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暨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爱芬 乔永民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379-381,共3页
为适应社会需求,暨南大学于2003年依托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开办了生态学本科专业,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该文从生态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回顾了办学以来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教师队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
作者 韦桂峰 胡韧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382-384,共3页
植物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科研特长,对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研究以2007级生态学... 植物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科研特长,对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研究以2007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从优化整合实验课内容、引导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强化实践过程三个方面,对生态学系的植物学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实验 生态学专业 改革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19
3
作者 乔永民 于霞 张其中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生态学实验是生态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当前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学学科特点提出了强化实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式,突出能力培养;独立设置实验课,增加学时;增加投入,更新和综合利用实验设备等改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生态学实验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本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爱芬 许忠能 +1 位作者 赵建刚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215-219,共5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生态学本科专门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深入思考和探索高等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生态学本科专门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深入思考和探索高等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教学特色,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 本科人才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酸雨演变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秀梅 张修峰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3期246-249,共4页
根据近年来年广州市降水中酸雨频率、pH、硝酸根、硫酸根等的浓度,研究了广州市酸雨演变的生态学意义。结果得出,近年来广州市的酸雨频率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来,增加趋势更为明显;酸雨强度为弱酸型酸雨;酸雨类型仍以硫酸型酸雨... 根据近年来年广州市降水中酸雨频率、pH、硝酸根、硫酸根等的浓度,研究了广州市酸雨演变的生态学意义。结果得出,近年来广州市的酸雨频率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来,增加趋势更为明显;酸雨强度为弱酸型酸雨;酸雨类型仍以硫酸型酸雨为主,但随着SO2造成酸雨的贡献率降低,氮的氧化物的贡献率急剧增加,酸雨类型进一步接近于硝酸型;虽然目前降水尚未达到硝酸型的程度,但这种转变具有深远的生态学意义,特别是降水中氮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类型演变 生态学意义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时代生态学本科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浅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爱芬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结合现代生态学本科专业的特点和学科发展需求,对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设置、实验课教学方法与效果以及课程考核办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科学地设置实验内容,优化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技术,积极有效地安排实验课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 结合现代生态学本科专业的特点和学科发展需求,对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设置、实验课教学方法与效果以及课程考核办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科学地设置实验内容,优化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技术,积极有效地安排实验课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课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能,为新世纪生态科学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本科专业 微生物学 实验课 教学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建刚 乔永民 +2 位作者 林秋奇 张修峰 叶长鹏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400-402,共3页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新办专业,生态学综合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科点在水域生态学方面的优势,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开设了若干具有水生态特色的综合实验。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与...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新办专业,生态学综合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科点在水域生态学方面的优势,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开设了若干具有水生态特色的综合实验。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论文就该实验课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效果等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综合实验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生态特色的生态学毕业实习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建刚 彭亮 +1 位作者 许德麟 林秋奇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213-217,共5页
生态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实习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暨南大学生态学毕业实习是一门必修实习实践课程,论文对实习地点的选择、实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实习考核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多年实习教学的基础上... 生态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实习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暨南大学生态学毕业实习是一门必修实习实践课程,论文对实习地点的选择、实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实习考核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多年实习教学的基础上,对毕业实习课程的开展充分体现该专业的水生态科研优势,科研促进教学给予了肯定;教学过程逐渐改变了以往参观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了以往学生提交实习报告老师给定成绩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学生汇报答辩,师生互动交流环节等。此外,论文也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毕业实习 优化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共现网络原理及其在淡水生态系统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万凌琳 陈芷凡 +4 位作者 郭佳 佟立辉 任丽娟 韩博平 吴庆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65-1787,I0001,I0002,共25页
快速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对于评估、保护、管理和恢复淡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传统评估方法主要利用指示生物或类群的出现率和多度信息,但是忽略了水体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而这些相互作... 快速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对于评估、保护、管理和恢复淡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传统评估方法主要利用指示生物或类群的出现率和多度信息,但是忽略了水体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而这些相互作用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着深刻影响.生物共现网络是群落水平物种互作的结构模型,通过物种在群落出现及丰度数据,描述了物种间潜在的相互作用、群落的基本结构,反映群落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特性.生物共现网络展示了淡水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体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拓扑结构特性可与特定的生态系统状态相关联,能够揭示生态系统的组织规律及其功能,可作为早期的、灵敏的生物指标,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评估淡水生态系统状态和稳定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现性网络 生物群落 淡水生态系统 生态监测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幼苗对纳米氧化铜的吸收及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响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涛 向垒 +5 位作者 余忠雄 莫测辉 李彦文 赵海明 蔡全英 李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80-1486,共7页
以纳米氧化铜nano-Cu O(10,100mg/L)为研究对象,以微米氧化铜micron-Cu O(10,100mg/L)及铜离子Cu2+(1.4,2.3mg/L)为对照,通过水培实验,探讨水稻对nano-Cu O的吸收积累及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响应.结果表明,各浓度(10,100mg/L)n... 以纳米氧化铜nano-Cu O(10,100mg/L)为研究对象,以微米氧化铜micron-Cu O(10,100mg/L)及铜离子Cu2+(1.4,2.3mg/L)为对照,通过水培实验,探讨水稻对nano-Cu O的吸收积累及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响应.结果表明,各浓度(10,100mg/L)nano-Cu O处理条件下,水稻根部及地上部铜含量(根351~1444mg/kg dw;地上部9~45mg/kg dw)总体高于micron-Cu O处理(根248~817mg/kg dw;地上部1.57~1.60mg/kg dw)及Cu2+处理(根147~220mg/kg dw;地上部14~26mg/kg dw),且在水稻幼苗根及茎透射电镜图片中均观察到nano-Cu O的存在,指示水稻可通过纳米颗粒的形式吸收、转运nano-Cu O.Nano-Cu O在水稻根细胞中主要存在于核内体中,指示内吞作用是其进入根细胞的主要方式.Nano-Cu O对水稻幼苗根系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对各根系形态指标的抑制率为28%~74%,其中总根长、根体积和比表面积为最敏感;nano-Cu O的吸收累积及纳米效应是其水稻根系毒性的主要原因.低浓度nano-Cu O(10mg/L)胁迫时,水稻幼苗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无显著差异;高浓度nano-Cu O(100mg/L)胁迫时,水稻幼苗根系活力和总吸收面积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水稻 根系 形态 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健 周敏 +1 位作者 闵婷婷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0-545,563,共7页
该文于2010年5月—2011年3月对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修复区和未修复区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共计21个,其中修复区R1和R2分别有20个和21个,未修复区UR有18个。在修复区,以适应生长在清水态、... 该文于2010年5月—2011年3月对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修复区和未修复区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共计21个,其中修复区R1和R2分别有20个和21个,未修复区UR有18个。在修复区,以适应生长在清水态、较低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为主,而在未修复区以适应生长在浑水态、较高营养盐水平的功能类群为主;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适应生长在清水态、较低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与沉水植物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关系;相反,适应生长在浑水态、较高营养盐水平的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与沉水植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总氮、总磷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营养盐的降低和沉水植物的出现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发生改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 沉水植物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沼学是研究内陆水体的多学科整合科学——兼论我国湖沼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正文 苏雅玲 杨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4-1253,共10页
湖沼学是研究内陆水体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科学,自从Forel F.A.于1892年首次对湖沼学做出定义以来已有近130年历史.湖沼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地质湖沼学(包括古湖沼学)、物理湖沼学、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湖沼学和生物湖沼学.湖沼学的关键... 湖沼学是研究内陆水体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科学,自从Forel F.A.于1892年首次对湖沼学做出定义以来已有近130年历史.湖沼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地质湖沼学(包括古湖沼学)、物理湖沼学、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湖沼学和生物湖沼学.湖沼学的关键自然属性是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从水生态系统水平综合分析相关过程与机理,并对生态系统变化进行预测.因此,湖泊学也是支撑水资源与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与修复的核心科学.然而,目前我国湖沼学发展面临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研究碎片化等问题,而人类活动加剧和气候变化对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管理对策是湖沼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国湖沼学研究亟需围绕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影响,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水动力与水文地貌特征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2)营养盐和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生态效应;3)食物网结构与功能;4)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与控制对策;5)与水环境有关的传染病防治;6)地表水生态评价;7)生态系统演变机理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沼学 历史 水资源 生态系统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典型大型水库氮磷化学计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以高州水库为例
13
作者 毛仲蒙 蒋燕茹 +3 位作者 刘瑞敏 陈凌 顾继光 肖利娟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9-1197,共9页
氮磷化学计量是淡水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水体中氮磷供应水平和比例对湖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为深入了解华南地区大型水库水体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典型大型水库(高州水库)为对象,于2023年112月期间开展野外调查,运... 氮磷化学计量是淡水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水体中氮磷供应水平和比例对湖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为深入了解华南地区大型水库水体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典型大型水库(高州水库)为对象,于2023年112月期间开展野外调查,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影响氮磷化学计量时空动态的因子。结果表明,水库湖泊区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均值分别为(0.54±0.13)和(0.026±0.011)mg/L,指示水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TN∶TP质量比在5~59间波动,均值为24±11,指示磷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在部分时期为氮限制水体。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在0.14~0.60 mg/L之间,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长期小于0.01 mg/L,指示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湖泊区底层SRP浓度均值为(0.006±0.003)mg/L且与上层水体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底层DIN全年稳定维持在0.6 mg/L左右,指示内源释放弱,湖泊区氮磷主要受外源输入影响。颗粒态氮磷是外源输入的主要形态,水温、水体稳定性和浮游植物是影响外源性氮磷输送至湖泊区的主要因子。稳定的水体环境减弱了河流区氮磷对湖泊区的影响,是湖泊区氮磷化学计量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外源营养盐输入是调节高州水库氮磷化学计量和富营养化进程的关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库 化学计量 氮磷限制 限制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害生物生存权利的生态伦理观点
14
作者 许忠能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3期189-194,共6页
结合相关文献,从生态、进化、信仰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的依据。面对人类各种技术水平的灭害行动,有害生物一直在顽强生存发展。以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它们有生存的条件,但时刻与人类竞争。并且有害生物与人类总是有或多... 结合相关文献,从生态、进化、信仰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的依据。面对人类各种技术水平的灭害行动,有害生物一直在顽强生存发展。以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它们有生存的条件,但时刻与人类竞争。并且有害生物与人类总是有或多或少的亲缘关系,两者在对抗中共同进化。在信仰方面,属于生灵的有害生物有生存的权利,人类的灭害活动在一定程度下受戒律的制约。而从伦理学的观点出发,有害生物是否应有生存权利的问题受到了质疑。文中认为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要靠斗争去获得,而人类生存的一个前提就是限制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权利 有害生物 生态 信仰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南沙河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1
15
作者 任辉 田恬 +1 位作者 杨宇峰 王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729-7740,共12页
随着城市生态健康理念的提出,城市河涌生态健康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更好的了解河涌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现状,于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对珠江口南沙河涌8个站位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发现浮游植物164种(属)... 随着城市生态健康理念的提出,城市河涌生态健康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更好的了解河涌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现状,于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对珠江口南沙河涌8个站位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发现浮游植物164种(属),隶属7门73属,其中以绿藻种类最多,达33属79种,占48.17%;硅藻次之,17属41种,占25%。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假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0.19×10~6—101.34×10~6个/L内变动,呈现单峰型,在4月发生拟菱形弓形藻(Schroederia nitzschioides)水华,14涌密度高达87.38×10~6个/L,随后因强降雨细胞密度骤降。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演替基本符合PEG(Plankton Ecology Group)模型,从冬季的硅藻,到春夏季的绿藻,再到秋季的蓝藻。One-way ANOVA分析显示,各月份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差异显著(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绿藻细胞丰度变化主导着浮游植物总丰度的变化(r=0.454,P<0.01)。运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水体进行评价表明,调查水体呈中度污染。相关加权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河涌全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聚类分析表明,时间异质性较高,总体相似性较低;空间上相似性较高,人为活动可能是导致空间差异的关键因子。冗余分析显示,叶绿素a、溶解氧、盐度、水温、总氮和p H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关系最为密切。p H对硅藻门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碱性条件适宜直链藻生长,春季水华形成的驱动因子是盐度、温度和总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河涌 浮游植物 聚类分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对典型全氟化合物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9
16
作者 嵇斌 赵亚乾 +3 位作者 杨扬 邰义萍 黎绮文 卫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9-1436,共8页
针对污水中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共存特征,以典型全氟化合物(PFASs)为目标新污染物,探究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技术(CW-MFC)处理含PFASs污水的效果,构建了不同电路运行模式下的CW-MFC体系,研究了CW-MFC对PFASs的去除效果,并探讨PFASs添... 针对污水中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共存特征,以典型全氟化合物(PFASs)为目标新污染物,探究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技术(CW-MFC)处理含PFASs污水的效果,构建了不同电路运行模式下的CW-MFC体系,研究了CW-MFC对PFASs的去除效果,并探讨PFASs添加后对传统污染物去除和生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W-MFC系统在开路和闭路运行下均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96%以上的PFASs。在PFASs介入后,对CWMFC系统有机物和磷的去除无显著影响,然而系统的脱氮效率和生物电转化性能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在闭路运行工况下,CW-MFC系统的氨氮去除率和输出电压分别下降了7.22%和7.32%;CW-MFC开路运行时总氮去除率降低了13.98%。研究为水环境中PFASs污染的治理技术提供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微生物燃料电池 全氟化合物 污水处理 生物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千灯湖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的形态和产毒能力的株间差异及系统进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路琰 雷敏婷 +2 位作者 叶金梅 雷腊梅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53,I0003,共11页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一种入侵蓝藻,能够产生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有研究表明该藻已在我国广泛分布,更是华南地区常见的水华蓝藻,但目前对其产毒和起源还缺乏了解.本研究以...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一种入侵蓝藻,能够产生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有研究表明该藻已在我国广泛分布,更是华南地区常见的水华蓝藻,但目前对其产毒和起源还缺乏了解.本研究以中国广东省千灯湖分离出的10株拟柱孢藻为材料,对它们的生长、形态和产毒特性进行了观测,并构建了基于nif H和rpo C1基因的双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0株拟柱孢藻藻丝体形态均呈笔直型,除QDH1藻株外,其他的拟柱孢藻均可产生端生异形胞,厚壁孢子也常有出现;10藻株丝体的平均长度在41.0~77.7μm之间,宽度在2.433~3.125μm之间,它们的长宽比值差异显著.10藻株的比生长速率差异极显著,为0.075~0.174 d-1.检测发现10株藻中仅QDH7藻株可检测到6个CYN合成酶基因,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表明该藻株主要产生deoxy-CYN异构体,其浓度可达1745.19 ng/mL.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千灯湖的拟柱孢藻与澳大利亚、欧洲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藻株同源性较高,但基于rpo C1和nif H基因不能区分千灯湖的产毒藻株和非产毒藻株.本研究证实了广东省水体中存在产毒拟柱孢藻,需防范这类新型产毒蓝藻水华所带来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千灯湖 产毒特性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红树林沉积物有毒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起源 秦颖君 +3 位作者 刘香华 周雯 刘谞承 赵建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191,共9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红树林重金属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日渐加大。准确评估同一背景值下广东省红树林有毒金属的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探讨有毒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广东省红树林有毒金...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红树林重金属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日渐加大。准确评估同一背景值下广东省红树林有毒金属的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探讨有毒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广东省红树林有毒金属污染状况、红树林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了广州南沙、深圳福田、珠海淇澳岛、湛江附城等4处典型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分析了广东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11种有毒金属(Cu、Pb、Zn、Cd、As、Cr、Mn、Ni、Co、Ti、V)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红树林沉积物有毒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广州南沙红树林湿地中Cr、Cu、Pb、Zn、Ni、As、Cd含量最高;Mn、Co、V、Ti含量则以珠海淇澳岛最高;深圳、湛江红树林沉积物有毒金属含量低于广州、珠海。(2)广州、珠海红树林沉积物有毒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分别处于“严重”和“很严重”水平,而深圳、湛江的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度”水平;广州、珠海红树林沉积物中Cd潜在生态风险分别为“极严重”、“严重”水平。(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Cr、Mn外,其余有毒金属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关系,表明广东红树林沉积物中多数有毒金属来源相近,具有同源性;多数有毒金属含量与TP、TOC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红树林沉积物中TP、TOC含量越高,pH值越低,沉积物中有毒金属含量越高。(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研究区域有毒金属来源各异:广州以城市和工业污水的排放污染为主,深圳主要受河流带来的陆源污染影响,珠海淇澳岛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大,湛江则多源于城市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沉积物 有毒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藻龙须菜抽提液对褶皱臂尾轮虫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龙艾虹 梁迪文 +2 位作者 罗洪添 杨宇峰 王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583-2590,共8页
大型海藻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衰老等生物活性;轮虫是良好的潜在抗衰老研究模式生物。本研究以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作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大型海藻龙须菜抽提液(0,250,500,750,1000 mg/L)和不同浓度的食物(... 大型海藻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衰老等生物活性;轮虫是良好的潜在抗衰老研究模式生物。本研究以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作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大型海藻龙须菜抽提液(0,250,500,750,1000 mg/L)和不同浓度的食物(蛋白核小球藻和普通小球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食物浓度为1.0×10~6个/mL蛋白核小球藻时,不同浓度龙须菜抽提液对轮虫产卵数、平均寿命、净生长率以及世代时间有显著促进效应(P<0.05);轮虫平均产卵数及寿命在龙须菜抽提液浓度750 mg/L处达到最高,分别为16只和13.9d(P<0.05)。食物浓度为2.0×10~6个/mL普通小球藻时,轮虫平均产卵数和寿命在抽提液浓度为500 mg/L处达到最高,分别为16只和13.6d(P<0.05),轮虫平均寿命和净生长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相同龙须菜抽提液浓度下,食物浓度为1.0×10~6个/mL蛋白核小球藻下轮虫的净生长率、世代时间均显著高于食物浓度为2.0×10~6个/mL蛋白核小球藻培养的轮虫(P<0.05);食物浓度为2.0×10~6个/mL时,普通小球藻培养轮虫的净生长率和世代时间均显著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实验组(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龙须菜抽提液与小球藻的交互作用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海藻龙须菜抽提液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与生殖有促进作用,延长轮虫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臂尾轮虫 小球藻 龙须菜 抽提液 生命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森华 张起源 +5 位作者 郭洁 刘香华 丘泓欣 周雯 赵建刚 刘谞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8-375,共8页
近年来,红树林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逐渐加重,其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准确评估湛江红树林湿地多溴联苯醚(PBDEs)的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对了解... 近年来,红树林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逐渐加重,其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准确评估湛江红树林湿地多溴联苯醚(PBDEs)的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对了解湛江红树林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红树林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湛江红树林湿地12个采样位点沉积物中的PBDEs质量分数,分析了多溴联苯醚(PBDE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湛江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共检测到14种PBDEs,BDE-209质量分数占比最高,为53.58%—77.66%。12个采样点的∑PBDEs质量分数均值为23.30 ng·g^(−1)。按地理位置划分为6个研究区域,各研究区域的∑PBDEs质量分数均值变化为:湛江市区(33.06 ng·g^(−1))>廉江西(29.68 ng·g^(−1))>徐闻(19.29 ng·g^(−1))>雷州东(16.47 ng·g^(−1))>遂溪(15.72 ng·g^(−1))>雷州西(11.92 ng·g^(−1));BDE-209、∑13PBDEs(除BDE-209外)质量分数的分布规律与∑PBDEs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一致。与国内外其他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相比,湛江红树林沉积物中∑PBDEs质量分数处于中等水平。湛江红树林沉积物中的PBDEs污染主要源自商业五溴、八溴及十溴联苯醚产品的使用,高溴联苯醚的降解也是其来源之一。环境中的降雨量、TOC、pH值等对沉积物中PBDEs的影响不大。风险熵数法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湛江红树林沉积物中PBDEs的综合生态风险水平较高,尤其是penta-BDEs和deca-BDEs处于高风险水平,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沉积物 红树林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