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中国“革命话语”的起源: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1
作者 王娟娟 吴汉全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8,共9页
现代中国“革命话语”起源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解读革命现象,在中国环境下运用阶级斗争理论进行社会革命探索的思想结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唯物史观的... 现代中国“革命话语”起源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解读革命现象,在中国环境下运用阶级斗争理论进行社会革命探索的思想结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唯物史观的接受,在中国最早形成了关于“革命”的观念体系,这自然是以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演进状态及思想发展状况为背景的,但同时也体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中国化”的主观努力,亦即具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革命论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革命话语”在中国的形成有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实践活动的支撑,不仅有力地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基本标识的同时亦不断完善其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话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考察
2
作者 宫兰一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5,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性质、方向和结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宏大时代背景下逐步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性质、方向和结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宏大时代背景下逐步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最初的零星分散传入,之后的初步系统传播,再到广泛加速传播等几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复兴旨趣、深沉的人民自由解放目的和广泛的先进知识分子自觉引领,并且伴随着持续的思想理论斗争,包含着多重的中外文化互动,带有浓郁的学术活动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先进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本解读为中心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娟娟 吴汉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0-216,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环境下的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及其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特色。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中国首次在唯物史观视域中阐发“阶级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环境下的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及其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特色。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中国首次在唯物史观视域中阐发“阶级竞争”说、“法律”的上层建筑地位及“物心两面改造”等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文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研究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本,有助于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起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带有的传播、创新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创新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剥削与革命意识--论马克思道德学说对古典功利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3
4
作者 顾青青 余龙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99,159,共7页
艾伦、布坎南等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考察共产主义的基点是利益导向的优先性和结果导向的利益最大化,其核心概念和论证方式都属于古典功利主义的叙事框架,这显然背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事实上,马克思从具体的社... 艾伦、布坎南等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考察共产主义的基点是利益导向的优先性和结果导向的利益最大化,其核心概念和论证方式都属于古典功利主义的叙事框架,这显然背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事实上,马克思从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出发来考察利益与道德,从人性、剥削与革命意识三个维度实现了对古典功利主义道德观的批判与超越。具体来讲,马克思以“具体人性观”取代“抽象人性观”,确立了利益的客观物质性基础,为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奠定科学基础;以“共同占有”取代“剥削关系”,实现了私人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统一,既捍卫个体权利又保障共同体的善;以“革命运动”取代“改良主义”,强调客观规律与革命意识的辩证统一才是利益的实现方式,也即只有通过制度批判和革命实践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道德。通过这三个维度,马克思实现了对古典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倒转和重构,并同时确立了其自身道德学说的历史性、社会性与革命性的辩证批判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功利主义 人性 剥削 革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话语的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汉全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了对“科学”话语的构建。一是建立“主义”与“科学”的意义关联,使“科学”在内涵上被赋予“主义”的价值意蕴;二是通过“革命”与“科学”的结合,凸显社会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彰显科学变革...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了对“科学”话语的构建。一是建立“主义”与“科学”的意义关联,使“科学”在内涵上被赋予“主义”的价值意蕴;二是通过“革命”与“科学”的结合,凸显社会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彰显科学变革社会的“革命”精神;三是从科学“致用”的讨论中探索科学方法,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经过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性诠释,“科学”话语在内涵上得以拓展,不仅融入变革社会的革命精神,还使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革命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话语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7
6
作者 槐艳鑫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26-127,153,共3页
杭州红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内容贯通整个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不仅分布广泛、物态完整,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杭州市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红色文化... 杭州红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内容贯通整个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不仅分布广泛、物态完整,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杭州市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不足、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凝练和深化以及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较弱。应汇集社会力量从红色文化资源本身、红色文化传播过程和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施策,从而将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之情”转换为“爱国之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爱国主义 文化资源 教育路径 杭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四个维度
7
作者 孟德会 吴汉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82-84,共3页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可以从历史、现实、民族、世界四个维度着手。其中,历史维度是话语体系的历史性、延续性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合理表达和演进脉络;现实维度是话语体系历史维度现实延伸及其时代性表征,反映话语体系与现实的紧密程度...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可以从历史、现实、民族、世界四个维度着手。其中,历史维度是话语体系的历史性、延续性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合理表达和演进脉络;现实维度是话语体系历史维度现实延伸及其时代性表征,反映话语体系与现实的紧密程度;民族维度是话语体系在文化上、民族上、历史传承上所表现出的显著表征;世界维度是话语体系在空间上的延伸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话语体系 构建 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为何从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批判
8
作者 姜海波 徐娜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1,共6页
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是黑格尔的法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黑格尔把问题的解决诉诸理性神学的国家。通过指证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性的... 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是黑格尔的法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黑格尔把问题的解决诉诸理性神学的国家。通过指证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性的二律背反以及对其结合方式的神秘同一性的批判,马克思指明了在黑格尔法哲学中所存在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分离的两个维度,即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分离以及世俗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批判,马克思重构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指明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同时把所有分离和矛盾的根源导回到市民社会自身,转化为在社会批判的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实现了从政治批判向社会批判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二律背反 黑格尔法哲学 政治批判 社会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抽象劳动的三种路径——兼论马克思的“抽象” 被引量:3
9
作者 奚颖瑞 单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35,共7页
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抽象劳动”概念的合法性与内涵仍有待澄清。本文简略梳理了学界理解这一概念的三种路径:思维抽象路径把抽象劳动理解为具体劳动的共性的思维概括,却带来难以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缺乏社... 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抽象劳动”概念的合法性与内涵仍有待澄清。本文简略梳理了学界理解这一概念的三种路径:思维抽象路径把抽象劳动理解为具体劳动的共性的思维概括,却带来难以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缺乏社会和历史维度等问题;交换抽象路径把抽象定位于市场交换,突显了抽象劳动的历史与社会维度,却有把价值的源泉放在交换领域中的嫌疑;劳资抽象路径进一步从劳资关系来理解抽象劳动,抽象被定位于资本对劳动的抽取或提炼,却带来重新界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等挑战。最后本文提示了一项有待开展的预先工作,即细致梳理“抽象”一词的含义与用法:抽象的基本含义是分离,而不是无差别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抽象劳动 抽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路”叙事话语的体系建构: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润峰 梁宵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中国道路”命题蕴含着多维的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中国道路”包括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五个方面的叙事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与中国... “中国道路”命题蕴含着多维的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中国道路”包括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五个方面的叙事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的唯一道路选择。以上基于不同维度分别表达出“中国道路”的基础轨道、文明形态、鲜明底色、发展动力、胸怀天下等核心要义,构成了研究和阐释“中国道路”命题的崭新视角。准确把握上述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有助于站在更宏大的视域中审视和理解“中国道路”命题的多维性、正确性、价值性,从而在有效应对和化解“中国改旗易帜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的基础上,推动“中国道路”的发展实践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51
11
作者 王康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4,共6页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学者们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展开了一些实证调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本文将近年来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学者们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展开了一些实证调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本文将近年来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进一步推进对此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信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长征胜利的独特作用
12
作者 李泽泉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5,共9页
长征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有毛泽东卓越的政治军事智慧和高超的领导指挥水平。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长征的胜利。毛泽东对长征胜利的独特作用表现为:他的正确军事战略,为长征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他的机动灵活运动战术,使红军跳出了几十万... 长征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有毛泽东卓越的政治军事智慧和高超的领导指挥水平。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长征的胜利。毛泽东对长征胜利的独特作用表现为:他的正确军事战略,为长征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他的机动灵活运动战术,使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包围;他的高超政治斗争策略,克服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危害,维护了全党全军的统一和团结;他的坚定理想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身先士卒的身体力行,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得以铸就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长征胜利 独特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的基本结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汉全 王娟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7,共10页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最大贡献,乃是创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通过汲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并在...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最大贡献,乃是创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通过汲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变革实践相结合视域中成就了系列性的政治理论著作,进而又在政治理论著作中呈现出“阶级论—革命论—政党论—国家论”的叙述结构及其“革命话语体系”,全面而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推进当今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 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杭州市高校垃圾分类现状及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聪 钱进航 马亮亮 《绿色科技》 2022年第4期29-32,共4页
近年来高校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获取信息碎片化以及校方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完善、宣传模式单向化等原因,导致“落实难、监... 近年来高校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获取信息碎片化以及校方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完善、宣传模式单向化等原因,导致“落实难、监督难、持续难”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并分析其数据,提出了创新垃圾分类宣传模式、完善基础设施与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将垃圾分类与寝室评分相关联等3条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分类 高校 可行性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论》文本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汉全 《毛泽东研究》 2020年第3期52-62,共11页
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就文本视域而言,《新民主主义论》有着独特的逻辑进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社会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呈现出从"社会性质"到"革命性质"的叙述模式... 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就文本视域而言,《新民主主义论》有着独特的逻辑进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社会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呈现出从"社会性质"到"革命性质"的叙述模式;另一方面,又在"世界革命"视域中审视"中国革命",凸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世界背景和时代特征;同时,还在无产阶级的双重使命的解读中,成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革命论"与"社会论"的内涵,表征出中国的社会变革中"革命"与"建设"的有机统一。《新民主主义论》文本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其逻辑进路不仅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篇章,而且也铸就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和运行机制,并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逻辑进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内在逻辑——以《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中平 《毛泽东研究》 2020年第4期66-77,共12页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展开的,并在相关的著作得到发展。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出文化自信主张,不仅阐发了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文化建设的关系,而且积极致力于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彰显了文化自信中的民族自...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展开的,并在相关的著作得到发展。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出文化自信主张,不仅阐发了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文化建设的关系,而且积极致力于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彰显了文化自信中的民族自信、人民自信、实践自信的基本内涵。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有着“民族—文化—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自信 《新民主主义论》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唯物辩证法--巴迪欧新辩证唯物主义形成史及其逻辑框架之追问
17
作者 吕清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3期25-33,共9页
从形式化结构视角推进辩证法问题的研究,构筑一种当代新型辩证唯物主义,既是巴迪欧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当代欧洲思想界探索实验走出马克思主义现实政治困局的一条重要路径。但巴迪欧的形式化结构如何融合辩证法,以之为线索再... 从形式化结构视角推进辩证法问题的研究,构筑一种当代新型辩证唯物主义,既是巴迪欧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当代欧洲思想界探索实验走出马克思主义现实政治困局的一条重要路径。但巴迪欧的形式化结构如何融合辩证法,以之为线索再现巴迪欧从阿尔都塞时期起直到数学本体论时期的艰苦探索实验,揭示形式化结构融合辩证法过程中经历的反黑格尔、黑格尔化到数学本体论化黑格尔的过程,以此初步性地理解其新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框架,强化巴迪欧研究中被弱化的唯物辩证法视角,有助于准确把捉巴迪欧哲学的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唯物辩证法 形式化结构 数学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的概念、对象、方法及其实践性、科学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承槐 顾青青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6,156,共10页
人文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管理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新经济现象,人文经济学则是对这一新经济现象的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人文经济学以具体地、本真地结合着人文的经济现象抑或人文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超越抽象走向“... 人文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管理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新经济现象,人文经济学则是对这一新经济现象的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人文经济学以具体地、本真地结合着人文的经济现象抑或人文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超越抽象走向“具体总体”的系统方法为研究方法,开展“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与宏观社会结构系统、人文历史之间结构性关系的本体论研究”“人文精神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文化活动和产品的商业化、工业化、产业化现象研究”等三大层面的系统性研究。研究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既可以在理论层面为我们提供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图景,又可以在实践层面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综合施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行动选择提供理论和知识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范式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与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以严氏《政治讲义》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汉全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3,共12页
严复是中国政治学的重要开创者,其所著《政治讲义》系统地表达了严氏对于政治学的意见。该著承继西方政治学国家研究的学术传统,主张政治学着力于“国家权力”的研究,不仅就政治学本土化提出了学术分类、范畴研究、发明新知等具体要求,... 严复是中国政治学的重要开创者,其所著《政治讲义》系统地表达了严氏对于政治学的意见。该著承继西方政治学国家研究的学术传统,主张政治学着力于“国家权力”的研究,不仅就政治学本土化提出了学术分类、范畴研究、发明新知等具体要求,而且还阐发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建设性意见,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政治学文本之一。严氏研治政治学,体现了经世致用、以西学为根基、历史政治学等特点,为推进西方政治学中国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中国政治学起源 《政治讲义》 中国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及其现实展开(笔谈) 被引量:18
20
作者 丰子义 沈湘平 +2 位作者 钟明华 于颖 张梧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0,共16页
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具... 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为出发点,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与自己的特殊国情以及相应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脚点,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式现代化所蕴涵的人的逻辑,是对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资本逻辑的重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幸福安康 人的现代化 人学意蕴 西方现代化 人的逻辑 指标数据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