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特征及CO_(2)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金祥纯 杜猛 +4 位作者 郝春联 辛福兵 康萍 吕伟峰 姚兰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CO_(2)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时动态监测CO_(2)驱各阶段原油的多相流动和运移行为,定量研究不同级别孔隙的流体饱和度、采收率、剩余油分布和微观动用特征,探讨注入压力对采收率和微观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特征差异显著,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0.2%,渗透率平均为0.79 mD,以低孔-超低渗透致密油储层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蚀孔及沸石溶蚀孔为主;根据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可将长6段储层由好到差依次分为Ⅰ、Ⅱ和Ⅲ类,储层孔喉结构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好。研究区储层原油主要赋存于孔喉半径小于0.1μm及孔喉半径为0.1~1和1~10μm的3类孔隙中,不同级别孔隙的CO_(2)驱微观动用特征存在差异,大孔隙和中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小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注入压力与CO_(2)驱采收率呈正相关关系,高压CO_(2)驱可增强油气传质,降低界面张力,进而提高总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孔隙结构 CCUS 核磁共振 CO_(2)驱 微观动用特征 膨胀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浸润现象的高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
2
作者 周朝辉 张晓杰 +5 位作者 张群 贾宁洪 韩璐 张磊 张路 吕伟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4-1165,共12页
鉴于常规水驱后大量原油仍然滞留在岩石表面难以采出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羟基阴离子化合物(1OH-1C)和延展型表面活性剂(S-C_(13)PO_(13)S)协同作用的新型超浸润驱油体系,测试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接触角和乳化性能,通过微观可视化驱油... 鉴于常规水驱后大量原油仍然滞留在岩石表面难以采出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羟基阴离子化合物(1OH-1C)和延展型表面活性剂(S-C_(13)PO_(13)S)协同作用的新型超浸润驱油体系,测试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接触角和乳化性能,通过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及岩心驱替实验,研究1OH-1C、S-C_(13)PO_(13)S及其复配体系的驱油效果与提高采收率机理。结果表明:1OH-1C在固体表面产生超浸润界面和静电分离压力,破坏原油与石英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剥离油膜;S-C_(13)PO_(13)S界面张力低,能够促进剩余油流动,并使其乳化,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1OH-1C和S-C_(13)PO_(13)S复配体系兼具超浸润性和低界面张力,通过协同作用有效提高采收率。低渗透天然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复配体系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出程度16.4个百分点,在低渗透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浸润 羟基阴离子化合物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 协同作用 驱油机理 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吞吐提高其埋存率及页岩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磊 于海洋 +4 位作者 黄涛 唐慧婷 孙灵辉 曾华柯 汪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6,共11页
为明确页岩油CO_(2)吞吐对采收率和埋存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装置开展CO_(2)吞吐与埋存实验,研究了地层压力、吞吐轮次、焖井时间和岩心渗透率对页岩油CO_(2)吞吐与埋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相条件下,随着地层压力增加,大孔和中孔... 为明确页岩油CO_(2)吞吐对采收率和埋存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装置开展CO_(2)吞吐与埋存实验,研究了地层压力、吞吐轮次、焖井时间和岩心渗透率对页岩油CO_(2)吞吐与埋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相条件下,随着地层压力增加,大孔和中孔的采收率增幅减小,非混相条件下,大孔和中孔采收率增幅快速上升,而随着地层压力的增加小孔采收率始终保持线性增加;当地层压力低于最小混相压力时,CO_(2)吞吐采收率提升更为显著;当地层压力大于混相压力时,吞吐采收率提升效果减弱;当焖井时间增加时,大孔和中孔的采收率提升速率减缓,而小孔的采收率提升速率是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吞吐轮次增加时,中孔和大孔的采收率提升较为显著,而小孔的增幅相对较小;地层压力与吞吐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压力增大,吞吐次数降低;岩心渗透率越大,孔隙采收率越高。该研究对于提高页岩油CO_(2)吞吐采收率和有效实施埋存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CO_(2)埋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9
4
作者 袁士义 韩海水 +5 位作者 王红庄 罗健辉 王强 雷征东 席长丰 李军诗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1-854,共14页
总结近年来油田开发基础研究手段方法方面的进展,以及老油田和陆相页岩油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进展,分析各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与建议。阐述了原位获取地下岩石/流体样品与无损检测分析等基础研究手段的进... 总结近年来油田开发基础研究手段方法方面的进展,以及老油田和陆相页岩油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进展,分析各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与建议。阐述了原位获取地下岩石/流体样品与无损检测分析等基础研究手段的进展,综述了“纳米水”驱等改善水驱,低浓度中相微乳液驱等化学驱,微纳米气泡驱等气驱,注空气热辅助混相驱等热采,以及密切割均匀压裂/无水压裂等常规油和页岩油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驱油机理、技术路线、关键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进展。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些已在矿场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但仍然面临机理研究欠深入、方法和配套工艺待完善、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建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大现场试验规模,进而促进新技术系列的形成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提高采收率 老油田 页岩油 改善水驱 化学驱 气驱 热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4
5
作者 马新华 何东博 +2 位作者 位云生 郭建林 贾成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中国大部分主力气田相继进入开发中后期且整体采收率不高,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实践形势迫切。为了促进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进步和开发水平提高,建立了统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天然气采收率评价模型,分析了影响天然气采收率的关... 中国大部分主力气田相继进入开发中后期且整体采收率不高,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实践形势迫切。为了促进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进步和开发水平提高,建立了统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天然气采收率评价模型,分析了影响天然气采收率的关键因素,明确了天然气提高采收率发展前景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储量利用程度、压降波及系数和压力衰竭效率是影响天然气采收率的3个关键因素,天然气采收率是3个关键因素对应系数的乘积;②结合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克拉2气田、苏里格气田和川南页岩气等开发实践,针对常规水驱气藏、致密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气,通过提高储量利用程度、压降波及系数和压力衰竭效率预计可提高采收率6~15个百分点;③提出了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攻关方向,包括明确气藏提高采收率机理、研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加强提高采收率技术现场试验。结论认为,研究结果奠定了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基础,系统形成了不同类型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为已开发气田提高采收率和持续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可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开发 天然气采收率 天然气提高采收率 采收率理论 采收率技术 水驱气藏 致密气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油/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及离子匹配提高采收率方法 被引量:8
6
作者 伍家忠 韩海水 +1 位作者 王秉合 陈兴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低渗透储层常规水驱后残余油以分散状态附着在储层岩石表面,提高驱油效率的难点是破除或减弱吸附力剥离残余油膜。通过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试验方法定量评价离子交换/吸附及差异,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方法精确测定原油中特征极性... 低渗透储层常规水驱后残余油以分散状态附着在储层岩石表面,提高驱油效率的难点是破除或减弱吸附力剥离残余油膜。通过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试验方法定量评价离子交换/吸附及差异,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方法精确测定原油中特征极性组分在岩石表面吸/脱附量,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方法定量测量油膜在岩石表面的黏附力和油膜厚度,提出通过离子匹配和离子交换提高水驱油效率的新方法,并以吉林Q60储层为例进行驱油试验和现场先导试验。结果表明:岩石表面的Ca^(2+)与水溶液中的Na^(+)可发生大幅度离子交换,高岭石、绿泥石、石英3种矿物表面离子交换作用更加明显;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后,带有—COOH、—C_(6)H_(5)和—CH_(3)极性官能团的沥青质分子(C_(5)Pe、BisA、PAP)在亲水、疏水岩石表面的脱附量均有增加;相同质量分数情况下溶液、原油与岩石表面的界面张力从小到大的顺序是NaCl溶液、Na_(2)SO_(4)溶液、CaCl_(2)溶液;Na^(+)等一价离子和Ca^(2+)等二价离子交换作用后,岩石表面水膜厚度增加,油膜厚度减小,可以实现油膜的有效剥离。通过调整Q60储层注入水离子组成,室内驱油试验表明,驱油效率可提高10%以上,现场先导试验取得初步效果,验证离子匹配水驱提高采收率机制,有望为低渗透油藏的增产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岩 相互作用 离子匹配 离子交换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在线物理模拟方法 被引量:7
7
作者 杜猛 吕伟峰 +9 位作者 杨正明 贾宁洪 张记刚 牛中坤 李雯 陈信良 姚兰兰 常艺琳 江思睿 黄千慧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5-807,共13页
为探索页岩油注空气驱油机理,建立了基于CT扫描和核磁共振技术的页岩油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在线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衰竭压力下页岩油空气驱开发效果、不同大小孔喉微观动用特征和页岩油空气驱采油机制,分析了空气含氧量、渗透率、注... 为探索页岩油注空气驱油机理,建立了基于CT扫描和核磁共振技术的页岩油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在线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衰竭压力下页岩油空气驱开发效果、不同大小孔喉微观动用特征和页岩油空气驱采油机制,分析了空气含氧量、渗透率、注入压力、裂缝对页岩注空气驱油效果和不同大小孔隙原油采出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页岩储集层衰竭开采后注入空气可大幅提高页岩油采收率,但不同注入时机下驱油效率和不同级别孔喉动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空气含氧量越高,低温氧化作用越强,不同大小孔隙动用程度越高,采收率越大。渗透率越高,孔喉连通性越好,流体流动能力越强,采收率越高。注入压力升高,孔喉动用下限减小,但易产生气窜现象导致突破提前,采收率先增大后减小。裂缝能加大气体与原油的接触面积,通过基质向裂缝供油提高空气波及系数和基质泄油面积,在合理生产压差下,注空气前进行适当的压裂改造有助于提高空气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空气驱 CT扫描 核磁共振 提高采收率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裂缝耦合下的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流实验 被引量:5
8
作者 杜猛 杨正明 +10 位作者 吕伟峰 李忠诚 王国锋 陈信良 亓翔 姚兰兰 张育豪 贾宁洪 李海波 常艺琳 霍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6,共11页
基于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建立了动态驱渗结合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吸微观孔喉动用机制及影响动态渗吸开发效果的因素,模拟了致密油/页岩油压裂—焖井—返排—开采一体化的动态渗流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阶段的... 基于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建立了动态驱渗结合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吸微观孔喉动用机制及影响动态渗吸开发效果的因素,模拟了致密油/页岩油压裂—焖井—返排—开采一体化的动态渗流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动态特征及对采出程度的贡献。研究表明:致密油/页岩油储层的渗流可分为大孔隙与裂缝间驱替快速产出的强驱替弱渗吸、小孔隙逆向渗吸缓慢采出的弱驱替强渗吸、动态平衡时的弱驱替弱渗吸3个阶段。驱替压力越大,驱替采出程度越高,渗吸采出程度越低,但驱替压力过大注入水易突破前缘,降低采出程度。渗透率越高,渗吸、驱替采出程度越大,渗吸平衡时间越短,最终采出率越高。裂缝可有效加大基质与水的渗吸接触面积,降低油水渗流阻力,促进基质、裂缝间的油水置换,提高基质排油速度和采收率。压裂后进行焖井有利于流体的渗吸置换与增能蓄能,有效利用返排液的携带、开采阶段的排驱置换作用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页岩油 物理模拟 核磁共振 CT扫描 动态渗吸 生产动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聚驱后油层无碱中相自适应堵调驱实验 被引量:2
9
作者 韩培慧 曹瑞波 +2 位作者 姜国庆 陈文林 韩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大庆油田聚驱后弱碱复合驱扩大现场试验取得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3.5百分点的较好效果,但体系中碱的存在导致管线、泵产生腐蚀、结垢和采出液出现严重乳化破乳难等问题。同时,由于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流度控制难,致使体系中聚合物... 大庆油田聚驱后弱碱复合驱扩大现场试验取得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3.5百分点的较好效果,但体系中碱的存在导致管线、泵产生腐蚀、结垢和采出液出现严重乳化破乳难等问题。同时,由于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流度控制难,致使体系中聚合物质量浓度高达2500 mg/L。为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需研发出适用于大庆油田聚驱后油层的高效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通过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进行测量,初步筛选出能够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产品,然后进行中相微乳液体系水溶性评价,并开展了较为完善的油水相态评价,进一步确定中相微乳液体系的最佳盐度(盐的质量分数)及其与油水比的关系,从而研发出无碱中相微乳液配方,并加入预交联颗粒凝胶(PPG)组成无碱中相自适应堵调驱体系。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聚驱后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3.3百分点,比常规弱碱复合驱多提高采收率10.1百分点,降低聚合物用量28%。研究成果为大幅提高大庆油田聚驱后油层的采收率提供了理论及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层 相行为测试 中相微乳液 预交联颗粒凝胶(PPG) 自适应堵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注气相态物性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猛 陆舒艺 +4 位作者 常艺琳 吕建荣 万宜迪 姚兰兰 杨正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09-1514,共6页
为探索不同注入气体对页岩油的相态行为及物性变化特征,综合利用高温高压PVT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及气相色谱,开展了减氧空气(含氧量10%)、空气、CO_(2)的注气膨胀实验研究,通过实时监测不同油气体系相态行为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注入气对... 为探索不同注入气体对页岩油的相态行为及物性变化特征,综合利用高温高压PVT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及气相色谱,开展了减氧空气(含氧量10%)、空气、CO_(2)的注气膨胀实验研究,通过实时监测不同油气体系相态行为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注入气对地层油体系饱和压力、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等物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气体对于地层油的相态行为及物性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向页岩储层注入空气,可与原油接触,发生低温氧化反应,空气含氧量越高低温氧化作用越强,越有助于气相溶解至油相中,体系饱和压力越低;注入CO_(2)时,易与原油产生较好的混相作用进而可增强气体的溶解性。受限于较高的溶解饱和压力,高含氧量空气与减氧空气的膨胀系数相差不大,但高含氧量空气的降黏效果较明显,CO_(2)可在压差和扩散作用下进入原油内部,抽提萃取强度更大,膨胀降黏效果最好。高含氧量空气与原油接触时,可产生质量交换,使得轻质组分萃取至气相中,加速重质组分占比升高,原油密度逐渐增大。CO_(2)对于低碳组分的强抽提作用可促使原油轻质组分向重质组分转化,进而导致原油密度上升的幅度更大,注CO_(2)开发有望成为页岩油提高采收率并兼顾埋存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成果可为页岩储层注气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态特征 页岩油 提高采收率 CCUS 膨胀降黏 物理模拟 低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岩气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邹才能 赵群 +15 位作者 刘翰林 孙粉锦 陈艳鹏 邓泽 于荣泽 李士祥 杨智 吴松涛 马锋 高金亮 沈振 周国晓 尹帅 宋昱 郭秋雷 李勇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共18页
近年来,中国煤岩气革命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一匹“黑马”,中国石油建成了世界首个年产200×10^(4) t油气当量煤岩气田,实现煤岩气科技、管理与战略3个创新,对全球非常规油气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煤岩气突破体现出坚持以“源岩油气”为导... 近年来,中国煤岩气革命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一匹“黑马”,中国石油建成了世界首个年产200×10^(4) t油气当量煤岩气田,实现煤岩气科技、管理与战略3个创新,对全球非常规油气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煤岩气突破体现出坚持以“源岩油气”为导向的勘探战略及“立足常规、突破非常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或可能是中国继页岩油气革命之后的一场“新革命”。为了进一步促进煤岩气规模化勘探开发进程,在阐述煤岩气概念、内涵、类型及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煤岩气革命的科学意义,总结了当前煤岩气核心勘探开发技术,指出了煤岩气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非常规油气发展历经油砂稠油、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和煤岩油气4个阶段,煤岩气革命历经了“煤成气”理论、“煤层气”理论、“煤岩气”理论3个阶段与3次突破。②煤岩气指煤岩地层内形成的天然气,煤岩气富集具有“原生原储、原位原聚”特点。③煤岩气革命的科学内涵包括将资源视野从浅层煤岩气扩展到深层煤岩气的科技革命、注重降本增效的管理革命和新增中国天然气新气源的战略革命。④煤岩气两种类型包括地下原位先天地温形成的“煤岩气”、地下原位人工加热形成的“煤岩气”,前者富集的3个关键特征是进入中高成熟度、自封闭顶底板和较高占比游离气;随着原位加热改造技术的发展,地下原位人工加热形成的“煤岩气”资源,有望在天然气工业中发挥出更大的战略性潜力。⑤目前中国煤岩气5个核心勘探开发技术进展包括煤岩气甜点区/段分类标准的制定、高精度地震/地质一体化导向的实现、聚能经济压裂技术的探索、控压排采开发模式的创建、煤岩气数智化平台的开发。⑥煤岩气革命发展仍面临4个关键挑战包括“甜点区/段”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低成本少水—无水压裂工艺研发滞后、智能化井工厂建设不能满足需求、煤岩气产量峰值维持难度大。结论认为,中国煤岩气革命将对天然气工业产生重大影响,具体体现在将不断丰富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地下煤炭气化有望成为一场“真正革命”、人工智能驱动煤岩气创新发展、加速构建天然气经济效益评价完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概念 煤岩气地质理论 煤岩气类型 煤岩气技术 煤岩气革命 非常规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九龙山构造震旦系构造控藏特征及勘探意义
12
作者 姜华 杨威 +7 位作者 翟秀芬 谷志东 李秋芬 鲁卫华 刘桂侠 江青春 黄士鹏 石书缘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8-1491,共14页
川西北九龙山构造处于德阳-安岳裂陷灯影组台缘带发育区,九龙山构造规模成藏条件研究对川西北地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次研究综合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以构造控藏研究为主线,明确构造演化背景下成藏... 川西北九龙山构造处于德阳-安岳裂陷灯影组台缘带发育区,九龙山构造规模成藏条件研究对川西北地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次研究综合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以构造控藏研究为主线,明确构造演化背景下成藏要素形成及源储配置关系,并建立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九龙山构造震旦系灯影组构造控藏作用可划分为3个重要阶段:①同沉积期,九龙山构造在灯影组二段沉积期处于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边缘碳酸盐岩台缘带内侧,而在灯影组四段沉积期处于台缘带发育主体区,两者均发育台缘丘滩有利沉积相带;②早寒武世德阳-安岳裂陷发育鼎盛期,形成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厚层优质泥页岩为主体的优质烃源岩,并与灯影组下伏陡山沱组泥页岩共同构成了两套烃源岩夹持灯影组规模储层的优质成藏组合;③后期多幕构造活动改造过程中,早期处于川中古隆起斜坡部位的九龙山地区发生多期局部隆升构造活动,最终定型为川西坳陷中整体深埋背景下的局部隆起构造。在奥陶纪末期—早三叠世末期主成油阶段及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主成气阶段两个成藏关键期,九龙山背斜构造形态已经形成并长期保持,有利于油气的捕获聚集成藏。总体来看,九龙山构造震旦系灯影组源储配置条件优越,具备规模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九龙山地区 构造控藏 震旦系灯影组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CCUS-EGR:物模与数模
13
作者 高树生 刘华勋 +4 位作者 吕伟峰 叶礼友 熊伟 朱文卿 安来志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5-137,共13页
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废弃气藏注CO_(2)不仅可以实现CO_(2)埋存,还可以提高气藏采收率,CCUS-EGR的研究重点为气藏工程与数值模拟,通常采用达西渗流模型,基础物理模型缺乏实验支撑。为此,针对苏里格气田CCUS-EGR先导试验区苏东41-53井区储... 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废弃气藏注CO_(2)不仅可以实现CO_(2)埋存,还可以提高气藏采收率,CCUS-EGR的研究重点为气藏工程与数值模拟,通常采用达西渗流模型,基础物理模型缺乏实验支撑。为此,针对苏里格气田CCUS-EGR先导试验区苏东41-53井区储层物性与开发特征,运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废弃气藏注CO_(2)埋存与提高采收率的动态过程,预测了CO_(2)埋存与提高气藏采收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气藏废弃压力越高,相应的碳埋存量与气藏采收率提高值越大;含水饱和度越高,相应的碳埋存量与气藏采收率提高值越小。②非均质性会导致碳埋存量与采收率提高值极低;注气速度越高,突破时间越早,存在最佳注气速度;温度越高,突破时间越早,相应的碳埋存量越少,当温度低于CO_(2)临界温度时,可以大幅度提高碳埋存量,而温度对气藏采收率提高值影响较小。③建立了考虑气水两相渗流、气体间扩散效应的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注CO_(2)埋存与提高气藏采收率动态预测渗流模型,注CO_(2)突破时气藏采收率提高值高,受扩散效应影响,突破后还可以继续产出CH_(4),进一步提高气藏采收率,当产物中CO_(2)含量达到50%后,碳埋存量与气藏采收率增长缓慢,可作为注CO_(2)埋存与气藏提高采收率的截止条件。结论认为,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得到的新认识,不仅为该先导试验区CCUS-EGR一体化技术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矿场试验指导,而且对于国内不同类型气藏CCUS-EGR项目的实施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CCUS-EGR 致密砂岩气藏 物理模拟 数值计算 气体驱替与扩散渗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中国CCUS-EOR发展现状、思考与展望
14
作者 张烈辉 韦棋 +4 位作者 廖广志 吕伟峰 杨羿 赵玉龙 田野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0,共11页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之一。其中注CO_(2)提高油藏采收率(CCUS-EOR)是CCUS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兼具减排和增油双重作用。我国CCUS-EOR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关键技术和工艺...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之一。其中注CO_(2)提高油藏采收率(CCUS-EOR)是CCUS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兼具减排和增油双重作用。我国CCUS-EOR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全产业链一体化技术体系,但后续大规模推广仍面临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改进状态方程,优化相态计算方法,建立能够体现油气水沥青多种相态变化的综合相态计算方法,能有效解决多元混合体系油气相态变化预测不准确的问题;②优化多场耦合模型计算方法,结合机器学习等方法降低计算成本,能够实现对注CO_(2)提采生产动态的准确模拟;③微纳流控技术、在线核磁技术、在线CT技术等非常规实验手段是厘清微观尺度CO_(2)驱油机理的关键;④我国CCUS-EOR产业发展需要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欧美碳封存鼓励体系,加快完善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获得进一步政策支持,同时需要优化项目选址策略,建立完善的碳捕集、运输、封存体系,依靠规模效应降低平均成本。结论认为未来我国CCUS-EOR产业技术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OR 相态变化 多场耦合 碳排放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致密砂岩微观孔喉结构对气水相渗的控制机理
15
作者 周露 卓勤功 +5 位作者 罗翔 公言杰 成友友 胡旭 王锦洲 章国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孔隙微观参数对气水相渗特征的影响因素难以确定。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结合岩心压汞法、核磁共振T2谱测试及微米CT扫描结果获取了储层微观孔喉参数及各尺度分形维数,通过可动气体孔隙度...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孔隙微观参数对气水相渗特征的影响因素难以确定。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结合岩心压汞法、核磁共振T2谱测试及微米CT扫描结果获取了储层微观孔喉参数及各尺度分形维数,通过可动气体孔隙度和最大气相相对渗透率,讨论了分形维数、微观孔喉结构参数对气水相渗特征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压汞和核磁共振分形曲线具有明显的“三段式”特征,且储层总分形维数描述气水共存时渗流及可动流体分布状况更精细;最大进汞饱和度、平均孔喉半径、储层总分形维数及排驱压力对气体渗流时的可动气体孔隙度影响较为显著;平均孔喉半径对气体渗流时的最大有效气相相对渗透率影响较为显著。在明确微观孔喉结构对气水相渗的控制机理后,可以为产水气藏高效开发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致密砂岩 分形维数 微观孔喉 影响因素 气水相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水合桥在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中的作用机理
16
作者 金旭 崔风路 +7 位作者 吴一宁 王晓琦 孟思炜 张辰君 刘晓丹 陶嘉平 沈蔓 王奉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5-1153,共9页
聚焦低渗—特低渗油藏中原油-岩石界面处的离子水合桥作用,总结其研究方法、形成机理、作用强度及破坏机制,讨论离子水合桥对原油赋存状态和可动性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离子水合桥研究存在的关键挑战,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当... 聚焦低渗—特低渗油藏中原油-岩石界面处的离子水合桥作用,总结其研究方法、形成机理、作用强度及破坏机制,讨论离子水合桥对原油赋存状态和可动性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离子水合桥研究存在的关键挑战,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当前该领域研究通常采用实验表征技术与分子模拟方法开展;离子水合桥形成涉及的微观作用力主要包括静电作用、氢键、范德华作用等,其中原油极性分子与水合离子之间的氢键是破坏离子水合桥作用的主要位点;离子水合桥作用强度受离子种类和浓度、储层溶液环境、油藏岩石矿物类型、原油中极性组分的共同调控,进而影响原油赋存状态和可动性。离子水合桥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尺度贯通及地质复杂性3个方面存在系统性挑战,离子水合桥的动态演化机制尚未明晰、时空跨尺度建模预测存在衔接断层、实际地质环境的复现性不足。未来研究可从以下3方面寻求突破:发展原位动态实验表征与机器学习辅助的模拟策略、建立跨尺度模型融合和升尺度预测框架、开展复杂矿物-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离子水合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特低渗油藏 离子水合桥 形成机理 作用强度 破坏机制 驱油效率 流固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性气藏注CO_(2)渗流机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钰祥 闫海军 +5 位作者 位云生 曹正林 郭建林 罗瑜 叶礼友 钟俊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气藏中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即CCUS-EGR有望成为支撑“双碳”目标的主体技术。针对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中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设计不同温压下岩样渗流能力实验,判断不同相态下CO_(2)渗流能力;建立微观数值模拟,... 气藏中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即CCUS-EGR有望成为支撑“双碳”目标的主体技术。针对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中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设计不同温压下岩样渗流能力实验,判断不同相态下CO_(2)渗流能力;建立微观数值模拟,对比孔隙空间中注入不同介质驱替CH_(4)的提采效果、波及系数和驱替效率;对含束缚水状态不同岩性样品进行CO_(2)-水-岩反应实验,结合核磁共振设备评价注入CO_(2)前后气藏渗流能力和孔隙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的黏度接近气态、密度接近液态,具有极高的渗流能力;与N_(2)和H_(2)O相比,CO_(2)扩散系数最高,CO_(2)对孔隙角隅处CH_(4)的微观波及系数最高、驱替效果最好,对应的CH_(4)采收率最高;CO_(2)-水-岩反应导致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火山岩样品致密化以及束缚水含量降低,其中碳酸盐岩样品反应最强烈、反应后大孔体积占比增加,而致密砂岩和火山岩样品反应后大孔体积占比减少,最终含束缚水岩样渗透率由矿物沉淀程度以及束缚水饱和度降低程度共同决定。该研究为现场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注入CO_(2)先导试验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GR 渗流机理 CO_(2)-水-岩反应 扩散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砂岩气藏中的气湿反转规律及标度模型
18
作者 姚同玉 丛苏男 +2 位作者 刘卫东 崔传智 张俨彬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1,共9页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岩心端面接触角测试实验研究了不同链长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的气湿反转规律,利用渗透系数实验对比了气湿反转前后液相渗透系数,建立了防液锁的标度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云母片和岩心表面具有较强的气湿反转能力,相对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气湿反转能力最强,能将水和十二烷在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从6.0°、6.6°增至83.1°、62.2°,岩心端面的接触角分别从17.6°、19.2°增至93.1°、84.2°;(2)经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反转后,液相在岩心中的渗透系数降低,且CTAB降低幅度最大,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3.7%和69.4%;(3)构建的防液锁的标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经0.05%CTAB处理后,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2.3%和67.0%,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结论认为,研究认识深化了对气湿反转现象的理解,CTAB可有效抑制气藏液锁,构建的标度模型可以评价气湿反转防液锁效果,能为砂岩气藏防液锁、降积液、延长生产周期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 气湿反转 接触角 渗透性 气藏液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沉积油藏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规模化应用发展方向
19
作者 吕伟峰 张海龙 +9 位作者 周体尧 高明 张德平 杨永智 张可 俞宏伟 姬泽敏 吕文峰 李忠诚 桑国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9-972,共14页
基于中国陆相沉积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与CO_(2)长期封存的技术需求,系统梳理近年来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实践认识,针对CO_(2)驱油与埋存向已开发老油田规模化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先导试... 基于中国陆相沉积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与CO_(2)长期封存的技术需求,系统梳理近年来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实践认识,针对CO_(2)驱油与埋存向已开发老油田规模化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先导试验阶段(2006—2019年)经过持续发展完善和应用实践,形成了第1代陆相沉积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体系;工业化发展阶段(2020年开始)在限域相态、油藏埋存机理、油藏工程、波及调控、工程工艺、封存监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认识,第2代CO_(2)驱油与埋存理论技术趋于完善,支撑CO_(2)捕集、利用与埋存(CCUS)示范工程见效。为了破解CO_(2)驱油与埋存中混相程度低、气窜防控难、工艺要求高、应用场景少、协同难度大等关键技术问题,支撑CCUS实现规模化应用,需要持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促混转混、综合调控扩大波及、全流程工程工艺技术及装备、长期安全封存和监测、驱油封存协同优化调控等第3代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油藏 CO_(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 技术进展 矿场实践 技术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凝析气藏相态变化特征与模拟预测
20
作者 李傲 张可 +3 位作者 宋振龙 程耀泽 陈光进 孔德彬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2,共7页
超深层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复杂多样,为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开展超深层不同气油比凝析气相态变化描述及预测意义深远.通过高温高压流体相态特征评价实验,获取不同气油比条件下凝析气相态参数,进行实验数据拟合并建立相态模拟预... 超深层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复杂多样,为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开展超深层不同气油比凝析气相态变化描述及预测意义深远.通过高温高压流体相态特征评价实验,获取不同气油比条件下凝析气相态参数,进行实验数据拟合并建立相态模拟预测模型,预测超深层凝析气相态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气油比由2 000 m^(3)/m^(3)增加至8 000 m^(3)/m^(3),露点压力降低11.94%,地层原油密度降低13.02%,地层相对体积降低11.51%,地层条件偏差系数增加8.76%,气油比升高导致凝析液增加幅度减缓.进一步建立相态模型,预测相对体积、偏差系数和反凝析液量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1.37%、2.05%和2.69%.相态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气油比升高会导致地露压差和临界凝析压力降低,凝析油更易析出滞留在储层内无法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凝析气藏 气油比 相态特征 模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