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乳腺癌超声造影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1
作者 崇乐 夏露花 +3 位作者 李红玉 贾志莺 武秀兰 冷晓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进一步探索TAM与乳腺癌不同区域超声造影指标及临床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119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对... 目的 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进一步探索TAM与乳腺癌不同区域超声造影指标及临床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119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对乳腺肿块进行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材,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勾画病变中心区域、边缘区域及癌旁正常区域,获得不同区域的时间-强度曲线。取材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检查,染色并分辨出TAM细胞。分析TAM在乳腺癌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检测发现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的边缘区域、中央区域及癌旁的浸润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F=382.326,P<0.05;流式细胞:F=24.955,P<0.05)。3个不同区域的超声造影特点显示,出现充盈缺损时乳腺癌中央区域TAM增多(t=2.631,P<0.05),但边缘区域TAM较多(t=2.999,P<0.05)。造影后呈高增强,病灶边缘及中央区域TAM较多(t=5.529,P<0.05;t=2.584,P<0.05)。临床分期与3个区域TAM有关联,临床分期较高时,3个区域TAM均较多(t=6.658、2.367、2.400,P<0.05)。组织学分级较高,3个区域的TAM均较多(F=101.151、16.922、26.822,P<0.05)。结论 TAM在乳腺癌超声造影边缘区域、中央区域、癌旁正常区域呈递减趋势。边缘区域比中央区域及癌旁正常区域恶性超声造影特征更明显,在临床分级晚、组织分化差及超声造影恶性特征明显的乳腺癌中,TAM数量更多。TAM的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能力,TAM是乳腺癌的侵袭性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乳腺肿瘤 超声造影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的化疗疗效与肿瘤微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愉棉 李红玉 孙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85-789,共5页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明显的肿瘤异质性和多样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特征加大了其研究和治疗的难度。化疗是TNBC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治疗后疗效预测及化疗耐药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明显的肿瘤异质性和多样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特征加大了其研究和治疗的难度。化疗是TNBC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治疗后疗效预测及化疗耐药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TME的变化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了解肿瘤微环境在其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对这一困境的突破至关重要。本文综合多组学研究的结论,探讨了TNBC临床疗效及化疗耐药与肿瘤微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能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微环境 化疗耐药 多组学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曲妥珠单抗所致间质性肺病全程管理策略
3
作者 张剑 韩茜 +12 位作者 徐菲 甘露 陈占红 马力 王浩 刘洁琼 吴小红 蔡莉 赵兵 吕铮 黎莉 倪苏婕 胡夕春 《中国癌症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7-1079,共13页
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已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乳腺癌、胃癌、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等领域的临床试验中证实了显著疗效,其安全性总体可控、可耐受,但其也会导致... 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已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乳腺癌、胃癌、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等领域的临床试验中证实了显著疗效,其安全性总体可控、可耐受,但其也会导致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ILD病因多样,不同抗肿瘤药物所致ILD发生率不等,症状表现各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T-DXd相关ILD多为1~2级,实施规范化的临床管理措施可降低ILD严重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实现T-DXd临床获益最大化。本文对ILD的流行病学、病因、高危因素以及药物所致ILD的可能机制进行总结,并重点介绍T-DXd所致ILD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以及经规范化临床管理后的ILD发生情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T-DXd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进行规范化临床管理的重要性。在具体的临床管理策略上,本文结合临床研究方案管理标准及国内外真实世界管理经验,从患者筛查、患者教育、ILD监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T-DXd所致ILD全程管理策略进行综述。在接受T-DXd治疗前,患者筛查有助于识别高危ILD风险患者,高危患者应谨慎使用T-DXd。而良好的患者教育可提高患者的主动性,促使其及时报告疑似症状,有助于ILD的早期识别。在T-DXd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ILD患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并通过定期的影像学监测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尽可能早期诊断ILD,将严重ILD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在出现疑似症状或影像学表现时,必须立即中断T-DXd治疗,在考虑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完善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病因。确诊ILD后,应根据其严重程度分级决策T-DXd后续剂量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方案。此外,本文结合国内外临床经验针对T-DXd所致ILD患者是否可进行T-DXd再治疗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1级ILD患者可在特定情况下再次接受T-DXd治疗。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T-DXd所致ILD的流行病学、发生及发展特点、临床试验推荐管理策略以及国内外真实世界管理措施,结合临床专家经验对T-DXd所致ILD的全程管理策略进行总结和讨论,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所致ILD的认知水平,为T-DXd所致ILD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妥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肺病 德曲妥珠单抗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