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钾肥施用策略对稻茬中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1
作者 唐滢柯 葛雨洋 +6 位作者 周吉鑫 白杨 李春燕 朱敏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6,共13页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磷钾肥用量和施用模式对稻茬中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养分管理技术支撑。【方法】2022—2023年在江苏省江都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稻麦秸秆全部还田。以中...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磷钾肥用量和施用模式对稻茬中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养分管理技术支撑。【方法】2022—2023年在江苏省江都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稻麦秸秆全部还田。以中强筋品种扬麦39为材料,施氮量均为N 240 kg/hm^(2),设置磷钾肥全量单施、全量配施、半量配施、基追分施,以及施用不同类型肥料等9个处理,在开花前、后期,取样分析氮磷钾含量,小麦收获后,调查籽粒产量,分析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及籽粒氮、磷、钾素含量。【结果】与不施磷钾肥对照相比,所有8个磷钾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且不同施肥模式间差异明显。全量磷钾肥(P2O5120 kg/hm^(2)、K2O 120 kg/hm^(2))基追各半处理的增产幅度最高,且用单质磷钾肥处理与复合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1%、65%;其次为一次性基施全量磷钾肥,再次为全量磷肥单独基施和半量磷钾肥配合基施,全量钾肥基施和半量磷钾肥配合追施的增产效果最低。从品质看,全量磷钾肥配合基追各半的两个处理,其籽粒蛋白质、湿面筋、硬度和沉降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谷蛋白与醇溶蛋白比值较高,且复合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还显著高于单质磷钾肥全量配合基施。两个全量磷钾肥基追分施处理的花前、花后氮积累量,花前氮素的转移量,花前磷钾素的积累量和转移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全量磷钾基施处理,半量磷钾配合处理促进养分吸收运转的效果低于全量磷处理。一次性基施钾肥能够显著提升钾素积累量。【结论】强筋小麦的优质高产依赖于充足的磷肥供应,全量磷钾肥一半在播种前基施,一半在拔节期追施,最有利于提升小麦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转运,并在增加籽粒产量和总蛋白量的同时,提高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比例,进而提高面粉的湿面筋含量以及面粉硬度、沉降值。同样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下,复合肥的效果优于单质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筋小麦 磷肥 钾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碳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
作者 徐昊 周吉鑫 +5 位作者 唐滢柯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敏 郭文善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2-671,共10页
为探寻最佳有机肥替代缓释肥比例,依照等施氮量原则,以扬麦34为供试材料,设置有机肥+缓释肥全部基施(M1)和有机肥基施+缓释肥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M2)两种施肥模式,以及4种配施类型[40%有机肥+60%缓释肥(4/6MN)、30%有机肥+70%缓释肥(... 为探寻最佳有机肥替代缓释肥比例,依照等施氮量原则,以扬麦34为供试材料,设置有机肥+缓释肥全部基施(M1)和有机肥基施+缓释肥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M2)两种施肥模式,以及4种配施类型[40%有机肥+60%缓释肥(4/6MN)、30%有机肥+70%缓释肥(3/7MN)、20%有机肥+80%缓释肥(2/8MN)、100%缓释肥(0/10N)],同时设置5∶1∶2∶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常规尿素处理(CK)和有机肥100%基施处理(10/0M)处理,分析相同施氮水平下有机肥与缓释肥不同配施比例及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产量、土壤生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产量表现为M2>CK>M1>10/0M,以M2模式的3/7MN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在相同施肥模式下,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土壤有机质、总碳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呈先减后增趋势,其中M2模式下3/7MN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显著。缓释肥二次施用条件下3/7MN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微生物碳氮含量均最高,2/8MN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10/0M>M1>M2>CK,N_(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M1>CK>10/0M>M2。与CK相比,缓释肥二次施用能有效降低全球增温潜势,降幅为4.22%。小麦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储量较播前增加9.88%~30.17%,其中缓释肥分施处理较缓释肥一次性基施处理对土壤固碳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基础上配施20%~30%有机肥,可提升土壤生化性能,促进土壤碳库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比例 土壤养分 籽粒产量 CO_(2)、N_(2)O排放 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倒伏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崔怀洋 徐晖 +4 位作者 张伟 丁锦峰 李春燕 郭文善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55-1160,共6页
为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倒伏小麦产量进行准确、快速地估算,选取在乳熟期发生不同程度倒伏的两个春性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光谱仪测定了不同倒伏级别下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研究植被指数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最终建立快速、有... 为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倒伏小麦产量进行准确、快速地估算,选取在乳熟期发生不同程度倒伏的两个春性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光谱仪测定了不同倒伏级别下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研究植被指数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最终建立快速、有效估测倒伏小麦产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级别倒伏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随倒伏级别的增加,千粒重和产量均呈降低趋势,二者最高降幅分别为10.72%和17.69%。对倒伏小麦产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进行相关分析,在350-690 nm波段,相关系数随波长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在690-760 nm波段,相关系数呈上升趋势,在764 nm处,相关系数绝对值达最大,为0.734。千粒重与DVI570,670的相关系数值最高,产量与DVI764,407的相关性最好,且都通过了0.01水平检验。利用植被指数-千粒重-产量构建的反演模型,可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与单因子植被指数-产量模型、多因子植被指数-产量模型相比,能更好地反演不同倒伏程度的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倒伏 遥感 产量 产量构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冬冬 李必忠 +4 位作者 张军 刘忠红 张永进 方书亮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0%SRF基施+40%U拔节期追施(M_(3))、60%SRF基施+40%SRF返青期追施(M_(4))、M_(3)模式减氮15%(M_(5))和M_(4)模式减氮15%(M_(6))6种施肥模式,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及利用、干物质转运和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一次基施(M_(2))和减氮15%条件下两次分施(M_(5)和M_(6))较常规肥料处理(M_(1))均能实现稳产。缓释掺混肥两次分施(M_(4))可有效促进稻茬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氮素向籽粒运转,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分别较M_(1)处理增加16.49%、11.09%、4.86%和4.72%,较M_(2)处理增加21.31%、15.19%、5.32%和18.60%;M_(4)处理较M_(1)处理增产9.01%和6.78%,较M_(2)处理增产11.43%和12.10%,实现产量提升的同时显著改善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综上,60%缓释掺混肥基施和40%缓释掺混肥返青期追施有助于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适宜在沿淮下游稻茬麦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掺混肥 稻茬小麦 产量 氮素利用 干物质转运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丁锦峰 阚正荣 +4 位作者 朱新开 李春燕 封超年 彭永欣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6-623,共8页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小麦栽培模式,基于本课题组近13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了播期、基本苗和肥料运筹对稻茬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而构建不同高产栽培模式,并比较其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的能力。结果表明,适播(10月29日^(-1)1月4日)...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小麦栽培模式,基于本课题组近13年的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了播期、基本苗和肥料运筹对稻茬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而构建不同高产栽培模式,并比较其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的能力。结果表明,适播(10月29日^(-1)1月4日)条件下稻茬小麦产量、净效益和产投比均显著高于早播(10月17日^(-1)0月26日)和晚播(11月6日^(-1)1月20日),增幅分别为12%~13%、24%~27%和22%~27%,但不同播期之间的投入差异不显著。在适播条件下基本苗和施氮量、晚播条件下基本苗与产量和净收益均呈抛物线关系。适播基本苗210×10~4~240×10~4株·hm-2和施氮量180~225kg·hm^(-2)、晚播基本苗240×10~4~270×10~4株·hm-2和施氮量240~270kg·hm^(-2)构建的高产模式下产量分别达8.21和7.46t·hm-2,这两种模式均具有高经济效益和低投入特点,在不同年度、地点和品种下稳产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高产稳产 节本增效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在冬小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明伟 马泉 +3 位作者 陈京都 唐建鹏 姚义 成洁旻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共7页
缓控释肥作为环境友好和增效型肥料,在增产增效、减少氮素损失和缓解农业氮素污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推动缓控释肥在冬小麦上的广泛应用,本文在总结缓控释肥定义、作用原理、分类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究缓控释肥在冬小麦上的主... 缓控释肥作为环境友好和增效型肥料,在增产增效、减少氮素损失和缓解农业氮素污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推动缓控释肥在冬小麦上的广泛应用,本文在总结缓控释肥定义、作用原理、分类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究缓控释肥在冬小麦上的主要施用技术及其增产增效机制,分析缓控释肥在小麦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推动缓控释肥在冬小麦产业中的安全、可靠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冬小麦 施肥技术 增产增效 环境友好 氮素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不同品种产量及群体特征和氮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明伟 王梦尧 +6 位作者 马泉 丁锦峰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封超年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32-842,共11页
为筛选出适合苏中地区稻茬晚播条件下种植的小麦品种,以苏中地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品种在晚播条件下生育进程、产量、群体结构特征、氮... 为筛选出适合苏中地区稻茬晚播条件下种植的小麦品种,以苏中地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品种在晚播条件下生育进程、产量、群体结构特征、氮效率及抗倒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扬麦16、扬麦23、宁麦14以及宁麦19的生育进程略快于苏麦188及扬麦22,扬麦16和扬麦23较其他品种早熟1~2d。两年度均以扬麦23产量最高(8168.82kg·hm^-2),其次为扬辐麦4号(8124.06kg·hm^-2),这两个品种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高,LAI较大,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扬麦16虽然越冬期有较大的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熟期较早,但晚播条件下穗数不足,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成熟期扬麦16和扬麦23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宁麦14和扬麦25,花后氮素积累量扬麦23最高。扬辐麦4号和扬麦23氮效率指标优于其他参试品种。扬辐麦4号抗倒伏指数最高,其次为扬麦23和扬麦25,抗倒性能均较好;扬麦22株高与重心高度低于其他品种,但茎秆质量较差。综合考虑,扬麦23和扬辐麦4号生育前期分蘖发生较快,中期群体结构协调,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倒性能,稻茬晚播条件下推荐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 小麦 品种 产量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栽培模式的小麦强、弱势粒灌浆特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丁锦峰 游蕊 +6 位作者 丁永刚 王妍 张明伟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06-1214,共9页
为了解栽培措施对小麦强、弱势粒粒重和品质的调控作用在不同蘖位间的表现,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2为材料,采用传统生产(TPP)、现有生产(CPP)和潜在推广(PEP)三个栽培模式分别建立小麦群体,对小麦主茎强势粒(MS)和弱势粒(MI)、第一分蘖强... 为了解栽培措施对小麦强、弱势粒粒重和品质的调控作用在不同蘖位间的表现,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2为材料,采用传统生产(TPP)、现有生产(CPP)和潜在推广(PEP)三个栽培模式分别建立小麦群体,对小麦主茎强势粒(MS)和弱势粒(MI)、第一分蘖强势粒(TS)和弱势粒(TI)进行连续取样分析,研究了小麦不同粒位间籽粒灌浆特性、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差异及栽培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势粒的最大粒重、成熟期蛋白质含量和产量较弱势粒分别高9.3~12.4 mg·grain^-1、0.9~1.1个百分点和1.4~1.8 mg·grain^-1。与TS相比,MS的最大粒重提高2.2mg·grain^-1,蛋白质含量降低0.8个百分点,但MI与TI间两个指标差异均不显著。MS灌浆快、启动早、速率高,而TS需要更长的灌浆时间来实现较高的粒重。相比分蘖,主茎强、弱势粒间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差异大,受栽培模式影响较大。不同粒位的最大粒重与最高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小麦群体平均粒重、籽粒蛋白质产量与强、弱势粒最大粒重、蛋白质产量均一致表现为PEP模式高于CPP和TPP模式;但籽粒平均蛋白质含量与强、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模式间表现趋势不一致。因此,通过栽培措施合理规划小麦穗群结构,有助于构建高产和优质协同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强、弱势粒 灌浆特征 蛋白质含量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稻茬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9
作者 周冬冬 安礼政 +6 位作者 李必忠 张军 刘忠红 张永进 李福建 葛梦婕 方书亮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0期75-79,共5页
为筛选出一批适宜淮北地区生产的丰产优质小麦品种,笔者于2018-2019年在江苏(淮安)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以11个国(省)审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参照江苏中、强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比较不同品种综合生产力。结果表明... 为筛选出一批适宜淮北地区生产的丰产优质小麦品种,笔者于2018-2019年在江苏(淮安)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以11个国(省)审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参照江苏中、强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比较不同品种综合生产力。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生育期在210~216 d,亩产量变幅为534.91~639.52 kg,较淮麦33(CK)产量高的品种有淮麦40、淮麦44、淮麦920等,综合生育期、产量、抗逆性及品质看,适宜当地的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以淮麦40、淮麦44、淮麦920、淮麦1403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新品种 筛选试验 淮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文月 葛雨洋 +5 位作者 李亦辰 李春燕 朱敏 朱新开 郭文善 丁锦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4-625,共12页
为给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分别开展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分析渍水对籽粒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耐渍高产品种并明确其耐渍高产机制。结果表明,... 为给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分别开展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分析渍水对籽粒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耐渍高产品种并明确其耐渍高产机制。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造成小麦籽粒产量分别下降29.6%~59.1%和7.9%~49.1%,均显著降低穗粒数、千粒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乳熟期LAI。根据两年度不同水分处理下平均籽粒产量和渍后产量的降幅,筛选出相对高产耐渍品种扬麦25及耐渍性较突出品种宁麦22和生选6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穗粒数、乳熟期LAI、旗叶RuBPCase活性以及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渍水处理下穗粒数降幅、千粒重降幅、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幅、乳熟期LAI降幅与产量降幅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光合面积大、光合速率高的品种,通过多生产光合物质以供应籽粒灌浆,促进产量形成;渍水导致的光合面积减少和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制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因此,渍水胁迫下改善小麦生育中后期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绿叶面积,有助于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渍后降幅;渍水条件下高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和穗产量可作为高效筛选高产耐渍品种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水胁迫 小麦品种 籽粒产量 农艺性状 耐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节期低温与施氮防御对小麦根系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代存虎 刘新 +7 位作者 户淑君 朱洋阳 杨舒然 朱敏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新开 郭文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9-75,共7页
为探讨拔节期低温前施氮对小麦根系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扬麦33、徐麦3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小麦拔节期设置低温处理24 h(LT_(1))、低温处理72 h(LT_(2))、低温前进行施氮防御处理(N+LT_(1),N+LT_(2))和自然生长对照(CK)共5个处理... 为探讨拔节期低温前施氮对小麦根系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扬麦33、徐麦3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小麦拔节期设置低温处理24 h(LT_(1))、低温处理72 h(LT_(2))、低温前进行施氮防御处理(N+LT_(1),N+LT_(2))和自然生长对照(CK)共5个处理,测定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叶片SPAD值及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2个小麦品种根系中的POD、CAT活性升高,MDA含量增加,氮代谢相关酶(NR、NiR、GS、GOGAT)活性降低。低温会抑制植株节间、穗的伸长,使株高下降,叶片SPAD值降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减少,2个品种在低温处理24、72 h后,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40.82%、54.40%。与低温处理相比,低温前进行施氮防御处理的植株低温应激反应较弱,表现为POD活性、CAT活性、氮代谢酶活性、MDA含量和SPAD值与对照相比变幅减小,SPAD值在低温结束后9 d基本恢复正常,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增加,产量增加。以上结果说明,拔节期低温前增施氮肥有利于缓解低温对小麦根系生长的伤害并维持根系生理活性,使植株受冻害较轻,恢复较快,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高,株高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受冻小麦产量的下降幅度,提高了小麦抗低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防御 氮代谢酶 干物质积累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类型及其运筹方式对弱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丽 贾文欣 +5 位作者 徐昊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敏 郭文善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769,共12页
为探究缓释肥类型及施用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以弱筋小麦扬麦33为供试材料,选取3种类型(8种品牌)的缓释肥[包膜型缓释肥(S1~S5)、合成型微溶性缓释肥(S6)、化学抑制剂型缓释肥(S7、S8)]作为供试氮源,设置缓释肥一次性... 为探究缓释肥类型及施用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以弱筋小麦扬麦33为供试材料,选取3种类型(8种品牌)的缓释肥[包膜型缓释肥(S1~S5)、合成型微溶性缓释肥(S6)、化学抑制剂型缓释肥(S7、S8)]作为供试氮源,设置缓释肥一次性基施(M1)和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M2)两种施肥模式,常规尿素施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为对照(CK),分析了相同施氮水平下缓释肥类型及其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氮素积累转运、氮效率、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同一品牌缓释肥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产量、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籽粒氮素积累、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转运效率、花后氮素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氮利用效率均表现为M2>CK>M1。其中,M2模式下小麦显著增产的缓释肥依次为S6>S1>S2>S3>S8。M1模式下各处理小麦籽粒品质指标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M2模式下除S2、S6外,其余缓释肥的小麦籽粒品质指标均符合弱筋品质要求。除M2S5外,其余处理产值及净效益均表现为M2>CK>M1。综合认为,本试验条件下,S1(硫包膜型)、S3(树脂包膜型)、S8(抑制型)缓释肥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可实现弱筋小麦产量、品质、氮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缓释肥 产量 氮素积累转运 品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8
13
作者 郭明明 董召娣 +8 位作者 易媛 张明伟 李银银 代丹丹 刘立伟 朱新开 郭文善 赵广才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59-1565,共7页
为筛选不同筋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施氮量和施氮比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中筋小麦保麦1号和弱筋小麦扬麦15为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筛选不同筋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施氮量和施氮比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中筋小麦保麦1号和弱筋小麦扬麦15为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或提高小麦生育中后期施氮比例,均能提高三种筋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三种筋型小麦采用适宜的氮肥运筹均可协同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本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济麦20达到高产优质的最优组合为施氮量225kg·hm-2、施氮比例3∶1∶3∶3;中筋小麦保麦1号为施氮量270kg·hm-2、施氮比例3∶1∶3∶3;弱筋小麦扬麦15为施氮量180kg·hm-2、施氮比例5∶1∶2∶2或施氮量225kg·hm-2、施氮比例7∶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品种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氮时期和施钾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调控 被引量:36
14
作者 郭明明 赵广才 +10 位作者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亓振 王雨 代丹丹 魏星 李银银 刘孝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0-597,共8页
【目的】氮肥追施时期和钾肥用量是影响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研究这两个营养元素的相交效应,为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供试品种,设置盆栽试验。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研究。氮肥用15N标记,追施氮... 【目的】氮肥追施时期和钾肥用量是影响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研究这两个营养元素的相交效应,为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供试品种,设置盆栽试验。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研究。氮肥用15N标记,追施氮肥时期设返青期和拔节期两个施肥时期。施钾量设K2O 0(K0)、50(K1)、100 kg/hm2(K2)三个水平。于开花期采集全株样本,成熟期将植株分为籽粒和植株两部分,分析氮素含量,计算氮素吸收、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率。【结果】虽然追氮时期和施钾量互作对‘济麦20’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钾肥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分配的影响因追氮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不施钾(K0)返青期追氮处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均达到最高;在施用K2O 50 kg/hm^2处理(K1)下,拔节期追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小麦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来自土壤的氮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并最终显著提高产量。由此,提高了小麦氮素积累量、转移量、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在施用钾肥100 kg/hm^2(K2)条件下,两个追氮时期处理均不利于‘济麦20’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提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K_2O 50 kg/hm^2施用量、拔节期追施氮肥条件下更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高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素 钾素 氮素吸收 氮素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董召娣 张明伟 +5 位作者 易媛 郭明明 朱新开 封超年 郭文善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67-1273,共7页
为了解小麦冬春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以江苏省主栽的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半冬性和春性小麦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吸收效率(NUEa)和氮肥生产效率(NGPE)分别比春性小麦高12.19%和... 为了解小麦冬春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以江苏省主栽的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半冬性和春性小麦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吸收效率(NUEa)和氮肥生产效率(NGPE)分别比春性小麦高12.19%和9.6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NUEa和NGPE最高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均为济麦22,春性小麦两个指标最高的品种均为扬麦15。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表观利用率(NUR)、氮肥农学效率(NAE)、氮素生理效率(NPE)及氮收获指数亦高于春性小麦,但差异均不显著。半冬性或春性类型小麦中各指标都存在氮高效和氮低效的品种,且品种间差异均极显著;不同品种氮效率高或低的机制不同,使得对氮肥的吸收、利用、转运的能力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氮效率机制特点采用不同的施肥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冬性小麦 春性小麦 氮素利用效率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郭明明 赵广才 +11 位作者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亓振 王雨 刘孝成 任立凯 李强 孙中伟 王康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5-812,共8页
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差异,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150、210、270 kg·hm-23个水平;以行距为裂区,设12、20cm 2个水平;以供试品种为小裂区,设济麦20和中... 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差异,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150、210、270 kg·hm-23个水平;以行距为裂区,设12、20cm 2个水平;以供试品种为小裂区,设济麦20和中麦8号2个水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2种小麦籽粒产量均在270kg·hm-2施氮量水平下得到显著提高;在210 kg·hm-2或27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20 cm行距更有利于2个小麦品种高产的形成。随着施氮量增加或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在270 kg·hm-2施氮量和20 cm行距条件下保持较高值,可积累更多光合产物,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均在270 kg·hm-2施氮量、20cm行距组合下达到高产。本研究得到了小麦高产的最佳施氮量和行距组合,这对我国冬小麦高产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行距 产量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郭明明 赵广才 +7 位作者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亓振 王雨 孙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7,共6页
为给不同筋型小麦高产种植筛选适宜的播期,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播期对两种筋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的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 为给不同筋型小麦高产种植筛选适宜的播期,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播期对两种筋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的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不尽相同。适期播种(10月7日)有利于改善济麦20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而早播(9月30日)有利于改善中麦8号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籽粒灌浆进程均符合Logistic方程。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来看,济麦20以10月7日播种最优,而中麦8号以9月30日播种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光合特性 灌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与行距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8
18
作者 郭明明 赵广才 +8 位作者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范仲卿 亓振 王雨 刘孝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8-675,共8页
在当今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籽粒品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栽培措施会对小麦籽粒品质产生一定影响。为探明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筋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小麦类型间差异,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圃... 在当今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籽粒品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栽培措施会对小麦籽粒品质产生一定影响。为探明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筋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小麦类型间差异,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圃场试验田,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150 kg·hm-2、210 kg·hm-2、270 kg·hm-2)为主区,行距(12 cm、20 cm)为裂区,供试品种为小裂区,研究田间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花后蛋白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随施氮量和行距增加而显著提高,且在低氮条件下施氮效果较为显著。在270 kg·hm-2施氮量水平下,增大行距对2个小麦品种灌浆后期籽粒蛋白质积累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20 cm行距条件下,210 kg·hm-2施氮量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硬度、出粉率、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及粉质参数等品质指标的改善,而270 kg·hm-2施氮量能够有效提高中筋小麦‘中麦8号’磨粉品质和粉质参数;2个筋型小麦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而2个小麦品种容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施氮量在150 kg·hm-2以上时,增大行距,‘济麦20’和‘中麦8号’加工品质均能够显著提升,即在20 cm行距水平下2个筋型小麦加工品质较好。适当的施氮量和合理的行距配置能够提高小麦籽粒品质,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籽粒品质在行距20 cm、施氮量分别为210 kg·hm-2和270 kg·hm-2时达到最优。说明适当增加施氮量和增大行距均有利于强、中筋冬小麦品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筋型 施氮量 行距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6
19
作者 郭明明 赵广才 +16 位作者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陈凤 樊继伟 任立凯 李强 孙中伟 王康君 浦汉春 易媛 代丹丹 王美 亓振 王雨 刘孝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06-912,共7页
为了解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圃场试验田进行裂区试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施氮水平(150、210和270kg·hm-2)和两个行距水平(12和20cm),比... 为了解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圃场试验田进行裂区试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施氮水平(150、210和270kg·hm-2)和两个行距水平(12和20cm),比较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行距组合下旱茬强、中筋小麦群体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施氮量,济麦20和中麦8号生育后期群体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均显著升高。两个小麦品种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均不同程度提升。随施氮量的增加,中麦8号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而济麦20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在210kg·hm-2施氮量下,增大行距后,济麦20和中麦8号各主要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升高。在中高氮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综合来看,旱茬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分别在210kg·hm-2施氮量、20cm行距和270kg·hm-2施氮量、20cm行距下能够获得较高的群体质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行距 群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粒色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成熟期氮素分配和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美 赵广才 +9 位作者 石书兵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范仲卿 郭明明 亓振 王雨 孙通 刘孝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9-835,共7页
为给彩色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选用不同粒色小麦品种中麦8号(白粒)、漯珍1号(紫黑粒)和N3688(绿粒)为供试材料,设置施用纯氮210kg·hm-2(N210)、270kg·hm-2(N270)、330kg·hm-2(N330)和0kg·... 为给彩色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选用不同粒色小麦品种中麦8号(白粒)、漯珍1号(紫黑粒)和N3688(绿粒)为供试材料,设置施用纯氮210kg·hm-2(N210)、270kg·hm-2(N270)、330kg·hm-2(N330)和0kg·hm-2(N0)四个施氮水平,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粒色小麦品种花后旗叶光合特性、成熟期植株氮素分布及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改善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延长旗叶光合作用功能期,并显著提高不同粒色小麦品种成熟期各器官的氮素含量和籽粒中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花后旗叶光合特性、成熟期植株氮素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对施氮量的效应存在差异,中麦8号在N330处理下各项被测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而漯珍1号和N3688在N270处理下各项被测指标综合评价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小麦 粒色 氮素吸收 光合特性 蛋白质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