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青冈和贵州青冈群落的光合作用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婧旭 李海波 +2 位作者 李羽翎 陈俊宏 蒋天雨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18-20,共3页
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和贵州青冈(Cyclobalanopsis argyrotricha)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对保护区内的水青冈和贵州青冈群落的光合作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水青冈和贵州青冈的光... 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和贵州青冈(Cyclobalanopsis argyrotricha)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对保护区内的水青冈和贵州青冈群落的光合作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水青冈和贵州青冈的光合作用特征的分析在国内研究较少,对梵净山水青冈和贵州青冈群落进行光合作用特征分析对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 水青冈 贵州青冈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
2
作者 邓彦 蔡磊 +2 位作者 李海波 赵勤 张娇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212-216,220,共6页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促进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教育 高质量发展 贵州铜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体制研究
3
作者 仇杰 蔡磊 +3 位作者 李海波 殷定霞 丁玲 侯伟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69-74,共6页
为摸清自然保护区研究现状,探明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体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VOSviewer软件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实地走访、收集资料的方法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情况进行了研... 为摸清自然保护区研究现状,探明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体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VOSviewer软件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实地走访、收集资料的方法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9-2023年共发表了212篇文献,占统计总量的59.21%;关键词中,“国家公园”和“ecotourism”节点较大,出现频次较高;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制度、人才、监管等方面。摸清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现状,探明了其在特许经营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基于此,提出了完善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体制机制的建议,以期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许经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特许经营 梵净山 体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被引量:5
4
作者 蒙秉顺 黄小龙 +5 位作者 谢波 王维熙 黄继池 张涛 冉景丞 张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4-675,共12页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的适宜栖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993.1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470.9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884.7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339.9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有蹄类动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固氮维管束植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武 张珍明 +7 位作者 陈翔 贺红早 王莹 刘兆敏 刘盈盈 张祖绪 张家春 张维勇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5期3850-3855,共6页
应用个体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贵州省梵净山区域内的固氮维管束植物进行点与面相结合的系统调查,并对其生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固氮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有固氮维管束植物10科44属104种(包括... 应用个体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贵州省梵净山区域内的固氮维管束植物进行点与面相结合的系统调查,并对其生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固氮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有固氮维管束植物10科44属104种(包括种下分类群),其中蕨类植物门1科1属4种,裸子植物门2科2属3种,被子植物门7科41属97种。其中木本植物73种,草本植物31种(包括水生植物4种)。梵净山低山林带、中山林带和高山林带等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固氮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维管束植物 生态分布 名录 梵净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3
6
作者 田宇 张金发 +3 位作者 田太安 邢济春 张兰 蒙仕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年第6期6-13,共8页
为弄清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蝴蝶物种多样性,选择8种样地,于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期间进行蝴蝶物种调查,共获得蝴蝶2684只,隶属于5科112属212种(包含18个贵州新记录种),其中凤蝶科Papilionidae 5属17种258只,粉蝶科Pieridae 8... 为弄清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蝴蝶物种多样性,选择8种样地,于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期间进行蝴蝶物种调查,共获得蝴蝶2684只,隶属于5科112属212种(包含18个贵州新记录种),其中凤蝶科Papilionidae 5属17种258只,粉蝶科Pieridae 8属14种1032只,蛱蝶科Nymphalidae 49属108种876只,灰蝶科Lycaenidae 25属36种354只,弄蝶科Hesperiidae 25属37种164只。各科蝴蝶的种多样性指数以蛱蝶科最高为3.904,粉蝶科最低为1.456;属多样性指数以蛱蝶科最高为3.119,凤蝶科最低为0.548;蛱蝶科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834。8种样地中,Ⅵ样地的多样性指数(3.654)和丰富度指数(11.936)最高,Ⅶ样地的优势度指数(0.476)最高,Ⅳ样地的均匀度指数(0.893)最高。不同样地的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Ⅲ样地与Ⅴ样地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2860;Ⅵ样地与Ⅷ样地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02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梵净山 蝴蝶多样性 调查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蜂种质资源现状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刍议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宇 温迪岚 +4 位作者 文小东 袁敏 陈祥盛 常志敏 龙见坤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东方蜜蜂Apis cerana在我国又称中蜂,其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本土资源昆虫,对我国的养蜂业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进化适应过程中,中蜂形成了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具备丰富的种质资源;但随着西方蜜蜂的引进,以及社会条件、自然环... 东方蜜蜂Apis cerana在我国又称中蜂,其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本土资源昆虫,对我国的养蜂业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进化适应过程中,中蜂形成了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具备丰富的种质资源;但随着西方蜜蜂的引进,以及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蜂面临着蜂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缩小、种质资源退化及丢失等困境。目前,尽管中蜂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得到重视,但实际情况却是其分布面积不断缩小,分布区域越来越呈破碎化,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本文综述了我国中蜂种质资源现状,分析了利用自然保护区开展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优势、可行性及注意事项,以期为中蜂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蜂 种质资源 自然保护区 保护现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马槽河秋季水生昆虫调查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樊均德 陈靖 +3 位作者 邓霞 许勤智 梅杰 成文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121-5125,共5页
水生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doda)昆虫纲(Insecta)。为了了解梵净山水生昆虫资源的现状及梵净山水质状况,2013年10月对梵净山马槽河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水生昆虫标本419个,共计13种,分别属于6目10科12属。其中,蜉蝣目(Ephemeropte... 水生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doda)昆虫纲(Insecta)。为了了解梵净山水生昆虫资源的现状及梵净山水质状况,2013年10月对梵净山马槽河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水生昆虫标本419个,共计13种,分别属于6目10科12属。其中,蜉蝣目(Ephemeroptera)、鞘翅目(Plecoptera)和毛翅目(Trichoptera)个体数量之和占水生昆虫标本总数量的95.94%,为3大优势类群。对马槽河的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利用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Family-Level Biotic Index)以及Shannon-Wiener(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两种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分析得出马槽河水质状况为清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槽河 水生昆虫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技术在梵净山黔金丝猴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胡明建 董玉飞 +1 位作者 梁小栋 田太安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154-156,共3页
主要研究了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保护与管理,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改善。研究内容包括黔金丝猴的生态习性、食源特性、活动区域及季节性迁徙规律等,利用红外相机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监测,掌握其种群数量、活... 主要研究了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保护与管理,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改善。研究内容包括黔金丝猴的生态习性、食源特性、活动区域及季节性迁徙规律等,利用红外相机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监测,掌握其种群数量、活动规律及栖息地需求。结果显示:通过林种改造、食源植物补植及栖息地屏障建设,黔金丝猴种群数量得到稳定增长。此外,还探讨了黔金丝猴迁地保护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功能适应性探索和园林化展示,提升了其生存福利和展示价值。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实现黔金丝猴的就地与迁地保护,为其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为极度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了工程技术应用范例,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工程技术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保护 栖息地改善 红外相机监测 迁地保护设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和茂兰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资源组成异同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丽华 张剑波 +2 位作者 祁翔 谢华 王济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358,共6页
为了对科学引种驯化和选育优质观果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比较了梵净山保护区和茂兰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和优质观果资源种类的异同。结果表明,梵净山和茂兰两个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资源虽然有90.32%的科和82.61%的属... 为了对科学引种驯化和选育优质观果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比较了梵净山保护区和茂兰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和优质观果资源种类的异同。结果表明,梵净山和茂兰两个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资源虽然有90.32%的科和82.61%的属组成相同,但种的组成差异较大,相同组占37.21%;在属的区系组成结构上也有较高的相似性,都有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东亚特有分布4种区系成分,但种的组成比重上有细微的差异,尤其是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种的比重差异较大;茂兰保护区观果植物热带分布种的组成比重较梵净山保护区观果植物热带分布种的组成比重提高10.6%;茂兰保护区观果植物温带分布种的组成比重较梵净山保护区的比重降低12.08%;优质观果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共有种为17种,梵净山特有种21种,茂兰特有种1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 茂兰 自然保护区 秋冬观果植物 组成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对照样本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以梵净山冷杉群落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志学 刘方正 +3 位作者 李海波 杜金鸿 李维东 王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9-529,共11页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是“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关键要求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对照样本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梵净山冷...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是“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关键要求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对照样本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群落样地为示范,以梵净山冷杉近熟群落样地为评估试验样本,以相似生境因子背景下的梵净山冷杉成熟群落样地为目标对照样本,通过比较两个样本下梵净山冷杉的平均胸径与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的年际变化及其差异,以评估梵净山保护区对梵净山冷杉近熟群落样地的保护成效.结果表明:①2006—2011年,评估试验样本中梵净山冷杉的平均胸径与重要值随年际变化均表现为极显著增加(P<0.01),而目标对照样本内梵净山冷杉的平均胸径与重要值表现为显著增加(P<0.05);其中评估试验样本中重要值增加了29.18%,高于目标对照样本中的增加程度(10.27%).②评估试验样本中梵净山冷杉的生态位宽度值显著高于目标对照样本(P<0.05).③评估试验样本中梵净山冷杉所在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值、Margalef丰富度指数值及Patrick丰富度指数值均显著高于目标对照样本(P<0.05).研究显示:保护区对梵净山冷杉近熟群落样地的保护效果较好,多数指标值及其变化值均显著高于目标对照样本;通过设定目标对照样本以反映评估对象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加准确地评判自然保护地对保护对象的保护成效,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管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对照样本 保护成效 梵净山冷杉 重要值 生态位宽度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主要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丞 冉伟 +6 位作者 杨朝辉 毕兴 粟海军 胡灿实 石磊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4-142,共9页
【目的】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的雉类繁殖期的4—7月,利用60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 【目的】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的雉类繁殖期的4—7月,利用60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设20台,并基于占域模型研究了4种主要雉类的栖息地选择模式。【结果】1)红外相机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82张,记录到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7种雉类。2)占域模型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4种主要雉类的占用率的主要因素,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3种雉类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负相关,而红腹角雉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正相关,呈现不同的海拔分布格局。其中,灰胸竹鸡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 m以下,白颈长尾雉主要栖息于1500 m以下,红腹锦鸡适应不同的海拔,红腹角雉主要栖息于1500 m以上。3)4种主要雉类表现出2种相异的植被类型选择模式,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明显倾向于选择针阔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倾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针阔混交林。在坡度的选择上,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选择相似,与坡度表现明显的正相关;而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表现较弱的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在梵净山保护区利用占域模型探讨了4种主要雉类在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差异,初步揭示了在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共存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保护区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栖息地选择 雉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食蟹獴(Herpestes urva)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丞 王亚强 +4 位作者 李海波 冉伟 杨朝辉 樊涵 张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03-1612,共10页
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是其长期生存适应的结果,对物种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组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41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和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和... 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是其长期生存适应的结果,对物种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组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41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和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和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对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栖息地选择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食蟹獴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出现频率最高,在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出现频率最低,并集中出现于中低海拔区域;(2)在8种栖息地选择影响因素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为针阔混交林、海拔、水源地和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4种。其中,食蟹獴明显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β=1.79±1.19 SE),明显排斥针阔混交林(β=-1.93±1.30 SE),海拔高度、离水源地的距离与占用率呈明显负相关;(3)年活动节律显示,食蟹獴在雨季活动明显增多,4—9月的活动频次在全年活动中占比达83.50%;(4)食蟹獴为完全昼行性物种,日活动时间分配较为平均,在9:00—10:00和13:00—14:00活跃度低,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1:00—13:00。梵净山地区作为食蟹獴分布区的北端,其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与其他分布区存在显著差异,并面临不同的捕食风险和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食蟹獴对栖息地的选择方式和活动节律也出现了适应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蟹獴 栖息地选择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分布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4
14
作者 蒙秉顺 王丞 +4 位作者 王亚强 樊涵 谢波 冉伟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7-148,共12页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1)监测到的5种雉类(白颈长尾、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胸竹鸡、勺鸡)均为昼行性,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时段;2)只有红腹角雉的日活动节律与其他雉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红腹锦鸡和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受海拔变化的影响;4)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季节性变化中,仅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显著差异;5)在有明显雌雄异色的雉类中,雌雄个体在繁殖期的日活动重叠程度都高于非繁殖期,且日活动节律更为相似。【结论】通过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其日活动节律特征和差异是在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繁殖时间和繁殖策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分布 雉类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天友 姚杰 +2 位作者 李武帮 杨传东 杨业勤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9-745,共7页
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观察到翼手目动物1400余只,隶属3科15种;综合补充文献记载的4种,截至目前,梵净山世界自然地翼手目动物的有效记录应为3科19种,其中7种为梵净... 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观察到翼手目动物1400余只,隶属3科15种;综合补充文献记载的4种,截至目前,梵净山世界自然地翼手目动物的有效记录应为3科19种,其中7种为梵净山世界自然地首次记录。此外,还对该地区蝙蝠的区系特征、濒危等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保护的现状提出了今后监测与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类 物种多样性 梵净山 自然遗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种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16
作者 杨灿 李乾欢 +7 位作者 石佳欣 温迪岚 潘成涛 李娟 万顺 张子健 廖今楠 龙见坤 《环境昆虫学报》 2025年第4期1185-1201,I0011,I0012,共19页
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种群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形态指标分析,旨在为保护区内的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蜂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蜜蜂为... 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种群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形态指标分析,旨在为保护区内的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蜂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蜜蜂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选取21个不同样点种群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39个形态指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梵净山保护区境内中华蜜蜂在不同种群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喙长、右前翅长、肘脉指数、第三背板长、第四背板黑色绒毛带宽度等差异明显;该保护区中蜂的唇基和小盾片Sc区色型最丰富,上唇色型单一(仅5级),小盾片Sc区以7~8级偏黄色型为主占85.78%,KB区以4~6级中度偏黄色型为主占61.75%。腹部背板色型以8-7-7组合为主,其中第2背板偏黄色型占比达91.57%;主成分分析提取到2个主成分因素,累计解释51.41%的变异,因素1与采集能力、蜜蜡分泌相关的形态指标关联密切;因素2与体型大小和色型深浅相关;聚类分析得出梵净山21个不同样点种群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集中分布于梵净山东北及北部,出现了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其余区域聚为另一类,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中蜂为一类;印江地区(样点19、18)表现出较强的生产能力,松桃和江口地区(样点15、9、8、1)蜂群体型较大、飞翔能力强,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重点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中华蜜蜂 种群 形态差异 色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林下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17
作者 杨克语 冉伟 +3 位作者 张炜 侯祥文 张金发 赵静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87-92,共6页
为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产业成为梵净山区域的特色产业,本研究通过对梵净山现有的林下中药材产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分区摸清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及缓冲区范围内中药材人工种植现状,并对种植种类、面积、位置、地类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 为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产业成为梵净山区域的特色产业,本研究通过对梵净山现有的林下中药材产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分区摸清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及缓冲区范围内中药材人工种植现状,并对种植种类、面积、位置、地类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1586亩,总体涉及户数不多,且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户较少。区域内以林下种植为主,占总面积的66.7%,但涉及户数只有12户,占所有种植户的29.3%,主要种植淫羊藿、天麻、黄连等。指出梵净山中药材林下种植较非林下种植更具发展优势,但仍存在着技术欠缺、集约化程度不高以及产供销不平衡等问题,今后梵净山中药材林下种植产业发展可从加强种质资源库和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以及开展自然教育等角度出发,结合政策支持和梵净山创建国家公园的区位优势,抓住林下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机遇,形成特色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 中药材 林下经济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梵净山乡村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
18
作者 蔡磊 李海波 +4 位作者 赵勤 侯伟 丁玲 邓彦 殷定霞 《南方农机》 2025年第7期97-100,109,共5页
【目的】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索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的措施。【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调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21个村落... 【目的】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索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的措施。【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调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21个村落的社区人口信息、就业情况、经济活动类型和收入水平、产业发展现状等,总结社会经济特征和问题。【结果】梵净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了沿线居民服务业的发展,但社区存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力迁移的现象,农林业发展缓慢。【结论】梵净山社区需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发展具有生态品牌特色的产业,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文化效益。未来可继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居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发展 生态效益转化 社会经济 梵净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顶山保护区森林山野菜资源植物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传东 石磊 +3 位作者 李海波 钟华富 张林 王亚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70-82,共13页
通过对佛顶山保护区森林山野菜资源植物的专项调查研究,发现: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森林蔬菜资源丰富,有可食用的山野菜资源植物343种(含变种),其中真菌类35种、蕨类7种、裸子植物5种,被子植物类296种;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归属于98... 通过对佛顶山保护区森林山野菜资源植物的专项调查研究,发现: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森林蔬菜资源丰富,有可食用的山野菜资源植物343种(含变种),其中真菌类35种、蕨类7种、裸子植物5种,被子植物类296种;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归属于98个科,231属;在食用部位上划分为叶茎类、根茎类、花类、浆果类、干果类、子实体(全株)六大类,是目前我国已知山野菜资源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顶山保护区 森林山野菜 资源现状 保护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叶飞 李江风 +8 位作者 舒多友 石磊 葛风建 潘文 吴桂武 石春光 李海波 李核良 谢兴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一个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历经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俯冲汇聚的影响,是多期次、复杂的地块拼合和造山带演化产物。区域上以喀斯特地貌包围浅变质岩山脉地貌为特征。研究区内地质... 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一个元古宙时期的裂谷盆地。历经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以及太平洋-印度洋俯冲汇聚的影响,是多期次、复杂的地块拼合和造山带演化产物。区域上以喀斯特地貌包围浅变质岩山脉地貌为特征。研究区内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多样。其中达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共计4处。区内自白垩纪末期开始了间歇性的隆升,由于受梵净山穹窿构造及多个滑脱层影响,造成了剥蚀速率的差异,奠定了如今的地貌雏形;通过构造解析及物质组成分析,认为梵净山特有的层状浅变质岩侵蚀地貌是在以构造为主导的应力塑造之下,经由风化、剥蚀以及冰川作用共同雕琢而成。并就研究区内主要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演化进行了论述。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内不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而且多处代表性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价性,有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 地质遗迹 地质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