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智技术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满利 邓凯 +4 位作者 沈云霞 孙骞 毛维佳 赵凤燕 吴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5,共13页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经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文物预防性保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认为我国现阶段文物预防性保护仍然存在风险监测与识别不足、...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经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文物预防性保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认为我国现阶段文物预防性保护仍然存在风险监测与识别不足、风险分析与评估不全面、风险控制比较单一、文物价值阐释深度和广度不足、利用传承方式不丰富、创新速度缓慢等主要问题。数字化技术在各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已应用于文物预防性保护,为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持续推进开辟了新的方向。数智技术作为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数据驱动、高度智能化、实时性与高效性、融合性与协同性、普适性与个性化、动态优化与自我迭代等特征,可以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分析认为,数智技术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数字化采集与建模、环境监测与预警、数据挖掘与分析、虚拟现实展示与应用、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已有良好基础,将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阶段需求进一步相结合,在数据采集、数据挖掘、风险识别、风险预报、风险管控、虚拟修复、数字建档、虚拟展示等应用中构建数字时代文物预防性保护科学体系,运用数智技术深化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践,是解决当前保护难题的关键途径,也是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突破现有瓶颈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预防性保护 数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物研究与保护中的无损分析技术 被引量:15
2
作者 凌雪 吴萌蕾 +1 位作者 廖原 周羿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26-2031,共6页
文物信息的提取与研究对于揭示古代遗物内涵的人类社会、文化等历史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古代的工艺技术特征,探寻文物制作技术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病害调查分析,为保护文物提供有效信息。由于文物不... 文物信息的提取与研究对于揭示古代遗物内涵的人类社会、文化等历史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古代的工艺技术特征,探寻文物制作技术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病害调查分析,为保护文物提供有效信息。由于文物不可再生的珍贵性,探索和应用现代无损分析技术进行文物研究和保护尤为重要。该文细致梳理了目前主要在文物研究与保护中的无损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现状:用于文物内部和表面影像分析的X光照相技术、红外成像技术、CT技术、多光谱成像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文物表面微观形貌观察和显微结构分析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用于文物化学组成分析的X射线荧光光谱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用于文物物质结构分析的微区XRD、反射式红外光谱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同时,对这些无损分析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初步分析,预期随着科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无损分析技术未来将向着小型化、自动化和便携化的方向发展,在文物研究和保护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分析技术 文物 影像 微观形貌 化学组成 结构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兹别克斯坦古利克萨伊岩画的发现与研究
3
作者 任萌 李钰 +1 位作者 马健 王建新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5,F0003,共11页
2014年8—9月,中国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对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达里亚州的古利克萨伊岩画进行了调查,该岩画内容丰富,绘画精美,是研究当地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 2014年8—9月,中国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对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达里亚州的古利克萨伊岩画进行了调查,该岩画内容丰富,绘画精美,是研究当地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古利克萨伊岩画的构图、分期等问题进行研究。根据绘制技法和绘画内容的不同,可将古利克萨伊岩画分为四期,前三期彩绘岩画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第四期的岩刻画应是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产物。古利克萨伊岩画与阿勒泰地区和印度地区的彩绘岩画内容、风格相似,应与两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利克萨伊岩画 旧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手掌印 动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监测和机器学习的自动化洞窟保护管理方法
4
作者 刘成 伍淑仪 +1 位作者 刘逸堃 王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3,共9页
科学有效的石窟环境保护与管理策略对窟内文物的安全至关重要。利用麦积山两个单开口洞窟的环境监测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等数据科学技术,建立了一种自动化洞窟保护管理方法,可依据窟内外水汽的活动来实时判别窟门的活动。先根据监测数据... 科学有效的石窟环境保护与管理策略对窟内文物的安全至关重要。利用麦积山两个单开口洞窟的环境监测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等数据科学技术,建立了一种自动化洞窟保护管理方法,可依据窟内外水汽的活动来实时判别窟门的活动。先根据监测数据遴选水汽活动的三个特征参数——趋势、数值和短时波动差异,再采用机器学习分类器识别窟门的长期开闭状态,最后通过离群值进一步诊断检测人员的瞬时出入情况。评估结果表明,在筛选出最优参数的情况下,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良好的综合识别准确率,其中窟门开闭状态达97.7%,瞬时出入活动检测达94.9%,满足自动化洞窟管理的需求。为未来的保护管理方案制订提供数据参考,并为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管理 机器学习 预防性保护 环境监测 麦积山石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物血残留物分析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雅雯 闫冰冰 +7 位作者 董佳宁 刘妍 杨富巍 张坤 王鲁 温睿 杨璐 王丽琴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08-1513,共6页
文物中的血残留物与古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故其分析测试能为古代社会宗教礼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风俗习惯等研究提供方方面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文物血残留物分析大致可分为化学法和仪器法两类。化学法主要依赖... 文物中的血残留物与古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故其分析测试能为古代社会宗教礼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风俗习惯等研究提供方方面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文物血残留物分析大致可分为化学法和仪器法两类。化学法主要依赖于血红蛋白中铁卟啉结构具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其能够催化如还原酚酞和四甲基联苯胺等发生显色反应,以此对可能含有血残留物的考古样品进行初步筛选。此外,血色原结晶法也曾用于文物血残留物分析,但其可靠性备受争议。尽管传统化学法简单、快捷且低成本,但由于外界物质的干扰,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因此,缺乏较强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随着科学进步以及交叉学科的发展,仪器分析方法,尤其是谱学方法逐渐运用于科技考古当中,借助质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等仪器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鉴定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铁卟啉等成分。谱学方法准确性高且样品消耗量少,甚至能做到无损分析,但存在样品制备过程复杂、测试成本高等问题。总的来看,目前对文物血残留物的分析主要限于局部、零散的案例研究,分析方法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血残留物分析测试方法研究和应用情况,明确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以便为后续建立一套完整的文物血残留物检测分析方法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血残留物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区光谱分析技术在文物颜料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郑利平 王丽琴 赵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57-2363,共7页
颜料是彩绘文物的重要物质组成和艺术表现形式,文物颜料的保护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文物颜料的原位、无损、微样本的准确分析是该类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随着各种微束技术的进步,微区光谱分析... 颜料是彩绘文物的重要物质组成和艺术表现形式,文物颜料的保护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文物颜料的原位、无损、微样本的准确分析是该类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随着各种微束技术的进步,微区光谱分析技术以精准微区定位、快速光谱扫描的工作方式,在文物保护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其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从颜料成分分析、颜料降解褪色分析、保护效果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μ-XRF)、微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μ-LIBS)、微区拉曼光谱分析(μ-Raman)、微区红外光谱分析(μ-FTIR)、微区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分析(μ-XANES)、微区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光谱分析(μ-TRPL)、微区褪色测试(μ-FT)等技术在彩绘文物颜料保护中的应用、特点及技术难点,并从消除测量干扰、改进测量装置、研发联合装置等方面展望了微区光谱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中,μ-XRF,μ-LIBS,μ-Raman和μ-FTIR是目前颜料成分分析常用的微区光谱分析技术,而且μ-Raman和μ-FTIR在保护效果评价中应用广泛,μ-FTIR和μ-XRF还可用于颜料降解分析。常用微区光谱技术联用并结合PCA分析和相关分析技术不仅可以鉴别文物颜料,还能为文物产地、文物断代及其真伪鉴别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μ-XANES,μ-TRPL和μ-FT等方法属于国际领先的文物颜料分析技术,对文物颜料降解产物鉴别和分布可视化分析、颜料的起源和历史、颜料粒子迁移相关的降解现象、颜料的耐光性等研究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这些方法在国内文物保护领域应用很少。因此,该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文物分析及文物保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文物颜料的鉴定、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颜料 保护 微区分析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降解沉船考古木材的树种识别与细胞壁化学组分研究
7
作者 李仁 殷亚方 +3 位作者 焦立超 孙满利 铁付德 张治国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2,共8页
采用木材解剖学方法识别树种,偏光显微技术分析降解情况,酸水解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 FT-IR)表征木材细胞壁化学组分变化,最后利用FT-IR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判别考古木材样本类别。考古木材样本共鉴定出2个树种,分... 采用木材解剖学方法识别树种,偏光显微技术分析降解情况,酸水解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 FT-IR)表征木材细胞壁化学组分变化,最后利用FT-IR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判别考古木材样本类别。考古木材样本共鉴定出2个树种,分别为针叶材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阔叶材樟木(Camphora officinarum)。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降解木材细胞次生壁(SW)失去双折射现象,纤维素晶体降解严重,糖分残余量极低,木质素质量分数超过75%。马尾松和樟木的FT-IR光谱峰位、峰形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愈创木基(G)型和紫丁香基(S)型木质素的吸收差异。稀疏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sPLS-DA)可有效区分重度降解针叶材和阔叶材,且判别结果优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解剖 木材降解 木材细胞壁 FT-IR光谱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格布赛鲁墓地出土滑石珠的制作工艺研究
8
作者 王静远 扎西次仁 +5 位作者 谭宇辰 席琳 张建林 夏格旺堆 于春 先怡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4,共13页
格布赛鲁墓地位于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中游,是目前西藏西部发现的最早的墓地之一。墓葬出土大量滑石珠,本研究利用宝石显微镜观察、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多种无损检测技术,获取滑石珠化学成分、物相结构、... 格布赛鲁墓地位于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中游,是目前西藏西部发现的最早的墓地之一。墓葬出土大量滑石珠,本研究利用宝石显微镜观察、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多种无损检测技术,获取滑石珠化学成分、物相结构、表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表明格布赛鲁墓地出土的圆盘状穿孔滑石珠大概率为块状滑石加工成型后经热处理制作而成。研究结果可为丰富西藏西部早期珠饰研究资料、了解西藏西部古代人群的对外交流及其社会文化生活面貌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格布赛鲁墓地 滑石珠 人工成型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羟基磷灰石材料的风化脆弱骨质文物加固保护研究
9
作者 刘妍 张宇帆 +6 位作者 王茜蔓 李婷 马文婷 杨富巍 陈靓 赵东月 严小琴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45-1354,共10页
考古发掘出土的风化骨质文物通常疏松多孔、力学强度低、质地脆弱,易出现翘曲、开裂、酥粉化等现象,亟需探索脆弱骨质文物加固保护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羟基磷灰石前驱材料氧化钙–磷酸氢钙的醇分散液渗入脆弱骨质内部,再用蒸馏水渗入... 考古发掘出土的风化骨质文物通常疏松多孔、力学强度低、质地脆弱,易出现翘曲、开裂、酥粉化等现象,亟需探索脆弱骨质文物加固保护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羟基磷灰石前驱材料氧化钙–磷酸氢钙的醇分散液渗入脆弱骨质内部,再用蒸馏水渗入引发氧化钙与磷酸氢钙反应而生成羟基磷灰石连续相。该连续相能填充脆弱骨内部的孔隙和裂缝,并通过桥连黏接而加固骨质。利用电镜、能谱、XRD、色差、质量、孔隙率、密度和断面强度等研究考察了悬浮分散液中氧化钙与磷酸氢钙的质量配比(1:1、1:3、1:4、1:5、1:6、1:7)和施加方式(刷涂、滴渗和浸泡)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分散液中氧化钙和磷酸氢钙的质量配比为1:3,且施加方式为刷涂时,加固处理效果最佳。经加固处理后,脆弱骨的孔隙率下降了17.3%,质量、密度和表面强度分别提高了38.39%、34.49%和16.32%,且其色差ΔE也小于3.0,符合文物保护要求。本研究为脆弱骨质文物的加固保护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考古骨 加固保护 加固剂 加固方式 羟基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地物高光谱仪的文物材料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聪 Mara Camaiti +2 位作者 刘呆运 铁付德 曹颐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8-1226,共9页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由于文物不可再生的珍贵性,以及最少干预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无损分析技术始终是文物制作工艺研究、劣化机理及保护修复研究中材料分析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因此,研发、应用新型...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由于文物不可再生的珍贵性,以及最少干预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无损分析技术始终是文物制作工艺研究、劣化机理及保护修复研究中材料分析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因此,研发、应用新型无损分析技术是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源于遥感领域的便携式地物高光谱仪在文物材料分析中展现出强大应用潜力,并且已在石质古建筑、绘画等文物修复中成功应用。作为一种无需采样的非侵入式光谱技术,便携式地物高光谱仪可在极短时间获取一个涵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350~2500 nm)的全波段、高分辨率反射光谱。同时,其便携程度很高,对工作环境、光源等无特殊要求,可在野外文物或遗址现场原位使用。此外,在采集光谱数据的同时还可通过遥感技术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分析。上述技术特点使其在文物材料分析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以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首先介绍了目前文物材料分析中常用便携式地物高光谱仪的设备型号及其性能指标;其次细致梳理了近十年来其在有机质/无机质文物材料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物保护材料分析,以及文物修复原位、实时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之后深入探讨了谱图预处理的规范和建立标准波谱库等两个影响该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问题;最后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期在脆弱有机质文物分析、多种分析技术联合应用和定量分析研究方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物高光谱仪 文物 材料分析 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技术研究河南淅川绿松石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欣桐 先怡衡 +4 位作者 樊静怡 张璐繁 郭靖雯 高占远 温睿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3-381,共9页
河南省淅川县位于我国重要绿松石产区——秦岭东部绿松石矿区东延部分,与淅川毗邻的许多早期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绿松石制品,因此淅川绿松石的矿料流布受到许多考古学者的关注。研究淅川绿松石的矿物学特征有助于完善我国不同矿区绿... 河南省淅川县位于我国重要绿松石产区——秦岭东部绿松石矿区东延部分,与淅川毗邻的许多早期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绿松石制品,因此淅川绿松石的矿料流布受到许多考古学者的关注。研究淅川绿松石的矿物学特征有助于完善我国不同矿区绿松石矿物学研究,为追溯我国早期绿松石文物的矿料来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粉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淅川绿松石进行结构研究,辅以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观察等方法研究了淅川绿松石的矿物组合。结果表明:淅川绿松石主要由细小的鳞片状、短柱状、板片状微晶集合体组成,可见环带状、结核状、碎斑碎粒状结构;通过对比不同样品的微晶结构,可知其微晶的大小、晶型和分布状态会影响淅川绿松石集合体的致密程度和颜色;淅川绿松石集合体中常见石英、玉髓和铁氧化物,部分样品含有硫磷铝锶矿。通过对比其他矿区绿松石矿物组合,发现淅川绿松石与湖北地区的绿松石矿物组成相近,主要杂质为石英、褐铁矿,明显区别于安徽地区以高岭石为主要杂质矿物的绿松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矿物结构 晶型 硫磷铝锶矿 高岭石 粉晶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 电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钙材料在石灰岩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妍 何璐 +3 位作者 杨富巍 张坤 孙满利 张秉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0-396,共7页
由于长期受到雨水冲刷、酸性环境污染物侵蚀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石灰岩文物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破坏,亟需进行保护处理。为之发展防护材料及其适用的保护技术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重要的研究方向。草酸钙良好的耐候性及... 由于长期受到雨水冲刷、酸性环境污染物侵蚀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石灰岩文物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破坏,亟需进行保护处理。为之发展防护材料及其适用的保护技术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重要的研究方向。草酸钙良好的耐候性及与石质文物的兼容性使之在石灰岩文物的表面防护及加固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该文通过查阅与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就草酸钙材料的特点、保护原理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明确了其借鉴意义,并指出了草酸钙保护材料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钙 石灰岩 石质文物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鸽排泄物对壁画损害特征研究
13
作者 牛贺强 王卓 +3 位作者 善忠伟 陈章 赵雪芬 武发思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2,共10页
鸟类排泄物是造成石窟寺壁画、彩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剖析鸟类排泄物对壁画的损害特征是此类污染物有效清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分析了炳灵寺石窟壁画... 鸟类排泄物是造成石窟寺壁画、彩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剖析鸟类排泄物对壁画的损害特征是此类污染物有效清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分析了炳灵寺石窟壁画表面岩鸽排泄物成分,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便携式显微镜、偏光显微镜(PLM)表征了鸟类排泄物对模拟壁画的微观损害特征。结果表明,岩鸽排泄物成分主要由尿酸、纤维素、多肽类有机物,以及以石英为主的无机盐组成。排泄物造成壁画覆盖污染、颜料层和地仗层侵蚀、颜料颗粒间原始粘附结构破坏,导致颜料层起甲、脱落,可溶盐活动及其他生物侵蚀。研究结果对于古代壁画的科学保护与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壁画 岩鸽排泄物 排泄物成分及危害 损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宣纸用铝盐施胶沉淀剂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何秋菊 王丽琴 张亚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8-423,共6页
为了明确铝盐沉淀剂在书画宣纸表面施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利用Ferron逐时络合分光光谱、高场^(27 )Al核磁共振波谱(^(27 )Al-NMR)以及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了明矾(Alum)、聚合氯化铝(PAC)及聚合硫酸铝(PAS)三种常用铝... 为了明确铝盐沉淀剂在书画宣纸表面施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利用Ferron逐时络合分光光谱、高场^(27 )Al核磁共振波谱(^(27 )Al-NMR)以及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了明矾(Alum)、聚合氯化铝(PAC)及聚合硫酸铝(PAS)三种常用铝盐施胶沉淀剂的水解聚合铝形态、与胶料混合后在宣纸表面施胶时的铝形态分布变化。(1)Ferron逐时络合分光光谱和^(27 )Al-NMR分析表明,明矾及聚合硫酸铝的水解产物主要为单核铝Al(H_2O)_6^(3+)(Al_1),AlSO_4^+和多核铝[Al_(30)O_8(OH)_(56)(H_2O)_(24)]^(18+)(Al_(30));聚合氯化铝除Al_1,Al_(30)外,还存在笼式结构的多核铝[AlO_4Al_(12)(OH)_(24)(H_2O)_(12)]^(7+)(Al_(13));(2)^(27 )Al-NMR分析表明,铝盐与明胶混合后单核铝、多核铝形态的共振峰强度均有所降低,结合ATR-FTIR分析结果可知,降低的各正价态水解聚合产物很可能与明胶微粒中羟基(—OH)或羧基(—COOH)产生了键合,形成了网状络合物,将原本带负电的明胶粒子转化为带正电的明胶粒子,促使明胶微粒沉淀在带负电的纤维表面,起到施胶沉淀剂的作用。施胶后,明胶胶原蛋白的羟基、一部分氨基和羧基与植物纤维表面的非离子区域的羧基能形成众多的分子间的氢键,提高宣纸抗水性。因此,Ferron逐时络合分光光度法、高场^(27 )Al-NMR及ATR-FTIR技术相结合可迅速判断各类铝盐沉淀剂在宣纸表面施胶过程中的化学形态变化,是研究施胶机理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场27Al-NMR 红外光谱 分光光度法 宣纸 铝盐沉淀剂 施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出土木质弓干的现场保护及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建华 杨璐 +4 位作者 马健 任萌 习通源 付倩丽 惠娜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91,共6页
为了对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出土脆弱木质弓干进行现场保护,本文通过对木弓出土前30日的平均温湿度变化曲线进行研究,确定了14时10分至15时10分为实施现场保护的最佳时间窗口,并在该窗口期对木质弓干进行了揭露及保护处理。采用显微... 为了对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出土脆弱木质弓干进行现场保护,本文通过对木弓出土前30日的平均温湿度变化曲线进行研究,确定了14时10分至15时10分为实施现场保护的最佳时间窗口,并在该窗口期对木质弓干进行了揭露及保护处理。采用显微结构观察、红外光谱和顺纹抗压强度测试对木弓试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块在横切面上的显微结构布满大量孔洞;木弓红外光谱中纤维素的C=O键伸缩振动峰位于1737cm-1处,木质素苯环碳骨架的振动峰位于1512cm-1处;试样的顺纹抗压强度σ12为0.20MPa,不足正常木材的1%。基于分析结果得出了木弓制作原料为针叶材,木质降解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固处理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弓干 现场保护 红外光谱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砂岩石窟病害区域特征研究
16
作者 孙满利 曹张喆 +2 位作者 沈云霞 尚雪健 罗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163,共15页
陇山以东、子午岭以西的甘肃陇东地区保存有大量砂岩石窟,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石窟病害类型多样。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样本,通过系统调查,将陇东地区砂岩石窟按照地貌地形特征分为泾河流域、平定川地区和六盘山地区三个区域。... 陇山以东、子午岭以西的甘肃陇东地区保存有大量砂岩石窟,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石窟病害类型多样。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样本,通过系统调查,将陇东地区砂岩石窟按照地貌地形特征分为泾河流域、平定川地区和六盘山地区三个区域。岩体失稳病害、水蚀病害和浅表层风化病害在研究区砂岩石窟皆有发育。泾河流域岩体失稳病害主要表现为卸荷裂隙、节理发育,存在崩塌、滑坡类边坡失稳问题,崩塌规模一般较大,大型洞窟存在洞顶塌落病害;水蚀病害水蚀病害类型多,规模大,以窟内渗水、窟内潮湿和崖面冲蚀三类病害为主;浅表层风化病害较发育,表面粉化剥落、表面泛盐、表层结壳剥落及孔洞状风化普遍存在,其次为生物病害,主要体现为微生物及地衣苔藓覆盖。平定川地区石窟岩体失稳病害主要为小块危岩体掉落及窟顶塌落病害;水蚀病害类型多、规模小,以窟内渗水、窟内潮湿、岩体潮湿、坡脚冲蚀为主;浅表层风化病害较为发育,以表面粉化剥落、风化掏蚀最为显著。六盘山地区石窟岩体失稳病害不发育,卸荷裂隙、节理数量较少,存在洞顶崩塌病害;水蚀病害相对不发育,以崖面冲蚀为主,有少量窟内渗水;浅表层风化病害发育类型少,以表层结壳剥落及表面不均匀变色两类病害最为突出。研究结果对指导该地区石窟保护研究与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砂岩石窟 病害特征 区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地区史前房屋墙壁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任萌 赵云涛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天山沿线的史前房址数量丰富,结构各异。本文以这些房屋的墙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发现的堆积与遗迹遗物现象,结合民族学调查,将天山地区史前房址的墙壁分为直立墙体、毡墙、地坑壁三大类,直立墙体又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两类。文... 天山沿线的史前房址数量丰富,结构各异。本文以这些房屋的墙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发现的堆积与遗迹遗物现象,结合民族学调查,将天山地区史前房址的墙壁分为直立墙体、毡墙、地坑壁三大类,直立墙体又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两类。文章详细讨论了各类墙壁的结构,复原了构筑过程。最后探讨了墙壁与房屋的建造方式、结构、规模、功能,以及与人类居住形态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区 房址墙壁 直立墙体 毡墙 地坑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三身佛”的塑造工艺研究
18
作者 惠任 黄燕妍 +1 位作者 路智勇 肖永强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100,共9页
本文通过现场勘察和取样实验,探讨四川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内的“三身佛”塑造工艺。利用裂隙和残缺部位观察彩塑结构,研究其制作工艺。采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激光粒度检测等多种科学检测手段,对彩塑... 本文通过现场勘察和取样实验,探讨四川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内的“三身佛”塑造工艺。利用裂隙和残缺部位观察彩塑结构,研究其制作工艺。采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激光粒度检测等多种科学检测手段,对彩塑的地仗层和颜料层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对其结构、塑造技艺及历史信息的新认识。本研究为彩塑的后续保护与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明代西南地区的彩塑研究补充了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武报恩寺 彩塑 地仗层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窑林场出土玛瑙的谱学特征与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涵 杨璐 +3 位作者 李梓轩 丛丽莉 付永平 申桂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5-1660,共6页
张家窑林场出土了四个玛瑙管珠文物,为研究出土玛瑙的特征以及加工工艺,使用激光显微拉曼光谱、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探伤等技术观察并分析了张家窑林场辽墓出土的玛瑙串饰,并对其原料来源、加工工艺和保存状况进行了讨... 张家窑林场出土了四个玛瑙管珠文物,为研究出土玛瑙的特征以及加工工艺,使用激光显微拉曼光谱、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探伤等技术观察并分析了张家窑林场辽墓出土的玛瑙串饰,并对其原料来源、加工工艺和保存状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样品的主要组成为α-石英和斜硅石,致色矿物为针铁矿、赤铁矿和六方纤铁矿,样品的拉曼谱带的积分比为4.18,根据函数曲线估算样品的斜硅石相对含量约为20%,斜硅石与α-石英特征峰面积之比(A_(501)/A_(462))约为0.22~0.3,推测玛瑙为可能为北红玛瑙。X射线探伤结果表明,管珠的加工工艺为对向钻孔,加工工具可能为实心钻具加少量解玉砂,样品表面受沁情况比较严重,对张家窑1号棺棺内土壤进行研究后发现木棺内土壤为中性土,对管珠的影响较小,结合目前对玉器老化的相关研究,推测玛瑙的受沁情况与原料质量以及样品风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 玛瑙 受沁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式红外热像法研究古代建筑壁画裂隙病害动态成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源 刘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52-1959,共8页
红外热像法是文物保护领域广泛应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在目前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常利用主动式红外热像法对文物本体的病害状况和结构缺陷进行评估,而对被动式红外热像法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极少直接考察文物与赋存环境之间的动态作用关... 红外热像法是文物保护领域广泛应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在目前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常利用主动式红外热像法对文物本体的病害状况和结构缺陷进行评估,而对被动式红外热像法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极少直接考察文物与赋存环境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以辽宁义县奉国寺元代建筑壁画裂隙病害为例,探索被动式红外热像法研究“文物本体-赋存环境”交联耦合作用的可行性。在拍摄壁画表面红外热像照片从而获得更全面檐墙结构信息的基础上,分别对东、西墙中部纵向长裂隙以及北墙N1壁画整体开展连续红外热成像监测,并对裂隙、普通墙体表面和木骨处墙体表面进行温度测量;采用累积距平法和小波分析法对这些特征位置温度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波动性进行分析,从传热学角度对监测和分析结果进行定性讨论,区分壁画不同位置的传热影响模式,并结合裂隙产状特征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初步判断。结果表明,壁画属多层不均匀结构,存在传热通路和结构强度上的差异;东、西墙的温度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而在波动信号及波动能量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裂隙的总体波动能量大于墙体,并与发育程度呈正相关;第一主周期的波动能量来源于气温的日变化,而次级主周期的波动能量可能与传热过程中的随机扰动有关,白天及日落后一段时间内的能量波动在传热影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木骨与裂隙处的传热过程更快,随时间推移形成高温中心与横向传热趋势。裂隙病害的产生是材料对温度机械应变差异的结果,而传热影响途径有二:一是以檐墙为媒介的导热,二是通过檐柱处空气通道的对流换热;前者主要诱导生成间口内上下平行若干层的横向短裂隙组,后者则促进檐柱处纵向长裂隙的产生。该研究可为评估其他类型文物在复杂环境下的传热影响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壁画 奉国寺 病害机理 传热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