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山豆根组培根中提取、分离独脚金属杂草发芽刺激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永清 稻永忍 +2 位作者 杉本 幸裕 Babiker A.G.T.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试验研究了从山豆根(Menispermum dauricum DC.)组培根中提取、分离独脚金属杂草[Striga hermonthica(Del)Benth]发芽刺激物质,其提纯、分离过程是首先将发芽剌激物质吸附在XAD-4树脂表面后采用甲醇脱洗,通过乙酸乙脂:水分配提取,活性... 试验研究了从山豆根(Menispermum dauricum DC.)组培根中提取、分离独脚金属杂草[Striga hermonthica(Del)Benth]发芽刺激物质,其提纯、分离过程是首先将发芽剌激物质吸附在XAD-4树脂表面后采用甲醇脱洗,通过乙酸乙脂:水分配提取,活性物质在Sephadex LH20开口型人工填充柱上进行柱层析,活性组分合并后进一步采用商业提供的C18 Sep-Pak(10g)柱进行柱层析,之后采用分取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提纯、分离,每一步提纯过程中均采用Striga种子发芽实验鉴定活性物质的存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有3种活性物质,其中主要活性物质与Strigol有十分相似的色谱特性,最后经质谱鉴定为Strigol或Strigol类似物质,并首次报道Strigol是植物的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脚金属杂草 山豆根 发芽刺激物质 分离 鉴定 中草药 自杀发芽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的里山及其管理与保护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玉钧 北尾邦伸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日本 农用薪炭林 里山林 林业管理 景观 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种子二形性(多形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伟强 刘小京 +4 位作者 毛任钊 安萍 乔海龙 黄玮 李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34-1242,共9页
植物种子的二形性(多形性)是指在同一棵植株上生长有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的两种(多种)种子。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特别是菊科、藜科、禾本科、十字花科中最为常见。二形性种子可分为有扩散结构和没有扩... 植物种子的二形性(多形性)是指在同一棵植株上生长有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的两种(多种)种子。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特别是菊科、藜科、禾本科、十字花科中最为常见。二形性种子可分为有扩散结构和没有扩散结构(如冠毛和表皮毛状体)两种。如菊科的边花种子一般不具有扩散结构、个体较大,具有休眠特性和对光、温度、水、盐分等环境因子的敏感特性;而中间花种子一般具有扩散结构,个体较小,不具有休眠特性。具有休眠特性和对环境因子比较敏感的种子是形成土壤种子库的主要成分。二形性种子产生的幼苗在前期形态大小上都有差异,但生长后期有些差异不显著(70daysoldforHedypnoiscretica),有些仍很显著(AtriplexSagittata)。这二形性幼苗所产生的后代同样也具有二形性现象。二形性种子产生的比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水、盐、养分和密度胁迫等。遗传因素也影响二形性种子的比例,其遗传率一般在0.2~0.5之间,是一种数量遗传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为了解释二形性种子产生的原因,从生态学和个体发育的角度提出了两个模型:生态进化模型(两面下注策略或高低风险策略)和个体发育模型。不同植物的二形性(多形性)种子在结构、发芽休眠特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幼苗特性、两者的比例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尽相同。种子二形性(多形性)是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生态机制,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总之,二形性种子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对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采用生物技术的手段研究种子二形性的遗传机制;二形性种子激素等化学物质含量的差异;目前各种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生理生态学意义;二形性植物生活史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二形性 多形性 进展 发芽 扩散 两面下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流沙地葡萄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滕元文 陈文瑞 +3 位作者 邸醒民 杜明武 赵金龙 远山正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1-68,共8页
在沙漠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试验采用架型及栽培措施,首次在流沙地上种植葡萄获得成功。主要技术指标及措施:1)株行距为4×20m和3×10m。只对定植沟进行土壤改良;在20m行距下,改土面积占实用面积的1/20,在... 在沙漠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试验采用架型及栽培措施,首次在流沙地上种植葡萄获得成功。主要技术指标及措施:1)株行距为4×20m和3×10m。只对定植沟进行土壤改良;在20m行距下,改土面积占实用面积的1/20,在10m行距下,占1/10;2)省肥节水。施肥灌水均在1m宽的定植带(最终扩展到2m)内进行;3)采用独龙架,且将主蔓悬垂绑在架下,大大减化了冬埋,减轻了冬埋时的枝条损伤及对沙地表面的破坏;4)冬剪时,留2~3芽短枝修剪,易于掌握,且不影响大多数品种的产量;5)栽后第7年亩产可达2000kg以上。葡萄含糖量高达18.0%以上,品质极上;6)架面高1.80m,减轻了近地面风沙对植株的危害,也减少了病菌感染的机会,至今无病虫侵害,未喷施过任何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沙漠 栽培模式 节水 省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