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工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毕业生情况介绍
1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63,共1页
北京工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专门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与应用以及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2007届毕业生总数68人,学生生源情况见下表: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京工商大学 毕业生 高分子材料 工程技术人才 新产品设计 本科专业 材料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工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毕业生情况介绍
2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7-27,共1页
北京工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专门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与应用以及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2007届毕业生总数68人,学生生源情况见下表。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京工商大学 毕业生 高分子材料 工程技术人才 新产品设计 本科专业 材料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工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毕业生情况介绍
3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81,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介电常数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系LTCC材料的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研究
4
作者 刘明 许晓颖 +4 位作者 赵拓 周航 马乐嘉 杨家瑞 杨坤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45,共7页
针对Ca-B-Si-O玻璃与Ca_(x)Mg_(1−x)TiO_(3)化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低温烧结制备了中介电常数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系LTCC材料,重点研究了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材料的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 针对Ca-B-Si-O玻璃与Ca_(x)Mg_(1−x)TiO_(3)化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低温烧结制备了中介电常数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系LTCC材料,重点研究了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材料的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a_(x)Mg_(1−x)TiO_(3)组成与含量对Ca-B-Si-O玻璃/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热性能、介电性能有较大影响,适量添加Ca_(x)Mg_(1−x)TiO_(3)可以抑制玻璃析出方石英晶体,而且有利于改善玻璃/陶瓷材料的烧结致密性与介电性能,通过调整x值(摩尔分数x=0.5~1.0)可获得介电性能优良的玻璃/Ca_(x)Mg_(1−x)TiO_(3)材料。Ca-B-Si-O玻璃/CaTiO_(3)材料于875℃烧结试样的综合性能最好,复合材料显微结构致密,ρ为3.17 g·cm^(−3),7 GHz下ε_(r)达到25.18,tanδ为0.0009,满足LTCC材料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Si-O玻璃 Ca_(x)Mg_(1−x)TiO_(3) 低温烧结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被引量:54
5
作者 杨明波 杨惠 +2 位作者 唐丽文 赵玮霖 陈健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7年第1期8-10,36,共4页
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最为熏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了重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并围绕重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最为熏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了重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并围绕重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起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并对改革后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进行初步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被引量:111
6
作者 李亮亮 赵玉珍 +3 位作者 李正操 林元华 潘伟 闻星火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共4页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了高危、高成本、极端条件下的材料制备、分析及加工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了安全可靠、绿色节约、可视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中心以国际一流的科研项目和学科优势为依托,形成科...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了高危、高成本、极端条件下的材料制备、分析及加工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了安全可靠、绿色节约、可视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中心以国际一流的科研项目和学科优势为依托,形成科教结合、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特色,在精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特色、实验教学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 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 被引量:17
7
作者 马峰 李国华 曹洪治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5-107,共3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多年实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模块式实验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其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模块。首先集中统一讲授与该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多年实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模块式实验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其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模块。首先集中统一讲授与该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实验时不同组的学生做不同的实验,然后轮换。细化分组分别进行实验操作。该种实验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实验硬件设施不足、实验教学不系统、设备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并能与后续的实习环节很好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材料科学 模块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系统科学框架 被引量:20
8
作者 谢佑卿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2-15,共4页
在思维方式上从局部分析式思维向整体系统式思维转变,在方法学上由分解—分析向分析—综合式转变。把材料的微观与宏观整体地联系起来,即实现原子结构(或电子结构)、相结构、组织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大综合,建立材料信息科学和材料计算机... 在思维方式上从局部分析式思维向整体系统式思维转变,在方法学上由分解—分析向分析—综合式转变。把材料的微观与宏观整体地联系起来,即实现原子结构(或电子结构)、相结构、组织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大综合,建立材料信息科学和材料计算机设计科学,发展先进制备科学和应用科学,将是21世纪材料科学的最大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设计 金属材料 理论系统 合金单元子 材料信息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阴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其锂镁离子分离性能
9
作者 杨燕 谢健阳 +4 位作者 王献朗 陈昊天 谢文典 佘世雄 黄智昊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1,共6页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COFs)膜是一种理想的分离材料。以2,4,6-三羟基-1,3,5-苯三甲醛(Tp)和2,5-二氨基苯磺酸(Pa-SO_(3)H)为构筑单体,通过原位溶剂热聚合方法,在多孔三氧化二铝(AAO)基底上快速制备出了一种二维COF膜TpPa-SO_(3)H,并研究了...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COFs)膜是一种理想的分离材料。以2,4,6-三羟基-1,3,5-苯三甲醛(Tp)和2,5-二氨基苯磺酸(Pa-SO_(3)H)为构筑单体,通过原位溶剂热聚合方法,在多孔三氧化二铝(AAO)基底上快速制备出了一种二维COF膜TpPa-SO_(3)H,并研究了所得膜材料对锂镁离子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膜表面光滑平整,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一维纳米孔道。TpPa-SO_(3)H上带负电荷的磺酸基团,不仅有利于提高膜的渗透通量,还能通过静电作用,提高两种离子的分离效率。该膜材料在LiCl(0.1mol/L)和MgCl_(2)(0.1mol/L)的双组分混合体系中,对Li^(+)/Mg^(2+)的分离因子可达22。静电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是Mg 2+在纳米多孔膜中的主要扩散阻力和离子分离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型 共价有机框架 薄膜 离子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材料产业发展思考与建议
10
作者 周济 张联盟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8,共8页
超材料是由人工结构构成、具有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性质的人工材料,有望获得与自然物质性质迥异的“新物质”,为诸多应用领域提供了变革性技术支撑;超材料的新原理、新功能实现处于爆发期,相关产业链开始萌生,而产业化、工程化进入... 超材料是由人工结构构成、具有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性质的人工材料,有望获得与自然物质性质迥异的“新物质”,为诸多应用领域提供了变革性技术支撑;超材料的新原理、新功能实现处于爆发期,相关产业链开始萌生,而产业化、工程化进入瓶颈期,超材料当前所处的特殊阶段恰是国家战略介入的机遇期。本文总结了超材料的概念演进过程,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概要梳理了超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从产业化方向、产业链格局、产业发展策略三方面系统凝练了超材料的产业化进展。进一步辨识了超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突出体现在制备技术、测试与表征技术、工程化技术、产业链、研发人才等方面,从人工智能(AI)技术在超材料设计中的应用、超材料在AI技术演进中的应用两方面展望了AI技术为超材料产业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为此建议,以重点应用需求为牵引进行重大项目布局,建设国家级超材料制备、大数据与设计平台,组建国家级创新联合体并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在中长期尺度上精准推进我国超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人工结构 超常性质 工程化 制备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材料科学在微波介电陶瓷材料体系BaO-SrO-TiO_2-ZrO_2中的应用
11
作者 龚伟平 陈腾飞 +1 位作者 金展鹏 倪尔湖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3-125,共3页
利用CALPHAD技术全面评估了BaO SrO TiO2 ZrO2 体系中BaO SrO TiO2 三元子系统 ,提供了一系列的计算相图。在计算相图的指导下获得了制备性能优良的微波介电陶瓷材料的成分配比。
关键词 计算材料科学 BaO-SrO-TiO2-ZrO2 微波介电材料 计算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和研究现状考察
12
作者 潘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12,共4页
介绍了日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和研究的现状,以及日本政府的主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机构及其研究课题。
关键词 材料科学 工程教育 现状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科树脂渗透陶瓷复合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雨欣 吕广超 +4 位作者 马骁 曹姗姗 李秋兰 赵克 张新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树脂渗透陶瓷(PICN)复合材料是一种由树脂和陶瓷2种互穿网状相构成的新型牙科修复材料,具有优良的天然牙仿生性能和易加工性,特别适用于基于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快速牙体缺失和缺损的修复,正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PICN... 树脂渗透陶瓷(PICN)复合材料是一种由树脂和陶瓷2种互穿网状相构成的新型牙科修复材料,具有优良的天然牙仿生性能和易加工性,特别适用于基于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快速牙体缺失和缺损的修复,正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PICN的力学性能和美学性能等可通过成分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和表面改性等来调控。本文综述了PICN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详述了多孔陶瓷制备、树脂渗透和固化工艺等方面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材料 树脂渗透陶瓷 制备工艺 力学性能 美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在材料工程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好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4,共4页
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技术是80年代末被人正式提出的,它对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工智能处理数据的要求和克服传统专家系统的困难提供了光明的前景。介绍了该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在材料专家系统中的实现与应用。
关键词 数据库 专家系统 材料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热界面材料-纳米银纸的性能研究
15
作者 余翠娟 叶益聪 +3 位作者 堵永国 王震 彭泳潜 徐元曦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79,共7页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等优异性能,满足大功率器件向微型化、高性能、高组装密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的性能要求,但传统的界面材料已无法满足器件的高散热需求,研究与之匹配的新型热界面材料迫在眉睫。...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等优异性能,满足大功率器件向微型化、高性能、高组装密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的性能要求,但传统的界面材料已无法满足器件的高散热需求,研究与之匹配的新型热界面材料迫在眉睫。采用湿法造纸技术将均匀分散的银纳米线溶液制备成一种兼具高纯度、高导热和高强度的纳米银纸,研究了纳米银纸热压烧结后的导热性能和与基体的粘接强度,分析了热压烧结后纳米银纸的微观形貌及剪切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纳米银纸在250℃/10 MPa/10 min的条件下热压烧结后,组织致密,孔隙率<5%,热阻≤0.8 mm^(2)·K·W^(-1),与基体间的室温剪切强度高达39 MPa,400℃高温条件下剪切强度高达13 MPa。纳米银纸作为一种新型低温烧结(≤250℃)、宽温域服役(常温~800℃)的热界面材料,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封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纸 新型热界面材料 湿法造纸 低温烧结 宽温域服役 大功率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制备恶唑烷酮
16
作者 郭凯旋 王重丽 +5 位作者 王超男 柴多镇 段康 曹东风 Francis Verpoort 原晔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224,I0002,共10页
恶唑烷酮作为重要的含氮五元杂环骨架,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与其在农药、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构建一条温和条件下以二氧化碳和炔丙胺底物合成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反应途径为目的,筛选了一系列胆碱-维生素基离子液体... 恶唑烷酮作为重要的含氮五元杂环骨架,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与其在农药、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构建一条温和条件下以二氧化碳和炔丙胺底物合成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反应途径为目的,筛选了一系列胆碱-维生素基离子液体和金属组分的催化体系,得到了活性最优的催化体系和最优条件,并进行了循环稳定性实验和底物适应性的拓展实验,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普适性,之后又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多方面的研究表明该体系在CO_(2)催化转化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唑烷酮 炔丙胺 乙酸银 离子液体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材料合成与表征实验》教学探索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艳艳 李慧丽 +3 位作者 章剑波 钟锦辉 卢周广 任富增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8-392,共5页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材料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是培养材料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依据《材料合成与表征实验》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建设、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育人实施路径出发,开展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实践...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材料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是培养材料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依据《材料合成与表征实验》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建设、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育人实施路径出发,开展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实践。通过《材料合成与表征实验》的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又能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于润物细无声中达到良好的育人成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材料合成 材料表征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自由度视角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18
作者 林挺 谷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7-499,共13页
不断增长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对当前商用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安全性、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表征手段的发展推动构效关系在晶格、电荷、轨道、自旋四个基本自由度得以深入阐释,并促进推动了锂离子电池电极... 不断增长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对当前商用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安全性、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表征手段的发展推动构效关系在晶格、电荷、轨道、自旋四个基本自由度得以深入阐释,并促进推动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改良。本文主要围绕晶格自由度相关的氧空位、表面、相界面等结构特性,以及多自由度耦合的O氧化还原、Jahn⁃Teller畸变和超交换相互作用等反应机制,对电极材料构效关系的前沿研究展开讨论,并展望了基本自由度下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晶格 电荷 轨道 自旋 透射电子显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架型材料与设计在高比能锂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贺瑞璘 张通 +4 位作者 吴镓淳 王朝阳 邓永红 张光照 许晓雄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8-1775,共18页
以石墨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逐渐接近其理论极限,但仍然难以满足人们对更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追求。具有更高比容量的硅基负极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和锂金属电池能够实现能量密度的飞跃,但其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亟需解决。高比... 以石墨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逐渐接近其理论极限,但仍然难以满足人们对更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追求。具有更高比容量的硅基负极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和锂金属电池能够实现能量密度的飞跃,但其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亟需解决。高比容量电极材料的使用必然带来更多的体积效应,这给电池制备及稳定运行带来极大挑战。骨架材料作为一种三维材料具有良好可调性、优异的机械强度和多孔性,为缓解高比容电极材料的体积效应提供无限可能。本文介绍了骨架材料的具体分类,分析了高比容量电池不同组件所面临的挑战,综述了骨架材料在锂电池正极、隔膜、电解质、负极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深入探讨了骨架材料在电池不同构件中应用的原理及利弊,剖析了骨架材料在锂电池领域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严峻挑战,并对骨架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推动骨架材料促进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架材料 分子骨架材料 多孔膜材料 高比能 锂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骨料对轻质MgO-MgAl_(2)O_(4)-C耐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黄科 殷超凡 +6 位作者 王黎 于仁红 董宾宾 臧云飞 梁艳晨 李满仓 秦峰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为了有效降低内衬材料的热量损失,保持钢液温度稳定,以高纯电熔镁砂、自制镁铝尖晶石中空骨料、α-Al_(2)O_(3)微粉、镁铝尖晶石粉、Si粉、Al粉和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以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经1 200℃和1 400℃埋碳热处理制备了MgO-M... 为了有效降低内衬材料的热量损失,保持钢液温度稳定,以高纯电熔镁砂、自制镁铝尖晶石中空骨料、α-Al_(2)O_(3)微粉、镁铝尖晶石粉、Si粉、Al粉和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以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经1 200℃和1 400℃埋碳热处理制备了MgO-MgAl_(2)O_(4)-C耐火材料。探究了自制镁铝尖晶石中空骨料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3%、6%、9%)对轻质MgO-MgAl_(2)O_(4)-C耐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 200℃热处理后试样中有SiC和AlN产生,升温至1 400℃时生成了片状MgAlON。随着镁铝尖晶石中空骨料加入量的增加,试样的显气孔率上升,体积密度下降。当热处理温度为1 400℃时,加入6%(w)镁铝尖晶石中空骨料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和耐压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8 MPa和121 MPa,抗折强度保持率高达80%。中空骨料的引入改变了应力分布方向,形成了不同的耗散机制,实现了对材料的增强增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MgAl_(2)O_(4)-C耐火材料 中空骨料 MgAl_(2)O_(4)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