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黏性骨在口腔种植及牙周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婧 周思颖 +2 位作者 张新铎 冯玉霞 李健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40,共8页
黏性骨由自体血小板浓缩物与颗粒骨移植材料交联而成,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稳定性,可以适应多种骨缺损区形态并维持成骨空间;同时,源于自体血小板浓缩物的白细胞和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了血管生成和组织愈合。目前,黏性骨已逐渐应用于... 黏性骨由自体血小板浓缩物与颗粒骨移植材料交联而成,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稳定性,可以适应多种骨缺损区形态并维持成骨空间;同时,源于自体血小板浓缩物的白细胞和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了血管生成和组织愈合。目前,黏性骨已逐渐应用于口腔种植和牙周领域并取得了积极效果。本文阐述了黏性骨的组成、制备方式和作用机制,并对其在牙槽骨增量、即刻种植、牙槽嵴保存、上颌窦底提升以及牙周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骨 血小板浓缩物 颗粒骨材料 骨增量 牙龈退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汉民族成人女性Ⅱ类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的研究
2
作者 王梓涵 徐金瑞 +3 位作者 朱婉瑜 石晓宇 杨洁 聂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7,共8页
目的:初步研究汉族、维吾尔族成人女性Ⅱ类1分类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特点及民族差异。方法:纳入18~35岁的女性Ⅱ类1分类的患者,维吾尔族、汉族各90例,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均角、低角组,每组各30例,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并比较分析汉... 目的:初步研究汉族、维吾尔族成人女性Ⅱ类1分类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特点及民族差异。方法:纳入18~35岁的女性Ⅱ类1分类的患者,维吾尔族、汉族各90例,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均角、低角组,每组各30例,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并比较分析汉族与维吾尔族颏部软硬组织各个指标。结果:(1)汉族高角组的Po-Pos大于均角组和低角组;高角组的颏最小厚度、颏厚度/颏高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颏角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维吾尔族高角组的颏高度、颏凹陷、颌颈角大于均角组和低角组;高角组的颏最小厚度、颏厚度/颏高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2)低角组:颏角、颌颈角、软组织颏倾角、Me-Mes在两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颏高度、LI-LL、Me-Mes在两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颏前厚度与颏后厚度之比、颏角、软组织唇颏距离、Po-Pos在两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汉族、维吾尔族与FH/MP呈正相关的为Po-Pos、颌颈角、颏凹陷、颏唇角、颏高度、颏前厚度与颏后厚度之比、软组织唇颏距离(P<0.05);与FH/MP呈负相关的为颏唇沟、颏厚度、颏厚度与颏高度之比、颏角、颏最小厚度与颏厚度之比(P<0.05)。结论:汉族、维吾尔族成人女性Ⅱ类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颏部软硬组织形态不同,在相同垂直骨面型中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种族间有一定的差异性,颏部软硬组织形态与垂直骨面型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类骨面型 垂直骨面型 颏部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人群外耳的性别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新芳 买买提·吐地 +3 位作者 王杰睿 金苗 帕提姑丽·吾斯曼 米丛波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642-647,共6页
目的通过直接观察维吾尔族成人外耳特征并对各特征分类,分析维吾尔族成人双侧外耳特点,计算各特征频率分布,为法医学同一认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10例(男性75例、女性13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疆维吾尔族成人双侧外耳照片,记录外耳各特征... 目的通过直接观察维吾尔族成人外耳特征并对各特征分类,分析维吾尔族成人双侧外耳特点,计算各特征频率分布,为法医学同一认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10例(男性75例、女性13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疆维吾尔族成人双侧外耳照片,记录外耳各特征出现的频率,并在两性及左右侧之间进行区分,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外耳形状,以斜形和长方形较多见(男性斜形外耳左右侧分别为34.67%、41.33%;女性长方形外耳左右侧均为30.37%),三角形为罕见变异形,最为少见。耳轮形态有两性及左右侧差异,正常卷曲型耳轮最常见(左耳,男性占58.67%,女性占61.48%;右耳,男性占60.00%,女性占72.59%),男性左侧以覆盖耳舟型最少见,女性右侧以平坦型最少见。方形耳垂和游离型耳垂最常见(左耳,男性占49.33%,女性占62.96%;右耳,男性占40.00%,女性占54.81%),三角形耳垂几乎未见。单突起耳屏(左耳,男性占40.00%,女性占37.78%;右耳,男性占37.33%,女性占33.33%)和突起型达尔文结节(左耳,男性为50.67%,女性为40.00%;右耳,男性为48.00%,女性为39.26%)较常见。结论男女性维吾尔族成人双侧外耳特征存在差异,可用于法医学同一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外耳 个体识别 维吾尔族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反复扩缩合并前方牵引对上气道影响的CBCT研究
4
作者 周思颖 彭早霞 +2 位作者 李春霞 于晶尧 米丛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0-774,共5页
目的:通过锥体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合并前方牵引对上气道不同部位的影响。方法:纳入安氏Ⅲ类9~12岁患者20例,在治疗前及上颌反复扩缩合并前方牵引后拍摄锥体束CT,使用Dolphin软件三维重建后测量上气道总体积、鼻咽、腭咽、舌咽、喉咽... 目的:通过锥体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合并前方牵引对上气道不同部位的影响。方法:纳入安氏Ⅲ类9~12岁患者20例,在治疗前及上颌反复扩缩合并前方牵引后拍摄锥体束CT,使用Dolphin软件三维重建后测量上气道总体积、鼻咽、腭咽、舌咽、喉咽各部分容积、分界面的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积等指标,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上颌反复扩缩合并前方牵引治疗后上气道总容积、鼻咽容积、腭咽容积分别平均增加1385.39 mm^(3)(P=0.013)、546.74 mm^(3)(P=0.011)、768.03 mm^(3)(P=0.035);鼻咽和腭咽分界面面积增加73.79 mm^(2)(P=0.002)、横径增加1.41 mm(P=0.037)、矢状径增加1.52 mm(P=0.022);而舌咽、喉咽的容积、最小横截面积、分界面面积和分界面的横径、矢状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扩缩合并前方牵引治疗可显著增大鼻咽、腭咽容积,对气道舌咽和喉咽段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气道 上颌反复快速扩缩 前方牵引 安氏Ⅲ类 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