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53与Ras协同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魏永永 侯静 +1 位作者 唐文如 罗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13-1521,共9页
肿瘤发生是抑癌基因失活和原癌基因激活共同作用的结果。p53基因被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抑癌基因,50%以上的肿瘤中存在p53基因的点突变现象;而Ras基因是肿瘤中突变率较高的原癌基因,其突变率在某些肿瘤中高达30%-90%。研究发现,肿瘤发生... 肿瘤发生是抑癌基因失活和原癌基因激活共同作用的结果。p53基因被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抑癌基因,50%以上的肿瘤中存在p53基因的点突变现象;而Ras基因是肿瘤中突变率较高的原癌基因,其突变率在某些肿瘤中高达30%-90%。研究发现,肿瘤发生过程中抑癌基因p53与原癌基因Ras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协同作用。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p53与Ras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分为3种:第一,p53对Ras的调节作用;第二,Ras对p53的调节作用;第三,p53和Ras共同调控某些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关键基因。了解p53与Ras之间的3种调控作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p53失活与Ras激活协同促进肿瘤发生的分子通路和机制,同时也将为癌症的个性化治疗和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文章将对近年来所发现的p53与Ras的各种协同作用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概括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RAS 协同作用 肿瘤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芳香烃受体为药物靶点的肿瘤治疗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颖 张洪英 +4 位作者 唐涛 刘飞飞 吴谓 罗瑛 张继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7-612,共6页
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可调控如2,3,7,8-四氯代苯并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s,TCDDs)等外源性配体化合物的毒性作用。通过参与细胞增殖与凋亡、免疫代谢等过程,AhR影... 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可调控如2,3,7,8-四氯代苯并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s,TCDDs)等外源性配体化合物的毒性作用。通过参与细胞增殖与凋亡、免疫代谢等过程,AhR影响肿瘤的生长、存活、迁移和侵袭。AhR对肿瘤的调控具有双重作用,在多环芳烃、卤代芳烃等配体作用下,AhR可促进肿瘤生成;但苯并噻唑、氨基黄酮等化合物激活AhR后,可发挥抑癌功能,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药物靶点。该文主要讨论AhR在肿瘤中的作用、以AhR为靶点的药物作用机制以及目前AhR靶向药物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烃受体 肿瘤 配体 靶向药物 作用机制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巢凋亡及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调控 被引量:9
3
作者 苏红 司晓宇 +1 位作者 唐文如 罗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6,共7页
作为肿瘤转移的屏障,细胞与邻近细胞或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失去联系后将遭受凋亡,这种细胞死亡方式称为"失巢凋亡"。正常上皮细胞或不具备转移性质的实体瘤细胞从原位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后就会引发失巢凋亡... 作为肿瘤转移的屏障,细胞与邻近细胞或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失去联系后将遭受凋亡,这种细胞死亡方式称为"失巢凋亡"。正常上皮细胞或不具备转移性质的实体瘤细胞从原位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后就会引发失巢凋亡,失巢凋亡的意义在于防止这些脱落的细胞种植并生长于其他不适宜的地方。而肿瘤细胞,尤其是一些容易发生远距离转移的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极强的抗失巢凋亡特性,便于转移侵袭。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通过多种方式抵抗失巢凋亡,比如细胞自分泌生长因子或者由邻近细胞旁分泌,激活促存活信号通路;细胞改变整合蛋白的表达模式,使之能够接收新环境的生存信号;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通过不依赖配体的方式激活生长因子受体,从而逃逸凋亡;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激活等。这些方式导致细胞存活信号激活和凋亡途径抑制,最终使肿瘤细胞抗失巢凋亡,促进转移。文章综述了当前研究的肿瘤转移的关键机制,这些策略也将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巢凋亡 抗失巢凋亡 转移 存活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癌基因Ras诱导的衰老与逃逸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郭雨声 张如意 +1 位作者 贾舒婷 罗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2-660,共9页
在体内和细胞内由癌基因诱导的衰老(oncogene-induced senescence,OIS)是一种重要的癌症抑制机制.原癌基因Ras是人类癌症中最易突变的癌基因之一,尽管有OIS的存在,但是Ras诱导的恶性转化还是时有发生,这提示Ras基因可能存在着能够逃逸... 在体内和细胞内由癌基因诱导的衰老(oncogene-induced senescence,OIS)是一种重要的癌症抑制机制.原癌基因Ras是人类癌症中最易突变的癌基因之一,尽管有OIS的存在,但是Ras诱导的恶性转化还是时有发生,这提示Ras基因可能存在着能够逃逸衰老的机制.本文以Ras的信号通路为线索,着重阐述和总结了Ras是如何激活一些OIS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从而诱导衰老的,并且描述了几种Ras通过抑制OIS的关键因子从而逃逸衰老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 P53 RB OIS MAPK 原癌基因诱导的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st1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蒋红果 邵杨 罗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0-447,共8页
Twist1作为b HLH转录因子起初被发现在胚胎发育中起关键作用.最近10年研究证明,它在多种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多种信号通路(如MAPK、STAT、NF-κB)以及与其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翻译后修饰、microRNA等综述Twi... Twist1作为b HLH转录因子起初被发现在胚胎发育中起关键作用.最近10年研究证明,它在多种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多种信号通路(如MAPK、STAT、NF-κB)以及与其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翻译后修饰、microRNA等综述Twist1表达调节.同时,根据其参与癌的发展及作用方式,结合细胞间联系、肿瘤微环境、侵袭和迁移、化疗抗性、上皮-间质转化(EMT)、细胞衰老与程序性死亡、肿瘤干细胞等,概括Twist1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ST1 癌症进程 信号通路 上游调控因子 下游靶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p73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6
作者 牟汉川 杨志宽 +1 位作者 暴亚锋 张继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07-1210,共4页
肿瘤抑制因子p73可转录形成具有促凋亡(TAp73)和抗凋亡(△Np73)功能的2种亚型。但是,在肿瘤进程中,TAp73-负调节因子(如△Np73、突变p53、MDM2和iASPP)复合体的形成会阻碍TAp73的肿瘤抑制活性。因此,通过靶向抑制负调节因子或破坏TAp73... 肿瘤抑制因子p73可转录形成具有促凋亡(TAp73)和抗凋亡(△Np73)功能的2种亚型。但是,在肿瘤进程中,TAp73-负调节因子(如△Np73、突变p53、MDM2和iASPP)复合体的形成会阻碍TAp73的肿瘤抑制活性。因此,通过靶向抑制负调节因子或破坏TAp73-负调节因子复合体,释放出TAp73,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该文就p73的靶向调控及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抑制因子 P73 TAp73 凋亡 负调节因子 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突变p53的小分子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玉玲 苏永南 +3 位作者 暴亚锋 杨志宽 牟汉川 张继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1-324,共4页
肿瘤抑制因子p53蛋白可以调节靶基因转录,控制细胞凋亡、衰老等生命活动,但其容易发生突变,失去抑癌功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目前p53蛋白已成为治疗肿瘤的热门靶点之一,该文主要介绍以突变p53为靶点恢复构象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结构及作... 肿瘤抑制因子p53蛋白可以调节靶基因转录,控制细胞凋亡、衰老等生命活动,但其容易发生突变,失去抑癌功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目前p53蛋白已成为治疗肿瘤的热门靶点之一,该文主要介绍以突变p53为靶点恢复构象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结构及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P53 靶点 构象 药物设计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赖于端粒延长替代机制的胶质瘤临床前模型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1
8
作者 仝津恺 闫思翔 +5 位作者 张艳多 侯凯龙 张科 张昊楠 常顺 贾舒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5,共7页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由于胶质瘤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特点,其死亡率在各种癌症中名列前茅。因此,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物开发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意义十分重大。在大约30%的胶质瘤中,端粒的维持并...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由于胶质瘤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特点,其死亡率在各种癌症中名列前茅。因此,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物开发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意义十分重大。在大约30%的胶质瘤中,端粒的维持并不是通过端粒酶的激活延长的,而是通过端粒延长替代机制(ALT)来维持和延长端粒。然而,由于目前对于ALT胶质瘤细胞系以及临床前的ALT胶质瘤模型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从而制约了ALT胶质瘤的机制研究。因此,本篇综述在此探讨了目前发现的ALT胶质瘤细胞系及ALT胶质瘤动物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在临床前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和最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端粒延长替代机制 临床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取代亚苄基吡咯烷二酮类化合物的抗血管生成研究
9
作者 刘飞飞 林军 +1 位作者 金毅 张继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228-228,共1页
目的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成、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实体瘤的生长依赖于其周围复杂的血管脉络.寻找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及结果用鸡胚尿囊膜模型筛选出先导化合物XCF-37在20nmol时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HUVEC细胞增殖... 目的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成、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实体瘤的生长依赖于其周围复杂的血管脉络.寻找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及结果用鸡胚尿囊膜模型筛选出先导化合物XCF-37在20nmol时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HUVEC细胞增殖实验中XCF-37的IC50值是8.56μmol·L^-1,但对肿瘤细胞没有细胞毒性且IC50〉100μmol·L^-1;2.5μmol·L^-1XCF-37可抑制HUVEC细胞迁移;Tubeforma-tion实验中在5μmol·L^-1时抑制HUVEC细胞形成微管;Westernblot实验结果表明1、5、10、20μmol·L-1可抑制HUVEC细胞的P-VEGFR2(Tyr1175)、P-FAK(Tyr925)、P-STAT3(Ser727)、P-Src(Tyr416)、P-Erk1/2(Thr202/Tyr204)等蛋白的表达并且对P-mTOR(Ser2448)、P-AKT(Ser473)、P-P70S6K(Thr389)蛋白表达也有抑制作用,且有浓度依赖性.结论XCF-37抑制鸡胚尿囊膜的血管生成,抑制HUVEC细胞增殖、迁移和形成微管的能力,同时抑制VEGF/VEGFR2信号及AKT-PI3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活性,综上所述,XCF-37具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活性,期望可以作为抗血管药物的候选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内皮细胞 肿瘤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XCF-37 化合物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型p53与其合成致死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同阳 郭海强 +4 位作者 朱美妍 黄英泽 贾舒婷 罗瑛 张继虹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1-326,共6页
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现阶段肿瘤治疗的热点。随着人们对癌基因认知的加深,借助合成致死的方法靶向治疗肿瘤已成为针对肿瘤特异性治疗的新策略。p53基因突变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肿瘤中与突变型p53基... 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现阶段肿瘤治疗的热点。随着人们对癌基因认知的加深,借助合成致死的方法靶向治疗肿瘤已成为针对肿瘤特异性治疗的新策略。p53基因突变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肿瘤中与突变型p53基因有合成致死关系的靶基因的作用方式,有助于指导由突变型p53基因诱发肿瘤的个性化治疗。与突变型p53基因具有合成致死关系的靶基因可分为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和细胞非周期调控基因,文章综述了这两类靶基因与突变型p53基因如何构成合成致死作用以及此作用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合成致死 合成致死的交互作用 肿瘤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结合蛋白在端粒复制与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宗欢欢 侯凯龙 +2 位作者 郭鑫 罗瑛 贾舒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48-1455,共8页
端粒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正常的端粒长度与结构对于细胞基因组稳定的维持有重要作用.端粒DNA序列的高度重复性使其容易形成一些特殊的二级结构,相比染色体其他位置更难复制.结合在端粒上的Shelterin蛋白复合体由六个端粒结合蛋... 端粒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正常的端粒长度与结构对于细胞基因组稳定的维持有重要作用.端粒DNA序列的高度重复性使其容易形成一些特殊的二级结构,相比染色体其他位置更难复制.结合在端粒上的Shelterin蛋白复合体由六个端粒结合蛋白组成,该复合体可以通过抑制端粒处异常DNA损伤修复途径的激活维持端粒的稳定.此外,近几年的研究显示,Shelterin蛋白复合体还具有调控功能异常端粒的DNA修复途径选择,参与端粒的复制功能.因此,本文就最近发现的Shelterin蛋白复合体成员调控的端粒处DNA修复及参与的端粒复制过程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Shelterin蛋白复合体 DNA损伤修复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丝分裂期DNA合成(MiDAS)及其介导的端粒复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雨杨 侯凯龙 +2 位作者 仝津恺 张艳多 贾舒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18-1926,共9页
DNA复制压力(replication stress,RS)是一个广泛定义DNA复制障碍的术语,通常是指那些能够扰乱复制进程,造成复制叉减慢或停滞的情况。复制压力的过度累积是肿瘤发生和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驱动因素。细胞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会不断地遭受... DNA复制压力(replication stress,RS)是一个广泛定义DNA复制障碍的术语,通常是指那些能够扰乱复制进程,造成复制叉减慢或停滞的情况。复制压力的过度累积是肿瘤发生和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驱动因素。细胞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会不断地遭受来自外源性或内源性复制压力,而端粒及常见脆性位点(common fragile sites,CFSs)是一类对复制压力高度敏感的区域,在复制压力较高的情况下,这些区域往往难以被完全复制。近年的研究发现,有丝分裂期DNA合成(mitotic DNA repair synthesis,MiDAS)区别于S期的复制,可以帮助难以复制的区域在进入有丝分裂期后仍然能够保证复制的进行,因此,MiDAS也被称为“复制的挽救机制”。由于端粒的维持依赖于端粒酶活性及端粒替代性延长机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ALT),而具有更多端粒脆性的ALT细胞中端粒-MiDAS表现出高度的活性,因此本文就MiDAS的发生机制及在不同端粒维持机制下难以复制的端粒如何应对复制压力在有丝分裂期完成DNA的合成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复制 有丝分裂期DNA合成 复制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