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87例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被引量:48
1
作者 王薇 耿中利 +2 位作者 王进 董朝 马斌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技术(mammotome)在乳腺肿瘤外科治疗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行乳腺微创旋切治疗的687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肿块(0.4~3.6cm)均被准确、完全切除,肿块的平...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技术(mammotome)在乳腺肿瘤外科治疗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行乳腺微创旋切治疗的687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肿块(0.4~3.6cm)均被准确、完全切除,肿块的平均切除时间为8min,皮肤切口0.3~0.5cm。术中有1例穿破皮肤,术后8例出现皮肤凹陷,14例出现局部淤血,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手术刀口位置不同,瘢痕程度不同,多发肿块及较大肿块均可在局麻下完成,术后随访1~23个月。结论 B超引导下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技术是一项集微创、安全、精确于一体的切除技术,但需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 微创旋切系统 乳腺肿块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C-erBb-2的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鸿涛 阿力比亚提·艾尼 +3 位作者 马斌林 孙刚 张银华 郭云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58-662,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维吾尔族有着不同于汉族的遗传背景,目前国内对维吾尔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C-erBb-2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BRCA1、C-erBb-2在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 背景与目的:维吾尔族有着不同于汉族的遗传背景,目前国内对维吾尔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C-erBb-2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BRCA1、C-erBb-2在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90例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C-erBb-2的表达,以100例汉族女性乳腺癌及30例维吾尔族女性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二者表达的特点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组织和维吾尔族女性良性乳腺疾病组织中BRCA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1%、28.9%和86.7%,维、汉两民族女性乳腺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女性与汉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C-erBb-2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0%:22.0%,P>0.05);蛋白表达相关分析显示维、汉两民族女性乳腺癌组织中C-erBb-2的表达和BRCA1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维吾尔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阳性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C-erBb-2在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PR状况方面其阳性表达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维、汉女性散发性乳腺癌及维吾尔族女性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BRCA1和C-erBb-2表达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维、汉女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的阳性表达显示有种族差异性,临床常规联合监测BRCA1和C-erBb-2,有助于指导患者合理治疗和评价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乳腺癌 BRCA1 C-ERBB-2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维、汉民族妇女散发性乳腺癌BARD1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刚 王晓丽 +4 位作者 马斌林 耿中利 阿力比亚提.艾尼 王进 单美慧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68-574,共7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疾病,高共显的易感基因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疆地区维、汉民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ARD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随机选取维、汉民...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疾病,高共显的易感基因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疆地区维、汉民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ARD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随机选取维、汉民族妇女散发性乳腺癌各30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及癌组织与血液标本。应用启动子和外显子测序的方法检测BARD1基因突变,并在血液样本中测序来验证上述结果。结果:⑴维族和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在生育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维族有很大比例为非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⑵维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ARD1基因突变率为33.3%,而汉族为1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P=0.07)。新发现的14个低频SNP全部位于非编码区。⑶血液验证除一个位点rs28997575外,其余43个全部一致,提示突变为生殖细胞突变。结论:维、汉民族的乳腺癌类型有差异,治疗也应区别对待。BARD1基因突变在维族乳腺癌患者中作用可能大于汉族患者,机制可能是增加了乳腺癌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乳腺癌 BARD1基因 DNA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汉妇女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HER-2 BRCA1和BRGA2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斌林 孙刚 +2 位作者 董朝 赵峰 郭云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28-332,共5页
目的:探讨HER-2、BRCA1和BRCA2在新疆地区维、汉妇女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之间表达相关性。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100例新疆地区维、汉妇女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及30例维吾尔族妇女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HER-2、BRCA1和B... 目的:探讨HER-2、BRCA1和BRCA2在新疆地区维、汉妇女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之间表达相关性。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100例新疆地区维、汉妇女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及30例维吾尔族妇女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HER-2、BRCA1和BRCA2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关系。结果:HER-2、BRCA1和BRCA2蛋白在新疆维、汉族妇女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35.0%、49.0%、50.0%和22.0%、26.0%、26.0%,在维吾尔族妇女良性乳腺疾病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00%、86.7%和83.3%,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蛋白表达相关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妇女乳腺癌组织中,HER-2、BRCA1和BRCA2表达间不存在相关性,而汉族妇女乳腺癌组织中当HER-2和BRCA2均阴性表达时,BRCA1失表达率最高,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4,P<0.0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表明:相对于汉族妇女乳腺癌,BRCA1蛋白表达缺失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中明显增加,并且随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多、分期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HER-2表达在绝经和非绝经组间其阳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BRCA2蛋白表达与各参数均无关。结论:新疆地区维、汉妇女散发性乳腺癌及维吾尔族妇女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HER-2、BRCA1和BRCA2表达均存在显著差异,维族妇女乳腺癌组织中BRCA1、BRCA2和HER-2蛋白均独立表达,而汉族妇女乳腺癌组织中BRCA1、BRCA2表达存在明显相关性,尤其当HER-2阴性表达时。BRCA1失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和预后较差,可能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转化及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HER-2、BRCA2的表达状况,可以做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有助于指导病人治疗方案的改进和合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乳腺癌 HER-2 BRCA1 BRCA2 种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和罗格列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钟红 徐虓 +2 位作者 马斌林 许永华 张东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11-614,共4页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体外培养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取对...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体外培养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MCF-7细胞株,按2.0×10~6细胞/孔接种24孔板,按照析因试验安排4个试验组:①雷帕霉素组(8×10^(-5)mg/L);②罗格列酮组(50μmol/L);③联合组;④、实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的常规培养细胞)。各组各浓度分别设3个复孔,实验重复3次。采用MTT比色法观察雷帕霉素和罗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罗格列酮和雷帕霉素均能有效的抑制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生长,雷帕霉素的抑制率最大(P<0.05)。联合用药不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P<0.05)。结论:体外培养抑制试验证明雷帕霉素、罗格列酮均能有效的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生长。雷帕霉素联合罗格列酮不增加细胞凋亡。雷帕霉素和罗格列酮对MCF-7细胞株的干预作用是通过周期阻滞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细胞株MCF-7 雷帕霉素 罗格列酮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联合5-脱氧氮杂胞苷干预乳腺癌MCF-7细胞株体外培养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徐虓 马斌林 +6 位作者 白靖平 阿力比亚提.艾尼 耿中利 钟红 许永华 张东辉 孙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背景与目的:靶向治疗是乳腺癌等实体瘤治疗的又一有效手段,靶向药物的开发是临床治疗的需要。本文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和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脱氧氮杂胞苷(5-aza-2’-de... 背景与目的:靶向治疗是乳腺癌等实体瘤治疗的又一有效手段,靶向药物的开发是临床治疗的需要。本文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和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脱氧氮杂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对雌激素受体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体外培养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生长良好的乳腺癌MCF-7细胞株,按2.0×106细胞/孔接种于24孔板,按析因试验设置4个组:雷帕霉素组(R组)、5-Aza-cdR组(Aza组)、两药联合组和对照组。采用MTT法观察雷帕霉素、5-Aza-cdR对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和细胞周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组和Aza组均有一定的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的作用(P<0.05),联合组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与R组相同(P>0.05)。在干预48h时,R组和联合组即达到有效抑制率。Aza组干预120h达到有效抑制率。Aza组细胞抑制率低于联合组(P<0.05),R组与联合组细胞抑制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72h时间点,R组、Aza组、联合组、对照组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0.9%、22.7%、37.3%、24.1%;晚期凋亡细胞分别为17.8%、43.7%、27%、40.2%;与对照组相比,R组、联合组均能有效地诱导MCF-7早期细胞凋亡(P<0.05)。Aza组早期细胞凋亡率均较R组和联合组低(P<0.05),但晚期细胞凋亡率较R组和联合组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雷帕霉素4.0×10-5mg/L与5-Aza-cdR25μmol/L干预无明显交互作用(P>0.05)。联用组与R组比较,细胞早期凋亡率下降(P<0.05)。在72h时间点,4组的G0、G1期细胞分别为60.1%、67.3%、66.8%和6%;S期细胞分别为34.2%、17.1%、22.2%和38.5%;G2期细胞分别为5.8%、15.6%、11.1%和55.4%。与对照组比较,R组、Aza组、联合组对乳腺癌MCF-7细胞均有较强的G0、G1期阻滞作用(P<0.05)。与联合组相比联合用药不增强G0、G1期周期阻滞作用(P>0.05)。雷帕霉素4.0×10-5mg/L与5-Aza-cdR25μmol/L干预在细胞G0、G1期无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体外培养抑制试验证明,雷帕霉素、5-Aza-cdR均能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生长。两药无交互作用,临床无联合用药价值。雷帕霉素联合5-Aza-cdR不增加细胞凋亡。5-Aza-cdR能干预细胞周期,其可能的机制是诱导细胞成熟分化。联合用药不增强MCF-7细胞的周期阻滞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雷帕霉素 5-脱氧氮杂胞苷 靶向治疗 培养的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脱氧前列腺素J2和PTEN质粒体外转染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7
作者 徐虓 马斌林 +3 位作者 白靖平 耿中利 钟红 阿力比亚提.艾尼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34-1437,共4页
目的探讨15d-PGJ2和PTEN质粒转染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抑制作用。方法MCF-7细胞接种96孔板,按2×2析因设计设置4个试验组。转染组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0-PTEN质粒1μg转染MCF-7细胞;联合组给予pcDNA3.0-PTEN转染和... 目的探讨15d-PGJ2和PTEN质粒转染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抑制作用。方法MCF-7细胞接种96孔板,按2×2析因设计设置4个试验组。转染组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0-PTEN质粒1μg转染MCF-7细胞;联合组给予pcDNA3.0-PTEN转染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天然激动剂15d-PGJ2 40μmol/L;干预组15d-PGJ2 40μmol/L处理细胞;对照组常规培养的MCF-7细胞不做任何处理。采用MTT法观察15d-PGJ2和质粒转染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MTT法检测细胞吸光度(A)值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干预组均能有效地抑制MCF-7细胞生长。在48、72、96h时点,联用组的效果较其他两组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对照组细胞在各时间点均未显示出生长抑制;24h时点转染组、联合组、干预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0%、0%;在48h时点分别为28%、39%、26%;在72h时点分别为74%、84%、70%;在96h时点分别为85%、89%、80%。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转染组对G0、G1期细胞的阻滞作用较强(P<0.05),干预组作用较弱(P<0.05)。联合组的G0、G1期阻滞效应较转染组弱(P<0.05),但较干预组强(P<0.05)。细胞凋亡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干预组和联合组均不能有效地诱导MCF-7细胞凋亡(P<0.05)。结论PTEN基因转染和靶向药物15d-PGJ2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能有效抑制细胞生长,但并不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F-7细胞 乳腺肿瘤 PPARγ PTEN磷酸水解酶 生长抑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5-Aza干预乳腺癌MCF-7细胞系体外培养的效应
8
作者 马斌 林徐虓 +5 位作者 白靖平 耿中利 钟红 许永华 张东辉 孙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罗格列酮)联合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脱氧氮杂胞苷(5-Aza—cdR)对雌激素受体阴性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体外培养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基础试验依据...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罗格列酮)联合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脱氧氮杂胞苷(5-Aza—cdR)对雌激素受体阴性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体外培养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基础试验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生长良好的乳腺癌MCF-7细胞株,按2.0×10^6细胞,孔接种24孔板,按析因试验设置试验组。采用MTT比色法观察罗格列酮和5-氮胞苷对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MCF-7细胞用药前后的形态学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罗格列酮组、5-氮杂胞苷组和联合组均能有效的抑制MCF-7细胞生长(P〈0.05)。3组的细胞抑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72h时点,罗格列酮组、5-氮杂胞苷组、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早期凋亡百分率分别为36.9%、22.7%、35.5%、24.1%,晚期凋亡百分率分别为16.0%、43.7%、37.7%、40.2%;3组的G0、G1期(DNA合成前期)细胞分别为81.3%、67.3%、74.5%和6.0%;S期(DNA合成期)细胞分别为2.5%、17.1%、0和38.5%。G2期(DNA合成后期)细胞分别为16.3%、15.6%、25.5%和55.4%。与对照组相比3组G0、G1期的阻滞作用均较强(P〈0.05),联合用药未增强G0、G1期的阻滞作用(P〈0.05)。结合分析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联合用药既不增强周期阻滞效果未增强凋亡效果(P〈0.05)。结论:体外培养抑制试验证明罗格列酮、5-Aza均能有效的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生长。罗格列酮对MCF-7细胞株的干预作用是通过周期阻滞完成的,5-氮胞苷能干预细胞周期,其可能的机制是诱导细胞成熟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MCF-7细胞株 罗格列酮 5-脱氧氮杂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乳腺癌组织中PTEN和PPAR_γ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阿力比亚提.艾尼 徐虓 +2 位作者 马斌林 耿中利 王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6-180,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抑制基因PTEN与过氧化物酶体增长因子活化受体γ基因的表达在人类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是一个核受体转录因子,能够上调PTEN的表达。本研究目的是研究人类乳腺癌(human bre... 背景与目的:肿瘤抑制基因PTEN与过氧化物酶体增长因子活化受体γ基因的表达在人类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是一个核受体转录因子,能够上调PTEN的表达。本研究目的是研究人类乳腺癌(human breast cancer,HBC)组织中PTEN和PPARγ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临床分期进展与该两种基因在细胞内分布特点以及与ER、PR、HER-2相关性提供基础研究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临床证实乳腺癌患者66例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TEN和PPARγ蛋白的表达,调取66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乳腺癌组织中PTEN和PPARγ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率、HER-2、ER、PR表达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PTEN和PPARγ蛋白在HBC中总阳性率分别为68.2%、63.6%。乳腺癌切片PTEN阳性的病期较晚患者的表达阳性部位主要在:细胞核内占72.86%,胞质表达占27.14%。PPARγ蛋白阳性乳腺癌切片主要表达在核膜,占87.3%。相关分析表明PTEN与PPARγ、ER、PR、HER-2阳性率无显著相关(P均>0.05)。PPARγ与ER、PR、HER-2阳性率无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PTEN、PPARγ阳性率均下降,PTEN表达位置由正常细胞质表达转为细胞核表达。PPARγ由正常核膜表达转为胞质核膜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TEN PPAγ 免疫组化 分子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54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鸿涛 任光辉 +2 位作者 董朝 阿力比亚提.艾尼 马斌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5-767,共3页
目的: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共收集桥本氏甲状腺炎病例362例,其中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 目的: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共收集桥本氏甲状腺炎病例362例,其中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54例,发病率为14.9%(54/362)。甲状腺癌患者均进行了适当范围的手术治疗,术后服用优甲乐,随访6个月至4年。1例局部复发,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均行二次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采用甲状腺抗体检测、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CT检查、同位素扫描及细针或粗针穿刺活检的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氏甲状腺炎 甲状腺癌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3个皮纹切口在甲状腺癌颈清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耿中利 任光辉 +1 位作者 阿里比亚提.艾尼 马斌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7-658,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入路。方法总结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1月我院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颈部3个皮纹小切口,50例采用颈部"L"型刀口进行颈清扫,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入路。方法总结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1月我院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颈部3个皮纹小切口,50例采用颈部"L"型刀口进行颈清扫,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手术人员完成,并对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无皮瓣坏死、颈部有无积液、颈部水肿程度、瘢痕程度及功能障碍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采用颈部3个皮纹小切口进行颈清的30例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需改用其他方式颈清,手术时间、出血量、颈部淋巴漏未见增多,皮瓣坏死、颈部水肿程度、瘢痕程度及功能障碍明显减少。术后随访8~27月未出现局部及颈部淋巴结复发。结论颈部3个皮纹小切口颈淋巴结清扫术不影响颈淋巴结清扫效果又兼顾了功能与美容,是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皮纹切口 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2个皮纹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颈淋巴结清扫术对机体血清创伤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耿中利 王薇 +3 位作者 单美慧 任光辉 董朝 马斌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比较颈部2个皮纹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颈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机体血清创伤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保留皮神经颈淋巴结清扫术(即... 目的:比较颈部2个皮纹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颈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机体血清创伤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保留皮神经颈淋巴结清扫术(即保留皮神经的Ⅱ,Ⅲ,Ⅳ,Ⅵ区清扫)的58例甲状腺癌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2组,第1组26例采用颈部2个横行皮纹小切口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第2组32例采用传统颈部"L"形切口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检测并比较2组所有患者的术前1 d、术后1,3,5 d血清细胞因子IL-2,IL-6,CRP的含量。结果:2个皮纹切口与"L"形切口术后第1天血清IL-2含量均有下降,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开始两组均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术后第1天血清IL-6值均升高,术后第3天均有下降,且术后第5天两组均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血清CRP含量术后第1,3天和5天均较术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切口和"L"形切口术前和术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40个月未出现局部及颈部淋巴结复发。结论:颈部2个皮纹切口颈淋巴结清扫术与传统"L"形颈淋巴结清扫术相比,对机体血清应激细胞因子影响相当,并不增加创伤性,其在不影响颈淋巴结清扫效果的同时又兼顾了功能与美容,是甲状腺癌保留皮神经的Ⅱ,Ⅲ,Ⅳ,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二个皮纹切口 淋巴结清扫 血清创伤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钟红 马斌林 +1 位作者 徐虓 刘春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5-676,68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M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7年收治的16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结果16例确诊为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病灶局限于甲状...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M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7年收治的16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结果16例确诊为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病灶局限于甲状腺5例,超出甲状腺包膜外11例。随访16例,目前存活10例,最长91个月,5~43个月内死亡6例。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应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进行诊断,术中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对PTML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手术以切取活检和解除压迫为目的,扩大手术对治疗PTML的意义不大。PTML的分期、病理恶性程度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