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灾害风险防范:现状、挑战与科学问题
1
作者 崔鹏 王岩 +6 位作者 张国涛 张正涛 雷雨 王昊 王姣 郝建盛 朱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9-460,共12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加剧,灾害活动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灾害风险急剧增加,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文中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加剧,灾害活动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灾害风险急剧增加,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文中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了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出现的新常态与新挑战,探讨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成效与局限。面对灾害风险的新态势与新挑战,为了加强灾害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5个关键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对圈层过程的影响及致灾机制、极端天气驱动的巨灾预测与风险演化、巨灾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机制与风险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灾害风险动态防控体系、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社会建设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自然灾害 风险防范 灾害演化 气候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28”矮子沟特大泥石流灾害成因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贺拿 杨建元 +1 位作者 陈宁生 朱云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1-678,697,共9页
通过对四川凉山矮子沟流域的勘查,结合遥感解译及矮子沟流域的地质活动历史,分析"6·28"矮子沟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矮子沟泥石流的成因。"6·28"矮子沟泥石流是在地震、人类活动及干旱影响下... 通过对四川凉山矮子沟流域的勘查,结合遥感解译及矮子沟流域的地质活动历史,分析"6·28"矮子沟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矮子沟泥石流的成因。"6·28"矮子沟泥石流是在地震、人类活动及干旱影响下,受强降雨激发,坡面及支沟先发生泥石流,支沟泥石流堵塞主沟泄洪通道,强降雨使堵塞体瞬间溃决形成较大山洪,山洪的强大揭底作用使沟床松散固体物质启动,沿途不断有岸坡坍塌补给,中下游段有大块石加入,规模不断增大而形成。采用形态调查法计算的泥石流流量为925.91m3/s,泥石流总量为57.4×104 m3,一次固体物质总量为27×104 m3。通过对矮子沟流域的物源、地形及流域的气候特征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近期泥石流的规模和频率都会降低,但在极端干旱、地震和强降雨的偶然联合作用下,依然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凉山矮子沟 泥石流灾害 形成过程 地震 干旱 强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热效应下大型冰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弱化模型研究
3
作者 陈强 罗渝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为定量描述大型冰崩运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的演变过程与特性,结合冰崩高速运移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考虑颗粒破碎效应以及融水与碎屑物质间相互掺混下的热融减阻效应,以冰崩厚度、剪切带厚度和剪切带内的初始含冰量为参数,运用COMSOL数... 为定量描述大型冰崩运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的演变过程与特性,结合冰崩高速运移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考虑颗粒破碎效应以及融水与碎屑物质间相互掺混下的热融减阻效应,以冰崩厚度、剪切带厚度和剪切带内的初始含冰量为参数,运用COMSOL数值分析软件开展冰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弱化与运动特性研究,分析不同条件下冰崩关键运动参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冰崩运动过程中,由滑面热效应带来的摩擦弱化能够使摩擦系数从初始时刻的0.6左右降至0.05以下。并且,冰崩厚度越大,运动距离越远;剪切带厚度与摩擦系数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随着剪切带厚度的增大,冰崩的滑移距离会呈现出递增、平稳、递减、再趋于平稳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剪切带内的初始含冰量越大,越有利于冰崩的远距离运动。通过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冰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演化特性,该摩擦弱化模型可为冰崩灾害的动力学分析与科学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冰崩 数值模拟 摩擦系数 摩擦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暴雨叠加区小岗剑泥石流灾害特征与防治关键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杨东旭 游勇 +3 位作者 陈晓清 石胜伟 刘建康 赵万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8-903,共6页
汶川MS8.0震发生6年来,震区泥石流数量增多、性质复杂,而强震-暴雨叠加区的泥石流尤为特殊.小岗剑泥石流位于龙门山断裂带极重灾区绵竹市,且处于四川省两大暴雨区之一的鹿头山暴雨区中心,其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 汶川MS8.0震发生6年来,震区泥石流数量增多、性质复杂,而强震-暴雨叠加区的泥石流尤为特殊.小岗剑泥石流位于龙门山断裂带极重灾区绵竹市,且处于四川省两大暴雨区之一的鹿头山暴雨区中心,其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比震区大量泥石流沟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类泥石流沟在形成、活动及危害等方面的典型特征,提炼了其独特的治理难点,并在防治设计实践中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通过竣工后的运行监测,证明各项防治新技术具有较好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可为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特征 防治工程 微型复合钢管桩 泥石流排导槽 小岗剑泥石流 汶川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沃达潜在滑坡诱发灾害链成灾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威 何思明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6,共9页
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过程复杂,相比于单一滑坡灾害其危害性可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得到极大增加,目前针对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动力特征的定量研究仍较为匮乏。为此,以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为例,采用多物理模型耦合方法反映灾害链多... 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过程复杂,相比于单一滑坡灾害其危害性可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得到极大增加,目前针对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动力特征的定量研究仍较为匮乏。为此,以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为例,采用多物理模型耦合方法反映灾害链多物理过程特点,通过开展金沙江沃达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过程的预测模拟,定量评价了灾害链各阶段的动力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滑坡起动后滑动速度高达38 m/s,入水后可诱发次生涌浪灾害,并在狭窄地形作用下最终堵塞河道,形成高69 m、长1.8 km的堰塞坝,滑坡影响范围可达2.1 km2,所形成的堰塞湖最大水深可达54 m;当堰塞湖水位超过坝顶高度时,发生漫顶溢流,进而引发漫顶溃决,可形成洪峰流量高达1.2×104 m3/s的溃坝洪水。此外,通过分析滑坡摩擦阻力系数和溃口侧面稳定系数两个关键因素变化对灾害链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灾害链各阶段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滑坡摩擦系数变化不仅对滑坡运动的动力特征产生显著影响,还会影响后续所形成堰塞湖的特征,如水位高程及溃口位置等;坝体稳定性系数在影响滑坡坝溃决速度的同时,也会对后续溃决洪水的动力特征如峰值流量及最大流深等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灾害链阶段关联性是影响灾害链演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滑坡诱发灾害链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诱发灾害链 沃达滑坡 成灾过程 数值模拟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谷灾害链演化模式与风险防控对策 被引量:51
6
作者 崔鹏 郭剑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8,共14页
沟谷灾害链是近期才引起学界关注的灾害类型,也是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定义及组成要素,通过分析大量已发生沟谷灾害链事件,总结了沟谷灾害链的特性与类型,归纳出常见沟谷灾害链的演化模... 沟谷灾害链是近期才引起学界关注的灾害类型,也是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定义及组成要素,通过分析大量已发生沟谷灾害链事件,总结了沟谷灾害链的特性与类型,归纳出常见沟谷灾害链的演化模式,探讨了影响沟谷灾害链的关键物理过程,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思路,取得了以下结论:1)沟谷灾害链由潜在孕灾体、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系列)和承灾体构成,具有时间相接、空间相连、因果关联、链式演进的典型特性;根据原生灾害类型可将沟谷灾害链分为滑坡灾害链、泥石流灾害链和冰湖灾害链3个大类和11个小类,这些演化模式可以通过3个关键过程(崩塌/滑坡-碎屑流/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堵江-堰塞湖、堰塞湖/冰湖溃决)组合得到。2)沟谷灾害链的形成包含两种模式:一是,原生灾害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运动中发生改变而形成次生灾害;二是,原生灾害改变次生灾害体的形成条件进而诱发次生灾害。3)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要同时关注原生灾害的起动机制和次生灾害的链生机制,要强化潜在灾害链物源的准确识别,加强对灾种转化过程的科学认识,量化灾种转化机制和临界条件,构建灾害链全过程数值模拟评估方法,开展未来情景下沟谷灾害链的演进过程和风险评估。4)沟谷灾害链的防控研究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在提高对沟谷灾害链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沟谷灾害链早期识别、监测预警、模拟评估、应急处置、工程治理、应急避险和风险管理综合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灾害链 演化模式 灾害链风险 堰塞湖 溃决洪水 川藏交通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肖家沟泥石流活动特征与灾害防治 被引量:8
7
作者 张钰 陈晓清 +1 位作者 游勇 李昆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4-289,共6页
肖家沟是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近邻的一条典型泥石流沟,位于渔子溪河左侧,沟域面积7.19km2,沟床平均纵比降为485‰。"5·12"地震后该沟多次暴发泥石流。2010年8月14日,肖家沟暴发特大规模泥石流,一次冲出物方量约6.50×... 肖家沟是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近邻的一条典型泥石流沟,位于渔子溪河左侧,沟域面积7.19km2,沟床平均纵比降为485‰。"5·12"地震后该沟多次暴发泥石流。2010年8月14日,肖家沟暴发特大规模泥石流,一次冲出物方量约6.50×105 m,堵塞渔子溪,堰塞湖溃决后造成洪水灾害。肖家沟泥石流物源条件非常丰富,地区降水充沛,危险性巨大,一旦发生泥石流,直接威胁S303映秀段公路,造成交通中断;若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堵塞渔子溪形成堰塞体,堰塞体溃决之后,大量泥沙被洪水带至下游,抬高河床,将对下游映秀镇产生严重的洪水灾害。目前肖家沟沟域内共有松散固体物源量5.22×106 m3,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2.01×106 m3。以肖家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为基础,分析震后连续发生的泥石流类型与活动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肖家沟泥石流治理的简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家沟 泥石流 汶川地震 活动特征 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金川县曾达沟泥石流灾害特征与监测预警 被引量:6
8
作者 侯儒宁 胡桂胜 +2 位作者 陈宁生 韩征 刘恩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8-113,126,共7页
2019年6月27日22:45,流域面积达125.53 km^(2)的四川省金川县曾达沟突发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一次性冲出固体物质约120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1.51亿元。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室内实验等手段,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此次灾... 2019年6月27日22:45,流域面积达125.53 km^(2)的四川省金川县曾达沟突发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一次性冲出固体物质约120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1.51亿元。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室内实验等手段,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此次灾害的成灾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动静特征参数、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6月27日曾达沟泥石流是前期雨量和激发雨量共同引发的稀性泥石流,重度为1.60~1.78 g/cm^(3),峰值流量为442 m^(3)/s;此次泥石流的成灾过程可以分为龙古沟源区滑坡失稳、各支沟泥石流汇入主沟后规模不断扩大、在主沟沟道淤积并减速停止3个阶段。“群测群防”体系与工程措施的结合在此次泥石流灾害避险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可为以后相关地质灾害的预警及避险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泥石流 成灾特征 形成机理 曾达沟泥石流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冰湖溃决灾害事件极端气候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贾洋 崔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5-404,共10页
以1960年以来西藏境内已有记载的27次冰湖溃决灾害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西藏国家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有效记录至今)日气温和日降雨数据,计算得到16个极端气温指数和6个极端降雨指数。通过主成分变换,提取综合极端气温指数和综合极端降... 以1960年以来西藏境内已有记载的27次冰湖溃决灾害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西藏国家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有效记录至今)日气温和日降雨数据,计算得到16个极端气温指数和6个极端降雨指数。通过主成分变换,提取综合极端气温指数和综合极端降雨指数,并进行历史(10年内对比)极端气候特征对比,获得冰湖溃决灾害发生当年及当月极端气候状态,结果表明西藏冰湖溃决灾害发生期(当年及当月)极端气候特征显著,反映极端气候状态对于激发西藏冰湖溃决灾害发生的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为:(1)67%(18次)的冰湖溃决事件发生当年综合极端气温指数和综合极端降雨指数均大于前期50%年份的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其中,13次灾害发生当年极端气候异常水平超过前期70%年份;(2)已有灾害暴发月份记载的25次冰湖溃决事件中,19次冰湖溃决事件发生当月极端气候指数异常偏高,11次冰湖溃决事件发生当月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均大于75%往年同期综合极端气候指数;(3)部分灾害事件如扎日错(1981年6月)、龙纠错溃决(2000年8月)等,灾害发生当年极端气温状态低于往年,而暴发当月综合极端气温指数和综合极端降雨指数均大于历史同期水平,表现为加剧状态;(4)所有冰湖溃决灾害发生当月的综合极端气温指数均高于往年同期指数,表明短历时极端气温事件对高原冰湖溃决灾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溃决洪水 极端气候 全球变暖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木根系形态对土体强度影响的大型直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婧逸 陈晓清 +2 位作者 宋东日 吕明 蒋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7,163,共9页
根系形态显著影响根土复合体强度,然而现有研究局限于草本根系根土复合体和室内常规直剪试验。为探究多年生灌木根系形态及空间分布对固土效果的影响,采用大型直剪试验装置(直径400 mm),对原状根土复合体进行了剪切试验。试验中测量了... 根系形态显著影响根土复合体强度,然而现有研究局限于草本根系根土复合体和室内常规直剪试验。为探究多年生灌木根系形态及空间分布对固土效果的影响,采用大型直剪试验装置(直径400 mm),对原状根土复合体进行了剪切试验。试验中测量了根系形态参数(根面积比RAR、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和剪胀特性,探讨了根系沿深度的分布特征、根土复合体剪胀性以及根系形态参数与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系加剧了根土复合体的剪胀;在4个根系形态参数中,剪切带上的RAR和根表面积密度与根系对剪切强度的贡献之间相关性较好;Wu模型能反映根系固土的本质,却存在强度被高估或低估的问题。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植物根系在固土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根系形态 根土复合体 抗剪强度 剪胀 大型直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纲分析的泥石流堰塞坝高度特征研究
11
作者 俞昀晗 陈华勇 +2 位作者 阮合春 江耀 李霄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184,共10页
泥石流堵河堰塞坝高度直接决定了堰塞湖库容与溃决洪水流量,是影响上、下游受灾程度的关键因素。将影响泥石流堵河的主要参数组合成为4个无量纲因子(体积浓度因子、体积因子、黏粒含量因子、流速比),并通过室内水槽实验研究了无量纲因... 泥石流堵河堰塞坝高度直接决定了堰塞湖库容与溃决洪水流量,是影响上、下游受灾程度的关键因素。将影响泥石流堵河的主要参数组合成为4个无量纲因子(体积浓度因子、体积因子、黏粒含量因子、流速比),并通过室内水槽实验研究了无量纲因子作用下高容重泥石流完全堵河形式及堰塞坝高度特征,还构建了直角交汇情况下堰塞坝沟口高度和堵河高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根据主支流量比Q、流速比U的乘积可进一步将泥石流完全堵河模式划分为顶冲对岸式(Q×U≤0.045)和连续推进式(Q×U>0.045)两种形式。(2)对泥石流堰塞坝高度的分析表明,泥石流沟口高度与体积浓度因子、体积因子呈正比,与流速比呈反比;泥石流堵河高度与体积因子呈正比,与体积浓度因子、流速比呈反比,而在黏粒含量因子影响下,泥石流沟口高度和堵河高度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3)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良好,实际案例与模型对比相结合的方法验证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具有一定适用性。研究成果可为泥石流堵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容重泥石流 无量纲参数 堰塞坝高度 堵河模式 直角交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过型泥石流拦砂坝库内自清淤作用及效果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迪文 游勇 孙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共7页
自清淤作用是透过型泥石流拦砂坝的一个重要特性,这一复杂过程受到库内泥石流堆积物、坝体开口和降雨强度的共同影响。选取四川省境内154座透过型拦砂坝为考察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无人机航测等工作分析了自清淤作用的表现特征和作用效... 自清淤作用是透过型泥石流拦砂坝的一个重要特性,这一复杂过程受到库内泥石流堆积物、坝体开口和降雨强度的共同影响。选取四川省境内154座透过型拦砂坝为考察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无人机航测等工作分析了自清淤作用的表现特征和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的梁式格栅坝、缝隙坝和窗口坝的数量分别为22,30座和102座,处于低闭塞率运行状态的坝比例最高,约41.6%;自清淤作用可减缓库内堆积纵坡,同时还会导致泥石流堆积体的表面粗化和沟槽侵蚀;通过构建自清淤效果等级识别矩阵将库内自清淤作用效果共分为了无、轻微、中等、强烈、极强烈5个等级,依次为21,44,61,26座和2座;影响自清淤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回淤纵坡、降雨强度和相对开度,它们与自清淤作用强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透过型拦砂坝 自清淤 效果评估 现场调查 无人机航测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下干热河谷冲沟不同土层的抗侵蚀性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素 熊东红 +3 位作者 张宝军 杨丹 校亮 方海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2-159,212,共9页
为研究"旱季高温干燥、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干湿交替作用对冲沟形成过程的影响,选择干热河谷区典型发育的土层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Ⅰ、Ⅱ、Ⅲ、Ⅳ、Ⅴ、Ⅵ层),采用干湿交替原位试验,选取土体抗剪强度、抗冲系数以及崩解... 为研究"旱季高温干燥、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干湿交替作用对冲沟形成过程的影响,选择干热河谷区典型发育的土层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Ⅰ、Ⅱ、Ⅲ、Ⅳ、Ⅴ、Ⅵ层),采用干湿交替原位试验,选取土体抗剪强度、抗冲系数以及崩解性指标,分析不同土层抗侵蚀的特性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抗剪强度差异明显,其中Ⅳ层和Ⅴ层抗剪强度较大;内摩擦角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多呈波动不定趋势而粘聚力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土层抗冲性差异明显,其中Ⅲ层和Ⅵ层抗冲性较小;抗冲性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多而增大、剥蚀率则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多呈波动减小趋势;各土层平均崩解速度与干湿交替次数呈显著线性相关,Ⅲ层和Ⅵ层较大、Ⅳ层和Ⅴ层较小、Ⅰ层和Ⅱ层介于二者之间。各土层具有"软硬岩层相间"的发育特征,其抗蚀性在垂直方向大致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趋势,该研究从土壤侵蚀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冲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不同土层 土体抗蚀性 干热河谷 冲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应力条件下砾石土防渗料和反滤料联合抗渗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邹玉华 陈群 +1 位作者 何昌荣 黄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23-2329,共7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可提供高水压、高应力的粗粒土大型高压渗透仪,对双江口砾石土心墙堆石坝防渗料和反滤料进行了联合抗渗试验,研究不同应力状态下防渗料和反滤料的渗透变形特性。结果表明:(1)单向压缩条件下,防渗料的渗透系数随应力的增... 利用自行研制的可提供高水压、高应力的粗粒土大型高压渗透仪,对双江口砾石土心墙堆石坝防渗料和反滤料进行了联合抗渗试验,研究不同应力状态下防渗料和反滤料的渗透变形特性。结果表明:(1)单向压缩条件下,防渗料的渗透系数随应力的增加而减小,且渗流稳定时的渗透系数与应力的关系满足Louis负指数方程;试样发生破坏的临界坡降随应力的增加而增大。(2)水平加荷、竖向自由变形条件下,试样的渗透系数随水平应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试样发生破坏的临界坡降随水平应力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达到峰值之前,反滤料越松或越细,临界坡降随水平应力增大的幅度越大;在达到峰值之后,反滤料越密或越细,临界坡降随应力减小的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渗试验 砾石土 高水压 复杂应力 渗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源区砾石土分形特征及其与渗透系数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贺拿 陈宁生 +2 位作者 朱云华 杨建元 杨成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43-2548,共6页
以取自泥石流易发区的182个砾石土土样为基础,进行室内颗分试验,通过分形理论计算各土样的分维值,经计算发现,泥石流源区砾石土以一重分形为主,一重分形的土样占样本总数的88.46%,一重分形土样的分维值介于2.250~2.798之间;以此数据为... 以取自泥石流易发区的182个砾石土土样为基础,进行室内颗分试验,通过分形理论计算各土样的分维值,经计算发现,泥石流源区砾石土以一重分形为主,一重分形的土样占样本总数的88.46%,一重分形土样的分维值介于2.250~2.798之间;以此数据为基础配置土样,通过自制、可控的常水头试验装置进行渗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渗透系数k与分维值D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且在干密度为1.8 g/cm3时相关性最好。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密度条件下,k与D之间均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相同的分维值条件下土样的渗透系数随密度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分维值在2.450~2.600之间时,样本的干密度d?与渗透系数k之间的幂函数关系较为明显。试验结果可以为泥石流启动的临界雨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提高已有预报模型的普适性及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砾石土 渗透系数 分形维数 干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SZ04孔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平 李向前 +7 位作者 潘明宝 宗开红 苗巧银 李永祥 欧健 冯文立 季文婷 刘维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41-1049,共9页
文章对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平原区西部的SZ04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合绝对测年,并与标准极性柱对比认为269.2 m岩芯清楚的记录了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高斯(Gauss)极性带,及贾拉米洛(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 文章对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平原区西部的SZ04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合绝对测年,并与标准极性柱对比认为269.2 m岩芯清楚的记录了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高斯(Gauss)极性带,及贾拉米洛(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等亚极性带和布莱克(Black)地磁漂移,其中B/M、M/G界限深度分别为100 m和155 m;SZ04孔底部碎屑沉积物形成的年龄大于5.23 Ma。研究发现,钻孔沉积物磁化率、岩石地层特征在特殊的时代界限附近有明显变化可进行区域对比。分析表明,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存在持续的构造沉降,且沉降中心持续往南东方向移动,构造沉降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三个重要的期次分别为2.58 Ma,0.78 Ma和0.12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SZ04孔 磁性地层 极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貌因素的高原巨型泥石流堆积扇特征分析
17
作者 伏航 柳金峰 +3 位作者 苗高建 王超 陈兴长 孙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122,共9页
西昆仑山区地形差异显著,形成了众多形态完整、规模宏大的泥石流堆积扇。为定量描述并分析巨型泥石流堆积扇特征,以西昆仑山区G219沿线泥石流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踏勘与统计分析,界定并阐释了巨型泥石流堆积扇范畴及其基本特征,分... 西昆仑山区地形差异显著,形成了众多形态完整、规模宏大的泥石流堆积扇。为定量描述并分析巨型泥石流堆积扇特征,以西昆仑山区G219沿线泥石流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踏勘与统计分析,界定并阐释了巨型泥石流堆积扇范畴及其基本特征,分析了地貌因素对不同类型巨型泥石流堆积扇形成过程的影响,并采用Massflow数值模型反演了巨型堆积扇的堆积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24%的泥石流流域存在不同类型(横向型、均衡型、纵向型)的巨型堆积扇,其形成年代久远且容重较低;均衡型堆积扇受地貌因素影响逐渐演化为横向型或纵向型堆积扇;横向型堆积扇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平均坡度与出山口宽度,其泥深与流速横向扩张明显;纵向型堆积扇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堆积区长度,其泥深与流速纵向分布明显。研究成果可为高原地区巨型泥石流堆积扇的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泥石流堆积扇 地貌因素 堆积特征 数值模拟 西昆仑山区 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影像的横断山区沟蚀及侵蚀沟类型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董一帆 聂勇 熊东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1-157,共7页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侵蚀沟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沟蚀对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及土地退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结合GIS的方法,基于可见性的基本原则,对横断山区开展侵蚀沟的抽样调查。共布设调查单元2...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侵蚀沟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沟蚀对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及土地退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结合GIS的方法,基于可见性的基本原则,对横断山区开展侵蚀沟的抽样调查。共布设调查单元2 242个,每个单元尺寸1km×1km。[结果]共有571个调查单元发现有侵蚀沟分布,占调查单元总数的25.5%,平均沟壑密度为2.20km/km2。沟蚀在海拔低于<1 500m的区域发育显著,沟壑密度随坡度增加而增长,与年降雨相关性较弱。草地是沟蚀发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燥红土的沟蚀分布率及平均沟壑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通过总结国内外现有的侵蚀沟分类体系及其异同,结合调查结果,判定该次调查的横断山区侵蚀沟类型主要为切沟和冲沟(包括有泥石流事件的冲沟)。[结论]横断山区切沟和冲沟分布广泛,发育强烈,其分布受海拔、坡度、土地利用及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冲)沟 GOOGLE EARTH 横断山区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复合指纹示踪法判别泥沙来源的不确定性分析
19
作者 牛百成 吴作丽 +3 位作者 陈琼 周强 方海燕 柳本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共10页
指纹法凭借其简便和直接等优点,已成为泥沙来源研究的主流判别方法之一。然而,在其实际应用中对判别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源及量化分析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风水交互侵蚀区,相关研究尚属空白。笔者选取西北干旱区党河水库流域作为典型案例,... 指纹法凭借其简便和直接等优点,已成为泥沙来源研究的主流判别方法之一。然而,在其实际应用中对判别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源及量化分析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风水交互侵蚀区,相关研究尚属空白。笔者选取西北干旱区党河水库流域作为典型案例,依托高斯一阶近似方程,对多组复合指纹法判别泥沙来源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展开评估。结果表明:多组复合指纹法用于泥沙来源判别时,其结果不确定性主要源自沉积区(汇),占总不确定性比例>48.0%,这或许是沉积区整合了所有物源区的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时空变异特性所导致。从各物源区来看,上游山区居首,达29.4%;戈壁次之,为18.5%;沙丘最小,仅3.1%,这可能与样品数量和样品代表性密切相关。在运用多组复合指纹法判别泥沙来源时,沉积.区对判别结果的不确定性最显著。后续研究中应适当增加采样数量,以便精准反映各产沙区地球化学特征。此外,合理选择适宜的粒径范围是指纹法识别泥沙来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判别 多组复合指纹示踪法 不确定性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木对山洪泥石流运动致灾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剑刚 费高高 +2 位作者 王喜安 陈华勇 陈晓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漂木的补给、搬运堆积、聚集堵塞、溃决等动力过程进行了详细评述,总结出山洪泥石流中漂木致灾效应包括冲击破坏、堵塞淹没、堵塞冲刷、溃决冲刷4个方面,并着重阐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应对漂木致灾效应,提出工...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漂木的补给、搬运堆积、聚集堵塞、溃决等动力过程进行了详细评述,总结出山洪泥石流中漂木致灾效应包括冲击破坏、堵塞淹没、堵塞冲刷、溃决冲刷4个方面,并着重阐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应对漂木致灾效应,提出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漂木防灾减灾措施。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的主题包括:漂木补给定量评估、漂木运动停积堵塞溃决动力过程、漂木致灾效应与风险评估、漂木灾害调控与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 泥石流 漂木 堵塞 溃决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