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多种机制调控髓鞘发育和再生
1
作者 邢文晓 罗富成 吕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92-1803,共12页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髓鞘是包裹轴突的重要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发育而来,其主要功能是加速神经信号的转导并保护神经纤维免受损伤。髓鞘的损伤或丧失会导致神经转导异常,进而引发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髓鞘是包裹轴突的重要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发育而来,其主要功能是加速神经信号的转导并保护神经纤维免受损伤。髓鞘的损伤或丧失会导致神经转导异常,进而引发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深入研究髓鞘的发育和再生机制不仅是揭示神经系统功能调控的重要环节,也是治疗相关疾病的关键突破口。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作为CNS中数量最丰富的胶质细胞群,通过建立动态的神经-胶质网络,在髓鞘发育与再生过程中发挥多维度的调控作用。在发育阶段,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调控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在病理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呈现双相性特征:急性期释放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起促进作用;而慢性激活状态则可能通过产生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CSPGs)形成抑制性微环境,从而阻碍髓鞘形成。本文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发育和再生的机制,重点分析了星形胶质细胞在此过程中的多层次作用,旨在为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髓鞘发育 髓鞘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付杨洋 李晔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66,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大脑疾病,导致严重的认知障碍,特别是记忆功能受损,影响全球数千万人,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能够阻止或减缓其病程。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罹患AD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代谢紊...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大脑疾病,导致严重的认知障碍,特别是记忆功能受损,影响全球数千万人,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能够阻止或减缓其病程。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罹患AD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代谢紊乱在AD患者中很常见。瘦素(leptin)是一种重要的代谢激素,具有增强认知的特性,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瘦素水平不足及其功能障碍与AD患病风险增加有关。瘦素不仅能够改善AD病理特征,还显著影响海马突触功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此外,瘦素在AD治疗中也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前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瘦素 代谢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细胞外囊泡及其携带的非编码RNA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3
作者 李想 李晔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4-1066,共13页
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外囊泡,产生于多泡体,多泡体与质膜融合并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由于小细胞外囊泡可以携带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核酸、蛋白质、脂质,能够执行细胞间物质传递、细胞间... 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外囊泡,产生于多泡体,多泡体与质膜融合并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由于小细胞外囊泡可以携带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核酸、蛋白质、脂质,能够执行细胞间物质传递、细胞间通讯等功能。因此,小细胞外囊泡及其携带的非编码RNA不仅参与细胞正常生理过程,也可以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小细胞外囊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小细胞外囊泡及其携带的非编码RNA不仅有望成为NAFLD诊断的标志物,同时也具有治疗NAFLD的潜在作用,或能为治疗NAFLD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外囊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编码RNA 微小RNA 长链非编码RNA 环状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促进转录因子EB核转位改善神经元自噬流障碍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尚丹 邓仪昊 何红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3,共6页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由脑动脉出血或梗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约80%的脑卒中临床病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自噬流障碍是导致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而如何改善自噬流障碍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的策略仍需深入探究。研究表明,...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由脑动脉出血或梗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约80%的脑卒中临床病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自噬流障碍是导致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而如何改善自噬流障碍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的策略仍需深入探究。研究表明,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 factor EB,TFEB)是自噬-溶酶体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分子。TFEB的活性由其磷酸化水平决定,磷酸化的TFEB通过与14-3-3黏附蛋白结合存留于胞质,当其去磷酸化后则快速向核内转位,进而上调“协同溶酶体表达与调控(coordinated lysosomal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CLEAR)”信号,促进溶酶体生成及自噬相关基因转录,从而增强自噬流。本文重点就TFEB核转位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自噬流障碍的分子机制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脑卒中治疗及脑缺血病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转录因子EB核转位 自噬流障碍 溶酶体功能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5
作者 陈冬雪 李云龙 +1 位作者 魏大巧 黄芬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8-1796,共9页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不仅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辅酶Ⅱ(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的平衡,...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不仅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辅酶Ⅱ(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的平衡,而且在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G6PD活性的降低可导致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被打破,趋向于氧化态,这不仅会导致细胞生长和信号传递的失调,还会使机体对病毒更易感。然而,目前关于G6PD的变化对病毒感染易感性的影响还没有系统的文献报道。本文将对病毒感染与G6PD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病毒感染 氧化还原 还原型辅酶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柠檬酸脱氢酶1 R132H突变型胶质细胞瘤及其维持端粒的代偿机制
6
作者 闫思翔 李逸凡 +5 位作者 李瑶 李奕璇 李香秀 仝津恺 贾舒婷 旦菊花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45-2852,共8页
异柠檬酸脱氢酶1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IDH1) R132H是Ⅱ-Ⅲ级胶质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绝大多数IDH1R132H突变型胶质细胞瘤并没有通过端粒酶的激活(在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介导下以RNA为模板延伸端粒长度)作... 异柠檬酸脱氢酶1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IDH1) R132H是Ⅱ-Ⅲ级胶质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绝大多数IDH1R132H突变型胶质细胞瘤并没有通过端粒酶的激活(在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介导下以RNA为模板延伸端粒长度)作为其端粒维持机制,而是通过一种依赖于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的代偿机制来维持端粒长度,该机制被称为端粒延长替代(alter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ALT),目前关于ALT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端粒Shelterin复合物组分RAP1和非同源DNA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修复因子XRCC1的表达在IDH1R132H突变的胶质细胞瘤中均一致下调,导致端粒功能障碍并促进HR。同时,IDH1R132H突变通过下调去甲基化酶KDM4B的活性水平,与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lpha thalassemia/mental retardation syndrome X-linked,ATRX)基因缺失协同作用促进ALT途径。基于这些研究,本文就突变IDH1R132H的表达如何引发端粒功能障碍并改变端粒处的DNA修复途径偏好,进而与ATRX丢失协同作用促进ALT发生的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靶向治疗IDH1R132H突变型胶质细胞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1 R132H 端粒延长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ononetin Enhances Autophagy Flux in The Penumbra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Improves Nerve Damage
7
作者 GUO Tao ZUO Han-Jun +4 位作者 SHI Jin-Sha SHI Hao-Long WANG Zhao CHEN Bo-Lin Li Juan-Jua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53-3265,共13页
Objective Formononetin(FO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nerve protection and nerve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after cerebral stroke.However,the role of FOR in autophagic lysosome function in c... Objective Formononetin(FO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nerve protection and nerve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after cerebral stroke.However,the role of FOR in autophagic lysosome function i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damage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therapeutic benefits of FOR were influenced by the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flux.Methods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separated into sham,model,and MCAO+FOR(30 mg/kg)groups after undergo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and ischemia-reperfusion(I/R).Then,the brain tissues in the ischemic penumbra were obtained to detect the proteins in autophagic/lysosomal pathway with antibodies of Beclin-1,LC3,SQSTM1/P62,Ubiquitin,LAMP-2,Cathepsin B(CTSB)and Cathepsin D(CTSD)by Western blot and immunofluorescence,respectively.Meanwhile,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infarct volume,neurological impairments,and neuronal necrosis.Resul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FOR treatment exhibits a dual effect by enhancing the autophagic activities of Beclin-1 and LC3 in neurons,while simultaneously improving the autophagic clearance function,as evidenced by reinforced lysosomal activities of LAMP-2,CTSB,and CTSD,as well as reduced autophagic accumulation of Ubiquitin and P62 in the MCAO+FOR group compared to the MCAO group.Additionally,7 d of FOR treatment dramatically reduced neurological deficits,infarct volume,and neuronal death caused by cerebral ischemia.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neuroprotective mechanism of FOR therapy in accelerating recovery from ischemic stroke may involve the increase of autophagy flux in the penumb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ischemia formononetin(FOR) autophagy flux PENUMBRA NEUROPRO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物膜感染的群体效应抑制剂 被引量:2
8
作者 冯梦蝶 洪愉 +2 位作者 毛普加 许泽仰 曾韦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2-446,共5页
生物膜是微生物群落附着在基质或表面并被自身合成的胞外基质包裹形成的复合物。细菌生物膜为细菌提供保护层,阻止抗生素进入,使细菌表现出抗抗生素能力。据临床统计表明,80%病原菌感染与其群体效应(QS)介导的生物膜相关,因此,要根治病... 生物膜是微生物群落附着在基质或表面并被自身合成的胞外基质包裹形成的复合物。细菌生物膜为细菌提供保护层,阻止抗生素进入,使细菌表现出抗抗生素能力。据临床统计表明,80%病原菌感染与其群体效应(QS)介导的生物膜相关,因此,要根治病原菌的感染,抑制生物膜的形成至关重要。QS分子参与生物膜形成,而QS抑制剂(QSI)能抑制生物膜形成。该文就QSI在抗生物膜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诱导小鼠杏仁核theta波段下调介导焦虑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姜方洁 付玉 +5 位作者 吴桂生 杨丽萍 唐贺 邓科 林万华 罗怀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167,共6页
慢性应激能引发诸多情绪行为的改变,诱导产生广义焦虑症、抑郁症、双极紊乱等情绪障碍性疾病。慢性应激首先引起焦虑情绪处理相关核团前额叶-杏仁核-腹侧海马区神经活动的功能性的改变,然后导致这些核团的结构发生改变。慢性应激造成杏... 慢性应激能引发诸多情绪行为的改变,诱导产生广义焦虑症、抑郁症、双极紊乱等情绪障碍性疾病。慢性应激首先引起焦虑情绪处理相关核团前额叶-杏仁核-腹侧海马区神经活动的功能性的改变,然后导致这些核团的结构发生改变。慢性应激造成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的锥体神经元的树突脊数量增多,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投射增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抑制性投射减弱,导致焦虑样行为症状。由于慢性应激对于这些参与情绪调控的关键核团的神经活动的功能改变尚不明确,所以我们建立小鼠慢性应激的模型,分别在对照鼠和模型鼠的杏仁核基底外侧核及海马CA3区记录局部场电位,分离局部场电位的alpha、beta、delta、theta、gamma波段,分析其局部场电位各个波段的绝对功率和相对功率的差异。结果显示:慢性应激造成小鼠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的局部场电位在5个脑电波段的绝对功率均具有上调趋势,其中delta波段上调显著;进一步分析局部场电位的相对功率发现,慢性应激造成delta波段的相对功率显著上调,而theta波段的相对功率显著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应激 杏仁核基底外侧核 海马CA3区 局部场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