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智赋能教育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文正 杨俊锋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2,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教育系统是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场域。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系统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代表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追... 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教育系统是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场域。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系统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代表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追求。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构成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其中,数据要素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孕育的源泉,智能技术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数智融合引领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数智赋能助推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涌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深入应用,数智赋能将推动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实现知识的增值;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化,促进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协同进化;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智慧与机器智能的协同互补;优化学习环境,构建“具身沉浸”的交互式学习空间;革新教学工具,实现人机双向赋智;促进学习资源进化,构建“动态适需”的适应性资源;加速新质人才培养,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未来仍需在确保技术向善、服务教育的前提下,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数智赋能教育创新的正向效应,促进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全面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教育新质生产力 数智赋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字教育资源精准服务模式构建——基于供需耦合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文正 李小雨 +1 位作者 陈选超 杨俊锋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1,共8页
数字教育资源精准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从供需耦合角度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服务还存在资源供需不适配,更新速度与需求变化不同步,服务差异化、个性化程度不足,需求识别与预测能力不佳,以及智能化服务... 数字教育资源精准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从供需耦合角度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服务还存在资源供需不适配,更新速度与需求变化不同步,服务差异化、个性化程度不足,需求识别与预测能力不佳,以及智能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跨模态生成、自适应学习、深度理解与智能交互等强大功能,为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供需适配、使用与满足和用户体验理论,研究构建了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教育资源精准服务模式,阐释了供需双侧联动的资源服务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资源服务与用户需求“耦合”的路径:基于数据驱动的用户需求识别与预测;通过精准推荐增强资源服务与用户需求的适配度;借助智能交互提升用户参与感和体验感;利用反馈信息实现数字资源的持续进化;以及引入智能评估改进资源服务的质量,以此促进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数字教育资源 精准服务 供需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现实样态、关键挑战与调适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韩连权 孙建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1-46,共6页
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软要素”。回顾既往,职业教育通过开辟多层次多元化升学通道、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开发学习成果转换标准等途径赋能全民终身学习发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终身... 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软要素”。回顾既往,职业教育通过开辟多层次多元化升学通道、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开发学习成果转换标准等途径赋能全民终身学习发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发展体系。审视现实,赋能进程中仍面临学习平台建设滞后、数字资源适应存在偏差、技术支持力度薄弱的关键挑战。基于此,职业教育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调适策略包括:精准对接需求,优化学习平台功能;深化知识融合,增强学习资源供给;跨越技术壁垒,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注重人文关怀,完善学习支持制度,为职业教育赋能全民终身学习发展筑基提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学习型社会 非正式学习 全民终身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评《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评传》
4
作者 严从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70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曾先后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大学校长。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们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与社会主义方向,通过制定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调整学科建设布局、整饬校风...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70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曾先后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大学校长。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们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与社会主义方向,通过制定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调整学科建设布局、整饬校风与学风等诸多举措锐意革新旧大学、创办新大学。继往开来,为推进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教育强国建设,亟需系统性地分析、总结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治校的思想主张与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历程 大学校长 双一流 教育强国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 办学治校 校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统计与概率”内容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6个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5
作者 斯海霞 邵天添 时爱荣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选取6个国家和地区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内容学习目标、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内容组织3方面比较分析“统计与概率”内容设置特征.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素养发展目标分为侧重数据分析与信息技术运用两类;中国香港、中国台... 选取6个国家和地区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内容学习目标、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内容组织3方面比较分析“统计与概率”内容设置特征.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素养发展目标分为侧重数据分析与信息技术运用两类;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的课程内容强调“数据描述”,中国内地则更重视“数据分析”;课程深度整体介于理解与掌握之间,中国内地深度最浅趋近理解水平;课程内容组织遵循儿童思维发展与学习路径,不仅重视统计意识的早期培养,亦注重在直观感知、定性理解的基础上定量认知概率.建议教学中借助媒体信息丰富统计图表,为学生创设经历现实情境下数据分析全过程机会,并融信息技术于数据分析过程,以提高学生数据解读与表达力,真实决策与推断力,全面发展信息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与概率 数学课程标准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实践”教育学视域下人机协同教学的三重难题与纾解路径
6
作者 戴丽敏 孔苏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机协同教学,需要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与预测。该文聚焦“生命·实践”教育学视域,精准分析人机协同教学的难题,探索其纾解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与人机协同教学之间存在契合性的指导关系...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机协同教学,需要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与预测。该文聚焦“生命·实践”教育学视域,精准分析人机协同教学的难题,探索其纾解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与人机协同教学之间存在契合性的指导关系与合理性的生成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人机协同教学存在三重难题:一是缺乏教育理论深度观照,表现为研究未涉及或未恰当运用教育理论,常依赖技术理论等非教育理论;二是过度依赖机器智能,表现为学校看重机器智能本身,忽视人机协同性,导致教学过程碎片化;三是缺少适切的教学支架,表现为现有支架模式化、模糊化且存在“去教学化”倾向。针对三重难题,研究立足“生命·实践”教育学核心观点,提出认知、实践和保障层面的纾解路径。在认知路径上,形成“生命自觉”认知观,合理解析“师-机-生”的三维关系,阐释“机师”角色本质;在实践路径上,通过“主体交往”引导师生正确应用机器智能,以“四个还给”理念建立有效互动框架,借助“研究性变革实践”让教师掌握教学主动权;在保障路径上,依据已有课型研制任务单与评价表,实践“长程两段”设计,研制“类结构”实施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人机协同 教学创新 人类智能 机器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面的儿童发展观:基于教育学视角
7
作者 朱旭东 郭绒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8,共16页
教育强国背景下,建构“全面的儿童发展观”不仅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条件。教育学视角下“全面的儿童发展观”是指教育应促进儿童作为整全之人的全方位发展,既... 教育强国背景下,建构“全面的儿童发展观”不仅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条件。教育学视角下“全面的儿童发展观”是指教育应促进儿童作为整全之人的全方位发展,既要促进儿童在生物、社会和民族国家三层属性上的全面发展,也要激发儿童的发展潜能、保障儿童的普遍权利,更要维护儿童价值和自由,提升儿童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儿童权利保障是儿童发展的法理基底,儿童三层属性的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及其幸福感的发展是儿童“此在”的发展,儿童潜能是儿童“彼在”的发展,儿童的价值和自由则是儿童的高层次发展,这些要素最终指向儿童完整、幸福而有意义地生长,构成了儿童存在与发展的永恒主题。这为从整全育人的思维来理解、尊重和支持儿童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的全面发展 儿童潜能 儿童权利 儿童价值与自由 儿童生活与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本质、功能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陆晓莉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7-32,共6页
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体现着教育强国的性质和方向,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使命,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 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体现着教育强国的性质和方向,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使命,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保障教育强国建设。高职思政引领力在本质上体现为以为党育人为导向的政治引领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思想引领力、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教育引领力,在功能定位上凸显了保障教育强国建设正确方向的强基固本功能、凝聚培育时代新人思想共识的凝心聚力功能、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铸魂育人功能。提升高职思政引领力,应从党建引领、话语创新、课程融合、数字赋能与队伍锻造等方面着力,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思想保障与力量支撑,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职教育 思政引领力 立德树人 产教融合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9
作者 董泽华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46,共8页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工程素养。构建工程素养导向的中小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既是国际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突破我国中小学工程教育困境的关键。构建中小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应彰显工程课程独有...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工程素养。构建工程素养导向的中小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既是国际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突破我国中小学工程教育困境的关键。构建中小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应彰显工程课程独有的工程思维,注重像工程师一样开展工程设计实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实现工程物化产品与工程教育价值的有机统一。构建中小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应聚焦工程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工程整合为基的课程内容、设计实践为脉的课程实施和发展工程素养的课程评价四大基本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工程教育 工程素养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知识的危机与重塑——基于汉语载体的分析
10
作者 孔苏 王晓晓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2,共10页
教育知识正面临危机,表现为缺乏学科特质与文化特质,具体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特质的外来移植性、异质性与庞杂性以及缺失文化视域和民族性格。从语言载体入手对教育知识的样态进行考察,发现汉语中的教育知识存在重思想轻实践、重道德轻科... 教育知识正面临危机,表现为缺乏学科特质与文化特质,具体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特质的外来移植性、异质性与庞杂性以及缺失文化视域和民族性格。从语言载体入手对教育知识的样态进行考察,发现汉语中的教育知识存在重思想轻实践、重道德轻科学、重解释轻创新、模糊与精确相辅相成、具象和隐喻兼而有之等特征。探究汉语承载的教育知识是为了合理运用它,形成契合汉语思维的教育知识观,习得在语音、词类、语法和表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的汉语教育知识与中国教育传统,立足比附式、直觉式、融通式、整体式、天人合一式等汉语思维观照我国文化心理,增强教育知识的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知识 汉语 中国教育学 文化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 被引量:13
11
作者 崔允漷 周文叶 +5 位作者 雷浩 郭洪瑞 张紫红 王少非 安桂清 吴刚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4-170,共17页
课程改革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彰显了中国特色与智慧。课程目标上,从“双基目标”到“核心素养”,育人导向的课程目标愈加突显与清晰,经历两次迭代的课程标准日臻完善;课程结构上,从“单一类型”到“多元均衡”,基于均衡理念的课程结... 课程改革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彰显了中国特色与智慧。课程目标上,从“双基目标”到“核心素养”,育人导向的课程目标愈加突显与清晰,经历两次迭代的课程标准日臻完善;课程结构上,从“单一类型”到“多元均衡”,基于均衡理念的课程结构愈加合理,中国式课程综合化道路初步形成;课程内容上,从“教材内容”到“学习经验”,推进学习经验结构化成为内容建设的共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学取得较大发展;课程实施上,从“关注课堂转型”到“关注方案转化”,层级协同的实施观与课程思维的系统理念深度嵌入,素养导向的“新教案”应运而生;课程评价上,从“考试考查”到“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逐步成熟,新高考变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管理上,从“教学管理”到“课程治理”,系统化、民主化的课程治理体系不断建构,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要以实践性、清晰性、独创性为引领,持续推进中国课程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学术话语体系 核心素养 课程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规范指标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俊锋 褚娟 张斌贤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7,共9页
伦理风险防范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重要保障,需要以完善的伦理规范指标体系作为强有力的抓手。文章立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需由“浅”入“深”、学校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划需从“无”到“有”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需由“弱”变“强”的... 伦理风险防范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重要保障,需要以完善的伦理规范指标体系作为强有力的抓手。文章立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需由“浅”入“深”、学校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划需从“无”到“有”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需由“弱”变“强”的迫切需求,遵循“国际参照+本土转化+数据验证”的方法路线,搭建了包含8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63个具体指标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规范指标。基于规范指标,文章提出了其应用建议,包括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遵守安全可控和隐私保护的准入条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准则、秉承公平全纳和相称无害的教育宗旨、落实透明可释和问责监督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伦理风险 伦理规范 指标 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下数字教育的战略重点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俊锋 孙耀 +1 位作者 施高俊 朱浩田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70,共10页
数字教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学术和实践领域对数字教育的内涵意蕴和方向定位尚未充分讨论和达成共识。该文从国际视野出发,分析了全球40余份数字教育政策文本,对数字教育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解读。研究发现,当前世界数... 数字教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学术和实践领域对数字教育的内涵意蕴和方向定位尚未充分讨论和达成共识。该文从国际视野出发,分析了全球40余份数字教育政策文本,对数字教育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解读。研究发现,当前世界数字教育政策聚焦于六大战略重点:教育包容公平与质量、数字教育新基建规划、数字素养及高阶思维、数字化教学方法创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评价、校企社高效联动互通。此外,探讨了国际上数字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元宇宙、G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充分应用,并凸显人文价值、智能素养、伦理规范等基础保障,促进数字教育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教育 教育数字化 教育政策 国际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 被引量:5
14
作者 季诚钧 徐潇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为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我国留守儿童政策经历了萌芽期(1996—2007年)、形成期(2007—2016年)和深化期(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留守儿童政策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为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我国留守儿童政策经历了萌芽期(1996—2007年)、形成期(2007—2016年)和深化期(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留守儿童政策制定有其内在逻辑,从关注留守儿童基本教育保障到关心弱势群体教育,维护教育公平,再到促进教育脱贫与实现乡村振兴,政策制定的立意持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成效日益突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新型教育模式,设置留守儿童专项经济资助经费,进一步健全社会关爱体系,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评价机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政策 政策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师范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基于链式中介模型的深度分析
15
作者 陈凡 马姗姗 韩冠爽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41,共9页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师范生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和关键能力。基于全国266所高校7659名师范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链式中介模型对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数字能力、创新动力、创新...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师范生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和关键能力。基于全国266所高校7659名师范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链式中介模型对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数字能力、创新动力、创新文化等因素显著影响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创新资源支持和创新教育与师范生创新能力呈负相关;高校创新环境对师范生创新能力有间接影响,创新过程和创新人格在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应通过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师范生培养体系、搭建以数字能力为突破口的师范教育课程框架、创建更加开放的师范生跨学科合作交流机制,切实有效开展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链式中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基础教育”综合活动回溯研究
16
作者 袁德润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2,共9页
“综合活动”是“新基础教育”中与学科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且不能相互替代的师生学校生活的基础性构成,它由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结构化探索开始,经由班级建设阶段的系列主题化推进,在学校整体参与变革研究的“学生工作”中... “综合活动”是“新基础教育”中与学科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且不能相互替代的师生学校生活的基础性构成,它由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结构化探索开始,经由班级建设阶段的系列主题化推进,在学校整体参与变革研究的“学生工作”中走向成熟。“综合活动”是“新基础教育”理论观照下的实践创生,基于理论的实践创造、指向问题的自我超越、立足现实的迭代生成是其演进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 综合活动 活动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院设置的路径依赖现象及其反思 被引量:7
17
作者 褚照锋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92,共10页
本研究借助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以首轮“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设置的1108个二级学院为研究对象,剖析学院设置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研究发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院设置存在外部政策驱动下阶段性地集中设置学院、学科制度约束... 本研究借助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以首轮“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设置的1108个二级学院为研究对象,剖析学院设置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研究发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院设置存在外部政策驱动下阶段性地集中设置学院、学科制度约束下以一级学科为导向设置学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热衷设置独立二级学院三条路径。它们之间相互交织不利于整合学科资源、理顺治理架构、推动跨学科发展,这些路径依赖实质上是资源依赖以及随之形成的认知依赖。对此,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院设置的路径优化可从资源、认知、行动三个视角入手,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方式、重新认知学院组织的内涵、激发学科共同体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学院设置 路径依赖 学科资源 学院组织 学科共同体 跨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院系领域的改革历程及其反思 被引量:3
18
作者 褚照锋 蔡亮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123,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院系领域经历了三段相互交织的改革历程。在学院制改革率先实施的过程中,学部制改革于21世纪初开始出现,而在前两者推进中院系设置与治理改革又于2010年起在大学兴起。虽然不同时期院系领域改革面临的内外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院系领域经历了三段相互交织的改革历程。在学院制改革率先实施的过程中,学部制改革于21世纪初开始出现,而在前两者推进中院系设置与治理改革又于2010年起在大学兴起。虽然不同时期院系领域改革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但是改革历程中都是相关问题反复出现,改革成效并不显著。这映射出院系领域的改革逻辑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院系设置逻辑上注重增量改革,忽视存量改革;权力配置逻辑上横向权力边界不清,纵向权力向上集中;制度供给逻辑上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使用泛化,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学科发展逻辑上重视学科布局的全面扩张,忽视学科结构的生态融合。基于此,未来院系领域改革需规范院系调整程序,优化院系结构;引进权力清单制度,理清权力边界;立足基层现实诉求,推动制度创新;营造学科生态氛围,发展交叉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系改革 院系治理 增量改革 权力配置 学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素养提升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莱莉 李国强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1,共4页
教师情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当前,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不高、教师倦怠现象频发以及功利化价值观已成为导致教师素养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高质量教育发展背景下,要提升教师素养,教师情感关照必不可少。基于关怀理论... 教师情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当前,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不高、教师倦怠现象频发以及功利化价值观已成为导致教师素养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高质量教育发展背景下,要提升教师素养,教师情感关照必不可少。基于关怀理论,应以教师情感的丰盈为立足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营造尊师社会氛围作为外在保障,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营造关怀的学校文化作为心理基础,助力教师自我认同;重视教师的情感关怀作为精神支持,助力教师价值实现;引导教师自我关怀作为内生动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 关怀理论 教师情感 教师素养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9
20
作者 谢雨宸 王鉴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9,共14页
我国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从方法论和认识论创新的高度启示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小格局式的“追赶思维”向服务经济社会的大格局的“不可替代思维”转变,... 我国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从方法论和认识论创新的高度启示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小格局式的“追赶思维”向服务经济社会的大格局的“不可替代思维”转变,走一条以差异化发展、特殊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高等教育布局的影响,东中西部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国家级平台搭建和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的“长板”要素之间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拉大。西部高校原本的“长板”要素处于明显弱势地位,“长板”变成了相对意义的“短板”。面对西部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与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平台供给结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秩序等方面的多重问题,破解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困境,亟待通过补齐短板树立发展信心,一体化构建推动西部高等教育整体崛起的“一体两翼”。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以分类发展支持学科建设,以特色发展提升学科质量,以集群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谋划、交叉融合、结构优化和社会职能,重构学科创新集群发展的新生态体系;通过顶层设计与底层联结形成具有系统化和整体性的“点、群、域”合纵连横的科技创新平台,构筑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石,形成“合纵连横”的战略平台新格局;注重“外引”和“内培”人才相结合,激发西部高等学校吸引人才的“聚集力”,激活西部高校人才驱动创新的“能动力”,为构建西部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提供人才支撑,造就一流自立自强人才方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强国 西部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