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抚顺市2016年6月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1
作者 宁大可 亢云龙 +3 位作者 刘多文 王磊 王赛頔 刘超杰 《农业灾害研究》 2016年第7期35-36,共2页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0—11日抚顺一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具有短时强降水特点,并伴有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同时雨量分布不均,南部雨量整体...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0—11日抚顺一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具有短时强降水特点,并伴有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同时雨量分布不均,南部雨量整体偏大。东北冷涡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与地面华北气旋对应位置配合较好,低空急流提供了较好的水汽输送,850 h Pa切变线提供了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对流 华北气旋 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评估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晶 林蓉 +5 位作者 张海娜 吕志红 王艳 胡春丽 李菲 刘晓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63-3566,共4页
利用辽宁省1971~2008年农业生产资料及气象灾害资料,计算了干旱、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冻害的影响权重、成灾率及其变异值,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等级划分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粮食产量... 利用辽宁省1971~2008年农业生产资料及气象灾害资料,计算了干旱、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冻害的影响权重、成灾率及其变异值,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等级划分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相应年农业气象灾害存在负相关关系,1989、1997、2000年农业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粮食产量相应严重减产。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小灾情出现频率最大,占总年数的39%,同时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随年代逐渐增大;干旱影响权重为63.0%,成为当前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农业生产 影响评估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近48年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晶 吕志红 +1 位作者 林蓉 刘晓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566-3568,共3页
利用辽宁省50个观测站1961-2008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作为干旱划分标准,对历年干旱的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日数及影响范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旱、夏旱、秋旱3类干旱均存在影响范围扩大、强度增加趋势... 利用辽宁省50个观测站1961-2008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作为干旱划分标准,对历年干旱的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日数及影响范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旱、夏旱、秋旱3类干旱均存在影响范围扩大、强度增加趋势,春旱影响范围、强度变化最明显;春旱日数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夏旱、秋旱日数变化以增加趋势为主;西部春旱发生频率较高,东部各种干旱发生频率相对都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干旱强度 干旱范围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冬季异常偏冷年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吕志红 李强 +3 位作者 李晶 侯波 王阳 王丽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0-94,共5页
利用抚顺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分析了抚顺冬季异常偏冷年的气候特征,发现异常偏冷年都有最低气温低于-30℃的冷段,并且气候变暖后,降雪多、积雪深是其主要特征。同时通过分析深层平均地温、太阳黑子活动、大气环流等资料,发现抚顺冬季气... 利用抚顺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分析了抚顺冬季异常偏冷年的气候特征,发现异常偏冷年都有最低气温低于-30℃的冷段,并且气候变暖后,降雪多、积雪深是其主要特征。同时通过分析深层平均地温、太阳黑子活动、大气环流等资料,发现抚顺冬季气温异常偏低一般都出现在太阳黑子峰谷年附近,并与前期3—11月0.8m深层平均地温呈正相关,北半球500hPa冬季欧亚地区距平场为西高东低,东亚槽稳定建立,并且大气环流以大西洋-欧亚E型环流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异常偏冷 深层地温 太阳黑子 大气环流 降雪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2月抚顺一次雨转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吴春英 李金义 徐全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14784-14789,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9年2月12~13日抚顺一次历史罕见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释用检验。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呈一槽一脊径向环流形势下,500hP...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9年2月12~13日抚顺一次历史罕见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释用检验。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呈一槽一脊径向环流形势下,500hPa北涡、南支槽、地面江淮气旋、85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强降水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动力条件下。该次降水过程有2支低空急流在辽宁汇合,水汽条件充沛。冷平流由低层侵入,低层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强锋区,为强降水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为雷暴和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该次降水预报过程中,欧洲、日本形势预报、降水预报稳定且准确,德国降水预报前期48h预报偏小,24h预报与实况接近,中尺度预报过程降水量级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数值预报 低空急流 雨雪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近10年暴雪的短期天气学分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吕志红 全美兰 葛权哲 《农学学报》 2013年第11期20-24,共5页
为了对抚顺地区暴雪天气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此类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的实况气象资料,对抚顺2001—2010年近10年的15个暴雪个例进行短期天气学分型研究。结果表明:抚顺暴雪按500 hPa位势高度场可分... 为了对抚顺地区暴雪天气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此类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的实况气象资料,对抚顺2001—2010年近10年的15个暴雪个例进行短期天气学分型研究。结果表明:抚顺暴雪按500 hPa位势高度场可分为横槽型暴雪和小槽东移发展型暴雪,这2种暴雪型冷空气都经过贝加尔湖东南下;在海平面气压场上,抚顺暴雪可分为蒙古气旋型暴雪、倒槽型暴雪和江淮气旋型暴雪,90%以上的暴雪属于蒙古气旋型和倒槽型暴雪;蒙古气旋东南下经渤海加强再东北上是蒙古气旋型暴雪的主要特点,辽宁以南的低值系统北上是产生抚顺暴雪的必要条件;亚洲冷高压自西北或北北西向东南或南南东移动,倒槽型暴雪的亚洲冷高压强度大于蒙古气旋型暴雪的亚洲冷高压强度。此外,抚顺近10年暴雪有60%出现在12月和3月,一九—三九期间未出现暴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冷暖空气 天气学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地区一次连续性降水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多文 亢云龙 +2 位作者 田琳 米雷 赵思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3期286-287,290,共3页
利用抚顺自动站观测资料,从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等方面对抚顺地区一次连续性降水过程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高温高湿不稳定形势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热力因子;充足的水汽源、良好水汽输送带... 利用抚顺自动站观测资料,从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等方面对抚顺地区一次连续性降水过程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高温高湿不稳定形势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热力因子;充足的水汽源、良好水汽输送带的建立以及水汽辐合大值区的形成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降水 物理量 诊断分析 辽宁抚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近50年各季气温和降水异常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多文 蔡冰 +2 位作者 吴春英 沈斌 宁大可 《农业灾害研究》 2014年第9期47-49,共3页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气温二倍标准差和降水量业务化距平百分率标准,分析了抚顺3站1961—2010年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和汛期(6—9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抚顺地区易出现气温偏高...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气温二倍标准差和降水量业务化距平百分率标准,分析了抚顺3站1961—2010年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和汛期(6—9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抚顺地区易出现气温偏高和降水偏多,冬季是最易出现异常的季节;从年代演变来看,气温和降水异常偏高频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增长趋势,异常偏低频数在20世纪60—70年代呈小幅波动;从区域划分来看,全区春季和夏季易出现气温异常偏高,全区夏季和冬季易出现降水异常偏多,降水异常偏少集中在全区的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5月抚顺地区一次降水过程天气尺度分析
9
作者 刘多文 蔡冰 +2 位作者 李俊乐 孙蕾 王磊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2期214-215,共2页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4年5月25日抚顺地区一次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且降水分布比较均匀。东北冷涡、蒙古气旋、低空急流和850 ...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4年5月25日抚顺地区一次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且降水分布比较均匀。东北冷涡、蒙古气旋、低空急流和850 h Pa切变线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急流 蒙古气旋 辽宁抚顺 2014年5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5月抚顺地区一次降水过程的中小尺度分析
10
作者 刘多文 蔡冰 +2 位作者 李俊乐 亢云龙 李祥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3期256-257,262,共3页
分析了2014年5月25日抚顺地区一次降水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比较良好。
关键词 降水过程 中小尺度分析 辽宁抚顺 2014年5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空急流在北京“7.21”暴雨中的动力作用 被引量:45
11
作者 全美兰 刘海文 +1 位作者 朱玉祥 程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2-1019,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重点研究了高空急流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7.21")暴雨中降水突然增强时刻14时(北京时)和降水最强时刻19时的动力作用。结果表明,&quo...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重点研究了高空急流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7.21")暴雨中降水突然增强时刻14时(北京时)和降水最强时刻19时的动力作用。结果表明,"7.21"暴雨的发生和西来的高空急流东移至北京上空有关,高空急流及其散度场和与高空急流相伴随的次级环流对"7.21"暴雨的发生起重要的动力作用。7月21日14时,高空急流轴的经向度开始增大,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散度场南北范围明显扩大,北京上空为深厚的对流运动,受来自低层的东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的影响,北京地区降水量突然增大;20时,对流层高空急流轴的经向度进一步增大,此时由于北上西北低涡导致的低层辐合,使得北京上空对流层高层出现强辐散区,北京上空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加之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使得北京地区降水量在19时达到最大值。"7.21,,暴雨中降水突然增强时刻和降水最大时刻,上升支均出现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但是,次级环流的下沉支均发生在北京的东南部,这是影响"7.21"暴雨次级环流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高空急流 散度 次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锋生及其次级环流对北京2012.7.21最大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海文 全美兰 +1 位作者 朱玉祥 孙艳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1-920,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站逐时的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分别分析了锋生及其次级环流对北京7.21暴雨过程中最大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发生时刻并不一致。2...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站逐时的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分别分析了锋生及其次级环流对北京7.21暴雨过程中最大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发生时刻并不一致。21日14时为北京最大降水增幅时刻,而次大降水增幅时刻的19时却为北京降水最大时刻。北京降水不论是增幅最大还是降水最大都与锋生处于北京的具体位置有关。21日14时,伴随着锋生函数正值区伸展到北京地区,其总锋生函数开始增大,此时高空急流导致的次级环流的上升支与冷锋前的上升支重合,使得地面锋前形成一深厚的上升运动,北京地区出现最大降水增幅;但在北京降水最大时刻,锋生函数大值中心移动到北京上空,其总锋生函数达到最大,在急流-锋系所产生的次级环流中,主要表现为在暖区一侧有强烈的上升运动,这和经典的急流-锋系所揭示的次级环流并不相同。同时,来自孟加拉湾从高原西侧经过河套地区到达北京的准"s"型异常水汽通道,则为北京7.21最大降水增幅时刻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而北京最大降水时刻,南海水汽通道成为主要水汽来源,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则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增幅 锋生作用 次级环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长历时强降水的环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传雷 管兆勇 +2 位作者 王赛頔 贾旭轩 苏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利用NCEP 1°×1°格点再分析、FY-2E相当黑体亮温TBB和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了辽宁3次典型长历时强降水TBB值与降水强度的关系、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及维持机制,并初步建立了辽宁长历时强降水概念预报模型。结果表明... 利用NCEP 1°×1°格点再分析、FY-2E相当黑体亮温TBB和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了辽宁3次典型长历时强降水TBB值与降水强度的关系、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及维持机制,并初步建立了辽宁长历时强降水概念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副热带高压的形态、位置和强度有利于辽宁产生强降水的大尺度形势下,副热带高压西侧低空急流持续输送的充沛暖湿空气与高空干冷空气在同一地点长时间相互作用,为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背景条件。强降水持续时间与其上空的强垂直速度持续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持续时高空一般为弱的不稳定或中性层结。强降水不仅可出现在对流云团发展旺盛的冷云区内部或边缘,也可发生在TBB值较小的暖云区内。TBB值的大小与降水强度没有必然的关系,但TBB值的快速减小都预示强降水即将发生。这些结论有利于深化认识辽宁地区长历时强降水的成因并为预报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历时 强降水 环境特征 TB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及天气学成因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晓巍 蒋大凯 +3 位作者 王明华 王赛頔 桑明刚 师鸿儒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4期228-229,231,共3页
利用辽宁省常规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1981—2010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h Pa高度场、850 h Pa温度场、地面气压资料,依据辽宁省水稻各生长期低温冷害指标,从农作物秧苗期到分蘖成熟期,分析不同阶段低温冷害分布特征和致灾的天气学成... 利用辽宁省常规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1981—2010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h Pa高度场、850 h Pa温度场、地面气压资料,依据辽宁省水稻各生长期低温冷害指标,从农作物秧苗期到分蘖成熟期,分析不同阶段低温冷害分布特征和致灾的天气学成因,总结低温冷害预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温冷害 分布特征 天气学分型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大暴雪产生的气候背景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志红 李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218-4220,共3页
利用辽宁1961年至今14个地市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辽宁大暴雪个例发生的时空特征、前期异常气候现象、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演变,认识到大暴雪出现前辽宁气候已经偏离常态,处于气温偏高偏低、降水偏少偏多状态;中... 利用辽宁1961年至今14个地市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辽宁大暴雪个例发生的时空特征、前期异常气候现象、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演变,认识到大暴雪出现前辽宁气候已经偏离常态,处于气温偏高偏低、降水偏少偏多状态;中西伯利亚高原或其南部上空冷空气堆积形成强纬向锋区或横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落、强度减弱,东亚槽偏西,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大气环流形势的调整促使冷暖空气在辽宁交绥;太阳黑子峰谷年附近以及拉尼娜(La Nia)和厄尔尼诺(E1 Nio)事件发生年,辽宁容易产生大暴雪。此外,辽宁大暴雪一般出现在2月和3月,落区在辽河中下游及以东地区和辽宁的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雪 时空特征 大气环流 气候背景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一次黄淮气旋爆发性降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晔 李俊乐 +2 位作者 赵思文 刘多文 沈斌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3期237-238,共2页
利用2016年5月2—4日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黄淮气旋爆发性降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黄淮气旋在东移过程中与高空冷涡相配合,形成深厚的辐合系统,继而产生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西南暖湿... 利用2016年5月2—4日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黄淮气旋爆发性降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黄淮气旋在东移过程中与高空冷涡相配合,形成深厚的辐合系统,继而产生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而且为暴雨、大风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此次黄淮气旋暴雨期间能量的水平输送及垂直交换有利于对流的发展,有利于降雨及大风的维持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气旋 暴雨 大风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移动过程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多文 隋明 +9 位作者 李俊乐 全美兰 赵思文 赵宇 李祥明 宁大可 亢云龙 王磊 米雷 葛权哲 《农业灾害研究》 2015年第12期41-43,51,共4页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地区一次冷涡天气的移动过程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8月2日,辽宁省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发展成熟阶段产生的,500 h Pa冷涡形势建立与稳定维持为...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地区一次冷涡天气的移动过程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8月2日,辽宁省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发展成熟阶段产生的,500 h Pa冷涡形势建立与稳定维持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鄂海阻高的稳定维持导致了冷涡的移动缓慢,使得冷暖空气长时间在辽宁省上空交汇。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大量不稳定能量、热量以及动量,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也为暴雨的触发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低空急流 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东部山区2次秋季浓雾天气成因分析
18
作者 吕志红 全美兰 +1 位作者 马骁颖 王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59-1561,共3页
2008年10月9日和11月6日辽宁东部山区分别出现了2次大雾天气,这2次大雾天气最低能见度均低于100 m,并出现在上班时间。通过对这2次典型浓雾产生时的气象要素、天气形势场和大气状态的分析,结果表明:辽宁东部山区这2次秋季浓雾均出现在... 2008年10月9日和11月6日辽宁东部山区分别出现了2次大雾天气,这2次大雾天气最低能见度均低于100 m,并出现在上班时间。通过对这2次典型浓雾产生时的气象要素、天气形势场和大气状态的分析,结果表明:辽宁东部山区这2次秋季浓雾均出现在夜间到第2天午前,为辐射雾,浓雾产生时,辽宁东部山区气象要素特征是湿度大、气压上升、气温2~10℃、NE风微风;主要天气形势是500 hPa高空弱脊或偏西气流配合地面鞍形场或均压场,850 hPa高空存在弱的降温,从6℃下降1~3℃,天气晴或少云;大气层结稳定,SI指数大于4,在低层有逆温存在;850 hPa层以下有明显的比湿平流,垂直方向上存在低层弱上升、中高层弱下沉的湍流作用;雾产生时的能见度与低层湿度、湿层厚度、适度湍流作用扩展的高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浓雾 气象要素 天气形势 大气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2015年8月2日一次暴雨过程非常规资料分析
19
作者 刘多文 隋明 +9 位作者 李俊乐 马骁颖 沈斌 李亚中 张昱 宁大可 亢云龙 范存飞 孙蕾 陈巨鹏 《农业灾害研究》 2015年第12期37-39,46,共4页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2日辽宁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前期水汽源地在黄海和渤海,对流层中低层主要是东西向水汽输送,后期经渤海湾持续补充,整层湿度较好,比湿较大...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2日辽宁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前期水汽源地在黄海和渤海,对流层中低层主要是东西向水汽输送,后期经渤海湾持续补充,整层湿度较好,比湿较大,水汽充足;暴雨过程伴随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不稳定能量积聚较高,其发展旺盛阶段对应强降水时段,其所处区对应强降水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 对流 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