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5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多样性及其获取与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丽琼 黎若竹 +4 位作者 李鑫 姚昕 杨俊波 李德铢 郁文彬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482,共17页
维管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管植物的系统分类、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序列被解析和发表,为深入认识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文... 维管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管植物的系统分类、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序列被解析和发表,为深入认识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文介绍了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多样性,并以寄生植物为例简述了质体基因组退化;回顾了当前主流的质体基因组的测序技术及组装策略,并探讨了获取标本DNA和特殊类群的质体基因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该文还探讨了质体基因组在系统发育和超级DNA条形码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体基因组演化 基因组结构变异 质体基因组获取 系统发育 超级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民族植物学——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
2
作者 耿彦飞 王雨华 裴盛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城市民族植物学(urban ethnobotany)是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一般指在城市背景下研究人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关注城市居民(新移民和原住民)利用植物和植物产品的知识。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民族植物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和研... 城市民族植物学(urban ethnobotany)是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一般指在城市背景下研究人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关注城市居民(新移民和原住民)利用植物和植物产品的知识。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民族植物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和研究内容,并探讨了该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国外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药用植物知识状况,同时关注庭院与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在塑造城市景观、增强文化认同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国内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还包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群和受城镇化影响较大的农村地区人群的传统植物知识。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内容包括传统植物(如传统食用植物和传统药用植物等)知识的迁移与适应、城市集市植物(产品)、庭院植物、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面临众多挑战,包括如何防止传统植物知识逐渐消失,如何避免传统植物知识边缘化和同质化,如何长期跟踪特定群体,如何应对文化多样性对居民植物认知及植物使用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增强研究结果的可扩展性、可转移性和解释性。研究者应坚持植物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乡土植物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和机构,设立科学教育中心,并推动城市植物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 传统植物知识 城镇化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木本植物油的品质、抗氧化和防紫外线活性研究
3
作者 陈江燕 顾庆慧 +6 位作者 罗兰 李亚 田云才 田勇 张文环 赵鑫 吴明一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3,120,共7页
为了评价美藤果油、牡丹籽油和青刺果油的品质及其开发为功效性护肤品的应用价值,对其品质指标、抗氧化及防紫外线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木本植物油的酸值、碘值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美藤果油的酸值最低,而其碘值... 为了评价美藤果油、牡丹籽油和青刺果油的品质及其开发为功效性护肤品的应用价值,对其品质指标、抗氧化及防紫外线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木本植物油的酸值、碘值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美藤果油的酸值最低,而其碘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总多酚含量最高(分别达181.32g/100g、88.78%和70.29mg/100g);3种植物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美藤果油>牡丹籽油>青刺果油,且美藤果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于维生素E的;3种植物油均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活性,其中美藤果油的紫外吸收能力最强,美藤果油和牡丹籽油对UVB照射后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保护能力及防护其DNA损伤效果较优。综上,美藤果油的品质最优,抗氧化和防紫外线活性最强,可以用于抗氧化及防晒系列功效性护肤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藤果油 牡丹籽油 青刺果油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防紫外线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卫邦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6-412,共7页
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和范围,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等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和范围,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该文论述了植物迁地保护的概念和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界定范围,讨论了最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受威胁种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任务和目标,剖析了当前我国植物迁地保护有效性、迁地保护物种的信息档案记录,以及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该文可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植物多样性保护 迁地保护 保护目标 问题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古林箐喀斯特森林大样地木本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群 陈文红 +4 位作者 黄红 杨冲 范长丽 张金国 税玉民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7-1960,共14页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m^(2)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式开展工作,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m^(2)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式开展工作,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之间的地理联系。结果表明:(1)DBH≥1 cm的木本植物约有78科238属406种(含种下单位且不包括木质藤本)。(2)该大样地科以含2~5种和含1种的科占优势,分别占总科数的37.18%和34.62%,属以含2~4种和含1种的属占优势,分别占总属数的30.25%和65.13%。(3)通过对科和属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发现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种类型和7种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类型占比最大,占50.77%,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的比值(R/T)为4.42;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1种,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泛热带成分”和“旧世界热带成分”次之,分别占33.47%、18.22%、13.98%,R/T为10.25。(4)云南古林箐、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科和属组成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比较显示古林箐和补蚌具有最高的科和属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74和0.395),补蚌和弄岗的科和属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分别为0.575和0.297)。(5)属的植物区系谱PCA分析与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类似,但是科的PCA分析结果与科的相似性分析结果不同,科PCA分析结果显示古林箐和弄岗具有更多的地理联系。综上认为,该样地科属组成丰富、热带性质显著、区系起源古老、过渡地位明显、区系联系广泛。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谱比较不能得出上述3个地区一致的地理联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谱 植物区系地理 古林箐 滇东南 热带喀斯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分类学发展前瞻——从“描述”转向“解释”
6
作者 孙航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共2页
1分类学发展瓶颈问题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发展相对成熟又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随着各类植物志或有关专著等工作的完成,学科发展遇到了“瓶颈”,甚至成为了需要扶持或“拯救”的学科。2分类学发展转向预测分类学的发展应该注入新的技术方法... 1分类学发展瓶颈问题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发展相对成熟又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随着各类植物志或有关专著等工作的完成,学科发展遇到了“瓶颈”,甚至成为了需要扶持或“拯救”的学科。2分类学发展转向预测分类学的发展应该注入新的技术方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植物分类的准确性、高效性及方便性,以及支撑其他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类学 分类性状 发展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所在种子老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被引量:1
7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年第24期23-23,共1页
种质资源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耐脱水种子(即正常型种子)的寿命,例如玉米种子在昆明室温仅能保藏1年半,而在种质资源库的条件下却能保藏近2 000年。然而,即使是如此优越的保藏条件,种子最终还是将面临死亡,因此解析种子老化过程对于种... 种质资源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耐脱水种子(即正常型种子)的寿命,例如玉米种子在昆明室温仅能保藏1年半,而在种质资源库的条件下却能保藏近2 000年。然而,即使是如此优越的保藏条件,种子最终还是将面临死亡,因此解析种子老化过程对于种质资源库的保藏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老化 种质资源库 老化过程 保藏 种子活力 正常型种子 豌豆种子 玉米种子 细胞程序性死亡 昆明植物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鹰爪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培 刘水林 +1 位作者 陈银 黄胜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72-1997,共26页
鹰爪属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现存100多种,在我国有4种,主要分布在南部,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用于疟疾、风湿等顽疾。经现代药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证实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种类多样,涉及十几个分类,主要有生物碱类、萜类、甾体类、环己烯类、黄... 鹰爪属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现存100多种,在我国有4种,主要分布在南部,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用于疟疾、风湿等顽疾。经现代药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证实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种类多样,涉及十几个分类,主要有生物碱类、萜类、甾体类、环己烯类、黄酮类、醌类、苯丙素类及挥发油等,生物活性也十分丰富,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疟、抗虫、抗生育、抗凝血、抗血小板、抗氧化和细胞保护作用等。本文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详细综述,为其资源开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爪属 阿朴菲 倍半萜 物质基础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22种苦苣苔科植物引种综合评价
9
作者 周群 段登文 +3 位作者 温放 亚吉东 蔡磊 孟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80-89,共10页
【目的】筛选在昆明地区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苦苣苔科植物,为苦苣苔科植物开发、推广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保存率、长势、病虫害等7个指标对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长茎芒毛苣苔等22种苦苣苔科植物进行生长... 【目的】筛选在昆明地区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苦苣苔科植物,为苦苣苔科植物开发、推广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保存率、长势、病虫害等7个指标对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长茎芒毛苣苔等22种苦苣苔科植物进行生长状况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22种苦苣苔科植物的花色、叶长、株型等17个指标进行观赏性状评价。【结果】生长状况评价方面,所有种类均能正常越冬并开花,其生长状况可被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生长优良(Ⅰ)、生长良好(Ⅱ)、生长一般(Ⅲ)和生长不良(Ⅳ)的种分别占总数的18.18%、27.27%、13.64%和40.91%,无全部死亡(Ⅴ)的种。观赏性状评价方面,在17个指标中花色、群体花期和花茎轴长占重要因素,花序繁密度、花筒长度、叶面斑纹、生长状况和株型因素次之。根据每个物种的综合评价分值,将22个苦苣苔科植物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总分≥3.0,观赏性最强,包括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等6个种;二级总分2.5~3.0,包括长柱报春苣苔、焰苞报春苣苔等12个种;三级总分≤2.5,包括冬花报春苣苔、龙氏报春苣苔等4个种。【结论】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长茎芒毛苣苔、烟叶报春苣苔、圆叶汉克苣苔和斑叶汉克苣苔6个一级种适宜在昆明地区引种应用;长柱报春苣苔、焰苞报春苣苔、齿叶吊石苣苔、柳江报春苣苔、爱子报春苣苔、川鄂粗筒苣苔等、黄花牛耳朵、河池报春苣苔和革叶光叶苣苔12个二级种要按实际需求选择性引种;冬花报春苣苔、龙氏报春苣苔、单座苣苔和紫花苣苔4个三级种不适合在昆明地区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苣苔 观赏植物 适应性 AHP法 引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危植物大喇叭杜鹃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10
作者 田晓玲 陶飘飘 +1 位作者 黄承玲 张长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0-1827,共8页
【目的】探讨大喇叭杜鹃野外自然种群的传粉及繁殖生物学特征,为小种群物种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野外条件下,通过研究大喇叭杜鹃花部特征、传粉昆虫及访花特性、花气味、繁育系统揭示其传粉及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 【目的】探讨大喇叭杜鹃野外自然种群的传粉及繁殖生物学特征,为小种群物种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野外条件下,通过研究大喇叭杜鹃花部特征、传粉昆虫及访花特性、花气味、繁育系统揭示其传粉及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1)相比已经报道的杜鹃花属广布物种,大喇叭杜鹃花粉活力较低,而柱头活力强,持续时间较长。(2)大喇叭杜鹃白天的主要传粉昆虫为中华蜜蜂;花朵主要挥发物1,8-桉叶素可能夜间吸引蛾类传粉。(3)大喇叭杜鹃繁育系统属于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结论】大喇叭杜鹃的花部形态有避免主动自交的趋势,同时花粉活力低,但持续强的柱头可授性可能是植物适应传粉效率较低的一种策略。传粉昆虫白天以中华蜜蜂为主,夜间可能有蛾类传粉,其繁育系统为自交亲和,在向兼性混合交配模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喇叭杜鹃 传粉生物学 繁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园蚂蚁物种多样性
11
作者 祁彪 陈高 +5 位作者 徐正会 张翔 李彪 冉茂君 罗成龙 袁定宇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93-98,共6页
为揭示植物异地保育对蚂蚁(Pheidole megacephala)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搜索调查法研究了昆明植物园的蚂蚁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昆明植物园7个特色园区4个季节采获蚂蚁6亚科22属41种。4个季节蚂蚁物种丰富度顺序为夏季>秋季>... 为揭示植物异地保育对蚂蚁(Pheidole megacephala)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搜索调查法研究了昆明植物园的蚂蚁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昆明植物园7个特色园区4个季节采获蚂蚁6亚科22属41种。4个季节蚂蚁物种丰富度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多样性指数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个季节蚂蚁群落之间相似性系数在0.57~0.78,处于中等相似至极相似水平。7个特色园区蚂蚁物种丰富度顺序为茶花园>树木园=蔷薇园>杜鹃园=百草园>裸子植物园=观叶观果园,多样性指数顺序为树木园>茶花园>杜鹃园>蔷薇园>观叶观果园>裸子植物园>百草园,7个特色园区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在0.45~0.72,处于中等不相似至中等相似水平。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昆明植物园蚂蚁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明显,气温和湿度是影响蚂蚁生存的主要因素。蚂蚁物种丰富度与乔木郁闭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植被类型是影响蚂蚁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在空间范围有限、海拔相差不大的昆明植物园内,蚂蚁物种的交流相对频繁,蚂蚁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Pheidolemegacephala)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季节变化 昆明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花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12
作者 唐剑东 刘云 +6 位作者 王卫华 武波晓 唐军荣 张颖君 张贵良 阚欢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0,共6页
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MCI、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云南金花茶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云南金花茶叶中首次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 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MCI、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云南金花茶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云南金花茶叶中首次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黑麦草内酯(1)、去氢催吐萝芙木醇(2)、chakyunglupulin A(3)、丁香醛(4)、伞形花内酯(5)、1H-吲哚-3-甲醛(6)、香豆素(7)、绿原酸(8)、对香豆酸(9)、没食子酸甲酯(10)、没食子酸(11)、表儿茶素(12)、儿茶素(13)、山奈酚(1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6)、异牡黄素(17)。其中化合物chakyunglupulin A为首次从山茶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金花茶 乙酸乙酯 萃取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NBS1可变剪切体响应DNA损伤修复的功能研究
13
作者 浦霞 吕春桃 +3 位作者 张宇 徐慧妮 余迪求 孙旭东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2,共9页
DNA损伤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NBS1是参与损伤修复的重要基因,为研究NBS1与其可变剪切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根据NBS1和NBS1-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克隆NBS1... DNA损伤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NBS1是参与损伤修复的重要基因,为研究NBS1与其可变剪切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根据NBS1和NBS1-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克隆NBS1和NBS1-3,对2个基因序列和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创制了NBS1、NBS1-3过表达株系,获得突变体nbs1纯合株系,并检测NBS1基因在NBS1及NBS1-3过表达植株的相对表达量。为进一步阐明NBS1与可变剪接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用0.6 mmol/L甲基黄酸甲酯(MMS)对野生型、nbs1突变体和过表达植株进行处理,观察损伤面积。定量检测结果显示,NBS1基因在NBS1及NBS1-3过表达植株的表达量均高于野生型。根尖PI染色结果表明,0.6 mmol/L MMS处理后,nbs1突变体植株相对损伤面积最大,而NBS1-3过表达植株相对损伤面积最小,其次依次为NBS1过表达植株和野生型。因此,在DNA损伤修复方面,NBS1-3可能比NBS1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NBS1 可变剪切 DNA损伤修复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干品与鲜品中白及胶的结构表征及其免疫活性研究
14
作者 杨益娜 曾燚 +4 位作者 邵会艳 李严朗 席星雨 胡江苗 杨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11,共10页
探究干品白及与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letilla striata gel,BSG)的理化性质、流变特性、结构特征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区别。通过水提醇沉法得到干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SG-1)和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SG-2)。以结构表征和流变特性为主,结合理化... 探究干品白及与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letilla striata gel,BSG)的理化性质、流变特性、结构特征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区别。通过水提醇沉法得到干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SG-1)和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BSG-2)。以结构表征和流变特性为主,结合理化性质阐明BSG-1和BSG-2的异同点,并进一步从细胞层面探究了两者的免疫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BSG-1和BSG-2的分子量跨度大(3.90×10^(2)~1.37×10^(8) Da);BSG-2的得率较高、单糖组成更加丰富,而BSG-1表现出更好的粘度。实验发现,在不同浓度、温度和pH条件下BSG-1和BSG-2的粘度随温度的下降呈直线下降趋势;酸碱度对粘度的影响明显,过酸或过碱均可减小其粘度;浓度是影响粘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BSG-1和BSG-2浓度的增加其粘度明显上升。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浓度大于2 mg/mL或环境pH>9,两者粘度差异显著增大,BSG-1粘度远高于BSG-2。从微观角度分析,BSG-2相较于BSG-1表面较光滑、其结构类型更丰富,并且具有独特的丝状结构和疏松的孔隙网状结构。BSG-1与BSG-2均表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活性,但在不同浓度下两者表现的免疫活性存在差异性。本研究从多个层面揭示了干品白及与鲜品白及中的白及胶的差异,可为白及胶在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胶 流变学 结构表征 理化性质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研究
15
作者 罗仕秋 李浩铭 +3 位作者 徐先银 陈光剑 刘恩德 向建英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1,共8页
云南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中部,主要保护对象为滇中地区典型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掌握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组成现状,本研究采用样线、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 云南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中部,主要保护对象为滇中地区典型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掌握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组成现状,本研究采用样线、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的植被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32个群丛。此次调查新记录了1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以及7个群系,其中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新增黄毛青冈林及滇石栎林2个群系,进一步完善了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紫溪山拥有滇中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滇中地区极其重要的“水塔”和生态屏障。因此,加强紫溪山的生态保护,对滇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紫溪山自然保护区 植被类型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花茶多酚微胶囊降血糖的潜在机制研究
16
作者 高妙姿 唐剑东 +5 位作者 唐军荣 阚欢 张颖君 张贵良 赵平 刘云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3期22-28,共7页
云南金花茶是云南特有的极小种群植物,花朵呈金黄色,含有多种营养保健成分,尤其是酚类物质。为了探究云南金花茶多酚微胶囊降血糖的潜在机制,利用药理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胃消化组(OG)和肠消化组(OGI)样本鉴定的31个代谢物... 云南金花茶是云南特有的极小种群植物,花朵呈金黄色,含有多种营养保健成分,尤其是酚类物质。为了探究云南金花茶多酚微胶囊降血糖的潜在机制,利用药理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胃消化组(OG)和肠消化组(OGI)样本鉴定的31个代谢物通过TCMIP数据库初筛得到23个有效成分,筛选出12个交集靶点。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酚类物质通过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降血糖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zein-SA-CFP在胃肠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成分与T2DM靶点间存在着良好的结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金花茶 多酚 降血糖作用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栀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功能成分分析及活性研究
17
作者 李亚 罗兰 +5 位作者 田云才 董俊姿 田勇 李冰 张文环 吴明一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4,共6页
旨在为栀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数据,使用正己烷索氏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提取产自湖南宁乡、江西九江、江西抚州、福建福鼎、江西金溪和江西樟树的6种栀子籽中的油脂,并对其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功能成分(西红花苷Ⅰ、磷脂、β... 旨在为栀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数据,使用正己烷索氏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提取产自湖南宁乡、江西九江、江西抚州、福建福鼎、江西金溪和江西樟树的6种栀子籽中的油脂,并对其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功能成分(西红花苷Ⅰ、磷脂、β-谷甾醇)含量及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紫外吸收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正己烷索氏提取法的栀子油得率高于乙醇提取法的;以正己烷索氏提取法提取栀子油,福建福鼎的栀子油得率最高,为(15.41±0.21)%,且其碘值和皂化值(KOH)最高,分别为(89.87±5.25)g/100 g和(164.96±8.24)mg/g,江西樟树的栀子油酸值(KOH)最低,为(2.35±0.09)mg/g,而江西抚州的栀子油过氧化值最低,为(0.14±0.01)g/100 g;正己烷索氏提取法提取的栀子油中,江西金溪的西红花苷Ⅰ含量最高(0.46 mg/g),江西九江的β-谷甾醇含量最高(0.99 mg/g),江西樟树的磷脂含量最高(11.75 mg/g);正己烷索氏提取法和乙醇法提取的栀子油中,主要含有油酸和亚油酸2种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在80%~85%之间;正己烷索氏法提取的江西金溪栀子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而乙醇法提取的福建福鼎栀子油的紫外吸收能力最高。综上,不同产地栀子油的理化性质、功能成分含量及活性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栀子油 产地 理化性质 脂肪酸组成 抗氧化活性 紫外吸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被子植物新资料
18
作者 彭国兴 唐子健 +4 位作者 周锦勋 周欣欣 张挺 张伟 唐明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4-462,共9页
基于西藏自治区边境重点区域植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了中国被子植物新记录种2种:菊科长缘毛蓝刺头(Echinops cornigerus DC.)和列当科喜马拉雅小米草(Euphrasia himalayica Wettst.);西藏自治区省级新分布记录种2种:列当科方茎草(Leptorhab... 基于西藏自治区边境重点区域植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了中国被子植物新记录种2种:菊科长缘毛蓝刺头(Echinops cornigerus DC.)和列当科喜马拉雅小米草(Euphrasia himalayica Wettst.);西藏自治区省级新分布记录种2种:列当科方茎草(Leptorhabdos parviflora(Benth.)Benth.)和蔷薇科光滑委陵菜(Potentilla×blanda Soják)。同时确认方茎草属(Leptorhabdos)也是西藏自治区新分布记录属;明确了唇形科菱叶元宝草(Eriophyton rhomboideum(Benth.)Ryding)在我国有分布,更新了其具体分布位置。根据模式标本、活体植物特征和原始文献信息,对于描述不足或错误的种进行更新描述或重新描述,同时提供了所有种的图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中国新记录 省级新记录 被子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保护建议
19
作者 刘文豪 董洪进 +2 位作者 陈丽 邹乐 李璐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7期103-107,共5页
纳帕海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为探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后其植物多样性特征,采用样方调查和踏查法,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机制实施后,纳帕海湿地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和生物量等明显提高,物种组成丰... 纳帕海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为探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后其植物多样性特征,采用样方调查和踏查法,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机制实施后,纳帕海湿地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和生物量等明显提高,物种组成丰富,以草本植物为主(29科62属88种),蕨类植物1种(满江红)。调查到的均为草本植物,多年生最多(64种,72.73%),一年生次之(24种,27.27%),用途包括药用(32种)、牧草或饲料(17种)、食用(6种)、观赏(4种)及其他(5种)。轻微人为干扰会增加物种数量,但生物量和植物盖度则会下降,随着干扰的加剧,物种数量、生物量和植物盖度明显下降,受重度人为干扰的区域土壤沙化且物种组成单一。结果表明:禁牧围封和控制人为干扰可以提高纳帕海湿地的植物多样性;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显著效果,对该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植物多样性 纳帕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
20
作者 明升平 李金 +3 位作者 赵祖军 沈莉芹 余昱 李琴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3,共7页
滇西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滇西北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采集植物标本及图像资料,并通过查阅国内外植物志及相关文献,对标本进行鉴定。本文报道新记录如下:... 滇西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滇西北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采集植物标本及图像资料,并通过查阅国内外植物志及相关文献,对标本进行鉴定。本文报道新记录如下:滇西北新记录属--齿鳞草属,中国大陆新记录的紫花齿鳞草,云南省新记录的银萼龙胆,滇西北新记录的缘腺雀舌木和巍山黄芩,以及这4种植物的野外分布生境情况和彩色图片;完善了紫花齿鳞草的形态描述,并确定其在丽江老君山区域的寄主为长圆鞘箭竹。本次发现的1个新记录属和4个新记录种不仅丰富了滇西北被子植物多样性,而且对云南植物区系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新记录 紫花齿鳞草 银萼龙胆 缘腺雀舌木 巍山黄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