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脏器移植问题的伦理观——在第五次中国医学伦理学学术会议上的演讲
1
作者 伊藤幸郎 刘国强 《医学与哲学》 1989年第2期4-6,共3页
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能对许多物质进行废物利用。然而,连人类的脏器也能成为废物利用的对象,我们却从未想过。在心脏、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出现问题,只有更换才能拯救生命的时候,如果使用机器制作的人工脏器,至少与日本人... 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能对许多物质进行废物利用。然而,连人类的脏器也能成为废物利用的对象,我们却从未想过。在心脏、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出现问题,只有更换才能拯救生命的时候,如果使用机器制作的人工脏器,至少与日本人的心理不矛盾。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器移植 日本 伦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饮业油烟气中醛类化合物的荧光法测定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光明 王凯雄 +1 位作者 臧荣春 古贺实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41,共4页
提出了餐饮业油烟气中醛类化合物的荧光测定方法。通过试验选择丙醇作为油烟气中醛类化合物的吸收剂。研究了Hantzsch反应在测定油烟气中醛类化合物时的反应条件。样品与荧光试剂等体积混合,在pH 6.0的体系中,57℃下反应15min。在λex=4... 提出了餐饮业油烟气中醛类化合物的荧光测定方法。通过试验选择丙醇作为油烟气中醛类化合物的吸收剂。研究了Hantzsch反应在测定油烟气中醛类化合物时的反应条件。样品与荧光试剂等体积混合,在pH 6.0的体系中,57℃下反应15min。在λex=436nm、λem=504nm处测反应产物的荧光强度,从而确定油烟空气中的醛类化合物含量(以甲醛计)。吸收液的检出限为9.3×10^(-4)μg/mL测定范围为0.005~1.00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烟气 醛类化合物 荧光监测法 餐饮业 大气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砷中毒人群皮肤损害与DNA氧化损伤的关联性 被引量:8
3
作者 毛广运 杨佐鹏 +3 位作者 任春生 叶晓蕾 王怡 郭小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03,共5页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某县长期暴露于高砷饮用水的人群中有皮肤损害者199人(病例组)和无皮肤损害者91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饮用水砷、尿砷和DNA氧化损伤的主要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以分析慢性砷中毒人群DNA氧化损伤与...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某县长期暴露于高砷饮用水的人群中有皮肤损害者199人(病例组)和无皮肤损害者91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饮用水砷、尿砷和DNA氧化损伤的主要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以分析慢性砷中毒人群DNA氧化损伤与皮肤损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砷性皮肤损害组和无皮肤损害组人群尿中8-OHdG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9(3.5~6.3)μg/g和5.3(4.1~7.2)μg/g,2组对象尿中8-OHd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和饮用高砷水时间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皮肤损害组人群尿中8-OHdG水平升高的比值比(OR)为1.1(95%CI:0.6,1.9),提示在砷暴露人群中,有无皮肤损害与8-OHdG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慢性砷中毒人群皮肤损害与体内的DNA氧化损伤之间无显著的关联性,无皮肤损害人群同样有DNA氧化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砷中毒 皮肤损害 8 -OHdG DNA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物来源的识别模式与总量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凯雄 朱军林 +1 位作者 科洛玛 古贺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7-50,共4页
提出了建立污染物来源的识别模式的初步设想。论述了如何应用该模式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和检验总量控制中负荷分配的合理性。为加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总量控制 污染物 识别模式 污染源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组织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香梅 田中良哉 单保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4014-4018,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滑膜炎及其所致的关节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方法多是通过药物抑制滑膜炎,而修复关节破坏的疗效甚微。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兼具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因此研究者希望通...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滑膜炎及其所致的关节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方法多是通过药物抑制滑膜炎,而修复关节破坏的疗效甚微。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兼具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因此研究者希望通过其在抑制关节炎的同时,修复关节损伤。目前已有将MSC用于RA患者或动物模型治疗的研究报道,但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且关于改善关节破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总结MSC在RA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间质干细胞 炎症 关节软骨修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和梭曼单一或复合作用对PC12细胞的细胞毒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余争平 程天民 伊规须英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缺氧与梭曼中毒能引起不可逆性脑损伤认识已久,然而,缺氧与梭曼中毒复合对脑的作用所知甚少。本研究应用PC12细胞损伤模型,探讨缺氧和梭曼单一或复合作用对神经瘤细胞的损伤。方法:培养的PC12细胞暴露于含不同氧百分... 目的:缺氧与梭曼中毒能引起不可逆性脑损伤认识已久,然而,缺氧与梭曼中毒复合对脑的作用所知甚少。本研究应用PC12细胞损伤模型,探讨缺氧和梭曼单一或复合作用对神经瘤细胞的损伤。方法:培养的PC12细胞暴露于含不同氧百分比的空气及含不同浓度梭曼的培养液,测定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及细胞存活率的变化,用以指示细胞毒效应的量效、时效关系,用t检验及双因素方差分析判别统计差别显著性及缺氧、梭曼双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①缺氧与梭曼中毒均显示剂量依赖性细胞毒效应,两致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②两因素复合效应为单一效应之和,即两因素复合以叠加方式(1+1=2)致伤;③与单一因素作用相比,复合时细胞存活率变化更能灵敏地反映细胞毒效应。结论:本研究首次观察到缺氧与梭曼复合作用的细胞毒效应。缺氧与梭曼单一与复合作用的细胞毒作用表现为导致量效依赖型细胞内LDH释放及细胞存活率下降。两因素复合效应方式为简单叠加,这一现象可能提示两致伤因素致LDH释放的机理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梭曼 PC12细胞 细胞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高原缺氧条件下梭曼中毒的神经毒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余争平 程天民 伊规须英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通过模拟高原缺氧复合梭曼中毒,观察缺氧、梭曼中毒复合效应的神经毒作用。方法:通过低压舱模拟3000m高原缺氧;梭曼皮下注射中毒造成不同程度的高原缺氧复合梭曼中毒的实验动物模型,以惊厥活动的定量分析为指标,观察神... 目的:通过模拟高原缺氧复合梭曼中毒,观察缺氧、梭曼中毒复合效应的神经毒作用。方法:通过低压舱模拟3000m高原缺氧;梭曼皮下注射中毒造成不同程度的高原缺氧复合梭曼中毒的实验动物模型,以惊厥活动的定量分析为指标,观察神经毒效应;通过梭曼中毒有、无惊厥大鼠血气变化的对比研究,探讨惊厥与缺氧、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结果:①单纯模拟3000m米高原缺氧6h在小鼠未诱发严重惊厥;②梭曼皮下注射中毒50mg/kg剂量未诱发严重惊厥而100μg/kg中毒则诱发严重惊厥;③梭曼中毒合并缺氧,复合效应表现为加重惊厥的协同作用;④惊厥可加重机体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结论:惊厥的定量分析可客观反映缺氧梭曼中毒复合效应的神经毒作用;惊厥可诱发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因此,抗惊厥治疗在拮抗神经毒作用,保护脑功能的措施中有其特殊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梭曼 神经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实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社会康复作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路英智 梅野一男 +3 位作者 森木修充 玉井光 牧聪 田代信维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63-269,共7页
将自我实现疗法(新森田疗法)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借以探讨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康复作用。以DSM-Ⅲ确定诊断后,随机分为自我实现疗法组(NMG)和普通作业疗法组(CG),各30例。两组皆合并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 将自我实现疗法(新森田疗法)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借以探讨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康复作用。以DSM-Ⅲ确定诊断后,随机分为自我实现疗法组(NMG)和普通作业疗法组(CG),各30例。两组皆合并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1)NMG与CG相比较,BPRS中“焦虑、抑郁”项的评价分值显著降低;(2)SANS总分值动态分析,NMG分值明显降低,尤其是“意欲、活动性欠如”项显著改善;(3)NMG的DAS总分值显著降低。提示自我实现疗法,由于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作业活动,自主性和自立性得以培养和发挥,因而能够更有效地达到促进社会康复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实现疗法 精神分裂症 康复
全文增补中
人类YB-1蛋白表达对肺腺癌术后患者预后及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力捷 李锦绣 +6 位作者 谭庆伟 王金 赵磊 刘晶 关宏伟 河野公俊 顾春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5,共7页
背景与目的:人类Y盒结合蛋白,即YB-1蛋白是多功能蛋白之一,在转录与翻译两个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可作为预测人类恶性肿瘤多药耐药及判断预后的生物标记物。本文通过检测肺腺癌患者YB-1蛋白表达水平,评估YB-1蛋白在肺腺癌术后患者中... 背景与目的:人类Y盒结合蛋白,即YB-1蛋白是多功能蛋白之一,在转录与翻译两个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可作为预测人类恶性肿瘤多药耐药及判断预后的生物标记物。本文通过检测肺腺癌患者YB-1蛋白表达水平,评估YB-1蛋白在肺腺癌术后患者中的表达和对预后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共收入174例接受肺腺癌切除术患者。其中99例男性,75例女性,平均年龄65.0岁(32~85岁)。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YB-1多克隆抗体)。利用矿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曲线间差异,Cox比例危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在174例肺腺癌患者中,92例(52.9%)YB-1蛋白细胞质表达阳性。YB-1蛋白表达阳性组肿瘤细胞的分化较差(P=0.0031,病理分期较晚(P〈0.001),淋巴结转移较显著(P=0.005),肿瘤复发较早(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YB-1蛋白表达阳性组预后明显较YB-1蛋白表达阴性组差(总体生存风险分别为P〈0.001和P=0.035)。此外,在对其中102例Ⅰ期肺腺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因子的多因素分析提示,YB-1蛋白表达阳性是预测患者预后不良及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子(分别为P=0.048,HR=2.370和P=0.057,HR=2.242)。结论:YB-1蛋白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肺腺癌术后患者(尤其是Ⅰ期肺腺癌患者)Ⅰ预后及复发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Y盒结合蛋白 肺腺癌 预后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