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田不同菌型棉蚜体内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安哲 牛瑞昌 +9 位作者 朱香镇 王丽 张开心 李东阳 姬继超 牛林 高雪珂 雒珺瑜 崔金杰 马德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77-228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菌型棉蚜体内微生物种类与丰度的差异。【方法】通过HiSeq平台对不同菌型棉田棉蚜体内共生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绿盲蝽体内共生菌的种类与多样性。【结果】对照组与沙雷氏菌型、汉密尔顿菌型棉... 【目的】研究不同菌型棉蚜体内微生物种类与丰度的差异。【方法】通过HiSeq平台对不同菌型棉田棉蚜体内共生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绿盲蝽体内共生菌的种类与多样性。【结果】对照组与沙雷氏菌型、汉密尔顿菌型棉蚜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相对物种丰度分别占97.42%、95.55%和92.78%。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优势菌科均为肠杆菌科,但相对丰度有所差异,相对丰度分别占96.14%、81.285%和84.22%。汉密尔顿菌型棉蚜与沙雷氏菌型棉蚜其体内汉密尔顿菌属与沙雷氏菌属微生物丰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分别占比77.40%和12.04%。【结论】棉田中含有沙雷氏菌与汉密尔顿菌的棉蚜其体内微生物丰度受到显著影响,其体内汉密尔顿菌属与沙雷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棉蚜 微生物 沙雷氏菌 汉密尔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对新疆博州6种优势蝗虫潜在宜生区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金星 邵路 +5 位作者 管廷贤 黄晶晶 靳茜 道尔洪·毕亚克 任金龙 赵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11,共11页
以新疆博州为研究区域,采用2015~2018年和2021~2022年实地调查的6种优势蝗虫233个地理分布点数据,结合24项环境变量,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了其宜生区分布的影响因子和相关生态位参数。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筛选出的11个变量模拟效... 以新疆博州为研究区域,采用2015~2018年和2021~2022年实地调查的6种优势蝗虫233个地理分布点数据,结合24项环境变量,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了其宜生区分布的影响因子和相关生态位参数。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筛选出的11个变量模拟效果较好,各模型的平均AUC值均大于0.85;贡献率分析表明,影响6种蝗虫宜生区分布的生境因子主要为海拔、土壤含水量、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累计贡献率均在40%以上,其他生境因子因蝗虫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整体而言,6种蝗虫高宜生区面积比例最小,其面积均小于全州面积的5%。不同蝗虫的高宜生区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意大利蝗和黑条小车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西部(温泉县),宽须蚁蝗和小米纹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和西部(博乐市和温泉县),黑腿星翅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博乐市和精河县),西伯利亚蝗的高宜生区分布于博州中部的赛里木湖(博乐市)。在高宜生区应进行蝗虫的长期监测和防治,中宜生区是蝗虫潜在暴发概率最大的区域,需要进行短期重点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州 宜生区 生境因子 蝗虫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紫苜蓿叶象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和分子鉴定
3
作者 王阳 刘晓晴 +1 位作者 任金龙 赵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0-1168,共9页
紫苜蓿叶象Hypera postica Gyllenhal是为害新疆苜蓿生产的主要害虫。为明确新疆紫苜蓿叶象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的分布特征、感染成因和所属超群,本研究对新疆6地区20县市的紫苜蓿叶象进行样本采集,基于Wolbachia表面蛋白基因wsp和多... 紫苜蓿叶象Hypera postica Gyllenhal是为害新疆苜蓿生产的主要害虫。为明确新疆紫苜蓿叶象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的分布特征、感染成因和所属超群,本研究对新疆6地区20县市的紫苜蓿叶象进行样本采集,基于Wolbachia表面蛋白基因wsp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系统(MLST)的5个基因(gatB、coxA、hcpA、ftsZ和fbpA)进行扩增和测序,对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供试样本感染Wolbachia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新疆20个县市供试样本中,仅在昌吉州和博州6个县市的紫苜蓿叶象种群中有Wolbachia感染,其中在呼图壁县的感染率(58%)最高,在阜康市感染率(6%)最低;Wolbachia感染率仅与样地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单基因数据集ML树和多基因数据集贝叶斯树分析结果均表明,新疆紫苜蓿叶象种群感染的Wolbachia菌株wHypera4具有独特性,属于A超群,而不是先前已知的B超群,这为挖掘新的生物防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苜蓿叶象 WOLBACHIA WSP基因 MLST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解毒基因在棉蓟马生长发育中及甲维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4
作者 辛渺渺 王晓云 +9 位作者 姬继超 高越 雒珺瑜 张银宝 刘军 张文斌 王冬 陈亮亮 帕提玛·乌木尔汗 崔金杰 《棉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9,共12页
【目的】明确棉蓟马(Thrips tabaci)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基因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的序列结构,及相关基因在棉蓟马生长发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为甲维盐)胁迫下的表达情... 【目的】明确棉蓟马(Thrips tabaci)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基因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的序列结构,及相关基因在棉蓟马生长发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为甲维盐)胁迫下的表达情况。【方法】基于棉蓟马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挖掘了CYP450基因和GST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以棉蓟马cDNA为模板进行扩增。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YP450、GST蛋白结构特征。采用浸叶法测定甲维盐对棉蓟马成虫的室内毒力。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分析CYP450基因和GST基因在棉蓟马不同发育阶段和甲维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了3个CYP450基因CYP4C101、CYP4C102、CYP6K1和2个GST基因GST1、GSTX1。理化分析结果表明CYP4C101、CYP4C102、CYP6K1、GST1和GSTX1蛋白分别包含507、528、513、215和207个氨基酸残基,均为亲水性蛋白。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棉蓟马CYP4C101与褐花蓟马(Frankliniella fusca)CYP4C1同源性最高,棉蓟马的CYP4C102、CYP6K1、GST1均与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和褐花蓟马中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棉蓟马GSTX1与西花蓟马的GSTX1同源性最高。结构域预测表明CYP4C101、CYP4C102、CYP6K1具有CYP450的保守结构域,GST1、GSTX1具有GST的保守结构域。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甲维盐处理48 h的亚致死浓度LC20为4.01 mg·L^(-1)。qRT-PCR结果表明,CYP4C101、CYP4C102、CYP6K1、GST1、GSTX1基因在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成虫羽化后第9天表达水平最高。同时,在甲维盐LC20剂量胁迫24 h下,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其中CYP4C101、CYP4C102、CYP6K1分别显著上调至4.43倍、22.91倍、8.48倍,GST1、GSTX1分别显著上调至9.06倍和5.26倍;经甲维盐LC20剂量胁迫48 h后,CYP4C102、CYP6K1表达量分别显著上调至3.84倍、1.43倍,CYP4C101、GSTX1、GST1表达量虽上调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结论】本研究在棉蓟马中克隆得到的3个CYP450基因和2个GST基因,均在棉蓟马成虫羽化后第9天表达量最高。甲维盐LC20剂量胁迫下,这5个解毒基因被诱导表达的时间不同,但都可能参与棉蓟马对甲维盐胁迫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后续CYP450、GST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蓟马 解毒基因 甲维盐 基因表达 亚致死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安阳市棉田和玉米田蚜虫及其寄生性天敌种群发生动态
5
作者 樊承汉 朱香镇 +5 位作者 雒珺瑜 高雪珂 王冬 陈亮亮 帕提玛·乌木尔汗 崔金杰 《中国棉花》 2025年第3期19-23,共5页
为了明确河南省安阳市棉田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在棉花和玉米上的发生动态,于2023年在棉花和玉米主要生育时期,对2种作物上的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蚜茧蜂和蚜小蜂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安阳市棉花上蚜虫的发生盛期在5月24日... 为了明确河南省安阳市棉田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在棉花和玉米上的发生动态,于2023年在棉花和玉米主要生育时期,对2种作物上的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蚜茧蜂和蚜小蜂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安阳市棉花上蚜虫的发生盛期在5月24日至6月7日,6月7日达到峰值,百株虫量达到38052.00头;玉米上蚜虫的发生盛期在8月30日至9月25日,9月6日达到峰值,百株虫量达到13444.33头。棉花上蚜小蜂发生高峰期主要为7月上中旬,滞后于蚜虫,7月19日峰值百株虫量为25.33头;棉花上蚜茧蜂数量少于蚜小蜂,在6月7日、6月15日、7月5日百株虫量均达2.67头。玉米上这2种寄生性天敌发生量少,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在棉田和玉米田对蚜虫实施生物防治时,应分别在5月中旬和8月底蚜虫爆发前期进行。研究结果为今后传统生物防治的开展及当地蚜虫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阳市 棉花 玉米 蚜虫 发生动态 寄生性天敌 蚜小蜂 蚜茧蜂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白沙新建茶园主要害虫天敌种群与害虫消长动态分析
6
作者 韩芳滨 于广威 李超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3-32,共10页
为了更系统地探究海南白沙地区茶园中茶树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类,以及害虫的发生规律,2023年全年对海南白沙一新建茶园内的害虫和天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中有害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主要由直翅目、蜚蠊目、半翅目、... 为了更系统地探究海南白沙地区茶园中茶树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类,以及害虫的发生规律,2023年全年对海南白沙一新建茶园内的害虫和天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中有害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主要由直翅目、蜚蠊目、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蜱螨目组成;从种群数量来看,以半翅目为主,占害虫总数的43.66%;天敌以蜘蛛为主,占天敌总数的33.33%。共鉴定出茶树害虫为昆虫纲7目,42科69种,蛛形纲1目2科2种;鉴定出天敌:昆虫纲6目16科22种;蛛形纲1目,4科11种。在海南白沙的自然条件下4种害虫[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茶黄蓟马Scirtothripsdorsalis Hood、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全年均发生,茶黄蓟马和绿盲蝽在上半年为害较严重,而小贯小绿叶蝉、茶蚜在下半年为害较严重。调查结果可为海南白沙的茶树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沙 海南 茶树害虫 种群动态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甘蓝粉虱Aleyrodes proletella L.和伴生种群Aleyrodes sp.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种群消长动态的比较
7
作者 张瑞星月 孙颖颖 +1 位作者 吉宇星 马德英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0,共8页
【目的】分析Ap的种群动态的信息,研究As种群的种群动态规律性,对比分析2个不同粉虱种群的消长动态及差异性,为进一步揭示2个种群间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连续2年在室外条件下选择当地主要种植的甘蓝、青菜(油白菜)、油... 【目的】分析Ap的种群动态的信息,研究As种群的种群动态规律性,对比分析2个不同粉虱种群的消长动态及差异性,为进一步揭示2个种群间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连续2年在室外条件下选择当地主要种植的甘蓝、青菜(油白菜)、油麦菜及入侵菊科杂草毒莴苣作为供试植物,探讨欧洲甘蓝粉虱Aleyrodes proletella L.和Aleyrodes sp.的寄主选择性,比较研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2种粉虱的种群消长动态。【结果】毒莴苣和油麦菜是Aleyrodes proletella L.种群最主要的春夏寄主,油麦菜是主要的夏秋寄主;毒莴苣是Aleyrodes sp.种群春夏秋最主要的寄主;2种寄主均有利于若虫取食、存活和发育,可使2种欧洲甘蓝粉虱种群密度达到较高的水平;甘蓝为2种粉虱种群主要的越冬寄主。7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混合种群在毒莴苣上的为害盛期,其卵、若虫、伪蛹和成虫的总密度为40.7头(粒)/cm^(2);8月上旬,混合种群若虫、伪蛹的密度在油麦菜上达到最高峰,为0.7头/cm^(2)。在寄主毒莴苣上,Aleyrodes proletella L.种群虫口密度在6月下旬达到最高水平,为0.54头/cm^(2),之后因天敌寄生和迁移至油麦菜等其他寄主植物,虫口密度逐渐开始下降并趋于零;在油麦菜上,Aleyrodes sp.种群若虫暴发的时间相对滞后。【结论】Aleyrodes proletella L.和Aleyrodes sp.2个种群的消长动态具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甘蓝粉虱 伴生种群 种群动态 寄主植物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额尔齐斯河沿岸野生牛肝菌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强 马德英 +1 位作者 林辰壹 羌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6-184,共9页
[目的]采集新疆额尔齐斯河沿岸野生牛肝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该野生大型食用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野生牛肝菌的生长环境、表现形态以及生长分布情况,进行形态学鉴定。分离培养采用菌根菌培养基,通过rDNA ITS区段的PCR... [目的]采集新疆额尔齐斯河沿岸野生牛肝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该野生大型食用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野生牛肝菌的生长环境、表现形态以及生长分布情况,进行形态学鉴定。分离培养采用菌根菌培养基,通过rDNA ITS区段的PCR扩增菌体子实体和培养的菌丝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通过形态学鉴定成熟牛肝菌的菌盖直径在6-13 cm,初期球形菌盖紧包菌柄顶端后期成扁半球形,菌肉白色,微带粉色,菌柄顶部也为白色,菌管由白色逐渐变为褐色带暗土黄色,管孔小。菌柄长4-12 cm,粗2-6cm,近圆柱形,淡褐色或淡黄褐色,表面具黑色疣状突起,内部实心,基部稍膨大。孢子印圆形呈褐色。该野生牛肝菌菌盖、菌柄及两者交接处均能分离出菌丝。利用rDNA上的ITS区段对野生牛肝菌及其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辅助鉴定,子实体及其分离菌株的ITS片段长度基本一致,在1000 bp左右二者的相似性达到96%。采用DNAStar软件中的MegAlign-ClustalW模型计算出牛肝菌的进化分歧矩阵,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论]从形态学观察,野生牛肝菌与隶属于伞菌目(Agaricases)、牛肝菌科(Boletaceae)、疣柄牛肝菌属(Leccinum)的皱皮疣柄牛肝菌Leccinum duriusculum最为近似,从分子生物学鉴定该野生牛肝菌与Genebank中AF484445.1序列即皱皮疣柄牛肝菌Leccinum duriusculum是同一来源,一致性高达9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 分离 鉴定 新疆 额尔齐斯河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绿盲蝽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安哲 薛汇 +4 位作者 高雪珂 朱香镇 雒珺瑜 崔金杰 马德英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3-1070,共8页
昆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其体内微生物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调节寄主的多种生命活动,例如生殖、代谢等。在黄河流域棉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明确绿盲蝽体内共生菌的种类与群落结构,通过HiSe... 昆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其体内微生物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调节寄主的多种生命活动,例如生殖、代谢等。在黄河流域棉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明确绿盲蝽体内共生菌的种类与群落结构,通过HiSeq平台对棉田绿盲蝽体内共生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绿盲蝽体内共生菌的种类与多样性。结果显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9.1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99%)、厚壁菌门Firmicutes(2.48%)为绿盲蝽的3个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32.86%)、欧文氏菌属Erwinia(20.21%)为优势菌群。本文初步明确了绿盲蝽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绿盲蝽与共生菌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为今后从共生菌出发防治绿盲蝽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共生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优势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布蚋在新疆额河流域的分布及在新疆的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洪波 黄敏 +1 位作者 胡祖庆 李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88-1696,共9页
【目的】研究班布蚋Simulium maculatum在新疆不同适生区的划分及影响班布蚋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班布蚋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模型和防控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于2013年6~7月班布蚋盛发期在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7县市12个调查点对其... 【目的】研究班布蚋Simulium maculatum在新疆不同适生区的划分及影响班布蚋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班布蚋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模型和防控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于2013年6~7月班布蚋盛发期在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7县市12个调查点对其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利用Max Ent模型对班布蚋在新疆地区潜在适生区分布进行预测。【结果】班布蚋在整个额河流域都有分布,且分布趋势为从额河上游到下游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班布蚋在新疆的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阿勒泰、昌吉州、塔城和博州地区。模型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的AUC值分别为0.974 9和0.952 7,模型预测精度较高。【结论】班布蚋在新疆分布的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北疆,高度适生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3%。年最高温度、年最低温度、年平均温度和年有霜期是影响班布蚋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布蚋 额尔齐斯河 适生性分布 MAXENT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柳树叶锈病栅锈菌的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丽丽 李克梅 +2 位作者 王金铭 努尔斯曼姑丽·艾海提 田呈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89-1897,共9页
柳树是新疆林木主要树种之一,由栅锈菌属(Melampsora)引起的柳树叶锈病在新疆地区普遍发生,且病原菌种类多样。为探清新疆柳树锈病病原的种类组成、寄主范围及分布,在全疆各生境采集该病害,以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ITS... 柳树是新疆林木主要树种之一,由栅锈菌属(Melampsora)引起的柳树叶锈病在新疆地区普遍发生,且病原菌种类多样。为探清新疆柳树锈病病原的种类组成、寄主范围及分布,在全疆各生境采集该病害,以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ITS和LSU序列)相结合对其开展分类鉴定,并探讨寄主范围与分布地特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9种栅锈菌,其中米黄柳栅锈菌(M.salicis-michelsonii)、扁桃栅锈菌(M.amygdalinae)、云南柳栅锈菌(M.salicis-cavaleriei)、黄花柳栅锈菌(M.salicis-sinicae)、北极栅锈菌(M.arctica)、伊朗栅锈菌(M.iranica)、松柳栅锈菌(M.larici-epitea)、白柳栅锈菌(M.salicis-albae)、银柳栅锈菌(M.salicis-argyraceae)为已知种。寄主涉及柳属(Salix)14种,其中银柳(S.argyracea)、蓝叶柳(S.capusii)、伊犁柳(S.iliensis)、绿叶柳(S.metaglauca)、米黄柳(S.michelsonii)、锯齿柳(S.serrulatifolia)、准噶尔柳(S.songarica)和天山柳(S.tianschanica)为锈菌寄主新记录种。该研究可为新疆真菌多样性及林木病害诊断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属 锈菌 形态特征 ITS序列 LSU序列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部分生态区亚洲飞蝗地理种群形态变异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族米娜 牙森.沙力 +3 位作者 阿孜古丽.阿布力孜 徐光青 古丽孜热.曼合木提 涂雄兵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88-900,共13页
【目的】研究部分生态区散居型亚洲飞蝗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分析亚洲飞蝗形态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利用数值分类方法,测定与分析富蕴县、托克逊县、哈巴河县实验种群、和硕县、玛纳斯县、哈密市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庙尔沟... 【目的】研究部分生态区散居型亚洲飞蝗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分析亚洲飞蝗形态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利用数值分类方法,测定与分析富蕴县、托克逊县、哈巴河县实验种群、和硕县、玛纳斯县、哈密市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庙尔沟地区,采集的散居型亚洲飞蝗标本的体长、前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宽度、前胸背板高度、后足胫节长度、后足股节长度、头宽、头高、颜顶角等10个性状,将雌性与雄性成虫共有地理差异的性状进行系统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雌性成虫不同地理种群体长、前翅长度、后足股节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宽度、前胸背板高度、后足胫节长度等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雄性成虫体长、前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高度、颜顶角等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地理种群亚洲飞蝗的雌雄成虫之间分化程度不一致。亚洲飞蝗的雌性与雄性成虫体长、前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高度等性状不同地理种群之间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各个性状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变异的现象。聚类分析结果中,6个地理种群分为两个类群,富蕴县、哈巴河县、和硕县地理种群聚为一个类群,玛纳斯县、哈密黄田庙尔沟、托克逊县聚为一类群。主成分结果中,暖温带荒漠气候托克逊县地理种群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硕县地理种群单独分布,而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富蕴县地理种群与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的哈巴河县实验种群分布在一起,属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的玛纳斯县地理种群与哈密市黄田庙尔沟地理种群分布在一起。【结论】分布于新疆富蕴县、托克逊县、哈巴河县实验种群、玛纳斯县、和硕县、哈密市农十三师庙尔沟生态区散居型亚洲飞蝗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变异现象,形态上的变异是否与生态环境因素有关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飞蝗 形态特征 不同地理种群 形态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原蝗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金星 靳茜 +7 位作者 管廷贤 李荣才 周多林 道尔洪·毕亚克 布仁代 张希永 任金龙 赵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3-1222,共10页
2015―2018年,利用百网和“Z”形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原七个草地类型的蝗虫群落多样性,明确其蝗虫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组成。经过调查分类鉴定,确定博州草原蝗虫有65种,隶属于5科30属,优势种为黑腿星翅蝗、黑条小... 2015―2018年,利用百网和“Z”形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原七个草地类型的蝗虫群落多样性,明确其蝗虫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组成。经过调查分类鉴定,确定博州草原蝗虫有65种,隶属于5科30属,优势种为黑腿星翅蝗、黑条小车蝗和小米纹蝗。在博州,黑条小车蝗垂直海拔分布的范围最广(257~2382m),亚洲飞蝗和绿纹蝗垂直海拔的分布范围最为狭窄,仅为187~195m;小翅曲背蝗和西伯利亚蝗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2000~2200 m),红斑翅蝗则多分布于低海拔区域(750~1200 m)。温性荒漠的特有种为简蚍蝗、红翅瘤蝗和红斑翅蝗,低地草甸的特有种为亚洲飞蝗、小垫尖翅蝗和绿纹蝗。蝗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原要显著高于低地草甸;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七个草地类型间无显著性差异。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草原的蝗虫群落最为相似,两者Jaccard相似系数为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州草原 蝗虫多样性 草地类 生态指示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新源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琦 马泽宇 +3 位作者 曾明昊 吴伟 董裕生 陈利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1,共6页
为了明确新疆新源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于2018年在新源县采集10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利用19个中国鉴别寄主对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表果明,37份标样未明确鉴定,63份明确鉴定的标样中鉴定出23种已知生理小种类型,其中条中33号、... 为了明确新疆新源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于2018年在新源县采集10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利用19个中国鉴别寄主对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表果明,37份标样未明确鉴定,63份明确鉴定的标样中鉴定出23种已知生理小种类型,其中条中33号、条中32号和条中34号发生频率较高,其频率分别为17.5%、11.1%和11.1%,为当地的优势生理小种,其余的生理小种鉴出频率低于7%;致病类群以水源11、Hybird 46和贵农22类群为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3.3%、25.4%和22.2%;毒性基因v9、vsu、v3b+4b和v10的发生频率分别为85.7%、79.3%、43%和22.2%,其中v9和vsu发生频率高于75%,表明抗性在逐渐丧失。新疆新源县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丰富,但演化过程滞后于内地;条中34号生理小种已呈显著上升趋势。监测结果可对预测新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新源县 鉴别寄主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发生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矮腥黑粉菌效应蛋白g10613的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作者 郭志浩 高利 刘琦 《新疆农垦科技》 2023年第2期53-55,共3页
本研究重点分析小麦矮腥黑粉菌的g10613基因编码效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根据小麦矮腥黑粉菌基因组测序结果,筛选出编码效应蛋白基因g10613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效应蛋白基因g10613成功克隆,并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解析了该蛋白的... 本研究重点分析小麦矮腥黑粉菌的g10613基因编码效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根据小麦矮腥黑粉菌基因组测序结果,筛选出编码效应蛋白基因g10613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效应蛋白基因g10613成功克隆,并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解析了该蛋白的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跨膜区、亲疏水性以及信号肽。结果表明:g10613基因全长330 bp,共编码109个氨基酸;它所编码的效应蛋白质没有明显的家族结构特征;该蛋白质中亲水的氨基酸数量更多,是偏亲水蛋白质;在跨膜区分析中,它存在一个跨膜区,处于0~23氨基酸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矮腥黑粉菌 g10613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瓜致病菌的鉴定及实葶葱花序浸提液对其防治效果
16
作者 李文静 王宁 +2 位作者 赵丹 李克梅 林辰壹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8-468,共11页
对新疆喀什甜瓜Cucumis melo果实上发现的一种镰刀菌引起的病害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根据柯赫氏法则明确其致病性。采用不同浓度的实葶葱Alliumgalanthum花序甲醇浸提液对该病原菌开展生物毒力测定,以‘新密杂11号’为受试材料进行植... 对新疆喀什甜瓜Cucumis melo果实上发现的一种镰刀菌引起的病害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根据柯赫氏法则明确其致病性。采用不同浓度的实葶葱Alliumgalanthum花序甲醇浸提液对该病原菌开展生物毒力测定,以‘新密杂11号’为受试材料进行植株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致病菌菌落呈放射状、白色圆形,产生浅粉色色素。分生孢子梗呈二叉分枝,分生孢子多纺锤形或镰刀形,两端钝或两端逐渐变尖,含有隔膜,多3~5隔,大小为(23.53~48.99)μm×(5.66~11.47)μm。结合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物为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该病原菌通过侵染植株表面或伤口,导致根、茎、叶枯萎以及果实腐烂。150 mg/mL实葶葱浸提液完全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150 mg/mL浸提液:阿米西达1:1(V:V)配比对感病植株的防效相对达到56.63%;150mg/mL浸提液对感病果实的防效相对达到21.01%,降低了病情指数。浸提液破坏厚垣镰刀菌渗透调节能力,增大菌体通透性,抑制纤维素总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影响该菌正常物质代谢,导致生长受阻。喷施浸提液后寄主甜瓜植株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强。实葶葱具有厚垣镰刀菌防效作用同时还提高甜瓜抗病性,是具备良好生物防效作用和应用前景的植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垣镰刀菌 实葶葱 甜瓜 抑制作用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蜂对荞麦授粉效益及荞麦地传粉昆虫调查
17
作者 沙娜·赛力克 牙森·沙力 +1 位作者 柳浩 罗术东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0期69-71,114,共4页
蜜蜂授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进农产品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传粉昆虫对荞麦的授粉、访花行为,能显著提高农业效益,更是推进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荞麦花期前,把荞麦地区域划定为昆虫授粉区、隔离授粉区两个区域,来计算授粉效果,并... 蜜蜂授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进农产品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传粉昆虫对荞麦的授粉、访花行为,能显著提高农业效益,更是推进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荞麦花期前,把荞麦地区域划定为昆虫授粉区、隔离授粉区两个区域,来计算授粉效果,并在试验过程中记录调查荞麦地昆虫种类、访花行为及单花访花时间规律。结果表明:1)经过蜜蜂授粉后的授粉区和隔离授粉区产量有着显著差异,蜜蜂授粉可使荞麦籽产量提高253.87%,结籽率提高214.81%,百粒重显著高于未授粉组(P<0.05);2)荞麦访花昆虫种类共有6目9科14属,意大利蜜蜂具有传粉优势,对提高荞麦的产量及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授粉 传粉昆虫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生防黏细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潜力
18
作者 潘雯 窦新玉 +3 位作者 罗明 马德英 路伟 韩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4-1087,共14页
为发掘棉花黄萎病生防资源,探究黏细菌在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前期实验室分离、保存的黏细菌菌株为材料,采用对峙培养法、混合培养法和对扣培养法等测定黏细菌对大丽轮枝菌的抗菌活性,从中筛选出对大丽轮枝菌具有... 为发掘棉花黄萎病生防资源,探究黏细菌在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前期实验室分离、保存的黏细菌菌株为材料,采用对峙培养法、混合培养法和对扣培养法等测定黏细菌对大丽轮枝菌的抗菌活性,从中筛选出对大丽轮枝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温室条件下测定黏细菌发酵液和固体菌剂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防效以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生防潜力黏细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筛选出的4株黏细菌不仅对大丽轮枝菌菌丝具有较好的捕食功效并能够抑制孢子的萌发,其产生的胞外代谢产物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具有多重抗菌机制。盆栽试验发现,4株黏细菌的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仅为11.56%~38.23%,而以白星花金龟虫砂制备固体菌剂防效均较高,KS01、NSE37、NSE41和KY01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分别为79.83%、77.02%、66.57%和58.99%。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KS01和KY01为Myxococcus sp.,NSE41和NSE37为Cystobacter sp.。表明4株黏细菌对棉花黄萎病具有生物防治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细菌 棉花黄萎病 捕食 筛选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作物分布格局与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超 丁新华 +3 位作者 王小武 郭文超 吐尔逊.阿合买提 何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目的】明确邻近作物分布格局和地膜覆盖种植在马铃薯甲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对比现有种植模式中,研究邻近作物种类差异对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邻近作物种类马铃薯田块内马铃薯甲虫种群时空规律基本一致... 【目的】明确邻近作物分布格局和地膜覆盖种植在马铃薯甲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对比现有种植模式中,研究邻近作物种类差异对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邻近作物种类马铃薯田块内马铃薯甲虫种群时空规律基本一致,但其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邻近上一年寄主田块的马铃薯田受危害严重,随距离的增加危害逐渐减轻。【结论】邻近种植不同作物对马铃薯田块内的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动态有一定的影响,可通过种植格局调整方式进行马铃薯甲虫种群生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邻近生境 种群动态 轮作 覆膜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CAU1204微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效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爱松 秦耀果 +2 位作者 段玉林 杨新玲 马德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0-706,共7页
【目的】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la Kaltenbach是核桃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研究新型蚜虫报警信息素微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效,为防治核桃黑斑蚜提供新型农药。【方法】运用喷雾施药法,采用不同浓度处理的12.5%CAU1204蚜... 【目的】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la Kaltenbach是核桃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研究新型蚜虫报警信息素微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效,为防治核桃黑斑蚜提供新型农药。【方法】运用喷雾施药法,采用不同浓度处理的12.5%CAU1204蚜虫报警信息素微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效评价。【结果】在7.5~60 g·ai/hm^2供试的剂量范围内,12.5%CAU1204蚜虫报警信息素微乳剂对作物安全,并表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即随施药剂量的增加防效逐渐升高。60 g·ai/hm^2剂量效果最好,持效期较长,在药后9 d防效仍然保持在74.21%。30与60 g·ai/hm^2剂量与药效无显著性差异。12.5%CAU1204蚜虫报警信息素15g·ai/hm^2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5 g·ai/hm^2混用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较等量的单剂处理增效38.83%,达显著性差异水平。【结论】新型12.5%CAU1204蚜虫报警信息素微乳剂,对核桃黑斑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吡虫啉混用可显著提高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黑斑蚜 12.5%微乳剂 蚜虫报警信息素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