
作者 张燕 翁亚光 +2 位作者 文巍 冯涛 罗进勇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6-149,共4页
筛选和分析与BMP2诱导间充质干细胞C3H10成骨分化有关的TGF-βⅠ型受体。利用显性负性突变型TGF-βⅠ型受体竞争抑制配体功能的特性,运用碱性磷酸酶定量测定、Real time PCR等方法,初步筛选出可能与BMP2诱导间充质干细胞C3H10成骨分化... 筛选和分析与BMP2诱导间充质干细胞C3H10成骨分化有关的TGF-βⅠ型受体。利用显性负性突变型TGF-βⅠ型受体竞争抑制配体功能的特性,运用碱性磷酸酶定量测定、Real time PCR等方法,初步筛选出可能与BMP2诱导间充质干细胞C3H10成骨分化有关的的TGF-βⅠ型受体,随后运用RNA干扰的方法抑制相应TGF-βⅠ型受体的表达,进一步证实相关TGF-βⅠ型受体与BMP2发挥诱导成骨活性的关系。结果证实,显性负性突变的ALK3和ALK6能够抑制BMP2诱导的C3H10细胞成骨分化;RNA干扰抑制ALK3或(和)ALK6表达后,BMP2诱导C3H10细胞向成骨分化的趋势受到抑制。因此,ALK3和ALK6是与BMP2诱导C3H10细胞成骨分化有关的TGF-βⅠ型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TGF-β受体 间充质干细胞信号转导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 rDNA序列在诺卡菌菌种鉴定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路茜 张媛媛 +3 位作者 刘海灿 谭晓罗 李振军 楼永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7-1022,共6页
目的 评价16SrDNA序列在诺卡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种49株诺卡菌(43株标准株和6株临床株)16SrDNA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进行纯化后测序,从GenBank上下载32株诺卡菌(包括星形诺卡菌,少食诺卡菌,短链诺卡菌等)及... 目的 评价16SrDNA序列在诺卡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种49株诺卡菌(43株标准株和6株临床株)16SrDNA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进行纯化后测序,从GenBank上下载32株诺卡菌(包括星形诺卡菌,少食诺卡菌,短链诺卡菌等)及3株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C.),3株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F.),3株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M.),3株链霉菌(Streptomyces,S.)的16SrDNA序列。对所测得的诺卡菌序列及GenBank所报道的诺卡菌序列用DNASTAR程序分析处理,计算种内及种间相似性,用Mega6.06构建诺卡菌菌种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81条受试诺卡菌16SrDNA序列中,16SrDNA能将诺卡菌大致可分为11群,除了不能将亚种分离外,诺卡菌其他种属均能得到很好的分离。诺卡菌16SrDNA种内及亚种内相似性为99.1%~100%;种间相似性在95.7%~98.8%之间。结论 16SrDNA序列分析是一种快速,简单,特异性较好的诺卡菌菌种鉴定方法,能将诺卡菌鉴定至种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卡菌 16S RDNA序列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谷氨酸环境下肌肽对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表达及活性的正调节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沈耀 李娟 +1 位作者 田月洋 吕建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9-794,共6页
目的探讨肌肽在高浓度谷氨酸作用下对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一1(GLT一1)和谷氨酸一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染色法鉴定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谷氨酸10mm01.L。作用星形胶质细... 目的探讨肌肽在高浓度谷氨酸作用下对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一1(GLT一1)和谷氨酸一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染色法鉴定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谷氨酸10mm01.L。作用星形胶质细胞24,48和72h,MTT法和细胞核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及细胞死亡模式。肌肽5mmol·L^-1预处理30min后,加入谷氨酸10mmol·L^-1作用24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GLT-1和GLAST蛋白及mRNA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肌肽5mmol·L^-1单独作用1—5d后,GLT-1mRNA和GLASTmRNA表达。肌肽5mmol·L^-1预处理30min再加谷氨酸10mmol·L^-1作用30min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胞外上清液谷氨酸含量。结果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在95%以上。谷氨酸10mmol·L^-1攻击48h内不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存活,而攻击72h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下降至82.0%,细胞凋亡率增加至24.7%。肌肽5mmol·L^-1预处理30min,则能显著上调高谷氨酸环境下星形胶质细胞GLT-1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但不影响GLAST的表达。肌肽单独处理1—5d不影响GLT-1和GLASTmRNA的表达。肌肽预处理能显著提高星形胶质细胞对胞外谷氨酸的摄取能力。结论在高浓度谷氨酸条件下,肌肽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对胞外谷氨酸的快速摄取,同时上调GLT-1的表达,但不影响GLAST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肌肽 谷氨酸 谷氨酸转运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对铁结合的大肠杆菌拓扑异构酶Ⅰ活性的调控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彬彬 陈世良 +3 位作者 杨娟娟 王佳佳 黄招竹 王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2-370,共9页
大肠杆菌拓扑异构酶Ⅰ(E.coli TopA)属于I型拓扑异构酶,在DNA复制、转录、重组和基因表达调控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E.coli TopA不仅能结合锌,还可以结合铁。细胞内过量铁可与锌竞争,通过与锌指结构域结合减弱其DNA结合能力和改变蛋白... 大肠杆菌拓扑异构酶Ⅰ(E.coli TopA)属于I型拓扑异构酶,在DNA复制、转录、重组和基因表达调控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E.coli TopA不仅能结合锌,还可以结合铁。细胞内过量铁可与锌竞争,通过与锌指结构域结合减弱其DNA结合能力和改变蛋白质空间构象,从而抑制TopA拓扑异构酶活性。然而,铁结合形式TopA的氧化还原特性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紫外分光光谱和体外DNA拓扑异构酶活性分析,发现体外纯化得到的铁结合形式的TopA呈氧化状态,能够被二硫苏糖醇和连二亚硫酸钠还原,原本氧化状态下无活性的TopA在还原条件下,可恢复其拓扑异构酶活性。当还原剂被去除后,铁结合的TopA在空气中能够重新被氧化,且其活性重新受到抑制。这说明,氧化还原条件对铁结合的TopA功能具有可逆调节作用。通过金属-蛋白体外结合实验进一步发现,无金属结合的TopA蛋白(apo-TopA)在无氧条件下,与Fe^(2+)和Fe^(3+)均能结合,但与Fe^(2+)结合能力较弱,并且TopA结合的Fe^(3+)被还原成Fe^(2+)后,结合力显著下降,能够被铁螯合指示剂菲咯嗪快速捕获。此外,蛋白质内源性荧光光谱分析实验表明,铁结合的TopA在氧化还原的不同状态时,其在330 nm左右的荧光值有显著差异。这提示,氧化还原条件可能通过影响铁离子与TopA的结合状态,引起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从而对TopA的拓扑异构酶活性进行调节。此研究表明,铁结合TopA的拓扑异构酶活性会受到细胞内氧化还原信号的可逆调控,也提示I型拓扑异构酶可能是细胞铁超载通过氧化损伤引起细胞功能障碍(或铁死亡)的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拓扑异构酶I 铁结合 氧化还原调控 拓扑异构酶活性 锌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YacG锌指结构的金属结合及功能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娟娟 章丽和 +4 位作者 苏晓璐 卢彬彬 纪松军 黄招竹 王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04-1011,共8页
Yac G蛋白是一种能够抑制大肠杆菌促旋酶(E.coli gyrase)活性的内源性小分子蛋白质,仅由6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核磁共振(NMR)研究发现,Yac G结构中含有1个Cys-X2-Cys-X15-CysX3-Cys序列的锌指结构域,然而其作用并不清楚。本研究发现,在... Yac G蛋白是一种能够抑制大肠杆菌促旋酶(E.coli gyrase)活性的内源性小分子蛋白质,仅由6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核磁共振(NMR)研究发现,Yac G结构中含有1个Cys-X2-Cys-X15-CysX3-Cys序列的锌指结构域,然而其作用并不清楚。本研究发现,在添加外源锌或者铁的M9基础培养基中,表达并纯化得到分别含有锌和铁的Yac G蛋白,而在同时添加铁和L-半胱氨酸的M9基础培养基中可以纯化得到含有铁硫簇的蛋白质。这表明,Yac G不仅是一个锌指蛋白,也是铁结合或铁硫簇结合蛋白。定点突变实验发现,Yac G锌指结构中的4个半胱氨酸残基突变后,其结合的锌、铁、铁硫簇的含量都显著下降。这提示,锌结合、铁结合以及铁硫簇结合的位点均位于锌指结构域中的4个半胱氨酸残基。体内Yac G过表达实验显示,用IPTG在大肠杆菌体内诱导表达野生型Yac G蛋白会导致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而过表达突变体蛋白(Yac G-C12/28S)对其生长的抑制作用将会减弱。体外实验进一步发现,锌结合、铁结合以及铁硫簇结合形式的Yac G蛋白对E.coli gyrase促DNA螺旋活性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差别,但是锌指结构突变体蛋白(Yac G-C12/28S)对gyrase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这说明,完整的锌指结构对Yac G抑制gyrase活性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此研究有可能为gyrase抑制剂类抗生素药物的研发提供有用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YacG 锌指结构 铁/铁硫簇结合 大肠杆菌gyrase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NT3通过PI3K/Akt/mTOR和RhoA/ROCK/Cofilin途径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英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丽 王哲近 +4 位作者 潘邦伦 刘林 王刚林 李伟 金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2-572,共11页
β-1,3-半乳糖-O-糖基-糖蛋白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β-1,3-galactosyl-O-glycosyl-glycoproteinβ-1,6-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GCNT3)是黏液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不可缺少的一类N-乙酰葡萄糖转移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β-1,3-半乳糖-O-糖基-糖蛋白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β-1,3-galactosyl-O-glycosyl-glycoproteinβ-1,6-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GCNT3)是黏液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不可缺少的一类N-乙酰葡萄糖转移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CNT3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侵袭以及病人的生存率有关,然而相关的研究仍较少报道。本研究旨在揭示GCNT3在调控肝细胞癌进程中的潜在机制。本研究首先利用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Cancer Genome Atlas databases,TCGA)数据库分析肝癌和正常组织中GCNT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肝癌组织中GCNT3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01)。同时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进一步分析了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GCNT3蛋白的表达,发现有30%肝癌组织GCNT3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随后,在肝癌细胞系HCCLM3和Huh7细胞中,采用CCK-8、平板克隆、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析GCNT3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敲低GCNT3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过表达GCNT3发挥相反作用。细胞周期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GCNT3调控G_(0/)G_1期关键蛋白质的表达来促进肝癌细胞周期G_1/S的转换。进一步探究发现,GCNT3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以及GCNT3上调RhoA/ROCK/Cofilin通路关键蛋白质的表达来促进F-肌动蛋白(F-actin)的形成,从而参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总之,本研究通过对GCNT3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分析,初步证明,GCNT3与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功能有关,证实了GCNT3在肝癌临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为肝癌治疗和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3-半乳糖-O-糖基-糖蛋白β-1 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CNT3) 肝癌(HCC) PI3K/AKT/MTOR RhoA/ROCK/Cofil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酸克雷伯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案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胜林 康雨童 +5 位作者 梁一赫 徐帅 邱小彤 李芳 刘雪萍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2-919,926,共9页
目的对产酸克雷伯菌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并探索产酸克雷伯菌克隆群(clonal groups,CGs)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chewBBACA被用作GbG(gene-by-gene)分析的生物信息学管道,从整个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中进行集... 目的对产酸克雷伯菌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并探索产酸克雷伯菌克隆群(clonal groups,CGs)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chewBBACA被用作GbG(gene-by-gene)分析的生物信息学管道,从整个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中进行集群识别,以构建和验证产酸克雷伯菌的cgMLST方案。公开获得的21个完整的产酸克雷伯菌基因组序列用于cgMLST方案的创建,386个不完整的产酸克雷伯菌基因组序列用于cgMLST方案的验证。结果建立了一个针对3356个核心基因的cgMLST(简称3356-cgMLST)方案。提出的3356-cgMLST方案实现了针对98%以上(400/407)的产酸克雷伯菌分离株基因组序列的分型。根据提出的3356-cgMLST方案,最终纳入分型的400株产酸克雷伯菌基因组序列中共确定了130个CGs。基于3356-cgMLST方案获得的CGs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产酸克雷伯菌呈现出明显的多国家多地区传播现象。结论本研究为产酸克雷伯菌提供一个公开的3356-cgMLST方案,并揭示产酸克雷伯菌基因组序列呈现高度的遗传多样性,CG26为优势克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酸克雷伯菌 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 基因分型 克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异丁烯对小鼠巨噬细胞的细胞相容性和免疫相容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邦伦 章华颖 +4 位作者 姜丽丽 林翰超 方小娟 姜力 李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70-976,共7页
目的探究交联聚异丁烯(xPIB)-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免疫相容性。方法用阴性对照丙烯酸酯(100%浸提液)、阳性对照苯酚214 mg·L^-1及xPIB(25%,50%,75%和100%浸提液)分别处理RAW264.7细胞24~120 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 目的探究交联聚异丁烯(xPIB)-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免疫相容性。方法用阴性对照丙烯酸酯(100%浸提液)、阳性对照苯酚214 mg·L^-1及xPIB(25%,50%,75%和100%浸提液)分别处理RAW264.7细胞24~120 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阴性对照丙烯酸酯(100%浸提液)、阳性对照脂多糖(LPS)10μg·L-1和xPIB(100%浸提液)分别处理RAW264.7细胞24和48 h,用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水平,中性红摄取实验检测细胞吞噬能力,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2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80、CD86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水平,并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IL-6,IL-12p70及TNF-α蛋白水平。最后,RAW264.7细胞分别与丙烯酸酯和xPIB晶状体共孵育24和48 h,并用阳性对照LPS 10μg·L-1刺激丙烯酸酯表面的RAW264.7细胞24和48 h,用显微镜观察黏附在晶状体表面的细胞形态并统计其数目。结果xPIB 25%,50%,75%和100%浸提液处理RAW264.7细胞24~120 h,与细胞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差异;xPIB(100%浸提液)刺激RAW264.7细胞24和48 h后,与细胞对照组相比,RAW264.7细胞上清NO含量,吞噬中性红颗粒的能力,IL-1β、IL-6、IL-12b、TNF-α、CD80、CD86和iNOS mRNA水平及IL-1β,IL-6,IL-12p70和TNF-α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RAW264.7细胞分别与丙烯酸酯和xPIB晶状体共孵育24和48 h,在丙烯酸酯表面黏附的RAW264.7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细胞呈圆形,无伪足结构;在xPIB表面黏附的RAW264.7细胞也处于静息状态,但细胞数目明显少于丙烯酸酯表面(P<0.01);而阳性对照LPS 10μg·L-1处理RAW264.7细胞24和48 h后,细胞处于活化状态,胞浆中出现空泡,边缘伸出伪足。结论与丙烯酸酯晶状体材料相比,xPIB晶状体材料对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和吞噬能力无影响,亦未诱发炎症反应,提示xPIB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和免疫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异丁烯 细胞相容性 免疫相容性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酸脱硫酶突变体H104Q,E156Q,D180G,Q183E和K206A通过改变对磷酸吡哆醛的结合影响酶活性
15
作者 张婷 李唐 +1 位作者 赵津 谭国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44-951,共8页
大肠杆菌半胱氨酸脱硫酶(cysteine desulfurase,Isc S)是一类依赖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PLP)的同质二聚体的酶.IscS能催化游离底物L-半胱氨酸脱硫,生成L-丙氨酸和单质硫.在此催化过程中,可形成与酶结合的半胱氨酸过硫化物中间... 大肠杆菌半胱氨酸脱硫酶(cysteine desulfurase,Isc S)是一类依赖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PLP)的同质二聚体的酶.IscS能催化游离底物L-半胱氨酸脱硫,生成L-丙氨酸和单质硫.在此催化过程中,可形成与酶结合的半胱氨酸过硫化物中间物,并出现了7种具有不同特征性吸收峰的中间反应物.为了研究PLP的结合及中间反应物的形成及累积,对IscS中与PLP结合相关,及IscS半胱氨酸活性口袋中特定氨基酸残基位点(His104,Glu156,Asp180,Gln183和Lys206)进行定点突变,结果发现:1)IscS突变体H104Q、D180G、Q183E、K206A对PLP的结合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减弱,酶的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PLP与蛋白结合的特异吸收峰消失,或发生明显偏移并出现新的吸收峰,且这些新出现的吸收峰又与蛋白形成的各种中间反应物的吸收峰一致;2)IscS突变体E156Q的活性增高,PLP与蛋白结合的吸收峰明显增加.这些结果都表明,IscS氨基酸残基可通过影响PLP的结合及质子转移引起催化过程中不同中间反应物的形成及累积,同时提高或降低蛋白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脱硫酶(IscS) 磷酸吡哆醛(PLP) 酮亚胺 醛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调控TBK1表达影响肿瘤发生发展
16
作者 朱俊畅 张雨萱 +4 位作者 葛彬洁 胡盼洁 唐嘉吕 蔡文品 季敬璋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7-816,共10页
TANK结合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机体先天免疫调节、细胞选择性自噬、细胞凋亡、细胞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环状RNA(circle RNA,circRNA)是新型的闭合环状非编码RNA,其生物功能... TANK结合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机体先天免疫调节、细胞选择性自噬、细胞凋亡、细胞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环状RNA(circle RNA,circRNA)是新型的闭合环状非编码RNA,其生物功能及与肿瘤的联系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BK1能与circRNA相互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这暗示了circRNA联合TBK1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TBK1与circRNA在肿瘤中的研究,分析两者相互作用的模式,以期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K1 环状RNA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特异性PCR技术检测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李芳 隗明 +7 位作者 徐帅 岳苑 邱小彤 韩李超 陈胜林 刘雪萍 任明辉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45-1050,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鉴别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的双重物种特异性PCR(species-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CR)诊断方法。方法基于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物种特异基因NFA_41530和O3I_RS18895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鉴别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的双重物种特异性PCR(species-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CR)诊断方法。方法基于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物种特异基因NFA_41530和O3I_RS18895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体系,建立快速准确的双重SS-PCR。对95株鼻疽诺卡菌、13株巴西诺卡菌和42株非目标菌株进行扩增,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通过模拟痰样本验证方法的准确性,预估其在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质检分别扩增出一条清晰且单一的目标条带,其余42株非目标菌株均未扩增,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该方法对鼻疽诺卡菌、巴西诺卡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1.3×10^(4)copies/μL、2.4×10^(4)copies/μL,灵敏度较高。使用20个健康人的痰液模拟痰样本,检测符合率为100%。结论基于NFA_41530和O3I_RS18895基因建立的双重SS-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较高,是一种可以同时鉴定鼻疽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的简便、快速、可靠、经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诺卡菌 巴西诺卡菌 物种特异性PCR 细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