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遵义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1
作者 张迪 周明忠 +1 位作者 杨善进 张宗领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6,共9页
分析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区小竹流水和团山堡土壤As、Cd、Co、Cr、Cu、Mo、Ni、Pb、Tl、V、Zn含量,分别采用修正后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并... 分析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区小竹流水和团山堡土壤As、Cd、Co、Cr、Cu、Mo、Ni、Pb、Tl、V、Zn含量,分别采用修正后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并初步探讨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富集多种重金属元素,大多数重金属平均含量超过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尤以Mo和Ni的富集最为明显。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PI)评价结果显示,小竹流水旱地土、水稻土、森林土和团山堡旱地土和水稻土的污染程度均达到重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小竹流水旱地土、水稻土和森林土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分别为很强风险、较强风险和较强风险;团山堡旱地土和水稻土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均为较强风险。研究区不同类型土壤均以Mo和Cd对综合污染程度和综合生态风险的贡献较大。研究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Ni-Mo多金属矿石及Ni-Mo矿开采过程中随机堆放的黑色页岩碎石的风化导致多种重金属元素释放并在土壤中富集,造成了研究区土壤多种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蹄塘组 黑色页岩区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特征及形成机理
2
作者 赵双 余正勇 蔺吉庆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383,共10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揭示其形成机理,为其协同保护和发展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 [目的]探讨云南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揭示其形成机理,为其协同保护和发展供科学参考。[方法]以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分析、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揭示云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关系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传统村落与非遗在空间分布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两核集聚”分布格局,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高;后者呈现“多核集聚”特征,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低。两者空间分布吻合度整体较低,空间重心和区域分布规模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错位关系,大致形成正向高低错位和负向高低错位等4种区域错位类型。[结论]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城镇化率、河流水系等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因素是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错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分析
3
作者 周应慧 邓欢 +1 位作者 刘燕 张玉英 《南方农业》 2025年第5期82-86,共5页
植物遭受干旱胁迫会影响其生理生长变化,而滇中地区干旱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了解该区域干旱对植被影响的时空差异具有紧迫性。基于1998、2003、2008、2013、2018年的Landsat TM/OLI数据和植被叶面积野外实测数据,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 植物遭受干旱胁迫会影响其生理生长变化,而滇中地区干旱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了解该区域干旱对植被影响的时空差异具有紧迫性。基于1998、2003、2008、2013、2018年的Landsat TM/OLI数据和植被叶面积野外实测数据,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FVC)和叶面积指数(LAI),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不同年份不同干旱等级类型区进行植被干旱响应强度定量归因。结果表明:1)不同年份的旱情时空分布和植被干旱解释力差异明显,植被因子q值表现为LAI>NDVI> FVC,LAI对干旱的解释力最高达33%;2)在无旱和受旱2种情况下,受旱植被的解释力远大于无旱,受旱与无旱状态下植被对干旱的解释力之差达20%以上;3) 3个植被因子在受旱状态下的解释力随年份增长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植被 地理探测器 Landsat数据 滇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彭坤杰 贺小荣 鲁玉莲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7-123,共7页
基于2004-2018年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错位、均方差分解、冷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 基于2004-2018年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错位、均方差分解、冷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2)长江经济带冷热点时空演化总体呈“东集西散”的特征,东部地区集聚特征趋于弱化,中部集聚范围趋于扩张,西部较为稳定;3)长江经济带及各省市空间错位指数受多系统多因素影响,总体空间错位影响因素为生活垃圾清运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多源于生态环境系统。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消解长江经济带空间错位态势的治理和发展性建议,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国内旅游空间错位领域的研究范畴和视角,另一方面为降低该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错位程度以及促使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时空分布格局 集散趋势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推拉理论的滇东北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毕庆伟 《现代化农业》 2023年第2期79-81,共3页
滇东北山区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后,面临着乡村振兴的新任务。基于推拉理论视角,分析滇东北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城乡居民出游需求旺盛、通过乡村体验释放生活和工作压力、特定群体追崇乡土文化等推力因素,以及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 滇东北山区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后,面临着乡村振兴的新任务。基于推拉理论视角,分析滇东北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城乡居民出游需求旺盛、通过乡村体验释放生活和工作压力、特定群体追崇乡土文化等推力因素,以及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持续保障和投入、乡村集体经济初见成效、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意愿强烈等拉力因素,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推拉理论 滇东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流域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6
作者 毕庆伟 鲁玉莲 《南方农机》 2023年第1期97-98,114,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等多个维度,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金沙江下游流域旅游资源禀赋良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基于此,课题组从乡村生态...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等多个维度,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金沙江下游流域旅游资源禀赋良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基于此,课题组从乡村生态环境、乡村人文、地方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对金沙江下游乡村旅游进行归纳和评述,总结了学界在金沙江下游流域乡村生态资源开发和保护、乡村文化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以及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助力金沙江下游流域的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下游流域 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9
7
作者 姚成斌 周明忠 +4 位作者 张迪 刘纯军 姚成勇 刘平爱 易祥飞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面积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生产功能为主且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生活功能主要以带状和点状分布于研究区坝区、农村居民点与建制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集中;生态功能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富集林地和草地的高寒山区,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互补性。2)研究区“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5种类型,以高度协调区与中度协调区为主基调,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和中南部较高的格局特征,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较小,仅西南部增加几块团块状低耦合协调区。3)在地形特征上,2009和2014年耦合协调高值区分布于2000~2500 m海拔之间,2018年则在海拔2500 m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面积占比最大;以坡度在小于5°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国土面积最大,随坡度的增加,耦合协调度等级逐渐降低;以坡向为正阳向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比例最大,坡向为半阳向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乌蒙山区 时空演化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下寒武统昆阳和织金含磷岩系成磷机制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晁江琴 张迪 +1 位作者 赖志滨 杨海英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20,共19页
早寒武世发生了全球大规模的成磷事件,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贵州织金和云南昆阳为代表的大型磷矿床。为探讨两地磷块岩成磷作用的异同及其制约因素,本研究对织金新华和昆阳王家湾含磷岩系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昆阳地区... 早寒武世发生了全球大规模的成磷事件,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贵州织金和云南昆阳为代表的大型磷矿床。为探讨两地磷块岩成磷作用的异同及其制约因素,本研究对织金新华和昆阳王家湾含磷岩系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昆阳地区的胶磷矿和磷灰石矿物粒径大于织金地区的,暗示昆阳地区具有更浅的海水深度、更强的水动力条件;两地含磷岩系的P_(2)O_(5)与Al_(2)O_(3)、SiO_(2)、Zr/Hf及Sr均具有显著-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暗示陆源风化物质的输入提供了早寒武世海洋磷的来源;氧化还原敏感元素(V、Ni、Cr、Mo、U)以及Ce/Ce*在织金含磷岩系中变化范围大于昆阳含磷岩系,指示织金地区海水的氧化还原条件波动更大;两地含磷岩系中的稀土元素均呈现“帽型”配分特征,具有负Ce异常、显著正Y异常、负-弱正Eu异常,表明成磷过程受生物/有机质和铁锰氧化物控制。本研究认为织金新华和昆阳王家湾含磷岩系在成磷机制上可类比性高,岩相古地理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差异是导致两地含磷岩系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早寒武世 磷块岩 成矿机制 织金新华磷矿 昆阳王家湾磷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点稀少条件下基于环境相似性的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预测
9
作者 郭澎涛 肖秀绒 +3 位作者 赵菊 李茂芬 李波 傅奠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3-110,共8页
针对现有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空间分布预测模型难以适用于样点稀少条件下的问题,该研究依据成土环境越相似土壤属性越相似的假设,提出一种基于环境相似性的SOC空间分布预测方法(environmental similarity model,ESM),... 针对现有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空间分布预测模型难以适用于样点稀少条件下的问题,该研究依据成土环境越相似土壤属性越相似的假设,提出一种基于环境相似性的SOC空间分布预测方法(environmental similarity model,ESM),首先利用影响SOC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刻画研究区成土环境,然后比较采样点与待估测点处的环境相似度,最后依据环境相似度预测待估测点处的SOC含量。为验证ESM方法的有效性,以云南省作为案例研究区,并设置3个情景:1)从64个采样点中随机抽取10个点作为训练集,余下的采样点作为验证集,随机抽取20次;2)从64个采样点中随机抽取20个点作为训练集,余下的采样点作为验证集,随机抽取20次;3)从64个采样点中随机抽取30个点作为训练集,余下的采样点作为验证集,随机抽取20次。以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评估模型预测精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采样点分别为10、20和30这3个情景条件下ESM的MAE(12.7、11.7、11.1 g/kg)都显著(P<0.05)低于多重线性回归(72.6、23.0、16.7 g/kg)和人工神经网络(15.8、14.9、15.8 g/kg),表明ESM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及较强的鲁棒性,可为成土因素复杂区域SOC空间分布的预测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模型 环境相似性 空间分布 预测 样点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主城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娜 周国富 +3 位作者 黄启芬 雷嫦 刘纯军 张迪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137-148,共12页
为揭示贵阳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基于国控监测站点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样条函数插值法对贵阳市主要大气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污染物月变化呈现以下特征:O_(3)呈单峰型,NO_(2)呈波动上升变化,其余4种污染物月均质量... 为揭示贵阳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基于国控监测站点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样条函数插值法对贵阳市主要大气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污染物月变化呈现以下特征:O_(3)呈单峰型,NO_(2)呈波动上升变化,其余4种污染物月均质量浓度均呈U形的变化趋势;在季节变化方面,PM_(2.5)、CO、NO_(2)、SO_(2)质量浓度均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PM_(10)冬季>秋季>春季>夏季,O_(3)春季>冬季>秋季>夏季。(2)从空间分布看,PM_(2.5)春、夏、秋和冬季具有一致性,其余5种污染物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3)在污染物与气象因素相关性方面,PM_(2.5)、PM_(10)、CO、NO_(2)、SO_(2)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其中PM_(2.5)和PM_(10)显著相关,二者的排放具有协同性。春季影响大气污染物的关键因素是相对湿度,夏季是降水量和气压,秋季是风速,冬季是气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市 大气污染物 特征分析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木场古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钟远 徐世光 +3 位作者 邓明国 曾营 李超 晁江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4-1423,共10页
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滑坡开展监测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获取覆盖木场古滑坡的58景Sentinel-1降轨数据,基于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 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滑坡开展监测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获取覆盖木场古滑坡的58景Sentinel-1降轨数据,基于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木场古滑坡进行形变监测,结合木场古滑坡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滑坡时序变形趋势。结果表明:木场古滑坡体形变速率结果整体为负值,且中下部变形速率较大;监测期间次级滑坡H1、H2和H3区域变形最为严重,监测点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形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下滑趋势,表明木场古滑坡体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尤其是次级滑坡H1、H2和H3发育尤为强烈;结合现场变形迹象验证了SBAS形变监测的准确性。研究成果促进了InSAR技术在滑坡中的应用,以期为滑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遵义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迪 周明忠 +5 位作者 熊康宁 顾秉谦 杨桦 李宛蔚 姚成斌 杨连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7-1257,共11页
为清晰认识贵州遵义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黑色页岩区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健康风险,以该黑色页岩区的表层土壤及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别评价土壤和农作... 为清晰认识贵州遵义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黑色页岩区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健康风险,以该黑色页岩区的表层土壤及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别评价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健康风险,厘定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及其暴露途径.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Cd、Cu、Ni和Zn平均含量均超过贵州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和GB 1516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土壤风险筛选值.研究区粮食类作物水稻中Cr、Ni、Zn含量,玉米中Cr、Pb含量,以及甘薯中Cr、Ni、Cd、Pb含量均超过国家相关标准中的标准限量;蔬菜类作物(白菜、辣椒、萝卜)中Cr、Ni、Zn、Cd和Pb含量均超过国家相关标准中的标准限量.②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旱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等级为中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IP)为4.10,水田土壤则为重度污染(NIP=5.38);粮食类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甘薯NIP值分别为10.7、8.99和36.9,重金属综合污染等级均为重度污染;蔬菜类农作物白菜、辣椒和萝卜NIP值分别为10.4、11.4和26.1,重金属综合污染等级均为重度污染.③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摄食农作物、手口摄入和皮肤接触3种暴露途径下,研究区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总风险指数(HI)分别为10.2和25.7,各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大小排序为Cr>Pb>Cd>Ni>Zn>Cu.土壤Cd和Cr对成人和儿童的致癌健康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Ni存在一定的致癌健康风险.研究显示,贵州遵义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黑色页岩区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复合污染已给当地居民造成一定程度的健康风险,摄食农作物是主要的重金属暴露途径,其中水稻和白菜中Cr、Cd和Pb是造成非致癌健康风险的主要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区 土壤 农作物 重金属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含量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姚成斌 周明忠 +4 位作者 熊康宁 杨桦 张迪 杨连升 王贵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6-1267,共12页
为揭示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土壤和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V、Sb、Mo、Tl、U和Mn)污染特征及来源,通过采集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示范区土壤和农作物(玉米、马铃薯、刺梨、青菜、核桃和大蒜)样品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采用地累积指... 为揭示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土壤和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V、Sb、Mo、Tl、U和Mn)污染特征及来源,通过采集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示范区土壤和农作物(玉米、马铃薯、刺梨、青菜、核桃和大蒜)样品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评价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并运用地统计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示范区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成土母岩、煤矿开采及铅锌矿冶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地土壤Mo平均含量略高于背景值,其余均在背景值以下;旱地土壤V、Mo和Mn平均含量与背景值相当,Sb、Tl和U均低于背景值。林地土壤Mo和旱地土壤V为轻度污染,其他均无污染。农作物中Mn和V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元素,特别是马铃薯,平均Mn含量高达314.20 mg·kg^(-1),存在一定风险。农作物中Mn和Mo的富集系数高于其他元素,U的富集系数最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土壤重金属Mo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22.64,存在中等生态危害;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均为轻微生态危害,危害等级较低。主成分分析将示范区重金属来源分为2类,Sb、V、Mn、Tl和U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的风化,部分受铅锌矿冶炼影响,Mo主要来源于煤矿开采,同时受母岩风化影响;从空间分布来看,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值空间分布特征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农作物 多元统计分析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滇池流域关键性生态用地识别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林 雷冬梅 +1 位作者 冉玉菊 张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77-284,共8页
关键性生态用地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良性循环不可或缺,识别流域关键性生态用地,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该研究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结合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及土地利用现状,选取水源涵养、生物多... 关键性生态用地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良性循环不可或缺,识别流域关键性生态用地,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该研究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结合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及土地利用现状,选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及景观休闲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关键性生态用地识别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滇池流域关键性生态用地面积为1216.30 km^(2),占流域总面积41.65%,主要分布于流域北部、中西部及东部边界,以林地、水域为主,两者面积分别为774.53、306.39 km^(2),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景观休闲等作用。识别结果能反映出维护流域生态功能的最重要生态用地,对滇池流域生态用地的规划与保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景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关键性生态用地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鄂西犟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俊宏 张利华 马永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3-332,346,共11页
分析非点源污染对于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数学模型模拟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文为了解犟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当地提供污染防治的研究依据,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sesment tool)模型,在... 分析非点源污染对于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数学模型模拟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文为了解犟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当地提供污染防治的研究依据,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sesment tool)模型,在缺乏水文资料的犟河流域采用参数移植法进行非点源污染模拟.结果表明:可以采用参数移植法,通过上级流域的模拟得到用于犟河流域模拟的各参数.模型模拟精度评价分别为(氨氮R^(2)=0.77,NSE=0.75;总磷R^(2)=0.77,NSE=0.73).研究表明SWAT模型在犟河流域具有适用性,基于SWAT模型进行的非点源污染模拟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犟河流域经过多年治理,其污染负荷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非点源污染 犟河流域 参数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流域生态用地分类体系构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林 雷冬梅 +1 位作者 张渊 冉玉菊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2期114-116,178,共4页
该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切入点,基于流域生态系统特点梳理流域生态用地的内涵,将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衔接,构建流域尺度的生态用地分类体系,把流域生态用地划分为水源涵养、生物保护、水土保持和景观休闲4个... 该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切入点,基于流域生态系统特点梳理流域生态用地的内涵,将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衔接,构建流域尺度的生态用地分类体系,把流域生态用地划分为水源涵养、生物保护、水土保持和景观休闲4个一级类型、9个二级型、25个三级类型,以期为流域生态用地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分类体系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云南段地震灾害人口风险性分布多维度识别办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严佩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0,共5页
研究金沙江流域云南段地震灾害人口风险性分布多维度识别办法,提升该地区地震发生时救援能力以及应灾、防灾、救灾能力。通过定量确定人口风险性分布多维度识别的风险性影响因子,其中人口易损系数着重探讨人口分布、人口老幼比例、人口... 研究金沙江流域云南段地震灾害人口风险性分布多维度识别办法,提升该地区地震发生时救援能力以及应灾、防灾、救灾能力。通过定量确定人口风险性分布多维度识别的风险性影响因子,其中人口易损系数着重探讨人口分布、人口老幼比例、人口迁移,获得地震灾区人口分布规律,确保该风险因子足够精准。赋权各风险因子构建风险性识别模型,使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获得地震人口风险分布结果。运用ArcMap软件,计算地震灾害中包含的人口因素,构建研究区域发生地震时的人口风险性分布图,在图中将人口高风险分布区划分出来,以便该地区有关部门使用该办法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云南段 地震灾害 人口 风险性分布 多维度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植被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欢 周应慧 +1 位作者 李应芸 周路遥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8期92-95,147,共5页
植被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因子,土地覆被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重要体现。赤水河流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内地形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广泛,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因此,研究赤水河流域植被覆盖与土地覆盖的响应关系对区... 植被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因子,土地覆被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重要体现。赤水河流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内地形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广泛,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因此,研究赤水河流域植被覆盖与土地覆盖的响应关系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5、2020年赤水河流域LandsatTM/OLI系列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探讨了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赤水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植被覆盖等级主要集中为高覆盖和中高覆盖,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草地和耕地。赤水河流域整体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其他类型占比最小。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快,增量达0.86%。同时,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移变化量较为明显。赤水河流域3种典型地类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总体均呈现为基本稳定和改善不显著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植被覆盖度 土地覆被变化 赤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龙陵下花椒寨剖面公养河群上部钾质斑脱岩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19
作者 张迪 周明忠 +3 位作者 罗泰义 杨善进 张宗领 杨勇 《矿物学报》 2025年第4期760-772,共13页
保山地块出露的公养河群前寒武系-寒武系过渡地层对于揭示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东冈瓦纳北缘海洋环境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且对于理解该时期全球海洋环境信息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由于缺乏可用于进行地层对比的钾质斑脱岩的报道,该地块... 保山地块出露的公养河群前寒武系-寒武系过渡地层对于揭示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东冈瓦纳北缘海洋环境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且对于理解该时期全球海洋环境信息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由于缺乏可用于进行地层对比的钾质斑脱岩的报道,该地块前寒武系-寒武系过渡地层的跨板块对比研究依然滞后。最近,本次研究于保山地块的云南龙陵下花椒寨剖面公养河群上部前寒武系-寒武系过渡地层中发现一层厚约10 cm的灰白色黏土岩。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XRD)对黏土矿物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常规重液及磁选技术分离出其中锆石,采用X荧光光谱法(XRF)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别对其主量及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从成因上确定其是否为钾质斑脱岩。分析结果显示,该黏土岩主要由黏土矿物伊利石(74%)、高岭石(16%)、蒙脱石(6%)和伊/蒙混层(4%)组成。分选自该黏土岩的锆石含有自形、半自形柱状锆石,其中部分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黏土岩样品D507-1、D507-2和D507-3的w(K2O)值分别为6.08%、5.15%和5.72%,均高于3.5%,且均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亏损、Eu负异常和无明显Ce异常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上述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黏土岩成因上属于火山成因的钾质斑脱岩。在判别岩浆性质的Nb/Y-Zr/TiO_(2)图解中,该钾质斑脱岩样品落入流纹英安岩区域,表明其源岩浆性质为酸性岩浆。在判别大地构造背景的Y-Nb、Ta/Yb-Th/Yb和Yb-Th/Ta图解中,该钾质斑脱岩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域和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表明其源火山构造背景为板块汇聚环境。结合前人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保山地块大地构造研究结果,本文认为所发现的这一钾质斑脱岩的源火山的喷发可能由原特提斯洋向东冈瓦纳北缘俯冲所致。云南龙陵下花椒寨剖面公养河群上部发现的钾质斑脱岩为获取保山地块前寒武系-寒武系过渡地层绝对年龄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载体,也将潜在地促进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海洋环境事件的全球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山地块 钾质斑脱岩 公养河群 源岩浆性质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