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小世界网络分析的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脑网络可塑性变化研究
1
作者 杨成波 向宇 +2 位作者 黄月 陈华富 高晴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61,共6页
目的:基于小世界分析方法,探测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大脑的结构网络及功能网络的可塑性变化。方法:收集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和与之匹配的普通被试作为对照组,采集静息态,3DT1及DTI磁共振数据。首先根据DTI纤维追踪结果构建结构网络,根... 目的:基于小世界分析方法,探测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大脑的结构网络及功能网络的可塑性变化。方法:收集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和与之匹配的普通被试作为对照组,采集静息态,3DT1及DTI磁共振数据。首先根据DTI纤维追踪结果构建结构网络,根据功能连接构建功能网络。进一步计算不同稀疏度下的结构及功能网络的网络属性。结果:通过计算其网络属性发现,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与普通被试的结构及功能网络都具有小世界特性。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组的结构网络及功能网络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比对照组高,在部分稀疏度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结构和功能网络的全局聚类系数显著相关。结论: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大脑的结构网络及功能网络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比普通被试高,且结构和功能网络的全局聚类系数显著协变,说明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的脑连接比普通被试多,脑区之间通信更加迅速有效,信息容错能力更强,且小球类专项学生运动员的脑结构、功能网络具有一致的可塑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医学 脑功能成像 静息态 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追踪 小球类专项 小世界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脑影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龚津南 杨卓儒 +5 位作者 李露 蒋宇超 董德波 邵俊明 尧德中 罗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3,共6页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上常以阴性症状为主,也是精神残疾的主要因素,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迄今为止,阴性症状产生神经机制仍然不明晰,导致其难以被有效控制。对近年来阴性症状相关脑影像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以丘脑和纹状体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上常以阴性症状为主,也是精神残疾的主要因素,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迄今为止,阴性症状产生神经机制仍然不明晰,导致其难以被有效控制。对近年来阴性症状相关脑影像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以丘脑和纹状体为主的皮层下区域的受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皮层下-皮层回路异常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等。对拓扑连接这一新方法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发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展望,如对纹状体-丘脑-前额叶环路的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系统的耦合性,空间分布信息(连接的拓扑特性)的解构等。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进一步对阴性症状关键脑连接的拓扑特征进行解码,有望为探索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提供潜在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大脑连接 丘脑 纹状体 精神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脑连接度中心性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预测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段明君 李宁 +7 位作者 常鑫 李诚 张楠 任有为 杨黄浩 贺辉 罗程 尧德中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25,共7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类疾病,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以控制症状,因此药物疗效的评估预测对于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采用功能磁共振的脑连接度中心度(DC)指标,分析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氯氮平...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类疾病,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以控制症状,因此药物疗效的评估预测对于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采用功能磁共振的脑连接度中心度(DC)指标,分析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氯氮平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并尝试建立预测评估两种药物疗效的方法。基于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0例利培酮治疗组、24例氯氮平治疗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得到患者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脑区,然后根据这些脑区的DC值,用多变量支持向量回归算法构建回归模型,探讨用DC值评测患者症状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两个患者组的丘脑、脑岛及初级感知运动相关皮层的功能连接特征存在显著的异常(P<0.05),且可以有效地预测氯氮平组患者的阴性症状(r=0.448,P<0.05),但未能较好地预测利培酮患者的症状。在统计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标识出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的部分重要脑区,因而有助于将来患者治疗的药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度中心度 支持向量回归 精神分裂症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节律振荡机制在视觉研究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科 赵翌蕾 +5 位作者 刘婷 崔砚 郭大庆 王玲 刘铁军 尧德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3,共7页
γ节律振荡是大脑皮质中常见的,频率在30~80 Hz之间的神经振荡模式,在初级视觉通道中能观察到多种起源的γ节律振荡.在小鼠、猫与猴V1的视觉诱发的γ节律振荡主要起源于L2/3和L4B,并对刺激参数敏感.猫与小鼠初级视觉通道(视网膜、LGN与... γ节律振荡是大脑皮质中常见的,频率在30~80 Hz之间的神经振荡模式,在初级视觉通道中能观察到多种起源的γ节律振荡.在小鼠、猫与猴V1的视觉诱发的γ节律振荡主要起源于L2/3和L4B,并对刺激参数敏感.猫与小鼠初级视觉通道(视网膜、LGN与V1)中观察到起源于视网膜由亮度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在猴LGN却没有观察到γ节律振荡,而在V1上记录到亮度诱发的γ活动.γ节律振荡的产生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网络有重要的关系,其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PV细胞被认为与自发γ节律振荡的产生相关. SOM细胞的参与对低频γ节律振荡(20~40 Hz)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而光栅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65~80 Hz)主要与PV细胞有关.动物在不同生理状态、发育阶段与脑疾病状态下光栅诱发的γ节律振荡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大脑对视觉信息加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节律振荡 视觉机制 兴奋性锥体细胞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主动遗忘能力与童年创伤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汤煜尧 袁佳琦 +3 位作者 曾凡洲 胡兰 刘芳 景璐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3-519,共7页
目的:比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正常青少年在主动遗忘能力上的差异,并探讨该能力与童年创伤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41例青少年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组参与研究。采用定向遗忘(DF)... 目的:比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正常青少年在主动遗忘能力上的差异,并探讨该能力与童年创伤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41例青少年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组参与研究。采用定向遗忘(DF)任务,以情绪图片为记忆材料,比较两组在再认成绩上的差异。DF效应指“记住”条件再认成绩高于“忘记”条件。并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和贝克抑郁量表(BDI-II)评估被试的童年创伤程度和抑郁症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不同,抑郁症组仅在正性材料中出现DF效应(P<0.001)。在抑郁症组中,负性材料DF效应值在CTQ-SF得分与BDI-II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0.10,95%可信区间为0.05~0.17,占总效应21.3%)。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主动遗忘能力部分受损,他们对负性记忆的主动遗忘能力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状间有部分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遗忘 定向遗忘任务 童年创伤 抑郁症状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