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学人文”和“大学文学”不能取代大学语文 |
何二元
|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
2006 |
7
|
|
2
|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 |
金雅
|
《云梦学刊》
|
2003 |
3
|
|
3
|
合并后高校图书馆多校区管理模式探讨 |
叶宏
|
《图书馆界》
|
2003 |
16
|
|
4
|
从今解识春风面,肠断罗浮晓梦边——《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述评 |
郭梅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5
|
对大革命时期党的军事运动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
王光银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6
|
翻译研究真的要进行主体间性转向了吗?——兼与陈大亮先生商榷 |
刘小刚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7
|
陈寅恪关于家族本位思想之分析简论 |
刘克敌
刘经富
|
《北方论丛》
|
2002 |
1
|
|
8
|
《水浒》英译三种比较研究 |
郭梅
亦歌
|
《长江学术》
|
2006 |
6
|
|
9
|
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 |
刘小刚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 |
21
|
|
10
|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探析 |
彭密萍
|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7 |
2
|
|
11
|
女性·存在·历史——《莉莲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 |
缪春旗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6
|
|
12
|
“常言(道)……”和“正是……”表达式的构成特点及其话语功能——也谈《金瓶梅词话》中的程式化表达 |
吴锡根
|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2
|
|
13
|
翻译规范——话语的秩序 |
刘小刚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4
|
语言文字法规在教育领域的实施现状与思考 |
段晓平
|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2005 |
1
|
|
15
|
革命咖啡店与当下新锐批评 |
张直心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6
|
求真扬善,方能造境——从作文“造假” 谈开去 |
刘晓伟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7
|
谈“口语交际”的情境设计 |
金幼华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8
|
托洛茨基的文艺观 |
李莉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9
|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再思考 |
陈珏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2 |
0 |
|
20
|
从《诗》的早期传播看《诗》的经典化 |
郭持华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