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林木无性系育种策略的思考 被引量:13
1
作者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共9页
林木无性系育种随着森林工业的兴起而诞生并取得快速发展,在世界林业产业中占具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始终围绕高产、优质的育种目标,通过选择和利用天然群体或人工创制的育种后代群体中遗传增益最为突出的个体,经无性繁殖实现规模生产... 林木无性系育种随着森林工业的兴起而诞生并取得快速发展,在世界林业产业中占具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始终围绕高产、优质的育种目标,通过选择和利用天然群体或人工创制的育种后代群体中遗传增益最为突出的个体,经无性繁殖实现规模生产并适时采收,以满足社会对木材、果实、药物等林产品的巨大需求。由于受树体高大、多为异花授粉,性成熟较晚,生长周期和测试时间长且占地多等限制,决定大多数林木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选择与作物不同的育种策略。现代生物科学和育种技术进步为突破基于传统交配设计杂交育种的遗传改良策略提供了可能。基于种间杂交或异花授粉树种的种内杂交育种时,可采取在毛白杨中成功应用的综合SSR遗传距离和优良单株父本鉴定构建育种亲本群体,并与配子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相结合的育种策略,即首先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林木种质资源库亲本遗传距离,同时采用SSR分子标记对种质资源库自由授粉半同胞家系优株进行父本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亲本遗传距离以及半同胞家系优株父本鉴定双重筛选构建育种亲本群体,进而利用高配合力育种亲本开展基于有性多倍化的多倍体育种,并通过无性繁殖实现倍性优势和杂交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经济而高效地推进林木无性系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无性系育种 育种策略 育种亲本群体 三倍体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林木育种策略的思考 被引量:15
2
作者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22,共8页
我国人工林培育水平较低,其原因与林木育种领域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不足、对育种策略的重视和执行力不够等原因有关,导致树种遗传改良最基本的育种循环难以维持,无法支撑树种遗传改良水平持续提升和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本文综合分析国内... 我国人工林培育水平较低,其原因与林木育种领域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不足、对育种策略的重视和执行力不够等原因有关,导致树种遗传改良最基本的育种循环难以维持,无法支撑树种遗传改良水平持续提升和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林木育种发展经验以及理论和技术成果,提出林木育种策略制定和执行需重视的几点问题:品种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以及经济属性,生态价值则属于种植改良品种所产生的附属效益,要制定科学、具体且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育种目标和育种周期;在此基础上强化树种基本群体、选择群体和育种群体建设与管理,采用科学的试验设计及分析方法保证准确而高效地开展遗传测定和选择,持续推进高轮次育种群体构建,并合理采用促进开花结实、相关选择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加快交配和选择进程,不断提高基本群体和选择群体遗传品质,甚至实现强优势远缘杂交品种的生产应用。对于能够无性繁殖的树种,可在一定的遗传改良阶段施加理化诱变、染色体加倍处理,进一步增加有益变异积累和利用。而对于已应用于生产却仍有不足的优良品种,可以采用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进一步优化等。其中交配、遗传测定和选择是育种循环的核心以及进一步实施其他育种技术的基础,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持续的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育种策略 育种目标 育种区 育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AF-seq技术的白皮松SNP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6
3
作者 田倩 刘双委 +1 位作者 钮世辉 李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共8页
【目的】在白皮松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发大量特异性SNP分子标记,为白皮松关键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资源评价提供足够多的分子标记资源。【方法】本研究以5个群体的共52份白皮松资源为材料,选择火炬松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利用... 【目的】在白皮松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发大量特异性SNP分子标记,为白皮松关键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资源评价提供足够多的分子标记资源。【方法】本研究以5个群体的共52份白皮松资源为材料,选择火炬松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利用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技术(SLAF-seq),在多态性SLAF标签上开发大量特异性SNP位点,并过滤出一批高质量SNP位点用于白皮松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通过序列对比分析,共获得23597049个SLAF标签,其中具多态性的SLAF标签有370659个,共开发得到1291290个白皮松群体SNP。在缺失率小于20%、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大于5%的条件下,对所有SNP位点进行过滤,共得到346840个高一致性的白皮松群体SNP,占SNP总量的26.9%,其中包含9个仅在北京鹫峰(JF)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148个仅在陕西蓝田(LT)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425个仅在甘肃麦积山(MJS)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1466个仅在陕西午子山(WZS)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4个仅在山西柏洼山(BWS)群体中存在变异的SNP位点。基于过滤后的346840个SNP分子标记在5个白皮松群体中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白皮松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JS和WZ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JF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LAF-seq技术可以实现全基因组范围内大量SNP标记位点的开发,且开发的SNP标记在白皮松不同群体中表现出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为白皮松种质资源鉴定、QTL定位、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以及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今后白皮松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松 SLAF-seq SN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毛白杨良种组培繁育体系构建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跃朋 陈盼飞 +2 位作者 卜琛皞 轩安然 张德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1-127,共7页
【目的】毛白杨是我国北方人工林营造、景观绿化及木材加工等产业应用的主要树种。近年来,由于林业产业升级,原有的毛白杨多圃配套繁育体系不能满足高质量毛白杨良种的快速繁育需求,因此亟需构建高效的毛白杨良种繁育技术体系以保障毛... 【目的】毛白杨是我国北方人工林营造、景观绿化及木材加工等产业应用的主要树种。近年来,由于林业产业升级,原有的毛白杨多圃配套繁育体系不能满足高质量毛白杨良种的快速繁育需求,因此亟需构建高效的毛白杨良种繁育技术体系以保障毛白杨良种在木材生产以及城市绿化中的广泛应用。【方法】以高产优质毛白杨良种‘毅杨1号’‘毅杨2号’和‘毅杨3号’为研究对象,以其茎段和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构建毛白杨良种组培繁育体系。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毅杨1号’‘毅杨2号’和‘毅杨3号’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及植物激素对其不定芽、生根及叶片增殖诱导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75%乙醇处理30 s联合2%次氯酸钠处理5 min是3个毛白杨良种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法。(2)不定芽诱导中0.3 mg/L 6-BA和0.1 mg/L的NAA适用于‘毅杨1号’和‘毅杨2号’‘毅杨3号’则在0.5 mg/L 6-BA和0.1 mg/L NAA的条件下增殖系数达到最大。(3)生根诱导中‘毅杨1号’和‘毅杨3号’的IBA最适质量浓度为0.5 mg/L,‘毅杨2号’则为0.3 mg/L。(4)叶片增殖结果显示,‘毅杨1号’和‘毅杨3号’的植物激素最适质量浓度为1.0 mg/L 6-BA和0.1 mg/L NAA,‘毅杨2号’为0.7 mg/L 6-BA和0.1 mg/L NAA。【结论】本研究构建了‘毅杨1号’‘毅杨2号’‘毅杨3号’的快速繁育体系,可用于毛白杨良种的快速繁殖以及遗传转化研究,并将为毛白杨良种推广应用以及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分子水平对现有良种开展精准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良种 组织培养 无性繁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大青山刺槐无性系叶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与饲用优良无性系选择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琪 孙宇涵 +2 位作者 张元帅 陈晓阳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2-70,共9页
【目的】为系统了解山东大青山林场刺槐的无性系变异规律,并初步筛选饲用型刺槐优良无性系。【方法】对332个刺槐无性系的13个叶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隶属函数、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并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状进行各组间差异分析... 【目的】为系统了解山东大青山林场刺槐的无性系变异规律,并初步筛选饲用型刺槐优良无性系。【方法】对332个刺槐无性系的13个叶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隶属函数、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并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状进行各组间差异分析。【结果】13个性状的总变异系数为14.883%,其中,4个复叶和9个小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6.062%和14.360%。该刺槐资源的隶属函数值介于0.196~0.717之间,其中无性系SD328拥有最大值(0.717),其在复叶宽、小叶面积和小叶柄角3个性状上具有明显优势。表型和遗传相关性表明,小叶对数与小叶数量有最大的正相关性系数,小叶长/宽与小叶圆度的负相关性系数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因子可以代表刺槐无性系86.447%的原始数据信息。当平方欧式距离为8时进行聚类分析,332份刺槐无性系被分为5类。【结论】通过系统分析刺槐无性系种质的表型多样性,初步筛选出饲用性刺槐无性系72份,为山东大青山饲用刺槐的选育和种质保存等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无性系群体 叶性状 表型变异 饲用优良无性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无性系林业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建议——以杨树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共7页
随着林木育种和无性繁殖技术的进步以及森林工业的发展,无性系林业开始在世界人工林培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进入无性系定向选育、定向栽培、定向利用的时代。该文针对我国无性系林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并从... 随着林木育种和无性繁殖技术的进步以及森林工业的发展,无性系林业开始在世界人工林培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进入无性系定向选育、定向栽培、定向利用的时代。该文针对我国无性系林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并从无性系特性角度阐释了"三北"地区大规模发生的杨树"小老树"、严重病虫危害以及退化甚至死亡的原因。认为无性系林业不仅包括无性系选育和无性系造林,还应该涵盖无性系利用等内容。指出应充分利用无性系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重视良种的适地适基因型栽培,为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选配适宜的主栽品种进行造林。同时加强重要树种无性繁殖技术标准的制定,以约束采取科学的无性繁殖技术和繁育制度进行良种生产,尽可能降低成熟效应与位置效应对无性系林业发展的影响。强调发展无性系林业要根据栽培环境条件和利用目标选择适宜品种,并突出良种和良法配合,重视林分数量成熟与工艺成熟最佳配合下的经济成熟,保证整个产业链条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尤其是提出了无性系人工林群体衰退的概念,即在同一无性系品种组成的人工林内,各植株的遗传组成和生活习性相同,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分内各无性系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加大,当栽培环境不能满足林分生长需求时,如不能及时采取人工疏伐等措施进行密度调整,林分会因个体竞争能力相似而同时发生各无性系植株生长势衰退、病虫害加剧直至死亡等现象。建议国家应针对无性系人工林的特点,修订、完善相关的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将杨树等无性系林业发展较好的用材或用材和生态兼用树种列入木本作物范畴,在无性系人工林达到经济成熟时及时通过间伐进行密度调控,或通过轮伐更新利用,避免在林分水肥等资源紧缺时,因个体竞争能力相似而引发无性系人工林群体衰退等问题,在有效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保证国家珍贵的宜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性系林业 适地适基因型 主栽品种 无性系人工林群体衰退 木本作物 经济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毛白杨良种施肥响应特性解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宋跃朋 肖亮 +3 位作者 卜琛皞 卢文杰 刘鹏 张德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27,共9页
【目的】探寻林木最佳栽培方法是切实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重要举措。由于毛白杨是杂种起源,其种内无性系间施肥响应特性差异显著。为保证人工林建设的速生丰产特性,同时减轻环境保护压力,应该大量推广毛白杨良种配制最佳施肥配比。【方法】... 【目的】探寻林木最佳栽培方法是切实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重要举措。由于毛白杨是杂种起源,其种内无性系间施肥响应特性差异显著。为保证人工林建设的速生丰产特性,同时减轻环境保护压力,应该大量推广毛白杨良种配制最佳施肥配比。【方法】以3个毛白杨良种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施肥处理探明影响其重要生长性状的最佳施肥配比,并对高产优质毛白杨良种施肥响应特性相关的候选基因表达模式进行系统解析。【结果】‘毅杨1号’最佳施肥配比为N(3 g)+P2O5(2. 25 g)+K2O(1 g);‘毅杨2号’最佳施肥配比为N(3 g)+P2O5(2. 25 g)+K2O(0.5 g);‘毅杨3号’最佳施肥配比为N(7 g)+P2O5(2. 25 g)+K2O(0.5 g)。其中,氮元素是影响毛白杨毅杨良种的苗高、地径以及生物量最为显著的营养元素。为进一步解析其遗传调控基础,对与氮素运输、同化、代谢相关的16个重要候选基因在不同氮肥施肥水平下在叶片以及根系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解析。候选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毛白杨良种氮素相关候选基因在叶片以及根中聚类成不同的模块,并且无性系之间表达模式差异显著。【结论】本研究阐明了毅杨毛白杨良种的施肥响应特性,系统分析其转录调控特异性将有利于解析其氮肥响应特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并对进一步针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开展遗传改良的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良种 施肥响应 良种培育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红花玉兰嫁接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赵秀婷 王延双 +5 位作者 段劼 马履一 何宝华 贾忠奎 桑子阳 朱仲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53,共11页
【目的】研究盐胁迫下红花玉兰嫁接苗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变化,探究其在盐胁迫下的适应机制,为红花玉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盐渍地区引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娇红二号’红花玉兰嫁接苗为材料进行盆栽控制试验,设置5个NaCl浓度梯度... 【目的】研究盐胁迫下红花玉兰嫁接苗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变化,探究其在盐胁迫下的适应机制,为红花玉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盐渍地区引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娇红二号’红花玉兰嫁接苗为材料进行盆栽控制试验,设置5个NaCl浓度梯度[质量分数0(CK)、0.1%(T1)、0.2%(T2)、0.3%(T3)和0.4%(T4)],盐胁迫20天后观测其生长状况、叶片性状、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光响应曲线等。【结果】1)盐胁迫对红花玉兰嫁接苗的苗高、地径、茎生物量和根冠比并无显著影响,对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整株干质量影响显著,T1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整株干质量高于CK,其余处理均低于CK。2)随着盐浓度的增大苗木叶片厚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T1的叶片厚度最大,达0.30 mm;叶片干质量呈减小趋势;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并无显著差异。3)当盐浓度≥0.2%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叶绿素a/b随盐浓度增大呈下降趋势,但类胡萝卜素的变化并无显著规律。4)T1的净光合速率(Pn)高于CK,达8.81μmol·m^(-2)s^(-1),随着盐浓度增大Pn呈下降趋势;盐处理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小于CK。5)盐胁迫处理的植株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相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Fv/Fm、F′v/F′m、ΦPSⅡ和ETR的值均随盐浓度升高而下降,但各盐处理间qP并无显著差异。6)除T1大于CK外,其余处理Pnmax均小于CK;盐胁迫显著降低了叶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且各盐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盐胁迫显著影响红花玉兰嫁接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使其叶片细胞光合活性降低,植株生长减缓。综合各指标可知,0.1%盐胁迫下红花玉兰嫁接苗的生长和光合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玉兰 盐胁迫 光合作用 光合荧光 光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夏雷 韩超 +5 位作者 孙宇涵 曹森 胡瑞阳 徐金良 郑会全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9-86,共8页
【目的】优化杉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探究基本培养基、供体母株基因型和外源添加剂对杉木体胚诱导的影响。【方法】以3个供体母株基因型(Z1、Z2、Z3)的杉木雌配子体(其未成熟合子胚处于裂生多胚期)为外植体,采... 【目的】优化杉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探究基本培养基、供体母株基因型和外源添加剂对杉木体胚诱导的影响。【方法】以3个供体母株基因型(Z1、Z2、Z3)的杉木雌配子体(其未成熟合子胚处于裂生多胚期)为外植体,采用6种基本培养基及不同浓度的外源添加剂塞苯隆(TDZ)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并对诱导培养过程中的愈伤组织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以DCR为基本培养基,诱导培养效果最好,愈伤组织诱导率达70.74%,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17.36%;供体母株基因型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有较大影响,Z1基因型供体母株的雌配子体最适合用于诱导产生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4.73%;诱导培养时以DCR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30 g/L、活性炭1 g/L、倍力凝5 g/L并附加植物生长调节剂2,4-D 1.5 mg/L、KT 0.4 mg/L、MeJA 1.2μmol/L和TDZ 0.004 mg/L,杉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达19.83%;仅需4 d就可诱导产生胚性愈伤组织,不同阶段原胚团的结构和极性特征有明显差异。【结论】基本培养基、供体母株基因型和外源添加剂都会明显影响杉木体胚诱导培养,以Z1供体母株基因型的杉木雌配子体为外植体、DCR为培养基并组合添加MeJA和TDZ可明显提高杉木体胚诱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体细胞胚胎发生 胚性愈伤组织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NAA、IBA对栓皮栎、蒙古栎黄化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杰 李健康 +5 位作者 段安安 孙宇涵 刘洪山 武素然 李贵芬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8-138,共11页
【目的】以不同质量浓度的NAA、IBA对选育的栓皮栎、蒙古栎优良种源当年生实生苗半木质化黄化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探究何种质量浓度下最有利于其扦插生根,以期选出最合适的质量浓度组合,为今后栓皮栎和蒙古栎的无性选育提供技术支持。... 【目的】以不同质量浓度的NAA、IBA对选育的栓皮栎、蒙古栎优良种源当年生实生苗半木质化黄化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探究何种质量浓度下最有利于其扦插生根,以期选出最合适的质量浓度组合,为今后栓皮栎和蒙古栎的无性选育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本研究以选育的栓皮栎、蒙古栎优良种源当年生实生苗半木质化黄化嫩枝为材料,采用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设置6个质量浓度(3 000、2 000、1 500、750、600、400 mg/L),并用清水、未黄化实生苗半木质化嫩枝为对照,调查不同质量浓度NAA、IBA对栓皮栎、蒙古栎黄化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黄化插穗在生根率、生根数、根长和根径方面均明显优于未黄化插穗,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化栓皮栎、蒙古栎嫩枝插穗不定根诱导差异显著。IBA分别为2 000、1 500、750、600、400 mg/L时处理黄化或未黄化栓皮栎、蒙古栎嫩枝的生根效果均优于NAA相对应的5个不同质量浓度处理的生根效果。在生长调节剂各个质量浓度条件下,处理的黄化栓皮栎、蒙古栎插穗,其不定根发生率、生根数等生根指标均明显高于未黄化插穗所对应的指标。当质量浓度为1 500 mg/L时,栓皮栎黄化嫩枝生根率比未黄化栓皮栎嫩枝的还要高20.0%,蒙古栎黄化嫩枝生根率比未黄化蒙古栎嫩枝的还要高14.6%。【结论】栓皮栎、蒙古栎优良种源当年生实生苗半木质化的黄化与未黄化嫩枝扦插繁殖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剂量均为1 500 mg/L的IBA。其不定根发生率、生根数等生根指标均最大,其中黄化栓皮栎插穗生根率达100%,黄化蒙古栎插穗生根率达8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蒙古栎 黄化嫩枝扦插 植物生长调节剂 不定根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栗属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在种间识别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顾建成 聂兴华 +7 位作者 曹小艳 张煜 张伟伟 杜兵帅 郑瑞杰 房克凤 秦岭 邢宇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2-440,共9页
本研究以栗属植物6个种的成熟叶片为材料,对其叶形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并通过体式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塑料包埋切片对其叶背表皮组织进行综合显微观察分析。结果表明:(1)叶片形态特征,尤其叶形和叶形指数在栗属植物种间存在显著差... 本研究以栗属植物6个种的成熟叶片为材料,对其叶形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并通过体式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塑料包埋切片对其叶背表皮组织进行综合显微观察分析。结果表明:(1)叶片形态特征,尤其叶形和叶形指数在栗属植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不同栗属植物初步识别的重要依据之一;(2)盾状腺毛的有无在栗属植物资源描述与评价中是一个不可代替的重要指标,是识别不同栗属植物的关键组织;(3)栗属植物的腺毛组织由多细胞构成,预测其具有分泌次生代谢物的功能,在自身病虫害防治、环境适应和抗逆性等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属 种间识别 叶形指数 叶表皮 腺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胁迫对4年生华北紫丁香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白果 冷平生 胡增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106,共6页
为探索提高华北紫丁香耐涝性的途径和方法,筛选和培育耐涝性强的品系,以4 a生华北紫丁香成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模拟水淹环境,经水淹0、1、4、7、10、16 d后,测定叶片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 为探索提高华北紫丁香耐涝性的途径和方法,筛选和培育耐涝性强的品系,以4 a生华北紫丁香成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模拟水淹环境,经水淹0、1、4、7、10、16 d后,测定叶片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等指标,分析其对水淹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华北紫丁香叶片相对含水量随水淹胁迫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在7 d时出现较明显下降,而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则逐渐升高,表明伤害程度越来越重;F_(o)和F_(m)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F_(v)/F_(m)和Yield则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 d时达到最高;脯氨酸含量则持续升高。总体来看,华北紫丁香在胁迫10 d时,伤害指标变化的加剧和抗性指标的明显降低说明已产生不可逆损伤。由此可见,4 a生丁香成苗表现出一定的耐涝性,可耐受近7 d的水淹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紫丁香 水淹胁迫 耐涝性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吉县刺槐无性系种质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秀宇 郭琪 +5 位作者 董黎 孙宇涵 牛东升 刘佳平 王红生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9-48,共10页
【目的】了解各对EST-SSR引物检出的等位简单序列重复片段数量,解析吉县良种基地刺槐无性系种质的多态性状况与种质间亲缘关系,为引物利用和刺槐种质遗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课题组开发的45对EST-SSR引物进行PCR扩增,使用毛细管... 【目的】了解各对EST-SSR引物检出的等位简单序列重复片段数量,解析吉县良种基地刺槐无性系种质的多态性状况与种质间亲缘关系,为引物利用和刺槐种质遗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课题组开发的45对EST-SSR引物进行PCR扩增,使用毛细管电泳仪对产物进行检测,用Popgene 1.32版软件对群体遗传参数进行评估,利用NTsys 2.10e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5对EST-SSR引物中,除了引物RP-24均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44对引物共检测到等位重复序列298个,每对引物检测到2~15个,平均6.77个。群体观测杂合度(Ho)的变化范围为0.022 7~0.842 1,平均为0.412 6。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为0.088 7~0.822 3,平均为0.484 0。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085 2~0.796 6,平均为0.444 4。【结论】该基地的刺槐无性系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由聚类结果可知,在遗传距离为0.81时,可将96份刺槐无性系种质聚成5类。聚类图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刺槐无性系种质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利用这些引物用于刺槐的种质评价、资源管理和辅助育种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EST-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胚性组织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晓艺 江帅菲 +4 位作者 代剑峰 袁德水 Lisheng Kong 张金凤 赵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7-53,共7页
【目的】超低温保存是植物优良种质长期保存的重要方法。本文为探究梯度预处理对超低温保存存活率的影响,以期有效保存华北落叶松胚性组织的发育潜能。【方法】本研究以华北落叶松胚性组织为材料,对超低温冷冻保存程序中预培养、冷冻处... 【目的】超低温保存是植物优良种质长期保存的重要方法。本文为探究梯度预处理对超低温保存存活率的影响,以期有效保存华北落叶松胚性组织的发育潜能。【方法】本研究以华北落叶松胚性组织为材料,对超低温冷冻保存程序中预培养、冷冻处理方式、解冻方式和恢复培养等关键环节开展研究。预培养和冷冻保护共设计成4种处理,以不经过预培养和冷冻保护直接冷冻保存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结果表明:处理组合1、2、3之间虽无显著差异,但结合冷冻保护剂二甲基亚砜(DMSO)对细胞具有一定毒害作用,高浓度的DMSO会影响后续胚性组织的恢复甚至造成细胞死亡,因此选出效果较好的超低温保存方法为:0.2、0.4 mol/L山梨醇液体梯度预处理与0.4 mol/L山梨醇+5%DMSO为冷冻保护剂进行冷冻保护,最佳解冻方式为37℃水浴,解冻后的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活性最高达78%;超低温保存后的胚性组织与正常增殖的胚性组织在外观及显微结构上无明显差异,且低温保存后的愈伤组织仍保持分化形成体细胞胚的能力。【结论】研究结果为华北落叶松乃至其他针叶树胚性组织的超低温保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超低温保存 胚性愈伤组织 梯度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SPFH超家族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阳阳 玉猛 +3 位作者 鲁良 李晔 林金星 李瑞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4-302,共9页
膜微区(membrane microdomains)是细胞质膜上富含固醇类和鞘脂类的微结构域,大小为10~200 nm,为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膜微区富含多种标记蛋白,例如GPI(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锚定蛋白和许多膜整合蛋白。其中SPFH超家族蛋白(Stom... 膜微区(membrane microdomains)是细胞质膜上富含固醇类和鞘脂类的微结构域,大小为10~200 nm,为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膜微区富含多种标记蛋白,例如GPI(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锚定蛋白和许多膜整合蛋白。其中SPFH超家族蛋白(Stomatin、Prohibitin、Flotillin and Hflk/C)进化保守,并且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研究表明SPFH蛋白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参与植物的抗病、抗逆和生长发育等过程,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SPFH超家族蛋白的结构及其寡聚化状态,且进一步综述了SPFH超家族蛋白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系统开展其在膜微区形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微区 动态的 SPFH蛋白超家族 寡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小脆柄菇的分离培养及木质素降解酶活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子璐 胡渤洋 +4 位作者 王文平 陈青君 孙悦 张娇 张国庆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66-71,共6页
【目的】为一株野生小脆柄菇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纯培养,提取菌丝体总DNA提取、ITS扩增与测序、BLAST在线比对,利用MEGA 7.0软件进行构建发育树,并计算遗传距离。综合菌丝生长速率和长势,确定... 【目的】为一株野生小脆柄菇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纯培养,提取菌丝体总DNA提取、ITS扩增与测序、BLAST在线比对,利用MEGA 7.0软件进行构建发育树,并计算遗传距离。综合菌丝生长速率和长势,确定其最适生长条件。采用光吸收法测定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结果】获得纯培养菌株,编号F1734,经鉴定为白黄小脆柄菇(Psathyrella candolleana)。菌丝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C/N比为10/1,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值范围为7.0~9.0。液体发酵产木质素降解酶结果表明,锰过氧化物酶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为(186.32±7.29)U/mL;木素过氧化物酶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为(4890.20±979.37)U/mL;发酵9d未测得胞外漆酶活性。【结论】F1734菌株为白黄小脆柄菇,营养需求简单,属于LiP-MnP类白腐真菌,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脆柄菇 鉴定 培养 条件 木质素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选择清除分析鉴定影响枣果实大小的基因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柳 周鹤莹 +2 位作者 薄文浩 李颖岳 庞晓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0-36,共7页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大果型和小果型两种类型枣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水平,检测基因组的选择清除区域,以期鉴定影响枣果实大小的潜在相关基因,为解析枣果实大小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利用12个大果类型...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大果型和小果型两种类型枣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水平,检测基因组的选择清除区域,以期鉴定影响枣果实大小的潜在相关基因,为解析枣果实大小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利用12个大果类型枣品种和25个小果类型枣品种群体的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SNP标记后进行主成分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解析枣品种的群体遗传关系;同时,基于遗传分化系数(Fst)和核苷酸多态性(π)进行选择信号检测,进一步对受选择区域所包含的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及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中与细胞周期调节以及激素相关的基因在‘桐柏大枣’和酸枣果实中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共获得130 077个高质量的SNPs,大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π:0.32)低于小果群体(π:0.33),大果和小果群体分别检测到83和149个受选择基因。通过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我们确定了6个参与细胞周期或激素合成调控途径的候选基因(LOC107404981、LOC107406728、LOC107424132、LOC107426306、LOC107418232、LOC107432595)。qRT-PCR检测发现,LOC107424132、LOC107426306、LOC107418232、LOC107432595表达量在花后75天增加,候选基因LOC107404981、LOC107406728的表达量在花后45天和75天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在枣品种和酸枣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结论】结果表明LOC107404981、LOC107406728基因可能与枣果实大小的分子调控有关,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清除 GBS 果实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多态SSR引物库和种质资源指纹图谱库构建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韩志强 任勇谕 +3 位作者 夏宇飞 耿喜宁 杜康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18,共9页
【目的】针对毛白杨优树种质资源形态学差异小、不易区分等问题,利用多态SSR引物构建优树种质资源指纹图谱,为毛白杨种质资源管理、新品种选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山东冠县毛白杨种质资源库469个优树无性系为对... 【目的】针对毛白杨优树种质资源形态学差异小、不易区分等问题,利用多态SSR引物构建优树种质资源指纹图谱,为毛白杨种质资源管理、新品种选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山东冠县毛白杨种质资源库469个优树无性系为对象,从毛白杨SSR多态引物筛选入手,通过荧光SSR引物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筛选SSR引物,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在2 317对SSR引物中,共计得到清晰、特异、多态、稳定扩增的SSR引物406对,这些SSR引物在19条染色体上的分布数量介于3~39对之间,利用BLAST比对分析可将其中389对SSR引物定位到毛果杨基因组,构建了毛白杨优树种质资源多态SSR引物库。应用多态性较高的SSR核心引物,以及特异的SSR辅助引物相结合的技术策略,筛选出25对多态性较高的SSR核心引物,以及13对特异的SSR辅助引物,构建了毛白杨种质资源库内469个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库,并完成了指纹图谱的QR编码。【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毛白杨种质资源多态SSR引物库和优树无性系指纹图谱库,对与毛白杨类似的林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研究以及品种鉴定、系谱分析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多态SSR引物 种质资源 指纹图谱 QR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诱导大孢子染色体加倍选育毛白杨杂种三倍体 被引量:11
19
作者 耿喜宁 任勇谕 +2 位作者 韩志强 杜康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18,共7页
【目的】鉴于杨树三倍体具有突出的营养生长优势,针对毛白杨良种选育中母本效应难以充分利用问题,选择毛白杨育性好的雌株诱导大孢子染色体加倍选育白杨杂种三倍体,为毛白杨三倍体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以毛白杨无性系MC1和... 【目的】鉴于杨树三倍体具有突出的营养生长优势,针对毛白杨良种选育中母本效应难以充分利用问题,选择毛白杨育性好的雌株诱导大孢子染色体加倍选育白杨杂种三倍体,为毛白杨三倍体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以毛白杨无性系MC1和MC2为母本,银腺杨YX1为父本。根据白杨大小孢子发生发育存在相关性的原理,以雄株小孢子发育进程为即时判别大孢子发生进程的参照,当小孢子发育至单核早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时,分别施加38、40和42℃高温持续处理雌花序4 h。【结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处理组共得到189株毛白杨杂种三倍体,其中MC1×YX1组合中共获得70株杂种三倍体,平均诱导率为56.45%; MC2×YX1组合中共获得119株杂种三倍体,平均诱导率为47.04%,对照组未获得杂种三倍体。当小孢子发育至单核靠边期,对应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至粗线期至中期Ⅰ,此时施加38和40℃高温处理4 h是毛白杨大孢子染色体加倍的最佳处理时期。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三倍体在平均苗高和地径生长方面均优于二倍体,但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三倍体育种同样需要重视亲本选配。【结论】研究进一步证明高温诱导大孢子染色体加倍是一种高效获得毛白杨杂种三倍体的技术途径,相关技术进步对于推进毛白杨良种选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大孢子 染色体加倍 三倍体 诱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胚胎及胚乳发育过程的形态解剖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兵帅 张卿 +3 位作者 曹庆芹 邢宇 秦岭 房克凤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48-52,共5页
【目的】掌握板栗发育的生殖周期和发育时序特征,为探明板栗结实率低的内在原因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怀柔区‘怀黄’板栗为研究对象,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胚胎和胚乳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结果表明:盛花期后15~20 d,... 【目的】掌握板栗发育的生殖周期和发育时序特征,为探明板栗结实率低的内在原因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怀柔区‘怀黄’板栗为研究对象,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胚胎和胚乳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结果表明:盛花期后15~20 d,合子发育至球形胚,游离核胚乳开始从珠孔端向合点端细胞化,直至充满整个胚囊;盛花期后20~30 d,胚胎先发育至心形,继而发育至鱼雷形,胚乳细胞具有完整的细胞壁并迅速扩张,同时出现胚乳腔;盛花期后35 d左右,胚胎发育至子叶形并开始膨大,胚乳细胞横向扩张,继而被胚体吸收,大量解体。【结论】由此表明,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胚乳通过复杂多样的变化在胚体营养供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胚胎 胚乳 游离核 细胞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