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洱生茶风味轮的构建与感官特性研究
1
作者 张春花 王子龙 +6 位作者 浦如秋 曾婉玲 李茂裕 张家丽 龚敏 赵志洁 单治国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1,共11页
为了构建普洱生茶的风味轮,本研究以不同年份、不同产地来源、不同品种特性和不同制作工艺特征的43个普洱生茶为研究材料。由评价小组进行风味感官品评,自由产生普洱生茶风味感官基本描述词,对描述词进行筛选整理后,并通过M值法、聚类... 为了构建普洱生茶的风味轮,本研究以不同年份、不同产地来源、不同品种特性和不同制作工艺特征的43个普洱生茶为研究材料。由评价小组进行风味感官品评,自由产生普洱生茶风味感官基本描述词,对描述词进行筛选整理后,并通过M值法、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风味描述词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具有显著差异性和代表性的15个香气描述词、10个汤色描述词以及17个滋味描述词,并建立相应的应用体系。最终筛选出的风味轮廓描述词能够实现对普洱生茶风味特征的直观量化评价,有效区分不同类别普洱生茶的风味差异。因此,这些风味轮廓描述词不仅可以判别和评价普洱生茶的风味感官特征,还可作为描述性感官分析的技术支撑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生茶 风味轮 描述语 感官特性描述 风味轮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对3种肠道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治江 单治国 +4 位作者 崔廷宏 赵远艳 陶忠 徐棉红 张春花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为探明普洱茶对3种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以普洱茶生茶和熟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倍比稀释法制作7个比例的茶水浸液,以肠炎沙门菌ATCC 14028(Salmonella enteritidis)、福氏志贺菌CMCC(B)51572(Shigella flexneri)、大肠杆菌CMCC(B)4410... 为探明普洱茶对3种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以普洱茶生茶和熟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倍比稀释法制作7个比例的茶水浸液,以肠炎沙门菌ATCC 14028(Salmonella enteritidis)、福氏志贺菌CMCC(B)51572(Shigella flexneri)、大肠杆菌CMCC(B)44102(Escherichia coli)3种肠道致病菌为供试菌株,采用K-B法进行抑菌圈试验,分别探讨培养24 h和48 h条件下7个茶水浸液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对3种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液较高浓度时对3种供试肠道致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但培养24 h条件下除普洱茶生茶水浸液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大于普洱茶熟茶外,普洱茶生茶与普洱茶熟茶水浸液对3种供试肠道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均无明显差异(p<0.05);普洱茶生茶水浸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福氏志贺菌大于肠炎沙门氏菌;普洱茶熟茶对肠炎沙门氏菌、福氏志贺菌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普洱茶及肠胃保健品及肠道致病菌感染性疾病预防药物的开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肠道致病菌 大肠杆菌 肠炎沙门菌 福氏志贺菌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端午当归基源鉴定与大芦山当归质量初探
3
作者 林炳霜 王老二 +3 位作者 陈兴乐 胡蓉 赵芳 李剑美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89-96,共8页
研究旨在明确端午药市中药材当归的基源,并评估大芦山当归的药材质量。广泛收集各地以当归命名的药材样本,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基源鉴定。依据《中国药典》标准,测定药材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含量;运用高效液相... 研究旨在明确端午药市中药材当归的基源,并评估大芦山当归的药材质量。广泛收集各地以当归命名的药材样本,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基源鉴定。依据《中国药典》标准,测定药材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含量;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含量,并通过索氏提取法测定挥发油含量,以全面评估药材质量。共收集到9种名为当归的药材,通过DNA条形码比对,确认普洱端午药市中的当归药材主要来自伞形科植物,包括藁本、长茎藁本、紫花前胡、滇芹等不同种类。产自普洱的大芦山当归(藁本属藁本)在药材质量上表现优异,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尤其是挥发油含量高达8.47%,远超药典规定的标准。本研究通过科学的基源鉴定和药材质量分析,揭示了端午药市中当归药材的基源现状,并确认了大芦山当归作为高质量药材的地位。这一发现为规范端午药市药材使用、保障药材质量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后续的药材开发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 端午 当归 混伪品 DNA鉴定 药材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颜鹏 胡强 +8 位作者 冷杨 董雅洁 黄福印 罗莹 张洁 李征珍 张少博 付建玉 李鑫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14-19,共6页
开发并建立统一、标准的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实现茶产业固碳减排,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加快茶产业生态价值转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围绕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介绍了当前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相关国际、国内标准,比较目... 开发并建立统一、标准的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实现茶产业固碳减排,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加快茶产业生态价值转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围绕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介绍了当前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相关国际、国内标准,比较目前已经发布的茶叶碳足迹核算标准间的差异,指出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的关键要点,明确后期应当开展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以期为规范化茶叶碳足迹核算提供技术指导,为茶园/茶叶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更好服务于我国茶产业生态、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茶叶 碳足迹 碳排放 碳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咖啡果皮花青素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5
作者 李学玲 李雪 +3 位作者 任四妹 许苑南 郭洁 杨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55,共5页
为探究咖啡果皮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该研究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咖啡果皮花青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咖啡果皮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咖啡果皮花青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 为探究咖啡果皮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该研究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咖啡果皮花青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咖啡果皮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咖啡果皮花青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60%、果胶酶添加量2%、料液比1∶50(g∶mL)、提取时间4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咖啡果皮花青素得率达0.274%。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样品质量浓度为30μg/mL时,其对DPPH、O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佳,分别为91.40%、67.28%,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6.36μg/mL、12.16μg/mL;当样品质量浓度为5μg/mL时,总还原能力最高(吸光度值为0.987)。因此,咖啡果皮花青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果皮 花青素 超声辅助酶法 提取工艺 体外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遗产语境下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生态智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高凯 赵世鑫 +1 位作者 张震 杨丽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4,共6页
生态智慧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为核心范畴,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是生态智慧的典型研究对象,但目前缺少以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的生态智慧研究。以2023年9月新入选世界遗产的“普洱景迈山古... 生态智慧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为核心范畴,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是生态智慧的典型研究对象,但目前缺少以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的生态智慧研究。以2023年9月新入选世界遗产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依据以人为中心的不同外围空间尺度,从土地利用与林下茶种植方式、村落营建、居住建筑3个物质方面,以及以“茶”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体系等文化层面,深刻揭示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蕴含的生态智慧。进而在文化景观世界遗产语境下,从形成关键、组成部分、遗产价值、关注点和保护重点等方面对生态智慧进行深层次解析。不仅促进、拓展文化景观、生态智慧和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而且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遗产的认知与保护等也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生态智慧 世界遗产 古茶林 景迈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小粒咖啡主要滋味物质指纹图谱分析
7
作者 杨莉 常国银 +3 位作者 洪清青 王蕊 李学玲 张敏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4期40-44,50,共6页
通过测定不同品种小粒咖啡豆(A2,B2,C2,D2)中咖啡因、葫芦巴碱、有机酸、单糖、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比较不同品种咖啡烘焙豆间滋味特征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咖啡豆色泽指数差异较小,烘焙程度均匀,水分含量为2.18%~2.... 通过测定不同品种小粒咖啡豆(A2,B2,C2,D2)中咖啡因、葫芦巴碱、有机酸、单糖、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比较不同品种咖啡烘焙豆间滋味特征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咖啡豆色泽指数差异较小,烘焙程度均匀,水分含量为2.18%~2.86%,失重率为11.89%~13.25%,稳定性良好。4个品种咖啡豆滋味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葫芦巴碱和咖啡因含量在C2和D2中含量最多;A2中柠檬酸、苹果酸、单糖总含量和甘露糖含量最高,酒石酸和异己酸含量最低;B2中乳酸和草酸含量最高;C2中奎尼酸、鼠李糖、半乳糖、亮氨酸及氨基酸总含量最高。通过探索不同品种咖啡的化学成分组成和品质特征,对提升咖啡风味品质、筛选优质产品及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豆 滋味特征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益微生物协同发酵对普洱茶芳香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颜学行 赵媛 +4 位作者 满红平 罗梓俊 周红杰 单治国 张春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8-194,共7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进行普洱熟茶发酵,采用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和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3种有益微生物按2∶1∶2、2∶2∶2、2∶3∶2比例协同发酵普洱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普洱茶中的芳香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进行普洱熟茶发酵,采用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和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3种有益微生物按2∶1∶2、2∶2∶2、2∶3∶2比例协同发酵普洱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普洱茶中的芳香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芳香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2∶2∶2、2∶3∶2协同发酵普洱茶中芳香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对比不同发酵方式发现,3种协同发酵的普洱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呈现出独特的花果香与焦糖香,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协同发酵的普洱茶醇类芳香物质相对含量达47.32%,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3种协同发酵,呈现出陈香香气,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达31.24%,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因此,应用有益微生物协同发酵普洱茶,提高普洱茶品质,赋予普洱茶独特花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有益微生物 协同发酵 芳香物质 花果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连作障碍中菌丝生长的自毒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姚春馨 余萍 +4 位作者 张蔓 王鹏 陶南 刘庆洪 田果廷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2,共9页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YMe151为供试材料,研究含羊肚菌发酵液、出菇土壤浸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培养基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自毒作用,并分析羊肚菌连作土壤与未连作土壤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羊肚菌发酵液、...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YMe151为供试材料,研究含羊肚菌发酵液、出菇土壤浸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培养基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自毒作用,并分析羊肚菌连作土壤与未连作土壤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羊肚菌发酵液、出菇土壤浸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含量较高时,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减慢,生物量减少。羊肚菌连作土壤与未连作土壤代谢物相比,有1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β-L-二氧戊环胞嘧啶核苷、多巴胺醌、赤霉素A29、13-L-羟基亚油酸、(8S,9S,10S,11S,13S,14S,17R)-11,17-二羟基-17-(2-羟基乙酰基)-10,13-二甲基-9-壬基-1,2,6,7,8,11,12,14,15,16-十氢旋流五(a)菲-3-酮、棕榈油酰胺丰度上调;反式异阿魏酸、α-亚甲基-γ-丁内酯、4-O-甲基-12-O-十四酰基樟脑13-乙酸酯、N,N-十二烷基二甲基胺氮氧化物、二氢鞘氨醇、10, 20-二羟基二十烷酸丰度下调。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羊肚菌连作障碍作用机制,并为羊肚菌连作障碍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自毒作用 化感物质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云南大叶种白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分析
10
作者 张春花 颜学行 +4 位作者 崔廷宏 赵远艳 陶忠 王岳飞 单治国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4-242,共9页
研究不同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白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本研究以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4个茶树品种制作的白茶为研究对象,检测4种不同大叶种白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研究不同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白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本研究以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4个茶树品种制作的白茶为研究对象,检测4种不同大叶种白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能力,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比较其抗氧化活性。4种云南大叶种白茶间主要化学成分间存在差异,景谷大白茶中水浸出物含量49.40%、茶多酚含量35.87%及酚氨比13.36均极显著高于其他三种(P<0.01);与其他3类白茶相比,景谷大白茶羟基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都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感官评分与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黄酮、水浸出物等指标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各主要化学成分间存在相关性,其中茶多酚与黄酮、水浸出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主要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指标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总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黄酮、水浸出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景谷大白茶的抗氧化能力和活性成分综合品质高于其余3种白茶样品。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大叶种茶树品种白茶的品质差异及抗氧化活性差异,为云南大叶种白茶抗氧化活性的深入研究和消费者选择合适的云南白茶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 白茶 感官审评 生化成分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法辅助提取的桑葚多糖结构表征及生物有效性
11
作者 李学玲 李梦绮 +2 位作者 李素丽 郭洁 任四妹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25,共7页
为优化复合酶解法桑葚多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法提取桑葚多糖,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桑葚多糖进行结构表征,建立体外消化模... 为优化复合酶解法桑葚多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法提取桑葚多糖,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桑葚多糖进行结构表征,建立体外消化模型模拟桑葚多糖的体外消化过程探究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桑葚多糖的最佳复合酶提取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果胶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添加量分别为2.0%、2.0%、1.4%、0.2%;料液比1∶80(g∶mL),酶解pH值5,酶解时间20 min,酶解温度5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桑葚多糖得率达65.64%。结构表征表明,桑葚多糖分子质量为250139 kDa,主要由葡萄糖(26.25%)和半乳糖(25.20%)构成。桑葚多糖不具备晶体结构,形态结构为层状和孔隙结构。生物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酶解法制备桑葚多糖生物利用度(37.69%)优于单一酶提取法(25.32%)和热水浸提法(17.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多糖 复合酶法 提取工艺 结构表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板遮阴对大叶种茶树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马锦雄 王宏琳 +8 位作者 张军 谢鹏 殷雄康 袁海英 田洋 李秀 张春花 王睿芳 刘杰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164-167,208,共5页
[目的]探究光伏板遮阴对大叶种茶树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的光伏板遮阴程度,为茶光互补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比较了5种光环境下大叶种茶树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茶叶产量。[结果]光伏板遮... [目的]探究光伏板遮阴对大叶种茶树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的光伏板遮阴程度,为茶光互补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比较了5种光环境下大叶种茶树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茶叶产量。[结果]光伏板遮阴处理对大叶种茶树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荧光参数和茶叶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与无遮阴处理(CK)相比,各光伏板遮阴处理初始荧光值(F_(o))、最大荧光值(F_(m))、PSⅡ的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Phi2)、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PhiNO)、稳态荧光值(F_(s))均显著增加(P<0.05);与无遮阴处理(CK)相比,各光伏板遮阴处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化学淬灭系数(qL)、PS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PhiNPQ)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适度遮阴有利于缓解夏秋季节强光和高温对大叶种茶树叶片光合系统的伤害,同时提高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茶叶产量,对于开发夏秋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云南普洱地区应推广茶光互补栽培模式,建议光伏板遮阴程度为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树 光伏板遮阴 叶绿素 荧光参数 茶光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梁艳萍 董菲 +3 位作者 黄文静 陈瑶 丁仁展 李坤明 《果树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1,共11页
【目的】深入了解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方法】以云南有代表性的61个梨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果实16个描述型性状和7个数量型性状进行变异类型和多样性分析,利用电子鼻技术检测果实香气并进行主成分分析。... 【目的】深入了解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方法】以云南有代表性的61个梨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果实16个描述型性状和7个数量型性状进行变异类型和多样性分析,利用电子鼻技术检测果实香气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的16个描述型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其中果实形状和果实成熟期的变异类型最多。各描述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在0.45~1.88之间。19个梨地方品种果实在成熟时果皮分别着鲜红、淡红、粉红、暗红等不同盖色。7个数量型性状变异系数在11.25%~61.79%之间,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H’)为1.676~2.080,果实纵径、果柄长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横径、果形指数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0。电子鼻技术可以区分供试地方品种,WIW(硫化氢类)、W5S(氮氧化物)、W2W(芳香成分和有机硫化物)等3个传感器在模式识别中起主要作用。【结论】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描述型性状变异类型丰富,数量型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筛选出会泽火瓢梨等7个果皮着鲜红色的品种可作为红色梨选育的优异资源。电子鼻技术可以区分61个云南梨地方品种,可用作地方品种鉴定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方品种 果实性状 多样性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多糖的结构表征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学玲 白芩凡 +4 位作者 孙体杰 陈丽萍 张奇 李素丽 许苑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2-39,共8页
为深入研究铁皮石斛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铁皮石斛为原料,提取纯化铁皮石斛多糖并表征其初步结构,从铁皮石斛多糖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体外氧化抑制效果两个方面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铁... 为深入研究铁皮石斛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铁皮石斛为原料,提取纯化铁皮石斛多糖并表征其初步结构,从铁皮石斛多糖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体外氧化抑制效果两个方面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多糖总糖含量90.17%±3.90%,蛋白质含量0.14%±0.05%,灰分含量4.47%±1.42%以及糖醛酸含量2.53%±1.02%,相对分子量23970 Da,单糖组成主要为甘露糖和葡萄糖。铁皮石斛多糖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抑制LDL氧化修饰体系中共轭二烯的产生,3.00 mg·mL^(−1)时铁皮石斛多糖对铜离子诱导的LDL氧化产生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抑制率为57.46%±0.56%。本研究可为开发因LDL氧化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等疾病药物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多糖 抗氧化 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梳帽卷瓣兰花部特征对蝇类传粉者的适应性
15
作者 何锦睿 张雄 +2 位作者 罗银玲 罗艳 李青青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1-691,共11页
为揭示梳帽卷瓣兰(Bulbophyllum andersonii)的繁殖特性和传粉机制,在2023年对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梳帽卷瓣兰野生居群开展了传粉生物学研究,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传粉昆虫、花部微观形态特征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如下:梳帽卷... 为揭示梳帽卷瓣兰(Bulbophyllum andersonii)的繁殖特性和传粉机制,在2023年对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梳帽卷瓣兰野生居群开展了传粉生物学研究,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传粉昆虫、花部微观形态特征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如下:梳帽卷瓣兰的盛花期在7月中旬,单花花期为5 d;繁育系统属于异交并依赖传粉者,自然结实率为26.06%;套袋试验表明自交不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现象;唇瓣的铰链结构、传粉通道及宽大的侧萼片等花部特征在传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曲角杆蝇(Gampsocera sp.)是其唯一有效传粉者并在访花过程中表现出舔舐唇瓣的行为;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唇瓣上附着大量的特殊颗粒,可能是访花者的食物报酬;花部挥发性气味主要含有单萜类、芳香类等化合物,其中邻苯乙醚和避蚊胺可能与昆虫访花行为有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梳帽卷瓣兰的花形态结构与气味适应于曲角杆蝇进行传粉,属于特化传粉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帽卷瓣兰 繁育系统 传粉生物学 花形态 花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份生产的德昂酸茶品质差异分析
16
作者 寸德馨 张春花 +5 位作者 崔廷宏 赵远艳 陶忠 罗光瑾 余磊 单治国 《茶叶通讯》 2024年第2期220-225,共6页
以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生产的德昂酸茶为材料,分别检测茶样中的茶色素、茶多酚、黄酮类物质、水浸出物及游离氨基酸等含量,结合感官审评,探究不同年份生产的德昂酸茶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茶黄素... 以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生产的德昂酸茶为材料,分别检测茶样中的茶色素、茶多酚、黄酮类物质、水浸出物及游离氨基酸等含量,结合感官审评,探究不同年份生产的德昂酸茶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茶黄素、茶多酚、黄酮苷、氨基酸、水分等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各成分含量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之差分别为0.25%、6.64%、1.30 mg/g、1.00%和0.30%;水浸出物、茶红素和茶褐素则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含量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之差分别为2.84%、2.20%和0.49%。不同年份酸茶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不同年份酸茶的黄酮、水分与水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结合感官审评,德昂酸茶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品质呈现出逐渐优化的趋势,口感更加醇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昂酸茶 年份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竹文化研究可视化分析
17
作者 普月霄 任四妹 +1 位作者 陶红霏 苏志龙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3期98-103,107,共7页
【目的】厘清中国竹文化的研究现状、侧重内容及研究趋势。【方法】以1996—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竹文化研究相关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知识图谱,根据图谱分析竹文化... 【目的】厘清中国竹文化的研究现状、侧重内容及研究趋势。【方法】以1996—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竹文化研究相关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知识图谱,根据图谱分析竹文化相关的研究现状和热点。【结果】竹文化相关研究文献较少,研究者之间呈个别联系、整体分散的局面,研究机构之间较为独立,研究热点为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园林应用、竹产业等方面。【结论】可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出更丰富、紧密性更强的成果;未来发展研究中,竹文化在乡村振兴、园林景观、紫砂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成为一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文化 可视化分析 竹产业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