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5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除虫菊酯农药对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毒理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53
1
作者 王朝晖 尹伊伟 +3 位作者 林小涛 骆育敏 林秋奇 许忠能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23-127,共5页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 毒性 水生态毒理学 水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及丙烯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朝晖 尹伊伟 +3 位作者 陈善文 付翔 颉小勇 段舜山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75-80,共6页
 目的:研究了丙烯酸及3种丙烯酸酯类物质对鱼类、藻类及水生甲壳类的毒性,以探讨有毒赤潮藻类棕囊藻所产生的这类物质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类物质分别对不同水生生物进行半静止的96h或48h急性毒性试验...  目的:研究了丙烯酸及3种丙烯酸酯类物质对鱼类、藻类及水生甲壳类的毒性,以探讨有毒赤潮藻类棕囊藻所产生的这类物质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类物质分别对不同水生生物进行半静止的96h或48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对食蚊鱼(Gambusiaaffinis)96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5 30、14 56、15 61、19 88mg/L;丙烯酸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扁藻(Platymonasellipti ca)、小球藻(Chlorellaminutissima)3种海洋微藻96h生长潜力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60 34、72 41、50 73mg/L;丙烯酸对丰年虫(Artemiasalina)、网纹氵蚤(Ceriodaphniareticulata)48h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43 50、135 41mg/L.结论:研究得出的丙烯酸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虽大于赤潮期间海水中丙烯酸的质量浓度,但远小于棕囊藻囊内质量浓度,说明棕囊藻产生的丙烯酸类物质对其他水生生物具有一定毒性,丙烯酸的产生与棕囊藻占据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绝对优势及赤潮期间鱼类的大量死亡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丙烯酸 丙烯酯 急性毒性 棕囊藻 藻类毒素 赤潮 海洋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几种赤潮生物的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朝晖 吕颂辉 +2 位作者 陈菊芳 徐宁 齐雨藻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10-314,共5页
对1997年秋~1998年春广东沿海多次赤潮发生期间的几种优势赤潮藻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1种为我国首次报道引发赤潮的定鞭金藻类(Prymnesiophytes)--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cf.globosa)。另有甲藻类7种,其中裸甲藻目(Gymno... 对1997年秋~1998年春广东沿海多次赤潮发生期间的几种优势赤潮藻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1种为我国首次报道引发赤潮的定鞭金藻类(Prymnesiophytes)--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cf.globosa)。另有甲藻类7种,其中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3种: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cf.mikimotoi)、环节环沟藻(Gyrodimiuminstriatum)及PhaePolyk-rikoshartmanii;鳍藻目(Dinophysiales)1种:具尾鳍藻(Dinophysiscaudata);原甲藻目(Pro-rocentrales)2种: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多甲藻目(Peridiniales)1种: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umcatenella)。以上几种藻类引发的赤潮均为有害赤潮,其中球状棕囊藻、米氏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能产生毒素,形成有毒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藻 甲藻 赤潮 分类 广东沿海 有毒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磷的收支及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晓娟 李卓佳 +1 位作者 曹煜成 杨宇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综述了池塘养殖系统磷的收支情况。研究发现,在池塘养殖系统中,磷输出最主要的形式为底泥沉积,养殖池塘中存在着磷的总体利用效率不高,水体中活性磷含量低的问题。而解磷微生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它们能将植物难以... 综述了池塘养殖系统磷的收支情况。研究发现,在池塘养殖系统中,磷输出最主要的形式为底泥沉积,养殖池塘中存在着磷的总体利用效率不高,水体中活性磷含量低的问题。而解磷微生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它们能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形态。通过阐述解磷微生物的种类、解磷效果及解磷机制,结合养殖池塘的情况,分析了将解磷微生物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可行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结合我国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筛选适应池塘养殖环境的高效解磷微生物,并将其应用于池塘养殖中,使池塘沉积物中难溶性磷转化具备相当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学基础学科 解磷微生物 磷收支 池塘养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雷泽湘 谢贻发 +1 位作者 徐德兰 刘正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3-554,共2页
研究了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梅梁湾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和浮叶植物荇菜、菱等5种水生植物对水体的总氮、总磷、硝态氮和正磷酸盐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60%以上,且以马来眼子菜和... 研究了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梅梁湾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和浮叶植物荇菜、菱等5种水生植物对水体的总氮、总磷、硝态氮和正磷酸盐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60%以上,且以马来眼子菜和苦草的效果最好,去除率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富营养化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港湾(雷州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吕颂辉 齐雨藻 +1 位作者 钱宏林 梁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46-150,共5页
于1987年8月在雷州湾设10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36属88种和变种(型),优势种类有菱形海线藻、奇异菱形藻、中肋骨条藻、锤状中鼓藻等。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1×10 ̄3个/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 于1987年8月在雷州湾设10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36属88种和变种(型),优势种类有菱形海线藻、奇异菱形藻、中肋骨条藻、锤状中鼓藻等。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1×10 ̄3个/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综合指数分析表明,雷州湾水体远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25种,其中主要有奇异菱形藻、中肋骨条藻、佛氏海毛藻、波状角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赤潮生物 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中水生植被、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光荣 刘正文 +3 位作者 钟萍 李金花 燕晓雯 刘平平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惠州西湖是典型的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通过建立示范区,进行了鱼类调控和水生植被修复,示范区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作者从2006年3月到9月对水生植被、浮游动物和鱼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被的生物量3月份时为1.249kg·m-2... 惠州西湖是典型的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通过建立示范区,进行了鱼类调控和水生植被修复,示范区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作者从2006年3月到9月对水生植被、浮游动物和鱼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被的生物量3月份时为1.249kg·m-2,到9月份逐步增加到9.167kg·m-2,鱼类生物量在研究期间有所下降,渔获量从3月份的17.5kg到9月份时降低至7.61kg,示范区浮游动物丰度低于平湖,其中大型浮游动物丰度高于平湖,轮虫丰度则呈缩减,示范区和未进行修复的平湖浮游动物体长均主要分布在0到0.2mm之间,体长大于0.6mm的分布比例示范区的是未修复平湖的两倍,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二者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水生植被 浮游动物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港湾(海陵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齐雨藻 吕颂辉 +1 位作者 钱宏林 梁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51-155,共5页
于1987年9月在海陵湾设7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28属69种和变种;优势种类有洛氏角刺藻、假弯角刺藻、窄隙角刺藻、扁面角刺藻、透明辐杆藻等。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3.0×10 ̄4个/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 于1987年9月在海陵湾设7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28属69种和变种;优势种类有洛氏角刺藻、假弯角刺藻、窄隙角刺藻、扁面角刺藻、透明辐杆藻等。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3.0×10 ̄4个/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综合指数分析表明,海陵湾属贫营养型水体。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24种,其中主要有多种角毛藻属种类,以及尖刺菱形藻、斯氏根管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赤潮生物 海陵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拟除虫菊酯(原药、商品)及助溶剂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比较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朝晖 尹伊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1期98-103,共6页
为了研究拟除虫菊酯对水环境的危害,为制订安全的水质标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7种常见拟除虫菊酯对4种鱼类、水蚤和藻类的毒性,结果表明:拟除虫菊酯对所有试验生物均属剧毒,其中水蚤最为敏感,藻类较不敏感,而鱼类(除泥鳅)的敏... 为了研究拟除虫菊酯对水环境的危害,为制订安全的水质标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7种常见拟除虫菊酯对4种鱼类、水蚤和藻类的毒性,结果表明:拟除虫菊酯对所有试验生物均属剧毒,其中水蚤最为敏感,藻类较不敏感,而鱼类(除泥鳅)的敏感性相近.α-氰基和卤族元素会增加拟除是菊酯对水生生物的毒怀,由于发药商品中性含液剂二甲苯的毒性比试验中农药原药所用济剂丙酮的毒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 拟除虫菊酯 水生生物 水环境 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尿素与浮游生物脲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云 黄凯旋 +4 位作者 欧林坚 覃仙玲 王朝晖 黄道建 齐雨藻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6,共7页
于2010~2011 年间分4 个季节, 对大亚湾海域尿素浓度及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 结合相关理化环境及生物因子, 分析大亚湾海域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 海区尿素浓度变化范围为0.81~8.54μmol N&#... 于2010~2011 年间分4 个季节, 对大亚湾海域尿素浓度及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 结合相关理化环境及生物因子, 分析大亚湾海域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 海区尿素浓度变化范围为0.81~8.54μmol N·L-1, 夏季尿素含量最高, 达4.32 ± 1.65μmol N·L-1; 冬季含量最低, 为1.57 ± 0.49μmol N·L-1.夏、秋季节有很多站位尿素水平甚至超过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含量1~3 倍, 表明尿素是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不可忽略的重要氮源.较高水平的尿素主要分布在养殖区和靠近陆地的近岸海域.浮游生物脲酶活性在秋季最高, 平均达61.0 ± 33.6nmol N·L-1·h-1, 冬、春季脲酶活性常低于检出限.在秋季, 浮游生物脲酶活性与甲藻密度密切相关.脲酶已被证明是大洋中浮游植物水解尿素的最主要途径, 因此尿素可能在-定程度上影响大亚湾甲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脲酶活性 甲藻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城市河涌沉积物浸出液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翔 聂湘平 +2 位作者 黄卓尔 朱大明 李凯彬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研究了广州市石井河、澳口涌、沙河涌、东朗涌、车陂涌、花地涌6条河涌沉积物浸出液对小球藻、大型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6条河涌沉积物浸出液对水生生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其中石井河和澳口涌毒性较大.对于河涌沉积物污... 研究了广州市石井河、澳口涌、沙河涌、东朗涌、车陂涌、花地涌6条河涌沉积物浸出液对小球藻、大型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6条河涌沉积物浸出液对水生生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其中石井河和澳口涌毒性较大.对于河涌沉积物污染的生物检测,小球藻生长抑制率指标比大型和斑马鱼存活率指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指示性,其顺序表现为小球藻>斑马鱼>大型.沉积物会构成河流的一个持久性污染源而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在治理河涌的过程中,河涌沉积物的二次污染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涌 沉积物浸出液 急性毒性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和诺氟沙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鹿金雁 李潇 +1 位作者 聂湘平 杨永涛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55-58,共4页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和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水生生物斜生栅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大型溞在BHA和NFLX暴露下48h的LC50分别为3.15mg·L-1和194.98mg...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和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水生生物斜生栅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大型溞在BHA和NFLX暴露下48h的LC50分别为3.15mg·L-1和194.98mg·L-1。BHA和NFLX对斜生栅藻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96h的EC50分别为6.19mg·L-1和50.18mg·L-1。大型蚤对BHA暴露的敏感性强于斜生栅藻,而斜生栅藻对NFLX的敏感性比大型溞强。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和溞类的毒性评价标准,BHA和NFLX分别属于中等和低等毒性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毒性 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uty1ated hydroxyanisole) 诺氟沙星(Nomoxacin)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港湾(安铺港)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颂辉 齐雨藻 +1 位作者 钱宏林 梁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56-160,共5页
于1987年9月在安铺港设8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78种和变种;优势种类有脆根管藻、丹麦细柱藻、菱形海线藻等。安铺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平均达3.5×10 ̄4个/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综合指数分析表... 于1987年9月在安铺港设8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78种和变种;优势种类有脆根管藻、丹麦细柱藻、菱形海线藻等。安铺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平均达3.5×10 ̄4个/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综合指数分析表明,该水域属贫营养型水体。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24种,主要有尖刺菱形藻、拟弯角刺藻、梭角藻、夜光藻等,调查期间曾发生脆根管藻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赤潮生物 安铺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异氰尿酸和环丙沙星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翔 聂湘平 李凯彬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55-157,161,共4页
研究了三氯异氰尿酸(TCCA)和盐酸环丙沙星(CPFX)对小球藻、大型溞和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CCA和CPFX对小球藻的96hEC50分别为0.31mg·L-1和20.61mg·L-1、对大型溞48hLC50分别为0.19mg·L-1和135.15mg... 研究了三氯异氰尿酸(TCCA)和盐酸环丙沙星(CPFX)对小球藻、大型溞和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CCA和CPFX对小球藻的96hEC50分别为0.31mg·L-1和20.61mg·L-1、对大型溞48hLC50分别为0.19mg·L-1和135.15mg·L-1,TCCA对稀有鮈鲫96hLC50为1.76为mg·L-1,CPFX对稀有鮈鲫不产生急性毒性。对于TCCA,大型溞最敏感,小球藻次之,稀有鮈鲫最不敏感;对于CPFX,小球藻最敏感,大型溞次之,稀有鮈鲫最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异氰尿酸 盐酸环丙沙星 急性毒性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虾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营养负荷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继辉 许忠能 +4 位作者 林小涛 周小壮 于赫男 廖志洪 潘本兴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133-137,共5页
本文研究了几种方法对养虾废水的处理效果。在水体自净作用及投加翡翠贻贝、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活菌制剂和混合投加上述三种生物等5种处理条件下,测定了养殖废水中的氨、亚硝酸盐、硝酸盐、总氮、磷酸盐、总磷、溶解态COD、颗粒态COD、... 本文研究了几种方法对养虾废水的处理效果。在水体自净作用及投加翡翠贻贝、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活菌制剂和混合投加上述三种生物等5种处理条件下,测定了养殖废水中的氨、亚硝酸盐、硝酸盐、总氮、磷酸盐、总磷、溶解态COD、颗粒态COD、总COD、浮游植物总数、浮游动物总数和细菌总数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处理过程中各营养负荷变化趋势不同且相互之间有联系;各种处理对无机氮的减少有一定效果,并都使细菌总数明显下降;各处理不能降低COD含量,但可以改变COD形态;投加贻贝能明显抑制浮游植物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虾废水 生物处理 营养负荷 水体自净 活菌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曝气生物滤床对二级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阿丹 杨扬 +3 位作者 戴玉女 陈纯兴 陶然 王素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9-294,共6页
采用自然曝气生物滤床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抗生素,对生物滤床中抗生素的去除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自然曝气生物滤床能够有效地去除四环素类抗生素(58±2)%、喹诺酮类抗生素(48±20)%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 采用自然曝气生物滤床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抗生素,对生物滤床中抗生素的去除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自然曝气生物滤床能够有效地去除四环素类抗生素(58±2)%、喹诺酮类抗生素(48±20)%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8±11)%。微生物降解和物理吸附是生物滤床去除抗生素的主要途径,而这两种途径的协同作用则延长了生物滤床的运行周期。结果还表明,水力负荷对抗生素的去除效率影响较大,当水力负荷为4.8~6.4 m/d时,生物滤床对抗生素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此外,水质参数(水温、pH、COD浓度和硝化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生物滤床对抗生素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自然曝气生物滤床 污水处理厂尾水 去除效率 水力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足类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摄食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孙雷 杞桑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74-79,共6页
以浮游桡足类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摄食实验表明,摄食率随着饵料密度增高而增大。在水温20℃时,最大摄食潜力约为33000细胞/个·天,夜间摄食力显著大于白昼,混合饵料实验中,刺尾纺... 以浮游桡足类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摄食实验表明,摄食率随着饵料密度增高而增大。在水温20℃时,最大摄食潜力约为33000细胞/个·天,夜间摄食力显著大于白昼,混合饵料实验中,刺尾纺锤水蚤表现出较强的择食倾向。由实验结果推导出摄食经验公式为:1=33 000(1-e^(-0.4x^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桡足类 摄食 刺尾纺锤水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半管藻繁殖生物学研究Ⅰ.细胞分裂与环境因子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磊 林均民 金德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2-38,共7页
中华半管藻以频繁的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实验结果表明,该藻每天的细胞分裂和叶绿素合成呈现一定的节律性,在光暗各12h条件下,每天光照8h后形成最大的分裂高峰,黑暗后2h出现分裂次高峰。进入光照期,叶绿素合成开始,继之增长... 中华半管藻以频繁的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实验结果表明,该藻每天的细胞分裂和叶绿素合成呈现一定的节律性,在光暗各12h条件下,每天光照8h后形成最大的分裂高峰,黑暗后2h出现分裂次高峰。进入光照期,叶绿素合成开始,继之增长率急剧上升,8h后达到最高值,黑暗期细胞增殖率和叶绿素增长率迅速下降,并降至全日最低值。适温范围为8-32℃,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5-30℃之间,适盐范围为7-50,最适盐度为28左右,最适光照强度为75μEin·m ̄_(-2)·s ̄(-1).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中华半管藻种群生长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多元回归动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半管藻 昼夜节律 增殖率 环境因子 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异氰尿酸在模拟水生态系统中归趋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孝治 陈菊芳 +1 位作者 聂湘平 江天久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4期361-366,共6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氯异氰尿酸(TCCA)在微宇宙模拟水生态系统中的归趋,包括TCCA在水体、沉积物、生物体(皇冠草、河蚬、异育银鲫)等不同分配相及生物体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富集以及迁移等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CCA进入...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氯异氰尿酸(TCCA)在微宇宙模拟水生态系统中的归趋,包括TCCA在水体、沉积物、生物体(皇冠草、河蚬、异育银鲫)等不同分配相及生物体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富集以及迁移等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CCA进入模拟水生态系统后,除发生水解外,其余或被水生生物所吸收,或者沉降进入底泥中。水生生物对TCCA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和残留。水草对TCCA的吸收较大,尤其是叶片部分;河蚬、鱼体对TCCA具有明显的吸收积累,并且在体内的残留时间较长,不同组织对TCCA的吸收积累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内脏中的积累量比肌肉组织高。不同生物对TCCA的分布和富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趋势为皇冠草>河蚬>异育银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宇宙模拟水生态系统 三氯异氰尿酸 环境归趋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危蔚 江天久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利用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分别在广东汕头饶平海域和香港海域分离到的球形棕囊藻,即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HK)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ST),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对四日龄卤虫(Artemia sin... 利用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分别在广东汕头饶平海域和香港海域分离到的球形棕囊藻,即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HK)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ST),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对四日龄卤虫(Artemia sinic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对数生长期的HK株藻液24h对卤虫LC50约为2.9×105cell·mL-1。对数期的ST株对卤虫的毒性难以达到半致死浓度,衰亡期的ST株24h对卤虫LC50约为9.89×106cell·mL-1。在上述浓度下两者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0.91h和26.62h,而对数生长期的HK株和衰亡期的ST株的培养物过滤液24h对卤虫LC50则分别为7.1×105cell·mL-1和1.457×107cell·mL-1,且在该浓度下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6.56h和28.02h。实验表明,HK株藻液和滤液的毒性均大于ST株,且藻液的毒性均大于滤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棕囊藻 卤虫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