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南部维吾尔族HPV16阳性宫颈鳞癌microRNA筛选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袁敏 程静新 +3 位作者 刘雅歆 苏伟 张瑜 张怡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01-709,共9页
目的:初步探讨新疆南部维吾尔族HPV16阳性宫颈鳞癌差异表达的micro RNA(mi RNA),预测并分析靶基因功能。方法:采用mi R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5例HPV16阳性的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宫颈鳞癌进行mi RNA初步研究,挑选出差异表达的mi RNA,并利用实... 目的:初步探讨新疆南部维吾尔族HPV16阳性宫颈鳞癌差异表达的micro RNA(mi RNA),预测并分析靶基因功能。方法:采用mi R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5例HPV16阳性的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宫颈鳞癌进行mi RNA初步研究,挑选出差异表达的mi RNA,并利用实时定量RT-PCR进行初步验证,利用targetscan,mi Rwalk,mi Randa及pictar 4种软件预测其靶基因。结果:新疆南部维吾尔族HPV16阳性宫颈鳞癌差异表达基因18个,对差异表达显著的mi RNA-138和mi RNA-720进行初步验证并预测其靶基因,预测mi RNA-138靶基因为EZH2,LYPLA1,ARHGEF3,CLNS1A,EIF4EBP1,GNAI2,LIMK1,RHOC,ROCK2,SLC20A1,TERT,H2AFX;mi RNA-720靶基因为EZH2,AGAP2,SPOCK2,FGF14,HNRNPA2B1,QKI,FOXG1,ACVR1B,DNMT3A,EPHB2,LATS2,KRAS,CCND2,NBN,ENAM,AMELX,PRNP,CALB1,两者共同的靶基因是EZH2。结论:mi RNA-138,mi RNA-720在新疆南部维吾尔族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均下调,两者共同的靶基因是EZH2,可能与宫颈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南部维吾尔族 HPV16 宫颈鳞癌 miRNA-138 miRNA-7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子宫颈癌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葛崇华 彭玉华 +1 位作者 孙玉萍 李庭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42-344,共3页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趋势、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998~2002年(前5年组)及2003~2007年(后5年组)收治的维吾尔族年轻宫颈癌3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年轻宫颈癌占同期宫颈癌的比例由前...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趋势、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998~2002年(前5年组)及2003~2007年(后5年组)收治的维吾尔族年轻宫颈癌3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年轻宫颈癌占同期宫颈癌的比例由前5年组的12.9%下降到后5年组的10_3%,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触性阴道流血为首发症状。职业分布均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两组比较初婚年龄及人流次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5年组的初婚年龄增加,5次以上人流次数明显减少。两组比较临床期别有统计学意义,后5年组多为较早期肿瘤,Ⅱ期占56.9%;而前5年组晚期患者多,Ⅱ期占18.1%%(P<0.05),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结论: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这与近几年新疆偏远地区广泛宣传子宫颈癌普查普治,提倡晚婚、少育,宣传性卫生教育密不可分,但同时应加强筛查人员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年轻妇女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乳头瘤病毒及其亚型在新疆南部地区维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的分布 被引量:7
3
作者 古丽娜.库尔班 阿依努尔.买买提 古扎丽努尔.阿不力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研究我国宫颈癌高发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族妇女宫颈癌发病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南疆维族宫颈癌新鲜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各40例)进行HPV-C、HPV16、HPV18及HPV6/11的检测。结果:HPV-C... 目的:研究我国宫颈癌高发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族妇女宫颈癌发病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南疆维族宫颈癌新鲜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各40例)进行HPV-C、HPV16、HPV18及HPV6/11的检测。结果:HPV-C、HPV16、HPV18及HPV6/1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5%、72.5%、10.0%及0%,在维族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0%、5.0%、0及7.5%,在HPV-C阳性的宫颈癌中HPV16阳性占82.8%。宫颈癌组织中HPV-C及HPV1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HPV16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癌,而HPV18在宫颈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HPV总感染率及HPV16阳性率在宫颈癌的各临床分期及病理组织分级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HPV感染与我国宫颈癌高发区新疆南部地区维族宫颈癌发病有密切相关.其中HPV16感染在南疆维族妇女宫颈癌发病中起主要的作用,HPV16主要与鳞癌有关,而HPV18与宫颈腺癌有关。HPV-C及HPV16感染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人类乳头瘤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南疆维吾尔族 HPV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常规放疗与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近期并发症及疗效的对比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艳 张洁 +2 位作者 佐合拉古丽.木塔力甫 涂剑楠 金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比较常规放疗与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并发症及疗效。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选取80例被诊断为Ⅲa~Ⅳb期的宫颈癌患者,分为常规放疗组(40例)和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组(IGRT 4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 目的:比较常规放疗与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并发症及疗效。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选取80例被诊断为Ⅲa~Ⅳb期的宫颈癌患者,分为常规放疗组(40例)和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组(IGRT 4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近期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常规放疗组与IGRT组比较:肿瘤缓解率70%(28/40)、90%(36/40);肿瘤进展率60%(24/40)、35%(14/40);2年生存率45.0%、87.5%;放疗期间膀胱Ⅰ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2.5%(P〈0.001),直肠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0%、42.5%(P〈0.001),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80.0%、30.0%(P〈0.000 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放疗中,与常规放疗相比,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两年生存率较高,放疗反应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常规放疗 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 近期并发症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RAQ标记结合2D nano HPLC-ESI-OrbiTrap MS/MS技术筛选卵巢癌血清标记物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莉 唐杰 +2 位作者 于春霞 丁珊珊 王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075-2079,共5页
目的:利用相对和绝对同位素标记(iTRAQ)和纳升级两维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OrbiTrap质谱(2D nanoHPLC-ESI-OrbiTrap MS/MS)蛋白组学方法探寻卵巢癌血清标记物,以提高早期卵巢癌诊断率。方法:收集卵巢癌患者血清20例(卵巢癌组),CA125异常... 目的:利用相对和绝对同位素标记(iTRAQ)和纳升级两维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OrbiTrap质谱(2D nanoHPLC-ESI-OrbiTrap MS/MS)蛋白组学方法探寻卵巢癌血清标记物,以提高早期卵巢癌诊断率。方法:收集卵巢癌患者血清20例(卵巢癌组),CA125异常的卵巢良性囊肿16例(良性囊肿组),健康者20例(正常对照组),每组取10例组内等量混合后去除高丰度蛋白,iTRAQ试剂标记,进行强离子交换柱分离多肽、nanoLC分离并在线连接电喷雾串联OrbiTrap质谱分析,筛选出重要的差异蛋白。随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将筛选出的重要差异蛋白进行56例临床血清样本逐例验证。结果:共鉴定出差异蛋白326个。其中重点筛选出了8个重要的差异蛋白:蛋白PARD3、SRP1-alpha、LAMA4、LRP16、IgSF2、NRAMP1、NF-E2-related factor 1和APOA4;验证了3个重要差异蛋白:PARD3、NRAMP1、APOA4。结论:应用iTRAQ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了8个重要的差异蛋白,可能是潜在的肿瘤标记物。其中APOA4蛋白有可能成为区分恶性与良性卵巢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蛋白质组学 肿瘤标志物 ITRA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静雅 古力米热.布然江 +1 位作者 涂剑楠 金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预防及个性化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193例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的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 目的:探讨影响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预防及个性化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193例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的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术后放疗后复发组36例和未复发组157例,并对患者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3例宫颈癌患者中鳞癌、腺癌、其他病理类型的发病率分别为90.2%(174/193)、5.7%(11/193)、4.1%(8/193)。鳞癌、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宫颈癌的复发率分别为16.7%(29/174)、45.5%(5/11)、25.0%(2/8),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3,P<0.05)。复发组年龄≤40岁、腺癌、阴道切缘阳性、有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宫旁受侵的构成比高于未复发组,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切缘阳性、有脉管浸润、有宫旁受侵是宫颈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b~Ⅱa期宫颈癌中鳞癌的发病率最高,但腺癌术后放疗后的复发率最高。术后病理提示阴道切缘阳性、有脉管浸润、有宫旁受侵的患者术后放疗后复发风险高,应严密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术后放疗 复发 相关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合并生殖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与耐药性 被引量:13
7
作者 侯友翔 潘静 古丽娜.库尔班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21-728,共8页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初步了解生殖道细菌感染是否能协同高危HPV感染增加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方法:选择216例新疆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新发病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53例排除其他恶性...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初步了解生殖道细菌感染是否能协同高危HPV感染增加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方法:选择216例新疆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新发病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53例排除其他恶性肿瘤的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诊断治疗前均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HPVD瞄染检测、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了解两组HPv感染情况及阴道分泌物细菌分布和耐药特点。结果:研究组革兰阴性菌占74.38%,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75%~100%);革兰阳性菌占21.49%,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最高(87%~100%)。对照组革兰阴性菌占42.31%,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耐药率高(50%~100%);革兰阳性菌占23.08%,对青霉素耐药率可高达100%。两组在菌群分布和细菌耐药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细菌感染同时伴HP堪染者70例,对照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阴道致病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致病菌对传统抗生素耐药率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生殖道细菌感染可能未协同高危HPV感染增加宫颈癌发生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生殖道感染 HPV感染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的二维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郭霞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1 位作者 武贵臻 刘开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24-629,共6页
目的:利用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方法建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特异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方法:收集与制备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样品,采用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ProteomeLabTMPF-2D)对血清样品进行分离与数据比较分... 目的:利用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方法建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特异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方法:收集与制备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样品,采用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ProteomeLabTMPF-2D)对血清样品进行分离与数据比较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基于蛋白质等电点和疏水性特征的血清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能够鉴别出56个差异表达蛋白位点,其中12个位点的峰值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是建立血清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谱的有效和可行方法,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质标志物的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蛋白质组 二维液相色谱 宫颈癌 维吾尔族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例子宫内膜癌术前血清CA_(125)对子宫外扩散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亚萍 李庭芳 李瑞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3-394,共2页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术前血清CA12 5值对其子宫外扩散的判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6 4例 ,术前及术后均检测了血清CA12 5值以了解与手术分期 ,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关...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术前血清CA12 5值对其子宫外扩散的判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6 4例 ,术前及术后均检测了血清CA12 5值以了解与手术分期 ,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并对其结果进统计学处理。结果  6 4例患者中 ,血CA12 5值阳性者 17例 ,与手术分期及病理类型存在着线性关系 (P <0 .0 1)。结论 术前血清CA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肿瘤分期 病理类型 血清CA1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Core^(TM)分析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潜在血浆标志物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霞 刘开江 +2 位作者 哈丽丹.热依木 武贵臻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基于维吾尔族宫颈癌蛋白质组学分析数据,借助MetaCoreTM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构建维吾尔族宫颈癌相关生物信号网络,探讨癌变机理,寻找血浆预警蛋白。方法:运用MetaCoreTM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前期研究中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筛... 目的:基于维吾尔族宫颈癌蛋白质组学分析数据,借助MetaCoreTM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构建维吾尔族宫颈癌相关生物信号网络,探讨癌变机理,寻找血浆预警蛋白。方法:运用MetaCoreTM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前期研究中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分析获得的维吾尔族妇女早期宫颈癌患者血浆中43个核心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细胞内组成以及在机体中所负责的生物学加工进程进行富集分析,并且构建生物信号通路网络、筛选候选生物标志物。结果:发现宫颈癌患者血浆中的差异蛋白的生物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内构成的负调节、胆固醇反向转运、应激反应的负调节等,涉及的通路主要有脂代谢中的胆汁酸代谢调节和受体依赖的胆汁酸浓缩负调节、炎症补体系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纤维、ESR1膜受体转导途径。通过MetaCoreTM最短路径算法分析构建出差异蛋白生物信号网络图,并且筛选出4种候选生物标志性蛋白,分别是抗凝血酶Ⅲ(ATⅢ)、凝集素(CLU)、绒毛蛋白1(VIL1)和免疫球蛋白κ(IGK@)。结论:ATⅢ、CLU、VIL1、和IGK@可作为宫颈癌的候选标志物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TM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与发展的机理,丰富了宫颈癌早期筛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妇女 宫颈癌MetaCoreTM分析 血浆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基因CpG位点甲基化在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及HPV16感染中的意义
11
作者 袁敏 李爱玲 +2 位作者 姚立丽 沈谷群 程静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p16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及HPV16感染与新疆维吾尔族宫颈鳞癌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MALDI-TOF MS)对20例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及20例对照组维吾尔族宫颈组织中的p16基因启动子CpG... 目的:探讨p16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及HPV16感染与新疆维吾尔族宫颈鳞癌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MALDI-TOF MS)对20例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及20例对照组维吾尔族宫颈组织中的p16基因启动子CpG位点甲基化进行定量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两组HPV16的感染状况。结果:宫颈鳞癌及对照组中p16基因启动子区16个CpG位点中CpG1-2,CpG6为甲基化差异位点,宫颈鳞癌组中CpG1-2,CpG6位点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宫颈鳞癌组的HPV16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检测的维吾尔族宫颈鳞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与HPV16感染无明显相关。结论:p16基因启动子区CpG1-2,CpG6位点高甲基化及HPV16感染均与维吾尔族宫颈鳞癌的发生有关系,但为两个独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基因 甲基化 维吾尔族宫颈鳞癌 HPV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12
作者 程静新 李庭芳 +3 位作者 刘青 刘诚明 周祖钊 潘泽民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治疗作用对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用端粒酶PCR-TRAP 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孕激素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端粒... 目的:探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治疗作用对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用端粒酶PCR-TRAP 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孕激素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均值分别为0.3636(0~1.11)、0.1134(0~0.556),治疗后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作用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孕激素 治疗 端粒酶 PCR-TRAP ELIS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与不同放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被引量:28
13
作者 涂剑楠 王新玲 +2 位作者 张静雅 叶伟军 金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和不同放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9月100例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资料,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和不同放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9月100例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资料,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放疗方式分为常规放疗(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CRT)组50例,图像引导调强放疗(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组50例,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00例患者3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和78%。CRT组和IGRT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8.57%和89.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CRT组和IGRT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87.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CRT组和IGRT组早期、晚期并发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神经侵犯、术后放疗与早期宫颈癌3年生存率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放疗方式、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神经侵犯及肿瘤浸润深度均为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宫颈癌的预后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术后IGRT组3年生存率明显优于CRT组,放疗不良反应小,有益于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放射治疗 预后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