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二次互相关SRP-PHAT算法声源定位研究
1
作者 席旭刚 王晨 +2 位作者 李文国 丁一 马秉宇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1-259,共9页
可控响应功率相位变换算法(SRP-PHAT)因其在混响环境下的较强鲁棒性被广泛应用于声源定位。然而,传统的SRP-PHAT算法在多传声器阵列声源定位场景下的定位精度不足且计算量较大,不能满足高精度实时声源定位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 可控响应功率相位变换算法(SRP-PHAT)因其在混响环境下的较强鲁棒性被广泛应用于声源定位。然而,传统的SRP-PHAT算法在多传声器阵列声源定位场景下的定位精度不足且计算量较大,不能满足高精度实时声源定位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次互相关的SRP-PHAT算法,将阵列中两组通道信号间自相关和互相关的结果进行二次互相关运算,基于广义互相关相位变换函数(GCC-PHAT)进一步计算得到改进的SRP-PHAT函数,对其进行峰值搜索实现声源定位,以提高定位精度;在计算方面,通过将传声器阵列划分为参考通道和声源通道,仅在两组通道间进行互相关运算,避免了传统算法在全通道之间逐一计算带来的冗余,极大地减少了运算量。将传统的SRP-PHAT算法与基于二次互相关的SRP-PHAT算法在自研的128阵元多螺旋臂阵列声源定位系统进行移植,并在室内进行4种声源频率下(10~25 kHz)的声源定位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算法对4种不同声源频率下的声源定位时的方位角估计误差平均降低2.5°,俯仰角估计误差平均降低2°,定位的空间分辨率平均提升45.78%。改进后的算法相较于原算法在提高定位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计算量,为SRP-PHAT算法在多传声器阵列的实时声源定位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源定位 麦克风阵列 相位变换 二次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肩颈部肌电信号识别的智能轮椅控制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杨伟健 佘青山 +2 位作者 张启忠 马玉良 高云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956,962,共9页
为了实现利用肌电信号识别的智能轮椅系统控制,提出一种基于空域相关滤波的小波熵和近似熵特征提取与分类方法.通过分布在人体肩颈部的电极采集动作并产生多通道表面肌电信号,采用阈值比较与移动平均的数据分段方法确定活动段的起点和终... 为了实现利用肌电信号识别的智能轮椅系统控制,提出一种基于空域相关滤波的小波熵和近似熵特征提取与分类方法.通过分布在人体肩颈部的电极采集动作并产生多通道表面肌电信号,采用阈值比较与移动平均的数据分段方法确定活动段的起点和终点,在小波变换尺度间相关滤波的基础上提取活动段数据的小波熵和近似熵特征,设计具有二叉树结构的孪生支持向量机多类分类器,以完成5种动作模式的识别,并在预设的实验轨迹上对智能轮椅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人体头部左、右转以及双肩上提和左、右肩上提等动作模式下对肌电信号的识别率均达到8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轮椅 肌电信号 小波熵 近似熵 孪生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自由度实时控制肌电假手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罗志增 李文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针对手部缺失的残疾人佩戴电动假手的需要,研制一种实时控制两个自由度的肌电假手。方法:通过采集三路残疾人自身残臂上的表面肌电信号,应用简单的信号能量作为特征值,并通过二叉决策树的模式分类方法识别得到手部两个自由度5个动... 目的:针对手部缺失的残疾人佩戴电动假手的需要,研制一种实时控制两个自由度的肌电假手。方法:通过采集三路残疾人自身残臂上的表面肌电信号,应用简单的信号能量作为特征值,并通过二叉决策树的模式分类方法识别得到手部两个自由度5个动作模式,由单片机构成的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实现了两自由度电动假手的实时仿生控制。结果和结论:基于肌电信号的两自由度电动假手响应速度快,动作可靠,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和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电动假手:仿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触觉视觉临场感的遥操作机器人
4
作者 祝金 高发荣 席旭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50-55,共6页
为有效控制机器人完成复杂、精巧的任务,提高机器人在非确定环境下的作业效率,提出了一种具有触觉和视觉临场感功能的遥操作机器人控制新方法。机械手抓握或触摸物体时产生触觉,触觉信号经处理后通过数据手套的震动来刺激操控人员,实现... 为有效控制机器人完成复杂、精巧的任务,提高机器人在非确定环境下的作业效率,提出了一种具有触觉和视觉临场感功能的遥操作机器人控制新方法。机械手抓握或触摸物体时产生触觉,触觉信号经处理后通过数据手套的震动来刺激操控人员,实现触觉临场感,操控者可根据触觉临场感来掌握自己的手部动作;视觉临场感以视频和3D虚拟工作场景的形式再现。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遥操作机器人的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遥操作 机器人触觉 机器人视觉 临场感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G与足底压力信号融合的跌倒检测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席旭刚 武昊 +1 位作者 左静 罗志增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44-2049,共6页
跌倒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事故,需要得到及时救治。设计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s EMG)和足底压力信号融合的跌倒检测系统。提取s EMG的近似熵及基本尺度熵特征,并根据足底压力的变化规律,提取动作信号段的压力特征,通过D-... 跌倒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事故,需要得到及时救治。设计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s EMG)和足底压力信号融合的跌倒检测系统。提取s EMG的近似熵及基本尺度熵特征,并根据足底压力的变化规律,提取动作信号段的压力特征,通过D-S证据推理将肌电信号与足底压力信号的SVM决策融合获得综合判别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跌倒与ADL的平均识别率达到了91.7%,优于单一信源识别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检测 表面肌电 足底压力 支持向量机 信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表面肌电信号降噪与去混迭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席旭刚 左静 +1 位作者 张启忠 罗志增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3-298,共6页
通过数据采集装置同时采集多路表面肌电信号(sEMG)时,信号之间往往存在相互混迭的现象。为了得到有效的sEMG,提出了一种基于二代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ICA)相结合的降噪与去混迭方法。先利用二代小波变换对sEMG降噪再利用改进的FastIC... 通过数据采集装置同时采集多路表面肌电信号(sEMG)时,信号之间往往存在相互混迭的现象。为了得到有效的sEMG,提出了一种基于二代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ICA)相结合的降噪与去混迭方法。先利用二代小波变换对sEMG降噪再利用改进的FastICA算法对降噪后的信号进行ICA分离,最后通过互相关系数验证去混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并去除相邻通道间产生的混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独立分量分析 二代小波变换 FASTICA算法 互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P神经网络在下肢运动步态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玉良 马云鹏 +2 位作者 张启忠 罗志增 杨家强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83-1187,共5页
为了提高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步态识别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分类器设计方法。首先,对采集的下肢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小波滤波及特征提取,其次,构造基于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分类器,然后,以提取的表面肌电信号特... 为了提高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步态识别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分类器设计方法。首先,对采集的下肢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小波滤波及特征提取,其次,构造基于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分类器,然后,以提取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作为输入对分类器进行训练,最后对训练好的分类器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分类器能成功识别下肢正常行走的5个步态,平均识别率达到98%以上,可见基于GA-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识别效果明显优于BP神经网络分类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信号 步态识别 特征提取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表面肌电和加速度信号的下肢运动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席旭刚 汤敏彦 +2 位作者 张自豪 张启忠 罗志增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735-2741,共7页
为了提高下肢运动模式识别率,本文设计了一种融合表面肌电和加速度信号的下肢运动模式识别方法.首先,用局部均值分解将表面肌电信号分解为多个乘积函数(Product Functions,PFs),再计算PF成分的多尺度排序熵.然后,通过拉普拉斯权重(Lapla... 为了提高下肢运动模式识别率,本文设计了一种融合表面肌电和加速度信号的下肢运动模式识别方法.首先,用局部均值分解将表面肌电信号分解为多个乘积函数(Product Functions,PFs),再计算PF成分的多尺度排序熵.然后,通过拉普拉斯权重(Laplacian score,LS)特征选择算法选定每路肌电信号的一个尺度排序熵为特征,并把该特征和加速度信号的排序熵组成特征向量.最后,根据类内欧氏距离和类间样本分布,设计了改进的二叉树支持向量机,把特征向量输入该支持向量机进行下肢运动模式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七个日常动作的平均识别率达到98.62%,相较于其他方法有较高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运动模式识别 表面肌电信号 加速度信号 多尺度排序熵 改进二叉树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形态特征的多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启忠 席旭刚 罗志增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36-1642,共7页
为提高肢体运动模式识别率,基于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提出了选用信号的形态特征实现肌电信号模式识别的新方案。方案以分形理论中关联维及分维数的概念分别表征肌电信号的复杂度及自相似性,其中关联维的计算采用了一种改进的G-P算法、即G-... 为提高肢体运动模式识别率,基于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提出了选用信号的形态特征实现肌电信号模式识别的新方案。方案以分形理论中关联维及分维数的概念分别表征肌电信号的复杂度及自相似性,其中关联维的计算采用了一种改进的G-P算法、即G-P关联维逼近法;在手部动作模式识别中,以关联维和分维数作为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向量,分类器采用由对支持向量机构造的二叉树结构多类分类器。针对手部张开、合拢及腕伸、腕屈4种运动模式的识别实验,该方法的正确识别率达到了91.0%,已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模式识别 对支持向量机 关联维 分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矩伺服式卷绕张力与速度协调控制系统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德传 程志林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8-121,共4页
为解决织物类带材在卷绕过程中的张力与速度协调控制问题,提出一种以牵出轴电动机为主机(工作于速度方式),以收卷轴电动机为从机(工作于最高速度受主机速度约束的力矩方式)的卷绕张力与速度协调控制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原理,分析了... 为解决织物类带材在卷绕过程中的张力与速度协调控制问题,提出一种以牵出轴电动机为主机(工作于速度方式),以收卷轴电动机为从机(工作于最高速度受主机速度约束的力矩方式)的卷绕张力与速度协调控制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原理,分析了力矩式交流伺服系统和半自动/全自动式的卷绕张力智能控制方法,及以MCU+FPGA为主的张力与速度协调控制器的实现方案。应用结果表明,该从机系统既可工作于张力闭环控制,也可工作于对卷径自适应的无需张力传感器的半自动张力控制方式,具有响应迅速、张力与速度协调性能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控制 织物卷绕 交流伺服 力矩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复控制的织物类带材新型纠偏系统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德传 彭庆海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4-138,共5页
针对织物类带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周期性蛇行跑偏问题,通过分析放卷纠偏系统对象数学模型的特性,根据重复控制对周期性信号具有良好跟踪性能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重复控制与前馈控制相结合的新型纠偏系统方案。分析了该系统的... 针对织物类带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周期性蛇行跑偏问题,通过分析放卷纠偏系统对象数学模型的特性,根据重复控制对周期性信号具有良好跟踪性能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重复控制与前馈控制相结合的新型纠偏系统方案。分析了该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介绍了新型综合纠偏算法的设计方法,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这种算法在解决周期性蛇行跑偏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点。同时还介绍了一种以MCF52235芯片为核心的嵌入式重复纠偏控制器及其技术实现方案,该系统还可推广应用于收卷纠偏控制及中间导引纠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材跑偏 重复控制 综合纠偏 嵌入式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脉搏伪迹的消除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志增 李文国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98-1502,共5页
许多生物电信号的获取过程中都夹杂了脉搏伪迹,表面肌电信号(SEMG)也是一样。本文通过相邻部位同时采集两路SEMG,一路为待处理信号,另一路作为参考信号。采用小波变换提取参考SEMG中的脉搏波,与待处理的SEMG构建独立分量分析的输入,最后... 许多生物电信号的获取过程中都夹杂了脉搏伪迹,表面肌电信号(SEMG)也是一样。本文通过相邻部位同时采集两路SEMG,一路为待处理信号,另一路作为参考信号。采用小波变换提取参考SEMG中的脉搏波,与待处理的SEMG构建独立分量分析的输入,最后用FastICA算法分离出待处理SEMG中的脉搏波,得到去除脉搏伪迹的SEMG。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SEMG中的脉搏伪迹的消除是非常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脉搏波 独立分量分析 小波变换 FASTI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驱动的磁粉制动器放卷张力自镇定控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德传 《机电工程》 CAS 2007年第3期19-21,共3页
针对以磁粉制动器为执行器的带、线材类卷绕物在高速放卷过程中对张力控制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采用高脉冲的2象限PWM恒流斩波驱动技术,以提高磁粉制动器的快速响应能力,介绍了适于卷径大范围变化的简易自镇定张力控制算法,以及张力控制器... 针对以磁粉制动器为执行器的带、线材类卷绕物在高速放卷过程中对张力控制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采用高脉冲的2象限PWM恒流斩波驱动技术,以提高磁粉制动器的快速响应能力,介绍了适于卷径大范围变化的简易自镇定张力控制算法,以及张力控制器的技术实现方案。理论分析与应用表明,该方案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技术实现容易、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粉制动器 脉宽调制 张力控制 自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于电机负载的新型开关电源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德传 黄志平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2-594,共3页
针对现有开关电源难以对同功率规格的直流电动机类负载供电的难题,在建立与分析直流电动机负载条件下开关电源对象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稳压控制为内环(采用DI调节算法)、以动态最大电流约束控制为外环(采用NDPI调节算法)的综... 针对现有开关电源难以对同功率规格的直流电动机类负载供电的难题,在建立与分析直流电动机负载条件下开关电源对象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稳压控制为内环(采用DI调节算法)、以动态最大电流约束控制为外环(采用NDPI调节算法)的综合控制方法为基础新型开关电源控制方案,MATLAB仿真验证了该方案具有很好的动态恒流特性与稳态恒压性能。介绍了以软开关电路及嵌入式芯片为控制核心的新型开关电源技术实现方案,新型开关电源方案具有负载适应范围广、效率高,恒流约束及稳压精度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电源 电流约束控制 稳压控制 电动机负载 嵌入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矫正织物蛇行跑偏运动的智能纠偏系统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德传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2-114,117,共4页
针对带形织物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蛇行跑偏问题,为提高动态纠偏性能和克服纠偏执行电动机的零位振荡,采用以直流伺服电动机驱动的摆动辊为纠偏执行机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以跑偏量的前馈控制和对系统偏差进行智能PD反馈调... 针对带形织物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蛇行跑偏问题,为提高动态纠偏性能和克服纠偏执行电动机的零位振荡,采用以直流伺服电动机驱动的摆动辊为纠偏执行机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以跑偏量的前馈控制和对系统偏差进行智能PD反馈调节的复合纠偏控制算法,并用MatLab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优点,同时介绍了基于高速混合信号处理器C8051F020的纠偏控制器的技术实现方案。该系统经实际应用表明,纠偏迅速、平稳,很好地解决了纠偏执行电动机的零位振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形织物 跑偏 纠偏控制 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力矩电动机式织物卷绕控制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德传 卢玲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6-150,共5页
根据织物在卷绕过程中对张力速度协调控制的要求,在提出交流力矩电动机机械特性计算公式与负锥度卷绕特性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分析交流力矩电动机开环卷绕控制的适用范围及其性能,得出以卷径为变量的半闭环自校正控制方法和智能型前馈加... 根据织物在卷绕过程中对张力速度协调控制的要求,在提出交流力矩电动机机械特性计算公式与负锥度卷绕特性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分析交流力矩电动机开环卷绕控制的适用范围及其性能,得出以卷径为变量的半闭环自校正控制方法和智能型前馈加反馈的高精度闭环卷绕控制方法。通过MatLab仿真与比较分析,验证了新型控制方法的优点。该新型控制方法能满足不同织物卷绕生产过程对卷绕控制的要求,并获得实际应用。同时还介绍了适合于上述2种新型控制方法的张力速度协调控制器技术实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力矩电动机 实用特性公式 织物 卷绕控制 张力速度协调控制 自校正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光伏电源的双模MPPT控制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陶宁波 廖玉忠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8-550,共3页
针对现有光伏电源效率低、输出电能不稳定、应用范围小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步长扰动观察法/固定电压法双模控制方法的新型光伏电源方案。其中变步长扰动观察法具有良好的稳态性能,但对外界环境突变时跟踪速度不够理想,为此引入具有... 针对现有光伏电源效率低、输出电能不稳定、应用范围小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步长扰动观察法/固定电压法双模控制方法的新型光伏电源方案。其中变步长扰动观察法具有良好的稳态性能,但对外界环境突变时跟踪速度不够理想,为此引入具有良好动态性能特性的固定电压法实现双模MPPT控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减少了在最大功率点振荡的能量损失,并能实现外界环境突变等恶劣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基于本文方法的新型光伏电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最大功率点跟踪 变步长扰动观察法 固定电压法 双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短时记忆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手势肌电识别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陈思佳 罗志增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170,共9页
用表面肌电进行手势识别具有细节信息可选择性和抗外界干扰能力强的优势,但现有方法的适应性和识别准确性还不足。通过在卷积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增加长短时记忆网络处理层,构筑手势识别模型,它能捕获手势动作过程的肌电时序特征,一定程度... 用表面肌电进行手势识别具有细节信息可选择性和抗外界干扰能力强的优势,但现有方法的适应性和识别准确性还不足。通过在卷积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增加长短时记忆网络处理层,构筑手势识别模型,它能捕获手势动作过程的肌电时序特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过拟合的现象。利用手势肌电丰富的时频域信息,提取手势肌电的小波包特征图像,并与手势肌电图像一起作为识别模型的输入数据,拓展手势识别模型中肌电信号的类别信息,同时在长短时记忆网络处理层与卷积神经网络层之间引入注意力机制,使得该模型能间接提高关键手势肌电通道的权重。实验结果证实本识别模型结合肌电两种特征输入的处理方法,与普通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肌电图像输入的方法相比,识别准确率提升了4.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信号 小波包分解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手势肌电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时长对脑运动皮层活跃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福鑫 孙曜 +1 位作者 李景琦 罗志增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1-419,共9页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可以增强皮层兴奋性从而促进运动功能康复。然而在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中,该技术刺激时长参数设置的标准尚未明确。在刺激直流电强度保持1.5 mA恒定的情况下,通过采集脑电信号,研究...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可以增强皮层兴奋性从而促进运动功能康复。然而在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中,该技术刺激时长参数设置的标准尚未明确。在刺激直流电强度保持1.5 mA恒定的情况下,通过采集脑电信号,研究阳极tDCS时长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活跃度的影响。选择11名健康受试者接受基于以往实验经验值的3种不同时长(10、15、20 min)C3区阳极刺激,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种25 min的同模式刺激实验。在刺激前后分别采集脑电信号,测量C3区mu和beta节律在静息态和运动想象时的事件相关去同步下的功率谱密度两个特征参数,并计算平均值,比较4种不同时长的阳极刺激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活跃度的影响。结果显示,mu和beta节律在不同时长刺激前后功率谱密度(μV^(2)/Hz)的变化量分别为10 min:2.835±0.842,15 min:3.975±0.978,20 min:7.022±1.562,25 min:1.413±1.329和10 min:0.890±0.421,15 min:1.645±0.630,20 min:3.122±0.710,25 min:0.321±0.259;mu和beta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变化量(%)分别为10 min:10.06±2.81,15 min:14.11±2.87,20 min:22.12±4.67,25 min:3.77±3.03和10 min:6.72±3.19,15 min:11.78±5.02,20 min:17.81±3.16,25 min:2.54±2.30。研究表明,在3种经验值范围内,刺激时间越长,脑运动皮层活跃度越强,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继续延长刺激时长反而导致脑运动皮层活跃度降低。本研究结果有望为基于tDCS技术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刺激时长设置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想象 脑电图 事件相关去同步化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inect深度图像信息的人体运动检测 被引量:40
20
作者 孟明 杨方波 +2 位作者 佘青山 孙曜 罗志增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6-393,共8页
人体运动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人体运动分析的关键环节。根据Kinect深度图像的特点,引入并改进Vi Be算法处理深度图像进行人体运动检测。考虑到深度图像中地面像素值连续性造成的地面附近运动检测困难,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图像分层处理和不... 人体运动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人体运动分析的关键环节。根据Kinect深度图像的特点,引入并改进Vi Be算法处理深度图像进行人体运动检测。考虑到深度图像中地面像素值连续性造成的地面附近运动检测困难,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图像分层处理和不同邻域模式的建模方式,增加了去除"鬼影"现象的参考模型。像素分类时增加了前景点检验步骤,通过当前像素与参考模型的比较消除"鬼影"。在模型更新方面增加了基于前景点的背景模型更新策略,解决了"黑影"现象问题。采用阈值法对分类结果进行了误检点消噪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Vi Be算法能够比较准确地检测出人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检测 深度图像 ViBe算法 背景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