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2
1
作者 袁玲 张宣 +3 位作者 杨静 杨春蕾 曹小闯 吴良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0-359,共10页
为阐明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在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表现特性,以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常规水作(CFC)为对照,通过长期定位试验(2001—2010年)研究了覆膜旱作(PFMC)、裸地旱作(NMC)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精米中蛋白质和氨基酸... 为阐明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在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表现特性,以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常规水作(CFC)为对照,通过长期定位试验(2001—2010年)研究了覆膜旱作(PFMC)、裸地旱作(NMC)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精米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糙米中铁和锌含量的影响。2008—2010三年试验结果(平均值)表明,与CFC相比,PFMC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8.0%,精米中总氨基酸含量下降3.5%,精米中蛋白质,糙米中铁锌含量与CFC处理差异不显著;NMC处理产量显著下降5.1%,蛋白质、总氨基酸和铁含量分别下降4.4%、9.3%和11.9%。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CFC条件下,产量增加了113.6kghm2;NMC条件下,产量增加142.6kghm2;PFMC条件下,产量增加522.1kghm2;3种栽培方式产量平均增加3.3%,糙米中的铁和锌含量平均增加3.1%和6.4%,精米中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本试验结果表明,PFMC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中铁、锌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旱作 秸秆还田 营养品质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互作对抑制剂抑制氮素转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周旋 吴良欢 戴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06-115,共10页
为比较生化抑制剂组合对土壤氮素转化的抑制效果,揭示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互作对尿素水解抑制效应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60%和80%田间最大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和土壤温度(15、25和35℃)互... 为比较生化抑制剂组合对土壤氮素转化的抑制效果,揭示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互作对尿素水解抑制效应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60%和80%田间最大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和土壤温度(15、25和35℃)互作对生化抑制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n-butyl)thiophosphoric triamide,NBPT)、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n-propyl)thiophosphoric triamide,NPPT)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2-chloro-6(trichloromethyl)pyridine,CP)在黄泥田土壤中抑制氮素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生化抑制组合在黄泥田土壤中抑制尿素水解效应显著,以土壤温度影响更大。随着土壤温度增加,尿素水解转化增强,有效作用时间降低,硝化作用增强,脲酶和硝化抑制效应减弱;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尿素水解转化缓慢,有效作用时间延长,硝化作用减弱,脲酶和硝化抑制效应增强。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条件下,NBPT/NPPT或配施CP处理有效抑制黄泥田土壤脲酶活性,延缓尿素水解;CP或配施NBPT/NPPT处理有效抑制NH4+-N向NO_3^--N转化,保持土壤中较高NH_4^+-N含量长时间存在。新型脲酶抑制剂NPPT单独施用及与CP配施的土壤尿素水解抑制效果与NBPT相似。黄泥田土壤中生化抑制组合应用最佳的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分别为25℃和60%WHC。总之,针对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条件,在黄泥田土壤中应采用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相结合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含水量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 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 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抑制剂组合对黄泥田土壤尿素态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周旋 吴良欢 戴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100,123,共7页
采用室内恒温、恒湿培养方法,通过不同剂量和配比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NP)及其两者组合对尿素态氮在黄泥田土壤中的转化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尿素在黄泥田土壤中,有... 采用室内恒温、恒湿培养方法,通过不同剂量和配比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NP)及其两者组合对尿素态氮在黄泥田土壤中的转化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尿素在黄泥田土壤中,有效作用时间≤3d;不同剂量NBPT处理可以缓释尿素3~9d,有效抑制脲酶活性,减缓尿素分解(效果表现为1.0%〉0.5%〉0.25%),对土壤中NO3-生成量及表观硝化率的影响基本与尿素一致;不同剂量NP处理可以有效抑制NH4+-N向NO3--N转化,其有效调控时间长达72d以上(效果表现为0.6%〉0.3%〉0.15%)。第72d,不同剂量NBPT和NP处理土壤中表观硝化率分别为64%和43%左右,NP对硝化作用抑制效果显著(P〈0.05)。与仅添加NBPT和NP处理相比,在黄泥田土壤中两者组合表现出对氮素转化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既能缓释尿素施入3~9d,有效抑制脲酶活性,减缓尿素水解,又能保持土壤中较高NH4+-N含量的时间超过72d。其中,NBPT 0.5%+NP 0.3%组合抑制效果最佳。总体认为,在黄泥田土壤中施用生化抑制剂时,NBPT和NP选用范围分别为≤0.5%和≤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尿素态氮 铵态氮 硝态氮 NBPT 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水稻及其低硅突变体中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楠 闫国超 +5 位作者 叶木军 樊小平 肖卓熙 陈好 彭苗 梁永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4,共10页
【目的】水稻是典型的富硅植物,植硅体沉积在水稻体内可封存有机碳。本文分析不同吸硅能力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固碳特征,探究水稻植硅体固碳机理。【方法】盆栽试验在浙江大学玻璃房内进行。供试材料为水稻低硅突变体L... 【目的】水稻是典型的富硅植物,植硅体沉积在水稻体内可封存有机碳。本文分析不同吸硅能力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固碳特征,探究水稻植硅体固碳机理。【方法】盆栽试验在浙江大学玻璃房内进行。供试材料为水稻低硅突变体Lsi1和Lsi2及其野生型,所有施肥和管理措施一致。于成熟期,取水稻地上部茎、叶、鞘样品,常规方法测定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结果】1)不同基因型水稻体内硅含量、植硅体含量、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突变体显著低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野生型> Lsi2野生型> Lsi2突变体> Lsi1突变体,Lsi1和Lsi2突变体水稻植硅体碳含量显著高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突变体> Lsi2突变体> Lsi2野生型> Lsi1野生型。2)野生型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鞘>叶>茎,而突变体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叶>鞘>茎,水稻叶片中的植硅体碳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最高,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分布趋势为叶>茎>鞘,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变化趋势为叶>鞘>茎。3)水稻植硅体含量与硅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高吸硅的水稻植硅体含量高,且形成的植硅体比表面积小,表明植硅体含量及其形态受其遗传特性的影响。植硅体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植硅体碳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表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除了受植硅体含量影响,还受植硅体所包裹的有机碳浓度影响。4) 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生物量、植硅体储量、植硅体碳储量显著高于其突变体。【结论】具有高吸硅能力的野生型水稻与其突变体相比,生物量、硅、植硅体、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增加,分布不同,虽然植硅体碳含量降低,但植硅体碳储量增加。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比低硅突变体水稻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突变体 植硅体 植硅体碳 植硅体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水稻养分累积及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旋 吴良欢 戴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5-1507,共13页
添加生化抑制剂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结合不同施肥模式探讨其节肥增效的养分利用特征,以期寻找适合黄泥田地区水稻高产高效的施用方式。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 添加生化抑制剂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结合不同施肥模式探讨其节肥增效的养分利用特征,以期寻找适合黄泥田地区水稻高产高效的施用方式。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及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组合与施肥模式(一次性和分次施肥)互作对黄泥田水稻养分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生化抑制剂组合和施肥模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N、P、K累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互作条件下各生育期养分间吸收存在协同效应。尿素分次施用处理水稻成熟期N、P、K吸收量较一次性施用处理分别提高11.0%、0.9%、4.2%;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27.5%、70.8%。不同施肥模式下,配施抑制剂组合(NBPT、NPPT/+CP)显著增加水稻N、P、K吸收量,促进抽穗后干物质生产和N素积累,提高籽粒中的养分分配及N素利用效率。新型脲酶抑制剂NPPT单独施用及与CP配施的水稻养分吸收和利用与NBPT相似。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成熟期N、P、K吸收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通过施肥技术和抑制剂配施的集成与优化,有利于抽穗后N、P、K的吸收、转运,促进养分积累,大幅度同步提高黄泥田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施肥模式 黄泥田 养分累积 养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生化抑制剂对黄泥田土壤钾素淋溶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旋 吴良欢 董春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7-745,共9页
中国南方黄泥田土壤中养分淋失严重,尤其是氮(N)和钾(K),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潜在环境威胁,还严重制约作物的可持续生产。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培养,研究尿素(U)和尿素硝铵(UAN)中单独添加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2-... 中国南方黄泥田土壤中养分淋失严重,尤其是氮(N)和钾(K),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潜在环境威胁,还严重制约作物的可持续生产。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培养,研究尿素(U)和尿素硝铵(UAN)中单独添加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及两者配合施用对黄泥田土壤中K素淋溶特征的影响,探讨提高黄泥田供钾能力的施肥技术。不同氮肥种类淋溶液中,K^+平均浓度大小表现为UAN处理(103.0 mg·kg^(-1))高于U处理(93.9 mg·kg^(-1)),且抑制剂处理间存在明显差异。培养结束时(第72 d),UAN处理K^+淋失量较U处理高6.7%。U各处理淋溶液中K^+累积量大小表现为U>U+NBPT>U+NBPT+CP>U+CP>CK,其中U+NBPT、U+CP和U+NBPT+CP处理较U处理分别降低8.7%、20.2%和14.9%;UAN各处理淋溶液中K^+累积量表现为UAN>UAN+NBPT>UAN+NBPT+CP>UAN+CP>CK,其中UAN+NBPT、UAN+CP和UAN+NBPT+CP处理较UAN处理分别降低6.0%、13.8%和9.2%。不同施肥处理K^+淋溶率表现为UAN>UAN+NBPT>U>UAN+NBPT+CP>UAN+CP>U+NBPT>U+NBPT+CP>U+CP。培养中期(第36 d),U和UAN处理肥际微域中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而添加CP处理有效维持土壤中较高的速效钾含量。与单施NBPT相比,配施CP可以减少黄泥田土壤中NO_3^-淋溶,增加土壤晶格对K^+的固定,减轻K^+淋溶风险,有效时间超过72 d。对各处理淋溶液中K^+累积量(y)随NO_3^-累积量(x)的变化进行拟合,其中以线性方程(y=ax+b)和Elovich方程(y=alnx+b)的拟合度最高,且抑制剂处理间a、b值均存在明显差异。总之,在黄泥田土壤中单施CP,或与NBPT配施可以有效增加K^+吸附,降低土壤中K^+淋溶损失,减轻养分淋失风险,提高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淋溶 黄泥田土壤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尿素 尿素硝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生化抑制剂组合对黄泥田土壤氮素淋溶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周旋 吴良欢 +1 位作者 董春华 贾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04-1814,共11页
揭示尿素类肥料添加生化抑制剂组合后,在黄泥田土壤中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的淋溶损失规律。采用室内土柱淋溶培养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单独添加及配合施... 揭示尿素类肥料添加生化抑制剂组合后,在黄泥田土壤中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的淋溶损失规律。采用室内土柱淋溶培养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单独添加及配合施用对尿素和尿素硝铵(300 kg N/hm^2)中氮(N)素在土体中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和尿素硝铵处理淋溶液中NH^+_4-N和NO^-_3-N浓度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出峰时间不一。NH^+_4-N和NO^-_3-N淋失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处理间差异逐渐变大。NBPT处理可以减缓尿素水解,有效抑制NH^+_4-N生成,延缓其出峰时间,减少NH^+_4-N流失;CP处理可以有效抑制NH^+_4-N向NO^-_3-N转化,减少NO^-_3-N流失。与单独添加NBPT和CP处理相比,两者配施对N素淋溶损失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在黄泥田土壤中,既能减缓尿素水解,保持土壤中较高NH^+_4-N含量,又能降低淋溶液中NO^-_3-N浓度。培养结束时(第72天),UAN处理中NO^-_3-N、NH^+_4-N、矿质态N淋失总量及硝化率较U处理高34.39%、5.32%、31.72%和15.71%。U+NBPT、U+CP和U+NBPT+CP处理较U处理分别显著降低NO^-_3-N淋失总量达15.58%、114.77%和73.45%;UAN+NBPT、UAN+CP和UAN+NBPT+CP处理较UAN处理分别显著降低达15.88%、54.87%和37.46%。不同处理NO^-_3-N淋失总量大小表现为:UAN> UAN+NBPT> U> UAN+NBPT+CP> U+NBPT> UAN+CP> U+NBPT+CP> U+CP> CK。在一定施肥量条件下,NBPT和CP单独施用或配施均可降低黄泥田土壤中NO^-_3-N累积淋失量。对各处理淋溶液中NO^-_3-N淋失量(y)随时间(x)的变化进行拟合,其中以线性方程(y=ax+b)的拟合度较高,且各抑制剂处理a、b值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认为,在黄泥田土壤中施用CP及其与NBPT配施可以显著降低土壤NO^-_3-N淋溶损失,减少N素淋失风险,提高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泥田 尿素 尿素硝铵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硝酸盐 淋溶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稻季田面水及渗漏液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旋 吴良欢 +1 位作者 戴锋 董春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4-441,共8页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和2-氯-6-(三氯甲基)毗呢(CP))与施肥模式(一次性施肥和分次施肥)互作对黄泥田稻季田面水和渗漏液氮(N)素浓度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结...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和2-氯-6-(三氯甲基)毗呢(CP))与施肥模式(一次性施肥和分次施肥)互作对黄泥田稻季田面水和渗漏液氮(N)素浓度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泥田稻季田面水和渗漏液中N素形态分别以NHJ-N和NO,-N为主。基肥施用后,稻田田面水中NH;-N和总氮(TN)浓度于第1天达到峰值后降低,第6天分别降为峰值的57.9%~ 69.1%、41.9%~59.0%(一次性施肥)和29.9%~60.7%、60.9%~ 69.7%份次施肥);稻田渗漏液中NO;-N和TN浓度于第1 ~3天达到峰值后降低,第6天分别降为峰值的51.4%~ 56.5%、56.6%~ 61.6%(一次性施肥)和45.3%~ 57.5%、51.1%~59.6%(分次施肥)。不同施肥模式下,硝化抑制剂CP会提高田面水NH4^+-N浓度,而脉酶抑制剂NBPT/NPPT或配施CP有效抑制脉酶活性,降低田面水NH4^+-N峰值;CP显著降低渗漏液NO3^--N浓度,且CP或配施NBPT/NPPT有效抑制硝化作用,降低渗漏液NO3^--N峰值。新型服酶抑制剂NPPT单独施用及与CP配施的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液N素浓度动态变化特征与NBPT相似。总之,生化抑制剂与适宜的氮肥运筹相结合更能有效延缓黄泥田中尿素水解,抑制硝化作用,减少N素径流和渗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黄泥田 田面水 渗漏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