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热处理过程中热吸收系数理论预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琨 D.GREVEY +6 位作者 O.PERRET P.SALLAMAND A.B.VANNES S.IGNAT 李俊昌 伏云昌 桂进兵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30,共2页
该文提出一种利用数值模拟和简单热处理实验相结合来预测热吸收系数的方法 ,对碳钢 ,铝合金 ,镁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热吸收系数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和热量计的测量结果显示很好的一致性。和传统的能量吸收系数的测量方法相比 ,避免... 该文提出一种利用数值模拟和简单热处理实验相结合来预测热吸收系数的方法 ,对碳钢 ,铝合金 ,镁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热吸收系数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和热量计的测量结果显示很好的一致性。和传统的能量吸收系数的测量方法相比 ,避免了复杂的试件准备和仪器设备 ,该方法具有简单 ,可行 ,满足实际需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热处理 热吸收系数 预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化热处理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2
作者 马琨 D.GREVEY +3 位作者 P.SALLAMAND A.B.VANNES 伏云昌 李俊昌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5,共3页
对于现有的激光运用中 ,表面熔化已经成为了激光表面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充分了解激光熔化机理 ,对表面熔化进行模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运用导出的内部边界条件的解析模型 ,利用有限元方法 ,对激光热处理温度场的偏微分方程进行了... 对于现有的激光运用中 ,表面熔化已经成为了激光表面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充分了解激光熔化机理 ,对表面熔化进行模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运用导出的内部边界条件的解析模型 ,利用有限元方法 ,对激光热处理温度场的偏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的最大熔化区域和实验比较取得了很好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热处理 表面熔化 激光表面改性 数值模拟 温度场模拟 F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破裂和卸载破裂的焦散阴影区动态特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许昭永 杨润海 +4 位作者 赵晋明 王赟赟 熊秉衡 王正荣 梅世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以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和焦散阴影光学法 ,用有机玻璃试样直观、形象地研究加载过程和卸载过程破裂时的应力 (应变 )场、塑性区或成核区 (阴影区 )不同地动态特征变化 .结果发现 ,在低应力时 ,预制裂缝端点先出现应变核 (条纹密集区 ) ... 以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和焦散阴影光学法 ,用有机玻璃试样直观、形象地研究加载过程和卸载过程破裂时的应力 (应变 )场、塑性区或成核区 (阴影区 )不同地动态特征变化 .结果发现 ,在低应力时 ,预制裂缝端点先出现应变核 (条纹密集区 ) ,进而形成焦散阴影区 .这些核和阴影区会随荷载增加变大 ,随卸载而减小 .在一定的压力范围内重复加载卸载 (循环加载 ) ,焦散阴影区则反复增大缩小 ;但在高应力时 ,尤其在将出现大破裂时 ,加载和卸载的焦散阴影区变化是不可逆的 ,其变化也完全不同 .加载破裂时的焦散阴影区由慢到快迅速扩展 ;而卸载时的焦散阴影区则扩展较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破裂 卸载破裂 焦散阴影区 动态应力场 地震预测 有机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激光三角法测量精度的新方法 被引量:15
4
作者 钱晓凡 吕晓旭 +1 位作者 钟丽云 黄守江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4-55,共2页
激光三角法是一种几何测量的重要方法 ,目前已广泛用于测量位移和三维面形 ,但该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不高 ,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光源光强不稳定 ;本文提出用光学双稳装置来稳定激光光源的光强 ,并用于测量金属板材 ,实验结果表明 :将光学... 激光三角法是一种几何测量的重要方法 ,目前已广泛用于测量位移和三维面形 ,但该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不高 ,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光源光强不稳定 ;本文提出用光学双稳装置来稳定激光光源的光强 ,并用于测量金属板材 ,实验结果表明 :将光学双稳装置用于激光三角法使系统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双稳装置 激光三角法 测量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形块体交界处多点大破裂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许昭永 熊秉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C00期214-224,共11页
采用有机玻璃试样,在其上用激光刻划出雁列式断层组成的Y形块体边界。用特殊加载方式,使夹在Y形上部中间的块体能相对于两边向下移动。用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焦散阴影光学和微破裂(声发射)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研究块体交界... 采用有机玻璃试样,在其上用激光刻划出雁列式断层组成的Y形块体边界。用特殊加载方式,使夹在Y形上部中间的块体能相对于两边向下移动。用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焦散阴影光学和微破裂(声发射)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研究块体交界处多点大破裂的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加载,在切缝端点处的条纹逐步变密,进而形成有明显边界的阴影区。这些阴影区会随荷载增加变大,随卸载而减小。荷载再增大,相邻两切缝端点处的阴影区会连成一片。这些阴影区为强烈应变或应力集中区,即应变核或应力核。微破裂定位资料同时证实:阴影区达到足够大后会有破裂发生,并且先变大并达到额定值(如破裂强度)的阴影区先发生破裂。荷载再增大,多个阴影区先后达到额定值,以后,大破裂在各个阴影区交替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边界 应变核 焦散线阴影区 破裂定位 地震 声发射 全息干涉计量方法 微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相变硬化工艺参数的选择 被引量:6
6
作者 任恩扬 陈铁力 +1 位作者 林渝 李俊昌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0-214,共5页
激光在工业应用中,相变硬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其工艺选择直接影响着相变硬化层的深度和宽度。从热传导基本方程出发,得出了相变硬化过程中工艺参数(激光功率、光斑直径、离焦量、扫描速度)与硬化层深度、宽度之间的关系。用编制的工... 激光在工业应用中,相变硬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其工艺选择直接影响着相变硬化层的深度和宽度。从热传导基本方程出发,得出了相变硬化过程中工艺参数(激光功率、光斑直径、离焦量、扫描速度)与硬化层深度、宽度之间的关系。用编制的工艺参数选择的计算机软件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相对误差为:硬化层宽度平均相对误差为37%,硬化层深度为1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硬化 工艺参数 激光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全息干涉计量用于研究岩石材料正向受压形变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永安 吕晓旭 +2 位作者 钟丽云 佘灿麟 熊秉衡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6-57,共2页
采用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摄影系统 ,记录岩石试件正向受压下干涉条纹的形变规律。配合声发射定位测量 ,可以测定岩石试件微裂纹扩展时间、位置和强度。初步的实验已经观察到干涉条纹是在空间定域的 ,微裂纹的扩展与局部应力的集中有关 ,且... 采用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摄影系统 ,记录岩石试件正向受压下干涉条纹的形变规律。配合声发射定位测量 ,可以测定岩石试件微裂纹扩展时间、位置和强度。初步的实验已经观察到干涉条纹是在空间定域的 ,微裂纹的扩展与局部应力的集中有关 ,且其延伸方向是应力场高梯度变化的方向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摄影系统 岩石材料 正向受压 干涉条纹 形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散斑测量中亚像素位移计算方法的选择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郭荣鑫 蔡光程 +1 位作者 马琨 李俊昌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67,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亚像素数字散斑测量研究中高斯曲面插值、抛物面插值及梯度插值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考查数字散斑测量软件精度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对上述三种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亚像素测量的测试实例。结... 本文简要介绍了亚像素数字散斑测量研究中高斯曲面插值、抛物面插值及梯度插值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考查数字散斑测量软件精度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对上述三种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亚像素测量的测试实例。结果表明,抛物面插值法计算速度较快,精度较高,并且误差波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检测 光学测量 数字散斑 亚像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数字全息和DMD实时观察温度场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占亮 张永安 +1 位作者 钱晓凡 范美霞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38,共3页
本文将数字微镜(DMD)应用于数字全息,提出了一种新的实时再现方法,该方法用CMOS采集全息图,经计算机编程处理后直接输送到DMD,经激光照射后实时再现物光场的干涉像,取代了以往数字全息中用计算机编程衍射计算实现干涉像再现的过程,达到... 本文将数字微镜(DMD)应用于数字全息,提出了一种新的实时再现方法,该方法用CMOS采集全息图,经计算机编程处理后直接输送到DMD,经激光照射后实时再现物光场的干涉像,取代了以往数字全息中用计算机编程衍射计算实现干涉像再现的过程,达到了节省时间,实时观察的目的。文章以温度场检测为例,将DMD再现的干涉像与计算机衍射计算再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全息 干涉计量 DMD 温度场 实时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全息和拉东变换重构温度场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占亮 张永安 钱晓凡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9-592,共4页
为了得到温度场的3维温度分布情况,采用数字全息方法,并将拉东变换的图层重建理论应用到数字全息的后期图像处理过程中,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取得了温度场的3维相位和温度数据。结果表明,此方法重构的温度场3维数据和阿贝尔变换重... 为了得到温度场的3维温度分布情况,采用数字全息方法,并将拉东变换的图层重建理论应用到数字全息的后期图像处理过程中,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取得了温度场的3维相位和温度数据。结果表明,此方法重构的温度场3维数据和阿贝尔变换重构的温度场数据相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 3维温度场 重构 拉东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衍射受限光学系统激光光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1
作者 凌东雄 李俊昌 李行一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4-286,共3页
采用沿衍射受限界面分割光学系统的方法 ,对衍射受限光学系统的激光光场进行数值计算 。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激光 光场 衍射受限界面 柯林斯公式 傅里叶变换 衍射光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象叠加法测试CO_2激光功率密度分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俊昌 任恩杨 +1 位作者 林渝 吴保枢 《激光技术》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58-163,共6页
在红外大功率激光功率密度分布检测的研究中,我们曾经提出平动狭缝采样,并根据采样图象获得激光功率密度分布的方法。为提高测试质量,本文提出扩大探测材料量程,提高测量精度的图象叠加方法,简要讨论探测材料热敏特性的定标问题,... 在红外大功率激光功率密度分布检测的研究中,我们曾经提出平动狭缝采样,并根据采样图象获得激光功率密度分布的方法。为提高测试质量,本文提出扩大探测材料量程,提高测量精度的图象叠加方法,简要讨论探测材料热敏特性的定标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象叠加 功率密度 检测 红外 二氧化碳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全息法应用于地震基础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秉衡 王正荣 +5 位作者 张永安 佘灿麟 许昭永 杨润海 赵晋明 王彬 《激光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33,共3页
本文介绍了将实时全息法用于地震基础实验的研究 ,实验中以透明试件受压破裂过程模拟均匀岩体的破裂过程 ,采用实时全息干涉摄影系统记录试件应力场分布及其变化 ,用瞬态波形自动记录系统记录微破裂的位置和强度。通过两种方式所获数据... 本文介绍了将实时全息法用于地震基础实验的研究 ,实验中以透明试件受压破裂过程模拟均匀岩体的破裂过程 ,采用实时全息干涉摄影系统记录试件应力场分布及其变化 ,用瞬态波形自动记录系统记录微破裂的位置和强度。通过两种方式所获数据来探索地震微破裂成核过程和应力场关系 ,这种方法的成功为地震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基础实验 实时全息法 破裂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多种断层结构岩样的形变和破裂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毅力 许峻 +3 位作者 许昭永 陈顺云 张永安 张晓曼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0-328,共9页
在岩石板上切割出多条切缝并以石膏填充,将其分为3个构造特征区:A区(断层交汇区)、B区(左行左列岩桥区)、C区(右行左列岩桥区)。采用双轴加压、定点应变、声发射信息系统和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样破... 在岩石板上切割出多条切缝并以石膏填充,将其分为3个构造特征区:A区(断层交汇区)、B区(左行左列岩桥区)、C区(右行左列岩桥区)。采用双轴加压、定点应变、声发射信息系统和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样破坏孕育过程中,各个特征区都出现了特大破裂。每个特大破裂发生前定点应变、激光干涉条纹图(应变场)和声发射信息都出现了特征变化。特大破裂的发生有先后,其前兆特征的出现也有先后,并且各区有各自的特点,某些前兆还可能在各区之间交替出现。研究认为,三个区的断层结构性质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破裂顺序,甚至产生不同的前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个切缝岩样 多种断层结构 激光全息计量 定点应变 微破裂信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射式数字实时全息法对岩石应力场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美霞 张永安 李忠芳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2-505,共4页
为了能够实时方便快捷地研究岩石在受压下的应变情况,采用数字实时全息的方法,将1块15cm×15cm×1.5cm的岩石装在3维加力架上作为研究对象,在数字实时全息的光路中用CMOS采集记录下岩石在不同条件下受压应变过程中的应力场分布... 为了能够实时方便快捷地研究岩石在受压下的应变情况,采用数字实时全息的方法,将1块15cm×15cm×1.5cm的岩石装在3维加力架上作为研究对象,在数字实时全息的光路中用CMOS采集记录下岩石在不同条件下受压应变过程中的应力场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的干涉条纹,并将这一个视频文件用MATLAB编程语言做还原处理,得到了岩石在常温条件下、温度变化条件下、预打孔条件下受压应变时实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数字实时全息法是一种高精度、无损、全场的检测方法。数字实时全息法不仅能够方便快速地得到岩石在不同受力条件下实时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够得到与岩石类似的其它材料的受力应变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 应力场 数字实时全息法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息相移技术用于物体的三维面形测量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晓旭 钟丽云 +3 位作者 黄守江 李川 杨齐民 佘灿麟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2,共3页
提出将全息干涉条纹和相移技术用于三维面形测量 ,首先利用相移进行位相解调 ,得到各点的包裹相位分布 ,再利用投影条纹最小二乘法得到的高度信息对位相进行去包裹处理 。
关键词 相移技术 三维面形测量 离轴全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面模板的摄像机标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伟 吕晓旭 +1 位作者 钱晓凡 钟丽云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55,共2页
Zhang、Bouguet和Heikkila¨三种方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基于平面模板的摄像机标定方法,不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标定模板。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上述三种方法的标定精度、算法速度和应用条件等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它... Zhang、Bouguet和Heikkila¨三种方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基于平面模板的摄像机标定方法,不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标定模板。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上述三种方法的标定精度、算法速度和应用条件等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像机标定 摄像机成像模型 平面模板 镜头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射型彩色全息图的拍摄与再现 被引量:4
18
作者 吕晓旭 钟丽云 +3 位作者 佘灿麟 张永安 熊秉衡 Jeong Tung H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3-466,共4页
提出一种透射型彩色全息图的拍摄与再现技术 ,所再现的图象可以突出物体的三维立体感和原有色彩 .同时提出一种透射型彩色全息图的象素化显示方法 ,并用全息光栅作为全息光学元件 ( HOE)进行了实验验证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大尺寸彩色... 提出一种透射型彩色全息图的拍摄与再现技术 ,所再现的图象可以突出物体的三维立体感和原有色彩 .同时提出一种透射型彩色全息图的象素化显示方法 ,并用全息光栅作为全息光学元件 ( HOE)进行了实验验证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大尺寸彩色全息图的显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射型彩色全息图 象素化全息显示 全息光学元件 拍摄 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示全息图像的噪声和衍射效率 被引量:4
19
作者 钟丽云 杨齐民 张文碧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3-286,共4页
较全面地讨论了全息噪声产生的各种来源和抑制办法。指出在拍摄全息时 ,一般总希望提高衍射效率。但应依据拍摄对象来选择参物比 ,以求得总的衍射效率和整体效果最佳。在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时 ,拍摄时间不宜过长。在一定的条件下 ,为... 较全面地讨论了全息噪声产生的各种来源和抑制办法。指出在拍摄全息时 ,一般总希望提高衍射效率。但应依据拍摄对象来选择参物比 ,以求得总的衍射效率和整体效果最佳。在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时 ,拍摄时间不宜过长。在一定的条件下 ,为了获得最佳的效果 ,存在着一个最佳曝光时间的问题。还报道了在电镜观察下 ,记录材料的分辨率不够时 ,干涉条纹的信息将破坏 ,并讨论了与此有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衍射效率 最佳曝光时间 分辨率 全息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多组雁列构造试样的特征位移场与声发射的关系——应变空区的实验与理论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顺云 许昭永 +5 位作者 杨润海 赵晋明 郝锦绮 王赟赟 熊秉衡 王正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7-637,共11页
针对唐山等大地震前出现的“形变空区”现象,依据实验和理论对应变空区进行了探讨. 实验过程中采用焦散线法、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图像摄影记录,同时进行微破裂(声发射)记录.依据固体损伤理论,结合微破裂定位对应变空区进行研究... 针对唐山等大地震前出现的“形变空区”现象,依据实验和理论对应变空区进行了探讨. 实验过程中采用焦散线法、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图像摄影记录,同时进行微破裂(声发射)记录.依据固体损伤理论,结合微破裂定位对应变空区进行研究,得出两点结论:①应变空区在线弹性情况下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且应变空区的位置相对稳定,与裂纹端部的应力集中相对应;②应变空区内几乎不发生微破裂.微破裂总是从高应力区产生,且几乎就发生在应力集中区与应变空区相联的条带内,最终表现为微破裂(声发射)的带状或成丛分布.主破裂总是从应变核(焦散阴影区)开始,然后向应变空区急剧发展,形成主大破裂,最终导致试样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应变空区 主破裂 微破裂 损伤理论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