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监护室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的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何继涛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期231-232,共2页
目的 :探讨急诊监护室的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新沂市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工作的4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7月,该院急诊监护室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然后观察护理... 目的 :探讨急诊监护室的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新沂市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工作的4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7月,该院急诊监护室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然后观察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急诊监护室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监护室 SBAR模式 交接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刘飞红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4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8月—2024年6月新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38)、研究组(n=38)。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8月—2024年6月新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38)、研究组(n=38)。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循证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反复体验、麻木与回避、过度警觉、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减轻应激障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理论 重型颅脑损伤 精细化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进行开颅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全方位监护的效果探讨
3
作者 陈波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3期272-273,共2页
目的 :探讨对进行开颅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全方位监护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进行开颅手术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开颅手术后,将这些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监... 目的 :探讨对进行开颅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全方位监护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进行开颅手术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开颅手术后,将这些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监护。将接受常规监护的35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将接受全方位监护的35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在ICU接受监护的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家属对其接受监护效果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接受监护后,研究组患者在ICU接受监护的平均时间短于常规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家属对其接受监护效果满意度的平均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的家属(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 :对进行开颅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全方位监护的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开颅手术 全方位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