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2019年拉萨市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邱大瑞 杜晓辉 +3 位作者 扎西罗杰 拉巴次仁 贵桑央吉 崔洁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2期193-196,200,共5页
利用拉萨市1980—2019年均一化降水资料,在分析该市降水量、降水强度、不同等级降水日数以及降水量贡献率等方面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拉萨市降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9年拉萨市年降水量以28.81 mm/10 a的速率增加... 利用拉萨市1980—2019年均一化降水资料,在分析该市降水量、降水强度、不同等级降水日数以及降水量贡献率等方面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拉萨市降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9年拉萨市年降水量以28.81 mm/10 a的速率增加,主要是由于夏季降水量的增加造成的。空间上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降水强度呈增大趋势,降水量在时间上表现出更为集中,降水强度在空间上均呈增加趋势;小雨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贡献率呈减少趋势,而中雨和大雨降水日数则呈增加趋势;分析不同等级降水对拉萨市空间分布的贡献率,小雨对拉萨市北部降水量的贡献最主要,而中雨和大雨对拉萨市东部降水量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强度 降水日数 降水量贡献率 气候特征 拉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0年拉萨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洛桑卓嘎 四郎措姆 +2 位作者 格桑卓嘎 旦增克珠 洛桑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5-18,35,共5页
为了解和评估近年来拉萨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本文利用2014—2020年拉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拉萨监测站的6类污染物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4—2020年期间拉萨市首要污染物为PM2.5,且与PM10... 为了解和评估近年来拉萨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本文利用2014—2020年拉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拉萨监测站的6类污染物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4—2020年期间拉萨市首要污染物为PM2.5,且与PM10、NO_(2)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评价结果中发现,2014—2020年拉萨市的空气污染程度逐年有所减弱,这期间3类污染物(PM10、PM2.5、SO_(2))的浓度变化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对PM10、PM2.5、SO_(2)浓度含量的年际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在2014—2020年期间这3类污染物的平均值、最大值以及最小值的秩相关系数均处于显著下降趋势;在这3类污染物(PM10、PM2.5、SO_(2))的年内变化特征中发现,其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每年冬季的12月至次年1月,9月至10月是污染物浓度上升趋势开始的时间节点,而5月至8月是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趋势的时间段,因此,拉萨市3类污染物浓度变化与季节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 空气质量 主成分分析法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7月拉萨市两次中等强度降水过程对比分析
3
作者 洛桑卓嘎 次仁拉姆 +1 位作者 四郎措姆 边琼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3期52-54,57,共4页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对7月9日20:00~10日20:00和7月19日20:00~20日20:00出现的两次相似环流背景、但最强中心落区不一致的两次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500 hPa上...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对7月9日20:00~10日20:00和7月19日20:00~20日20:00出现的两次相似环流背景、但最强中心落区不一致的两次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500 hPa上中高纬均为两脊一槽型,在本地上空均无明显的影响系统,均为西路冷空气,但冷空气南压过程不一致,最终将709过程认定为高压脊型降水,719过程认为高压外围型或暖云降水、两次过程水平动力结构不一致,719过程更有利于水平运动的发展、两次过程垂直动力结构不一致,709过程更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两次过程的主体云系来源不同,709过程的主体云系来自北部,而719过程的主体云系来自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对流云团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分布特征 被引量:56
4
作者 张鸿发 郭三刚 +4 位作者 张义军 程国栋 石运强 普布卓玛 侯正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8-564,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年5~9月的雷暴天气资料,特别是近20年在青藏高原多次实验观测的地面和高空天气资料及部分雷达回波资料,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强对流雷暴天气分布的变化特征及高原强雷暴云日变化和强雷暴云生命史特点。结果表... 利用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年5~9月的雷暴天气资料,特别是近20年在青藏高原多次实验观测的地面和高空天气资料及部分雷达回波资料,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强对流雷暴天气分布的变化特征及高原强雷暴云日变化和强雷暴云生命史特点。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铁路沿线强雷暴天气由北向南增加,多雷暴中心在高原中部的那曲、安多和索县一带,呈东西向,与青藏高原山脉走向一致。雷暴发生次数年均达到90次,5~9月占全年的97%。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中有87%产生霰和强阵性降雨,其中有63%为雨夹雹。高原强雷暴云从5月月均达到10次后逐月增加,6月猛增到20次左右,7月最多月均达到25次以上,8月较多达到20次以上,9月减少到20次。高原雷暴云发生时段主要在15~22时(北京时,下同),由北向南推迟,那曲主要在17~19时,拉萨在21~23时,06~11时基本上没有雷暴。那曲出现强雷暴的峰值时段要比拉萨早6h,出现雷暴相对比例高一倍。高原强雷暴云生命史的持续时间≤1h的达到70%以上,持续时间1~2h的达到20%,而持续时间>2h的不到数总数的10%。那曲强雷暴云持续时间明显比拉萨长,且相对比率高。50年间3个时段雷暴发生次数说明,最近10年青藏铁路沿线出现强对流雷暴频数略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 雷暴活动和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夏季西藏地区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尼玛吉 次珍 《高原科学研究》 2018年第2期59-64,共6页
2017年夏季,西藏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全区平均降水量为328.6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雨季开始期、结束期均偏早,其中阿里地区降水显著偏多,为1980年以来最大值。全区平均气温为13.1℃,较常年平均值偏高0.3℃。2017年夏季北... 2017年夏季,西藏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全区平均降水量为328.6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雨季开始期、结束期均偏早,其中阿里地区降水显著偏多,为1980年以来最大值。全区平均气温为13.1℃,较常年平均值偏高0.3℃。2017年夏季北半球环流特征显示:欧亚中高纬环流呈现"两槽一脊"型,乌拉尔山地区高度场为负距平,贝加尔湖区域为正距平控制,西藏高原地区高度场为正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夏季 天气气候 大气环流 年代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7年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夏季气候暖干化趋势 被引量:8
6
作者 赤曲 周顺武 +2 位作者 多典洛珠 王传辉 孙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1-291,共11页
基于1961~2017年青藏高原腹地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4个站(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夏季(6~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气候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并探讨了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 基于1961~2017年青藏高原腹地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4个站(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夏季(6~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气候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并探讨了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总云量和地面水汽压的联系。结果表明:(1)1961~2017年该地区夏季气候出现了暖干化趋势。气温(相对湿度)显著升高(下降),降水趋势变化不明显;本世纪初气温(相对湿度)均发生了显著的突变。(2)该地区夏季气候因子间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密切关系:气温与相对湿度和降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降水与相对湿度为正相关。(3)该地区夏季气候因子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同期总云量和地面水汽变化有关。1961~2017年总云量持续减少是气温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变化不明显又造成了相对湿度的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河谷 气候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暖干化 总云量 地面水汽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