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作品
1
作者 张雪 沈艳 +13 位作者 刘玲玲 邹志娟 徐云 肖天为 孙阿强 宋海民 王雅娟 朱文霜 李本建 王建华 高凡丁 马小媚 张鏖 张新鸽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I0013-I0016,共4页
设计说明:本系列作品基于广西地域文化特色,以广西钢鼓文化、桂林山水文化作为设计创意来源,通过对太阳纹。蛙纹。龙脊梯田。潘江渔火等文化符号解构再设计,尝试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地域文化在旅游商品中的设计提供案例参考。其中,... 设计说明:本系列作品基于广西地域文化特色,以广西钢鼓文化、桂林山水文化作为设计创意来源,通过对太阳纹。蛙纹。龙脊梯田。潘江渔火等文化符号解构再设计,尝试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地域文化在旅游商品中的设计提供案例参考。其中,作品《钢鼓系列茶具》获得2021年第九届广西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钢合杯》,《“龙脊四述”茶具》获得2021年第九届广西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三等奖,《漓江渔火茶具》获得2020年广西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入国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大学生 设计大赛 地域文化 龙脊梯田 设计说明 创造性转化 创意来源 系列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教师·作品选
2
作者 高凡丁 张海彬 +3 位作者 梁燕敏 王雅娟 于钦密 雷锦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关键词 热定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3
作者 牟彪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I0003-I000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意识意识化:中国传统写意绘画艺术疗愈功能实现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卉 李赫男 张海彬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2,共6页
中国传统绘画长期坚持“写意”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方法,强化了画家从“自发”到“自觉”的主体性,打通了“个体”与“自然”的精神联结,具有康养身心和舒缓精神的功能,这与现代艺术疗愈的“潜意识意识化”过程方法形成逻辑和参照。以“写... 中国传统绘画长期坚持“写意”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方法,强化了画家从“自发”到“自觉”的主体性,打通了“个体”与“自然”的精神联结,具有康养身心和舒缓精神的功能,这与现代艺术疗愈的“潜意识意识化”过程方法形成逻辑和参照。以“写意”观念为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疗愈的作用机制和内在机理,构建“他助”“互助”“自助”的疗愈形式架构,坚持知情同意原则,分类制定具有针对性和侧重性的疗愈方案,增强普适性和可及性,助力构建具有文化性和原创性的中国艺术疗愈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写意绘画 艺术疗愈 意识 潜意识 他助 互助 自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地“三生空间”的生态智慧——以桂林龙脊梯田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思睿 吴忠军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梯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壮族瑶族群众在千年农耕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智慧体系。研究发现,龙脊梯田通过“森林—溪流—梯田—村寨”的垂... 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梯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壮族瑶族群众在千年农耕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智慧体系。研究发现,龙脊梯田通过“森林—溪流—梯田—村寨”的垂直水文系统、“木石刻分水”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林下田”的水土保持技术,以及干栏建筑、乡规民约等文化载体,构建了人地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这种融合传统农技、生态伦理与文化制度的智慧体系,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活态样本,展现了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梯田观景、农耕技艺(如耦耕、鱼稻共生)、节庆仪式(如开耕节、晒衣节)和民宿体验的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式,既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文化自信,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动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智慧 “三生空间” 龙脊梯田 农业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创业机制下高校易班工作市场化运作探析
6
作者 张雪 徐一凡 +1 位作者 张成龙 赵学爽 《绿色科技》 2016年第9期230-231,共2页
分析了当下高校易班运营模式、组织现状、队伍与人才建设并深入结合易班发展、推广、成熟过程中的内外动因,探讨了易班高校运营市场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同时展望了易班市场化运作的良好前景。
关键词 易班运营 市场化运作 现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编工艺在现代家居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前程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竹编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传统竹编制品受到现代工业产品的巨大冲击,加强对传统竹编制品的创新设计,使之符合现代人们的消费和审美需求,是传承和创... 竹编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传统竹编制品受到现代工业产品的巨大冲击,加强对传统竹编制品的创新设计,使之符合现代人们的消费和审美需求,是传承和创新传统竹编工艺的有效途径。文章在阐述传统竹编工艺艺术特征的基础上,从竹编工艺与新型材料结合、竹编工艺与现代工艺技术结合、创新竹编家居产品风格3个方面提出了竹编工艺在现代家居用品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可为推动传统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编工艺 家居用品 产品设计 艺术特征 传承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校园的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在桂林地区的发展及其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羽驰 葛金 +1 位作者 李继红 崔涵 《绿色科技》 2019年第5期232-233,共2页
指出了兼职是当代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合适的兼职能协助其在实践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实现点,明确将来的方向。然而,难以避免的是,一些大学生会在兼职过程中遭遇困难、挫折乃至欺骗。因此,在找到安全可靠的兼职渠道前提下得到真正有益... 指出了兼职是当代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合适的兼职能协助其在实践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实现点,明确将来的方向。然而,难以避免的是,一些大学生会在兼职过程中遭遇困难、挫折乃至欺骗。因此,在找到安全可靠的兼职渠道前提下得到真正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兼职,日益成为广大大学生的一大需求。道路曲折,前景广阔,对于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的未来,从大学生兼职动机、利弊、兼职服务平台、企业需求和学校5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兼职 兼职渠道 学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生机制与实践探索——以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为例
9
作者 冉芳 张海彬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01-106,共6页
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以“艺术的社会介入功能”为观察视角,观照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的知识生产;以“艺术的体制性”为... 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以“艺术的社会介入功能”为观察视角,观照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的知识生产;以“艺术的体制性”为分析框架,探究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生机制;以“艺术人类学”为理论逻辑,分析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创作模式和本体性特征,发掘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自律”与“他律”的一体两面,领略各民族生活的深度、广度和丰度,感受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的文化担当和创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志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绒藏绣纹样在女士化妆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文霜 邓梦玮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嘉绒藏族织绣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嘉绒藏绣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能更好的保留传统文化记忆。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阐述嘉绒藏绣的纹样技法、风格特点及其当代应用,用设计学方法对嘉绒藏绣代表性纹样进行提... 嘉绒藏族织绣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嘉绒藏绣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能更好的保留传统文化记忆。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阐述嘉绒藏绣的纹样技法、风格特点及其当代应用,用设计学方法对嘉绒藏绣代表性纹样进行提取、分解、重构和再设计,并结合其典型的色彩和布局,融入当下文创市场流行的中青年女士化妆包中,验证嘉绒藏绣传统技艺活态化传承的可行性,拓展女士化妆包的设计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绣 纹样 化妆包 非遗文化 设计 嘉绒藏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轴关系视域下坳瑶黄泥鼓舞元素在皮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燕敏 张幼娇 徐云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19,共8页
为丰富皮革制品的表现形式,发扬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以皮包为载体进行具有坳瑶黄泥鼓舞特色的皮革制品设计应用研究。运用符号学的双轴关系分析坳瑶黄泥鼓舞,从中提取聚合轴和组合轴;以设计情节故事、独特刺点、适当宽幅为主要方法形成了... 为丰富皮革制品的表现形式,发扬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以皮包为载体进行具有坳瑶黄泥鼓舞特色的皮革制品设计应用研究。运用符号学的双轴关系分析坳瑶黄泥鼓舞,从中提取聚合轴和组合轴;以设计情节故事、独特刺点、适当宽幅为主要方法形成了一系列集视听觉于一体的具有坳瑶鼓舞特色的皮包产品,完成了坳瑶黄泥鼓舞文化的输出。双轴关系的运用使民族文化类皮革制品在广度上实现种类的衍生,在深度上形成与受众的情感共鸣,丰富了皮包的表现形式,拓宽了受众的选择和再创作空间,创新了民族文化类皮革制品的设计应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瑶 黄泥鼓舞 符号学 双轴关系 皮包设计 革制品 文创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新中式皮革女包设计创新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玲玲 付焕娜 马彪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1,共8页
为探究新中式风格的智能化创新应用,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转化,以女包设计为例进行剖析。首先,对新中式风格与皮革女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出新中式风格应用在女士皮包设计中的表现途径和文化内涵;其次,应用多模态融... 为探究新中式风格的智能化创新应用,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转化,以女包设计为例进行剖析。首先,对新中式风格与皮革女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出新中式风格应用在女士皮包设计中的表现途径和文化内涵;其次,应用多模态融合理论对新中式女包特征进行提取并建立示范库;然后,应用遗传算法进行特征融合并输出设计方案;最后,以夏布、竹编类非遗元素与皮革女包的融合设计为例进行设计实践,验证了多模态融合与遗传算法结合的女包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为新中式皮革女包的智能化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融合 遗传算法 新中式风格 女式皮包 非遗文化 革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视域下的苗族服饰元素设计转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符晗 金杰 王雅娟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420-430,共11页
目的针对当前苗族服饰元素在设计转化过程中存在周期相对较长、效率相对偏低、创新性不高、文化蕴意不足等问题,在数字孪生视域下对苗族服饰元素的设计转化进行研究,为苗族服饰元素在提高设计转化效率、拓宽设计创新途径方面提出建设性... 目的针对当前苗族服饰元素在设计转化过程中存在周期相对较长、效率相对偏低、创新性不高、文化蕴意不足等问题,在数字孪生视域下对苗族服饰元素的设计转化进行研究,为苗族服饰元素在提高设计转化效率、拓宽设计创新途径方面提出建设性方案。方法通过对收集的苗族服饰图案归纳总结,筛选出代表性纹样,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运用K-means聚类算法提取代表色彩,从而构建苗族服饰元素数字孪生资源库,最后选取数据库中的资源,运用形状文法进行图案创新设计,并映射于文创产品中完成设计转化。结果构建了苗族服饰元素数字孪生资源库,结合现代设计法则完成设计转化。结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苗族服饰文化数字孪生资源库,探讨苗族服饰元素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设计的可能性,为苗族服饰文化在新时代发展提供新路径,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转化设计提供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苗族服饰元素 孪生资源库 设计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我中华--万物有灵
14
作者 唐弋凌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I0009-I0009,共1页
设计说明:《爱我中华》系列作品旨在呈现中国56个民族独特的风采和文化魅力。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渔猎民族,“万物有灵”论是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赫哲族... 设计说明:《爱我中华》系列作品旨在呈现中国56个民族独特的风采和文化魅力。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渔猎民族,“万物有灵”论是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系列作品以赫哲族传统服饰为篮本,在尊重赫哲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元素,在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上寻找融合点及新的发展路径,展示出赫哲族独有的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哲族 万物有灵 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我中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毛南族织锦纹样在女式手提包中的创新设计应用
15
作者 米桂萱 胡毅杰 朱文霜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20,共9页
为了促进民族传统艺术元素更好地与现代皮具产品相结合,从图案设计学角度探讨毛南族织锦非遗的传承创新思路和设计策略。通过文献梳理,构建毛南锦纹样图谱,运用优劣解距离法,选取代表性纹样的初始图形为核心元素,借助形状文法演化和重... 为了促进民族传统艺术元素更好地与现代皮具产品相结合,从图案设计学角度探讨毛南族织锦非遗的传承创新思路和设计策略。通过文献梳理,构建毛南锦纹样图谱,运用优劣解距离法,选取代表性纹样的初始图形为核心元素,借助形状文法演化和重构新的纹样图群,再结合现代女性消费者需求,将创新性纹样与女式手提包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现代民族风格的产品,达到丰富毛南锦艺术设计内涵和拓宽非遗文化传播途径的目的,从而为皮革产品的现代创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 纹样 优劣解距离法 形状文法 女式手提包 毛南族 革制品 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州明代墓出土服饰风尚与审美文化研究
16
作者 单春宇 范前程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泰州七座明代墓出土了大量纺织品,形制丰富、文化深厚。文章以出土实物和古籍史料为研究资料,运用实物与文献互证、历史社会学等方法,对明代成化至嘉靖时期泰州地区服饰风尚演变及其成因、纹饰的审美文化展开探讨。研究表明:一是嘉靖时... 泰州七座明代墓出土了大量纺织品,形制丰富、文化深厚。文章以出土实物和古籍史料为研究资料,运用实物与文献互证、历史社会学等方法,对明代成化至嘉靖时期泰州地区服饰风尚演变及其成因、纹饰的审美文化展开探讨。研究表明:一是嘉靖时期泰州地区服饰尺寸发生较大的变化,且在嘉靖中后期袍服出现复古款式。二是正德、嘉靖初期服饰出现“入奢”的现象,从富商阶层的加入形成奢侈消费而逐步兴盛,慕古服饰便是士大夫应对身份模糊化的手段。三是水乡的地理环境、明代中叶文人审美及儒佛混融的文化信仰是地域服饰纹饰组合产生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明代墓 服饰 形制特征 风尚演变 服饰纹样艺术 审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薄竹缠绕工艺的参数化坐具设计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玲玲 马彪 +2 位作者 李鹏辉 刘楚蓉 付焕娜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4-58,63,共6页
我国竹资源量虽然居世界第一,但产业附加值仍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于我国竹产业现状,可从加工工艺和设计方法上寻求突破,从而推动竹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竹家具市场的创新设计方案需求,本文引进薄竹缠绕技术作为新型的竹质家具设计的... 我国竹资源量虽然居世界第一,但产业附加值仍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于我国竹产业现状,可从加工工艺和设计方法上寻求突破,从而推动竹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竹家具市场的创新设计方案需求,本文引进薄竹缠绕技术作为新型的竹质家具设计的技术支撑,材料绿色环保,且生产效率更高。同时,以Rhinoceros为载体的参数化插件Grasshopper为设计平台,生成竹家具造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薄竹缠绕家具的生产工艺,并结合参数化设计进行制造,加工完成了“ENTANGLED BAMBOO”座椅。实践证明:薄竹缠绕工艺和参数化建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拓展参数化设计在竹家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竹缠绕工艺 参数化 家具设计 竹质家具 GRASSHOPP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LF-SE注意力机制的民族服饰纹样分类方法
18
作者 王萌 徐云 周利祥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7-216,共10页
针对人工分类民族服饰纹样图像的效率低下、数据集缺乏、识别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以瑶族服饰纹样为例,提出一种基于ResNet18模型与MLF-SE(Multi-level Feature Fusion SE)注意力机制相结合的图像分类的方法。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 针对人工分类民族服饰纹样图像的效率低下、数据集缺乏、识别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以瑶族服饰纹样为例,提出一种基于ResNet18模型与MLF-SE(Multi-level Feature Fusion SE)注意力机制相结合的图像分类的方法。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研等方式收集并制作数据集,其次设计一种基于ResNet18改进的分类算法,在ResNet18中每一个残差块中加入MLF-SE注意力通道机制。实验结果显示,添加MLF-SE模块的算法比原始的ResNet18模型识别准确率提升了4.6%,MLF-SE-ResNet18网络模型识别准确率可达97%以上,证明MLF-SE模块可更准确地捕捉和利用图像中的关键特征,从而提高分类速度与准确率,同时有助于非遗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族服饰纹样 图像特征 注意力机制 图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用户界面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路径创新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彭强 李羿卫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454-463,共10页
目的 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嵌入用户界面和智能家居系统的诸多可能。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调节影响机制,探究自然用户界面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创新路径。方法 首先,根据相关文献梳理归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特... 目的 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嵌入用户界面和智能家居系统的诸多可能。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调节影响机制,探究自然用户界面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创新路径。方法 首先,根据相关文献梳理归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特征、智能家居系统及自然用户界面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因子聚类分析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量化维度;最后,使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检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用户界面与用户体验之间的调节影响机制。结果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存在三个量化维度,分别为学习能力、智能个性化和上下文感知。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分别在界面质量、交互方式和用户体验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在系统安全性和用户体验之间调节作用并不显著。结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显著调节作用表明,将其集成到自然用户界面中可能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应用创新路径。然而,在当前的智能家居系统中,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自然用户界面的应用创新提供了可观的驱动潜力,但尚未增强安全性在改善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这也表明安全性会成为未来主要研究的潜在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自然用户界面 智能家居系统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包装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建华 《数字印刷》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84,共6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评判高校工程专业水平的标准,作为专业认证贡献的最小单元,课程改革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参照,遵循工程专业认证的教学理念,本文分析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评判高校工程专业水平的标准,作为专业认证贡献的最小单元,课程改革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参照,遵循工程专业认证的教学理念,本文分析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包装设计”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目标,并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包装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质量、模块化教学等体系,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社会和行业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包装类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包装设计 课程改革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