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乳腺癌超声造影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1
作者 崇乐 夏露花 +3 位作者 李红玉 贾志莺 武秀兰 冷晓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进一步探索TAM与乳腺癌不同区域超声造影指标及临床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119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对...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进一步探索TAM与乳腺癌不同区域超声造影指标及临床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119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对乳腺肿块进行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材,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勾画病变中心区域、边缘区域及癌旁正常区域,获得不同区域的时间-强度曲线。取材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检查,染色并分辨出TAM细胞。分析TAM在乳腺癌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检测发现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的边缘区域、中央区域及癌旁的浸润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F=382.326,P<0.05;流式细胞:F=24.955,P<0.05)。3个不同区域的超声造影特点显示,出现充盈缺损时乳腺癌中央区域TAM增多(t=2.631,P<0.05),但边缘区域TAM较多(t=2.999,P<0.05)。造影后呈高增强,病灶边缘及中央区域TAM较多(t=5.529,P<0.05;t=2.584,P<0.05)。临床分期与3个区域TAM有关联,临床分期较高时,3个区域TAM均较多(t=6.658、2.367、2.400,P<0.05)。组织学分级较高,3个区域的TAM均较多(F=101.151、16.922、26.822,P<0.05)。结论 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边缘区域、中央区域、癌旁正常区域呈递减趋势。边缘区域比中央区域及癌旁正常区域恶性超声造影特征更明显,在临床分级晚、组织分化差及超声造影恶性特征明显的乳腺癌中,TAM数量更多。TAM的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能力,TAM是乳腺癌的侵袭性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乳腺肿瘤 超声造影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的化疗疗效与肿瘤微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愉棉 李红玉 孙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85-789,共5页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明显的肿瘤异质性和多样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特征加大了其研究和治疗的难度。化疗是TNBC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治疗后疗效预测及化疗耐药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明显的肿瘤异质性和多样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特征加大了其研究和治疗的难度。化疗是TNBC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治疗后疗效预测及化疗耐药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TME的变化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了解肿瘤微环境在其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对这一困境的突破至关重要。本文综合多组学研究的结论,探讨了TNBC临床疗效及化疗耐药与肿瘤微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能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微环境 化疗耐药 多组学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肿瘤抗原致敏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佳 顾国民 +3 位作者 王秀丽 李晓琴 展翼翼 刘春玲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12...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12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60例行自体肿瘤抗原致敏DC-CIK联合化疗(联合组),60例行单纯化疗(化疗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毒副反应、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联合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而化疗组治疗后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较联合组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较化疗组的恶心呕吐、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体力、食欲、睡眠较单纯化疗组改善明显(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vs 4.5个月,P>0.05),联合组患者的总生存期较化疗组患者长(16个月vs 11.5个月,P<0.05)。结论:自体肿瘤抗原致敏DC-CIK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可明显改善患者由于化疗毒性导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总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自身抗原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 过继细胞免疫治疗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肺癌患者初诊时癌痛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顾国民 王秀丽 +2 位作者 卡哈尔江.阿不都外力 阿依古丽.莫合买 刘春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23-927,共5页
目的:通过对新疆肿瘤医院初诊的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及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癌痛的发生率、疼痛情况及对疼痛的相关认知情况,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癌痛诊治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 目的:通过对新疆肿瘤医院初诊的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及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癌痛的发生率、疼痛情况及对疼痛的相关认知情况,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癌痛诊治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并统计分析208例初次就诊的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等基本信息,疼痛程度、部位、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癌痛和镇痛药物认知情况等。结果:208例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癌痛发生率为36.53%,晚期肺癌癌痛发生率合计41.32%,中重度癌痛合计占比54.65%,最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胸部(27.63%)和肩背部(19.74%),服药率为57.89%,服用最多的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占癌痛患者27.63%,对疼痛及镇痛治疗及镇痛药物成瘾性认识存在诸多误区。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肺癌患者就诊时伴发癌痛比率高,服药率低,疼痛控制情况差,对疼痛及止痛治疗认识不正确,对镇痛药物的成瘾性认识存在误区。应结合该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对初诊患者进行癌痛相关知识的宣教,推进癌痛的规范化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维吾尔族 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羟基喜树碱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勇 单利 +4 位作者 杨顺娥 姜家豫 徐继鸿 穆尼拉 帕提古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2-373,共2页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消化道肿瘤 化疗 药物疗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NAP23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6
作者 陈娇 刘清 +6 位作者 郑树涛 李慧芳 王薇 刘涛 黄丛改 彭天元 卢晓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探讨SNAP2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41例ESC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adjacent tissue,NAT),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NAP23的表达... 目的探讨SNAP2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41例ESC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adjacent tissue,NAT),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NAP23的表达和定位,比较ESCC与NAT组织中SNAP23的差异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ESCC细胞系TE-1、TE-13和KYSE150中SNAP23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技术,构建SNAP23敲低和过表达的稳定转染细胞株;并利用细胞侵袭实验评估SNAP23对ESCC细胞系TE-13侵袭的影响。结果ESCC组织中的SNAP23呈高表达(53.7%,22/41)显著高于NAT组(19.5%,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03,P<0.01)。ESCC组织中SNAP2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χ^(2)=4.193,P<0.05)、浸润深度(χ^(2)=7.264,P<0.05)明显相关,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分型、病理分级、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ESCC细胞系与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相比,其SNAP23呈高表达(P<0.0001)。与sh-NT组相比,敲低SNAP23表达后,ESCC细胞系TE-13的侵袭能力被抑制(P<0.0001);与Vector组相比,过表达SNAP23后,ESCC细胞系TE-13的侵袭能力增强(P<0.0001)。结论SNAP23在ESCC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其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SNAP23促进ESCC细胞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SNAP23 侵袭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汉两民族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翠云 周宁 赛福丁.柯尤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胃印戒细胞癌(SRC)临床病理与生活情况之间的差异,并对维族胃SRC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胃SRC患者120例,其中维吾尔族57例,汉族63例,对...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胃印戒细胞癌(SRC)临床病理与生活情况之间的差异,并对维族胃SRC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胃SRC患者120例,其中维吾尔族57例,汉族63例,对维、汉族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术后中位进展时间、生活率进行比较。对维吾尔族胃SRC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的发病年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术后中位进展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术后生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汉族相比,维族发病年龄早,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多,术后中位进展时间早,进展风险高。(2)多因素分析显示,维族患者的性别、淋巴结N、浸润深度T是判断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印戒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点 维汉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曲妥珠单抗所致间质性肺病全程管理策略
8
作者 张剑 韩茜 +12 位作者 徐菲 甘露 陈占红 马力 王浩 刘洁琼 吴小红 蔡莉 赵兵 吕铮 黎莉 倪苏婕 胡夕春 《中国癌症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7-1079,共13页
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已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乳腺癌、胃癌、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等领域的临床试验中证实了显著疗效,其安全性总体可控、可耐受,但其也会导致... 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已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乳腺癌、胃癌、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等领域的临床试验中证实了显著疗效,其安全性总体可控、可耐受,但其也会导致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ILD病因多样,不同抗肿瘤药物所致ILD发生率不等,症状表现各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T-DXd相关ILD多为1~2级,实施规范化的临床管理措施可降低ILD严重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实现T-DXd临床获益最大化。本文对ILD的流行病学、病因、高危因素以及药物所致ILD的可能机制进行总结,并重点介绍T-DXd所致ILD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以及经规范化临床管理后的ILD发生情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T-DXd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进行规范化临床管理的重要性。在具体的临床管理策略上,本文结合临床研究方案管理标准及国内外真实世界管理经验,从患者筛查、患者教育、ILD监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T-DXd所致ILD全程管理策略进行综述。在接受T-DXd治疗前,患者筛查有助于识别高危ILD风险患者,高危患者应谨慎使用T-DXd。而良好的患者教育可提高患者的主动性,促使其及时报告疑似症状,有助于ILD的早期识别。在T-DXd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ILD患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并通过定期的影像学监测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尽可能早期诊断ILD,将严重ILD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在出现疑似症状或影像学表现时,必须立即中断T-DXd治疗,在考虑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完善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病因。确诊ILD后,应根据其严重程度分级决策T-DXd后续剂量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方案。此外,本文结合国内外临床经验针对T-DXd所致ILD患者是否可进行T-DXd再治疗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1级ILD患者可在特定情况下再次接受T-DXd治疗。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T-DXd所致ILD的流行病学、发生及发展特点、临床试验推荐管理策略以及国内外真实世界管理措施,结合临床专家经验对T-DXd所致ILD的全程管理策略进行总结和讨论,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所致ILD的认知水平,为T-DXd所致ILD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妥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肺病 德曲妥珠单抗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10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顺娥 李迅 +2 位作者 赵兵 贾存东 张国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412-1415,共4页
目的:了解我院近10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特点,分析影响NHL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1012例NH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影响新疆地区NHL生存率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012例NHL中以40~6... 目的:了解我院近10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特点,分析影响NHL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1012例NH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影响新疆地区NHL生存率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012例NHL中以40~60岁汉族男性发病多见,最主要病理类型依次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46例(34.1%),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 185例(18.3%),滤泡淋巴瘤(FL) 97例(9.6%),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94例(9.3%),NK/T细胞淋巴瘤62例(6.1%),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47例(4.6%)。结性起病的淋巴瘤619例(61.2%),结外起病的淋巴瘤393例(38.8%)。本组维吾尔族女性FL淋巴瘤患者人数比例较汉族女性患者高(P=0.002),汉族男性PTCL患者人数比例高于维吾尔族男性患者(P=0.015)。 5年总生存率为45.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行为状态评分(PS),B症状,年龄,肿块大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结外器官受侵数目及IPI是NHL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T细胞来源,Ⅲ~Ⅳ临床分期,IPI评分3-5分及LDH增高是NHL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新疆地区NHL发病以中年多见,结性起病者多于结外起病,B细胞淋巴瘤多于T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临床分期、IPI、血清LDH水平与NHL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WHO病理分类 预后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二线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晚期胃癌的疗效 被引量:27
10
作者 周宁 周洋 唐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评价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方案二线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tor-2,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 目的:评价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方案二线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tor-2,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7例既往一线治疗进展的HER2阳性转移性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既往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方案化疗进展后,观察二线应用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方案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6例,客观有效率4/17,疾病控制率为11/1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5个月(95%CI为4.9~11.1个月)和11.9个月(95%CI为8.7~13.8个月)。全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粒细胞减少、乏力、脱发,且多为1~2级。在曲妥珠单抗可能相关的不良反应方面,未观察到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明显降低,亦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方案化疗二线治疗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安全有效,有必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曲妥珠单抗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紫杉醇 替吉奥 二线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例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赛福丁·柯尤木 王斌 唐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2期4002-4005,共4页
背景随着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对新生血管有明显依赖,肿瘤血管生成是致癌重要原因之一,阿帕替尼作为我国研制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靶向药物,也是全球首个晚期胃癌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 背景随着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对新生血管有明显依赖,肿瘤血管生成是致癌重要原因之一,阿帕替尼作为我国研制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靶向药物,也是全球首个晚期胃癌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42例,根据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对患者给予不同剂量阿帕替尼单药和联合替吉奥治疗。随访至2017-01-01,观察记录患者用药期间的疗效、相关毒副作用及总生存率。结果截至2017-01-01,31例(73.8%)患者死亡,11例(26.2%)患者存活。生存时间为5.53〔95%CI(4.20,6.86)〕个月。42例患者在靶向治疗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恶心呕吐16例(38.1%),乏力16例(38.1%),血压升高8例(19.0%),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8例(19.0%),转氨酶升高4例(9.5%),其他11例(26.2%)。通过适量降低阿帕替尼服用剂量,合理降压药物对症后,患者乏力、高血压等症状有所改善,尚可继续耐受治疗。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疗效可,但仍有待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甲磺酸阿帕替尼 治疗结果 毒副作用 生存分析 多线化疗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l-2与Bcl-10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欣 杨顺娥 李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68-471,474,共5页
目的:研究癌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以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0(B cell lymphoma/leukemia-10,Bcl-10)在B-NHL组织及外周血中mRNA的表达水平,评价Bcl-2和Bcl-10 mRNA的检测作为协助病理诊断B-NHL... 目的:研究癌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以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0(B cell lymphoma/leukemia-10,Bcl-10)在B-NHL组织及外周血中mRNA的表达水平,评价Bcl-2和Bcl-10 mRNA的检测作为协助病理诊断B-NHL的价值。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法检测Bcl-2和Bcl-10 mRNA在40例B-NHL肿瘤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 of lymph node,RH)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反转录RT-PCR检测Bcl-2和Bcl-10 mRNA在B-NH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和55.0%,外周血中分别为65.0%和47.5%;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和20.0%,外周血中分别为35.0%和10.0%,B-NHL组织及外周血中Bcl-2和Bcl-10 mRNA表达均高于RH(P<0.05);Bcl-2和Bcl-10在B-NHL组织及外周血中表达均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487、0.558,P<0.05)。结论:Bcl-2和Bcl-10 mRNA在B-NHL及RH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联合检测两基因的表达可作为协助病理诊断的指标,尤其是对于淋巴结不易穿刺活检的病例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BCL-2基因 Bcl-10基因 MRNA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33b通过靶向调控EGFR影响食管鳞癌的侵袭、转移 被引量:5
13
作者 曾薇 朱金峰 +1 位作者 孔德华 单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10-1016,共7页
目的探讨miR-133b在食管鳞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miR-133b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3b对靶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直接靶向调控作用;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目的探讨miR-133b在食管鳞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miR-133b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3b对靶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直接靶向调控作用;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33b的不同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qRT-PCR验证miR-133b与EGFR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miR-133b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EGFR为miR-133b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33b可与EGFR 3'UTR片段结合;体外实验通过上调食管鳞癌细胞中miR-133b的表达使细胞的增殖受阻(ECA109:P<0.05,KYSE150:P<0.01);细胞的迁移(ECA109:P<0.01,KYSE150:P<0.01)和侵袭能力(EC5A109:P<0.01,KYSE150:P<0.01)显著减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miR-133b与EGFR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1),且miR-133b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 miR-133b可能通过下调EGFR的表达,抑制食管鳞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在食管鳞癌的演进中起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miR-133b EGFR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填髓通络方在改善精亏髓减型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桂花 张震中 杨新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06-1909,共4页
目的:探讨益肾填髓通络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临床疗效。方法:入选50例精亏髓减证帕金森受试者按1:1比例分配到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中,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益肾填髓通络方+西医基础治疗组,在入组时,... 目的:探讨益肾填髓通络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临床疗效。方法:入选50例精亏髓减证帕金森受试者按1:1比例分配到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中,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益肾填髓通络方+西医基础治疗组,在入组时,3个月,6个月时对两组进行UPDRSI,II,III,IV部分及H-Y分级标准评级,非运动症状改善率,PD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及临床有效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治疗两组在不同时间UPDRS I,Ⅱ,Ⅳ(异动症及其他并发症),H-Y分级评分,腹张、便秘、疲乏改善,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益肾填髓通络膏方在改善帕金森UPDRS I,Ⅱ,Ⅳ(异动症及其他并发症)及非运动症状方面如腹胀,便秘,疲乏有一定功效,但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半年的治疗期内对患者的UPDRSIII及IV(波动现象)及睡眠障碍及排尿困难方面未体现明显优势。益肾填髓通络方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益肾填髓通络膏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少见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峤 刘翔 +3 位作者 李建军 曹燕珍 张健 单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076-1081,共6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少见突变型的临床病理参数及EGFR-TKIs治疗的初步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9例非小细胞肺癌携带...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少见突变型的临床病理参数及EGFR-TKIs治疗的初步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9例非小细胞肺癌携带少见EGFR突变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少见突变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EGFR-TKIs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9例少见突变患者中,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依次为同侧/对侧肺组织、骨、脑、肝、肾上腺,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依次为肺门淋巴结、锁骨上/下淋巴结、颈根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少见突变中单突变16例,L861Q 5例,G719X 5例,20ins 4例,S768I 2例。双突变型11例,S768I及20ins突变4例,L858R及S768I双突变1例,19Del及T790M双突变1例,L861Q及G719X双突变2例,19Del及S768I突变1例,20ins及G719X突变1例,T790M及G719X突变1例。三突变2例,L858R、L861Q及G719X突变1例,S768I、20ins及G719X突变1例。一线EGFR-TKIs治疗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43.7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50.00%,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 PFS)5.50个月。二线EGFR-TKIs治疗ORR为28.57%,DCR为42.85%,m PFS为4.00个月。三线EGFR-TKIs治疗ORR为33.33%,DCR为50.00%,m PFS为2.67个月。结论:EGFR少见突变对EGFRTKIs治疗的有效率及生存时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EGFR少见突变患者的ORR及PFS均较经典突变患者低,部分高于野生型。对少见突变患者,EGFR-TKIs治疗一线疗效略优于二、三线,但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靶向治疗 少见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一线治疗恶性淋巴瘤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存东 马英 +2 位作者 杨顺娥 徐继鸿 郭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5-58,共4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high—dose chemotherapy,HDC)已成为复发或难治性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选择的ML... 背景与目的:目前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high—dose chemotherapy,HDC)已成为复发或难治性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选择的ML是否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尚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HDC/ASCT作为一线方案治疗ML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7年6月,连续收治28例ML患者,中位年龄32岁(8~60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组织学类型包括2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霍奇金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用化疗药物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HDC方案采用BEAC(BCNU、CTX、Am—C、VP-16)方案。随访日期自干细胞回输之日期开始,末次随访日期为2007年7月30日。结果:28例患者均移植成功,重建造血功能。移植前CR14例,PR14例,移植后CR22例,PR6例。随访截止日期为2007年7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1.5~82个月),移植后4例病情进展,其中2例死亡,3年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和76%。大剂量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HDC/ASCT作为~线方案治疗ML是安全、可行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干细胞移植 化疗 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美曲塞致皮肤色素沉着与肺腺癌化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琰 陶洁 王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92-394,共3页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肺腺癌患者使用培美曲塞化疗出现色素沉着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培美曲塞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组织病理证实为...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肺腺癌患者使用培美曲塞化疗出现色素沉着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培美曲塞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组织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117例,采用不良事件的通用术语标准(CTCAE)4.0版对因使用培美曲塞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不良反应进行分级,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培美曲塞的化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为43.6%(51/117),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情况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与未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相比,化疗有效率更高(47.1%vs.24.2%,P<0.05);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显著长于未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6.2个月vs.4.1个月,P<0.05)。结论:培美曲塞治疗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患者有效率更高,皮肤色素沉着可能成为培美曲塞治疗晚期NSCLC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培美曲塞 皮肤色素沉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F通过调节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介导的炎症反应、自噬和凋亡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娜 王培红 +1 位作者 李俊杰 汤旭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6-342,共7页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MIF对Hp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AGS,Western blot检测随Hp感染时间的延长,AGS细胞中MIF蛋白表达变化;siRNA...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MIF对Hp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AGS,Western blot检测随Hp感染时间的延长,AGS细胞中MIF蛋白表达变化;siRNA干扰与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靶向沉默胃癌细胞中MIF表达,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si-MIF转染效率;Hp感染转染后的胃癌细胞,并将其分为:si-NC组、si-MIF组、Hp+si-NC组、Hp+si-MIF组,MTT检测各组胃癌细胞增殖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DCFH-D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含量,JC-1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PINK1/Parkin中蛋白PINK1、Parkin和自噬标志蛋白LC3Ⅱ/LC3Ⅰ、p62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胃癌细胞中自噬蛋白LC3B与线粒体特征蛋白Mito Tracker的共定位水平。结果:胃癌细胞中MIF蛋白水平随Hp刺激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且与0 h相比,Hp感染12 h时MIF升高最为显著(P<0.05);与转染si-NC相比,si-MIF能显著下调胃癌细胞中MIF mRNA与蛋白表达(P<0.05);与si-NC组相比,Hp+si-NC组和Hp+si-MIF组胃癌细胞增殖能力与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si-MIF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但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而Hp+si-MIF组增殖能力较Hp+si-NC组显著降低(P<0.05),但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DCFH-DA与JC-1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si-NC组相比,Hp+si-NC组与Hp+si-MIF组ROS显著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si-MIF组无明显变化(P>0.05),Hp+si-MIF组ROS水平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变化趋势较Hp+si-NC组更为明显(P<0.05)。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si-NC组相比,Hp+si-NC与Hp+si-MIF组的LC3Ⅱ/LC3Ⅰ、PINK1、Parkin蛋白表达及与LC3B共定位的线粒体数均显著升高(P<0.05),p6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si-MIF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Hp+si-NC组相比,Hp+si-MIF组的上述检测指标变化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Hp感染能促进胃癌细胞中MIF表达,并通过上调MIF介导的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水平起到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Hp诱导的细胞凋亡,而沉默胃癌细胞中MIF表达,能显著削弱Hp的上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 幽门螺杆菌 胃癌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素和乳腺癌耐药蛋白表达与转移性乳腺癌化疗效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迅 杨顺娥 关亚群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7-301,共5页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转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常因盲目选择化疗方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对具有不同分子生物学特点的转移性乳腺癌进行化疗疗效预测,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研究探讨生存素(survivin)、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转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常因盲目选择化疗方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对具有不同分子生物学特点的转移性乳腺癌进行化疗疗效预测,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研究探讨生存素(survivin)、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不同疗效组间的表达差异,初步寻找出与该化疗方案敏感性相关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3例转移性乳腺癌转移灶中生存素和BCRP基因的表达水平,了解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长春瑞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总有效率为72.1%(31/43),7例为完全缓解(CR),占16.3%(7/43);部分缓解(PR)24例,占55.8%(24/43);9例稳定(SD),占20.9%(9/43);3例进展(PD),占7.0%(3/43)。survivin mRNA与BCRP mRNA在乳腺癌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2%(22/43)和32.6%(14/43),两者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survivin mRNA阴性表达组其化疗疗效高于阳性表达组(P<0.05),BCRPmRNA表达状况与化疗疗效有相关性(P<0.05),survivin mRNA和BCRPmRNA均为阴性表达组的化疗疗效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survivinmRNA和BCRP mRNA表达可作为长春瑞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预测敏感性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乳腺癌 化疗 生存素mRNA BCRP MRNA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519通过调节HuR表达抑制胃癌细胞活力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宁 周洋 +1 位作者 唐勇 于文燕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mi R-519参与调节胃癌细胞活力的机制。方法:q PCR检测胃癌细胞中mi R-519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Hu R蛋白表达,M法研究肿瘤细胞的活力,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Hu R真核表达质粒及干扰片段、转染mi R-519。结果:胃癌... 目的:探讨mi R-519参与调节胃癌细胞活力的机制。方法:q PCR检测胃癌细胞中mi R-519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Hu R蛋白表达,M法研究肿瘤细胞的活力,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Hu R真核表达质粒及干扰片段、转染mi R-519。结果:胃癌细胞株中Hu R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细胞,过表达Hu R可增加细胞活力(P<0.001),干扰Hu R表达后,细胞活力降低(P=0.001);胃癌组织中mi R-519表达低于对照组(P=0.001),过表达mi R-519可抑制Hu R蛋白表达并降低胃癌细胞活力。结论:Mi R-519可能通过下调Hu R蛋白表达而降低胃癌细胞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19 HUR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